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_第1页
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_第2页
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_第3页
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_第4页
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和后 现代 语境中人文 科学 面临的挑战和 发展 策略,在介绍詹姆逊、德里达、麦克林等一些西方当代学者有关看法的同时,本文对中西文化传统作了若干比较,以图阐明全球化趋势带给人文科学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后现代文化强调感性的激进立场,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同 中国 融会贯通的传统 哲学 展开对话。 一 “全球化” 作作为一个 经济 概念 是是 80 年代被提出的。 迄迄至今日,它早已越出 单单纯的经济范围,而全 面面 影响 到科学、文 化化和 社会 政治 等等领域。全球化的推进 过过程被认为明显具有两 个个特征,其一是西方势 力力以经济和军事为后盾 ,进行世界范围的扩张 ;其二是西方发达国家 和和跨国公司,在全球化 舞舞台上出演主角。以至 有有人直言不讳,全球化 就就是美国帝国主义化。 但但是以苏联解体为标志 的的冷战 时代 结束以 后后,就人文科学的 研 究究 来看,无论是传统 的的人文主义哲学,还是 将将标新立异引为己任的 后后现代主义文化,都有 倡倡导兼收并蓄,融会贯 通通,让古代和现代、西 方方和东方展开对话的趋 势势。本文拟就这一趋势 作作一些述评和 分析 探探讨。 先说全球化有 帝帝国主义之嫌的观点。 11998 年,我在苏州 和和北京分别参加过两次 以以全球化为题的会议。 盛盛夏 8 月的北京会议上 ,令许多与会者精神为 之之一振的,是哥本哈根 大大学2 / 14 查尔斯 洛克教授 的的发言,发言的题目就 叫叫做全球化是帝国主 义义的变种。洛克本人 是是英国人,所以严格来 说说他的发言还算不上边 缘缘世界的呼声。他直言 不不讳全球化就是帝国主 义义的另一个名称,指出 他他作如是说是因为现在 大大家都异口同声否定将 全全球化同帝国主义混为 一一谈。所以事实是对全 球球化与帝国主义作任何 牵牵连,都会受到压制。 这这里可以见出人文科学 工工作者的不幸命运,他 们们被时代的大 潮冷落 一 边边,却勇敢地向这大潮 挑挑战,可是到头来,他 们们的发现和见解却反而 常常常被他们所不赞成的 文文化机制加以利用。就 好好像人类学家和种族学 家家的学术兴趣,早就沦 为为服务于帝国主义的工 具具了。洛克声明他上述 论论点的逻辑是:全球化 包包括我们所有的人,又 排排除了我们其中任何一 个个人的责任。大家都是 它它的臣民,因为臣民当 中中实在推举不出任何一 个个领导、一个中心、一 个个起源和一个权威。我 们们无法验证权力的出处 ,无法找出怨恨的起因 。经济学家已经断言, 在在不久的将来的全球化 时时代,世界上将有四分 之之一的人生产维持其 余 四四分之三的人过上小康 生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随 着着工人阶级无望地变成 少少数,传统意义上的阶 级级斗争将被顺利地消除 。然而全球化光顾的只 是是那过上幸福生活的四 分分之三的世界公民,留 给给其余四分之一劳力者 们们的,只能是令人沮丧 的的“本土化”。 洛克 的的以上看法并非危言耸 听听。事实上在 1998 年年苏州会议上,当主持 人人提议与会者各人用两 个个词来描述对全球化3 / 14 的 理理解时,虽然 “ 希望 ” 、 “ 机遇 ” 、 “ 多元统 一一 ” 等中听的话儿不断 ,但是也同样出现了类 似似 “ 危险 ” 这样的警惕 之之音。但总的来看这种 观观点市场不大,这不但 是是 因为世界的全球化趋 势势已经成为我们不以人 的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生 存存现实,以指责它是帝 国国主义的变种来开脱我 们们自己的应变责任,无 论论如何不是一种现实主 义义的态度,而且全球化 说说到底至少是机遇与风 险险并存。特别是在人文 科科学领域,它无疑是为 新新的 理论 建树提供 了了一块丰实的土壤。同 洛洛克的 激进立场针锋相 对对的是美国哲学家乔治 麦克林的人文主义全 球球化哲学思想。 1998 年 6 月的苏州会议上 ,麦克林这样描述了全 球球化的图式: 60 年代 末末时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登登上月球,举目所及的 是是一片死寂在酷热和严 寒寒之间游 移,没有半点 生生机。但是阿姆斯特朗 看看到的另一景象意昧深 长长。像他的几位宇航先 辈辈一样,阿姆斯特朗得 以以把一个整体的地球尽 收收眼底,这在人类 历 史史 上是没有先例的。 人人类千万年以来习惯了 逐逐一推进审视片段,现 在在他第一次把自己居住 的的这个星球,整个儿收 入入了视野。 麦克林注 重重在传统与当代反传统 思思潮之间寻找新的契合 点点,提出“多元统一” 为为全球化哲学研究的标 识识。 多元统一是一句 老老话,但是旧话重提未 必必没有新的启示,这一 点点上或许正可见出人文 主主义哲学的某些特征。 为为此麦克林所举的例子 也也出人意表。他 举的是 115 世纪德国哲学4 / 14 家库 萨萨的尼古拉的例子, 15 世纪正在西方思想的 转转折点上,库萨本人则 多多被描述为最后一个中 世世纪人,最早一个现代 人人。麦克林引杜威哲 学学重构中语,指出古 代代的宇宙观是托勒密地 心心说的一统天下,以地 球球为中心,以太阳和行 星星在不同层面上围绕地 球球运转,而以这一切都 发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秩 序序有定的宇宙之中。与 此此相反,现代的宇宙观 是是缘起于哥白尼的日心 说说,日心说的宇宙是无 限限的,没有中心, 没有 方方向,一切都有可能, 一一切都没有可能。就在 这这两种宇宙观中间,麦 克克林发现,库萨的尼古 拉拉正扮演了一个沟通新 旧旧文化的重要角色。他 的的依据是库萨哲学一方 面面可以见出托勒密地心 说说的鲜明印记,即以天 体体的等级为人文等级的 原原型,以人体小宇宙为 天天体大宇宙的缩影;另 一一方面,又早于哥白尼 几几乎一个世纪,已意识 到到地球也不过是围绕太 阳阳运转的一颗行星。不 但但如此,甚至对于人文 关关系,麦克林发现库萨 的的识见也走在了他的时 代代前面。他指的是库萨 作作为教皇使节,出使当 时时为土耳其人攻占的君 士士坦丁堡,用欧洲的眼 光光来看,土耳其人是非 我我属类的异民,然而库 萨萨不但与土耳其人相交 无无事,反之在对方身上 发发现 了欧洲人所不具有 的的另外一些足以称道的 气气质。麦克林认为这里 库库萨极好地体现了多元 统统一的全球化作风。他 甚甚至说,库萨奉行的哲 学学,其实与孔子倡导的 中中庸之道非常相以。库 萨萨的意义在于,他充分 认认识到了整体之中的每 一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化 解解的,都有它们无5 / 14 以替 代代的独到意义。而人类 在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 就就在于将一切可能形式 的的存在,无论是无机物 、生命,意识以及精神 ,融合组构成为一个生 机机勃发的整体。这样一 种种多元统一的宇宙观, 麦麦克林发现,正可以用 来来诠释今日弥漫到这世 界界每一个角落的全球化 的的话题。 二 就麦克 林林对全球化的以上描述 来来看,基本上是旧话重 提提,用传统来阐释当代 。旧话重提似乎是当代 哲哲学一个乐此不疲的所 好好。不光是力图守住传 统统立场的人文主义哲学 是是这样,即便追逐新异 唯唯恐不及的后现代理论 ,似乎也没有什么两样 。对此称得上当代西方 马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 义义头号理论家的弗雷德 利利克詹姆逊,在他 19998 年出版的新作 詹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中中,就指出所谓旧话重 提提,是因为后现代主义 经经常被概括为什么东西 的的终结。但是说到底, 现现在要应对的,并不是 某某种如此这般新的生产 方方式,而不如说是 一个 早早已存在的资本主义制 度度的变种。所以在现实 中中, 一个更为广阔的哲 学学本身的复兴,带着它 全全部陈旧不堪的学院和 学学科形式,正在扑面而 来来。关于时下流行的“ 主主体”回归,詹姆逊则 认认为,这个十分中听的 新新话题,实是来自对昔 年年“主体死了”命题的 矫矫正,它的直接结果, 是是后结构主义的铺天盖 地地,滚滚而来,伴随着 重重又勃兴起来的马克思 主主义和 60年代的精神 。但诚如当年福柯等人 多多有阐释的 “ 主体死了 ”6 / 14 的命题,其反传统中 却却见出对传统的依赖, “ 个体的回归 ”也很有 一一些叫人啼笑皆非的意 味味。一个引人注目的事 实实是,在当代西方对马 克克思的新禁忌留出的真 空空当中, “ 政治哲学 ” 最最是声势不凡、旗帜鲜 明明地复兴了自身 。 后 现现代主义据一些西方理 论论家的定义,被认为是 一一个包括文化研究、主 权权主义研究、同性恋研 究究、科学研究和后殖民 主主义理论等等在内的反 传传统学术大拼盘,众声 喧喧哗之下要说有什么共 通通之处,恐怕只能是一 种种可以大致名之为激进 和和左倾的政治态度。根 据据詹姆逊对全球化的最 新新理论描述,全球化背 景景下后现代性的产生, 至至少包括这样三个条件 :一、资本的全球性运 作作,二、信息时代的来 临临和高 科技 的冲击 ,三、 后现代社会的消 费费文化。以近年来在后 现现代思潮中锋芒逼现的 后后殖民主义理论而言, 艾艾德华 赛伊德 1993 年在上述全球化背景 中中出版的文化与帝国 主主义一 书的,导言部 分分即讲到他所说的文化 ,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 含含义。其一是指一切相 对对独立于经济、社会、 政政治领域的活动,就像 形形形式式描述、传播和 表表现的 艺术 ,时常 是是以审美的形式出现。 故故而它所追求的主要目 标标之一,就是快感。这 毋毋宁说指的就是上文詹 姆姆逊提及的后现代社会 的的消费文化。其二则取 马马休 阿诺德 1860 年年代的说法,以文化网 罗罗起每个社会 中最好的 东东西,让人在一片光辉 中中观照自身,观照自己 的的民族、社会和传统。 究究其实质,却是在给血 腥腥强暴、铜臭气味十足 的7 / 14 的都市社会生活,披上 一一块遮羞布。不消说, 文文化这两个方面的内涵 ,在赛伊德看来正体 现 了了英、法、美帝国主义 的的文化特征。后者讲的 也也是文化认同 问题 ,据赛伊德的观点,这 一一方面与其说是弘杨传 统统,不如说是推波助澜 ,搞唯我独尊的文化排 他他主义。此一文化观, 显显然很大程度上正是赛 伊伊德东方主义理论的由 来来,它所针锋相对的正 是是全球化过程发轫之初 ,咄咄逼人扑面而来的 西西方主义。 但东方 主 义义作为挑战西方主流文 化化的“少数者话语”之 一一,实际上是走到了另 一一个极端。就赛伊德的 后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国内 的的接受来看,其置于民 族族主义框架加以阐释的 倾倾向,也非常明显。一 味味强调全球化的同质化 方方面必然会忽视全球化 也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 。做个未必恰当的比方 ,好莱坞影片的长驱直 入入早已让今日许多人对 国国产影业的前景忧心仲 仲仲。但是这担忧并不能 成成为国人偃旗息鼓,拱 手手交出市场的理由。美 国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种 族族的国家,一向以大熔 炉炉的称谓而自豪。但是 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大熔炉理论已经明显 黯黯 然失色下去。即以电 影影而言,中国人的电影 、印度人的电影、墨西 哥哥人的电影,各领风骚 ,自成体统。而且它们 的的观众绝不仅仅限于本 民民族的移民或者后裔。 我我清楚记得前些年在美 国国的时候,学生们是怎 样样眉飞色舞谈起大红 灯灯笼高高挂和霸王 别别姬,女教师们又是 怎怎样传授该带着手帕去 看看喜福会的经验。 比比较同一性,无论是在 哲哲学8 / 14 还是在文化认同方 面面,差异性的命运其实 历历来是要幸运得多。但 是是强调差异性的目的是 为为了展开平等对话还是 制制造新的对抗,是寻求 价价值共识还是加深价值 危危机,这却是值得我们 认认真思考的。 转贴于 论论文联盟 http:/ / 所以不妨 鼓鼓励对话沟通。卡尔 荣荣格当年在为佳丽 贝 恩恩斯女士英译易经 所所作序言中,曾指出 中中国 哲学 是一种 以以瞬息来含永劫的哲学 。故易经作者坚信 于于一瞬息间占出的卦象 ,不仅在时间上,而且 是是在性质上应合了后事 ,卦象即是某种特定情 势势在某一时刻对其本相 的的展示。今天的后 现 代代 理论 中,我们 同同样可以发现中西哲学 的的对话。一个例子是法 国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 对对东方文化特别是对汉 字字文化的向往,以及期 望望假道文学来突破西方 逻逻各斯 中心主义哲学传 统统的设想。公认为解构 主主义经典之作的论文 字字学 中,德里达多次 谈谈到过汉字同西方文字 的的差异,这主要是指汉 字字超越了时间、空间和 历史 的限制,所以 也也超越了逻各斯中心主 义义的局限,因为它不必 亦亦步亦趋去同声音纠缠 。对此他援引过 1703 年莱布尼兹一封信中 就就埃及文字和中国文字 所所作的比较,结论是前 者者是通俗的、感性的、 比比喻的,后者是哲学的 、理智的,故 “ 中国字 也也许更有哲学意昧。它 们们似乎是建立在更为成 熟熟的,诸如数、秩序、 关关系等等的思考上面。 因因此,除了偶尔有几笔 例例外,它们的 结构很像 一一种人体。 ” )关于汉 字字诉诸直觉的9 / 14 审美特征 ,德里达注意到对 19 世世纪浪漫主义以后的西 方方文学产生过显 著的 影影响 。在论文字学 中他提到费诺罗萨和 艾艾兹拉 庞德,认为意 象象派诗歌之接受东方文 化化的影响是一个绝好的 例例子,它说明打破逻各 斯斯中心主义,不可能是 一一种哲学的或 科学 的的活动,相反在文学和 诗诗的文字中,这一突破 具具有更为强大的震撼力 量量,足以从根基上动摇 “ 存在 ”的超验权威, 中中国表意文字赋予庞德 文文字的那种瑰奇想象, 具具有无以估量的历史意 义义。且不论德里达对汉 字字的理解是不是同庞 德 一一样有误解的成分在内 ,耐人寻味的是曾经紧 抓抓住柏拉图斐德若篇 中 “ 药 ” 一语来解构 柏柏拉图的德里达,也给 在在他看来是已入穷途的 西西方哲学开出一剂 “ 药 ” 来 ,虽然个中的是是 非非非,还是大可讲究的 。 德里达的上述思想 ,在麦克林看来是体现 了了以美学来补充哲学不 足足的必然趋势。麦克林 在在孔子哲学中见出了美 学学,他认为孔子的美学 主主要见于他的乐论,而 中中国的古乐是载歌载舞 的的。此外他对孔子兴于 诗诗、立于礼、成于乐的 思思想印象尤其深刻,指 出出诗、礼、乐三端虽则 都都是以形象来演绎“礼 ”的 内容 ,然而当 中中 的区分,讲究起来也 是是意味深长,特别是诗 可可以兴、观、群、怨, 其其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密 切切联系,其被强调远较 西西方传统为甚。但传统 是是历史,传统如何解读 则则是一个当代性的 问 题题 : “ 孔子很可能是 用用鉴赏和保守的视野来 观观照美学,而不是把它 看看作充满独创性 和创造 力力的自10 / 14 由表现。这意味 着着在孔子的著作中,有 着着足以开拓出现代视野 来来的重要资源,那是孔 子子本人和他的诸多学派 们们也未及开发过的。” )这样一种关注学术和 感感性生命的倾向,可以 说说是全球化语境中哲学 话话语体现出的一个新的 特特征。在这一点上,传 统统的人文 主义和激进的 后后现代主义倒似乎出现 了了惊人的一致性。 三 全球化当然不是一个普 世世福音。它给我们带来 的的危机感和压迫感,恐 怕怕要超过我们对它的期 望望值。特别是迄至今日 仍仍然是阴影未散的亚洲 金融 危机,不但动 摇摇了亚洲 30 年来 经 济济 发展 的神话, 同同样也动摇了以儒家哲 学学为中心的亚洲文化传 统统。这传统昔日曾经以 经经济起飞的巨大成就为 资资本,被自信的亚洲人 用用来向焦头烂额的西方 人人炫耀自己在价值观念 上上占据的优势。但是三 十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风水轮转下来,亚洲 人人的自信已经不复存在 ,即便当初叫许 多西方 人人甘拜下风的儒家伦理 ,现在也疑神疑鬼,成 了了别人指手划脚的对象 。这真使人想起林语堂 当当年开过的 一个玩笑, 说说是假如中国早先也有 几几支无敌舰队,一举攻 下下纽约和巴黎,没准那 个个叫妇女们痛苦不堪的 缠缠足文化,还能远度重 洋洋,发扬光大呢。这是 一一个玩笑,可是也未必 不不能解释今日全球化的 风风行与影响中发人深思 的的西方化倾向。 全球 化化因此是一个挑战,这 是是毫无疑问的。全球化 的的规11 / 14 则并不是我们制定 的的,全球化的主导者们 似似乎也是在西方而不是 在在东方。然而全球化又 是是一个我们别无选择必 须须参入其中的进程,用 批批判全球化中帝国主义 等等这样那样的倾向来掩 盖盖我们自己的弱点并无 助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 ,经济的失败果真能够 就就等于文化的困顿吗? 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东 方方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观和以审美与诗的精神 来来看世界的认知传统, 从从而让西方人心仪并不 是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 的的魅力西传既远早于亚 洲洲经济的起飞,它的同 一一性和独特性也必将在 亚亚洲经济的困境之中和 之之后保持下去。正是在 这这样的视野中,我重读 我我的老师蒋孔阳先生刊 于于 1996 年文艺 研研究 的杂谈中 英英文 化一文,又有 一一番不同的感受。蒋孔 阳阳指 出,审美文化是文 化化与美的结合,是对于 文文化高标推的要求。它 要要求我们的文化,不仅 有有实用的和功利的价值 ,而且有精神的价值, 审审美的价值。关于文化 的的审美价值。 他认为 主主要地能满足以下三个 方方面的要求。其一,能 够够满足人们赞美的天性 ,因为盖人都有爱美的 天天性。其二,能够满足 人人与人交流感情的需要 。盖真正美的东西,都 是是充满了感情的。感情 有有它极富个性色彩的一 面面,故审美文化在这一 方方面,就是通过美的形 象象的塑造:成为人与人 之之间相互交流感情的重 要要途径。其三,能够满 足足人们追求自我表现的 愿愿望。盖所 有人类的精 神神活动,无不带有自我 表表现的愿望。当12 / 14 这一要 在在感性形象中实现自身 的的冲动超越自我物理和 生生理的存在,而在历史 中中积演起来的时候,就 是是人的本质力量。 蒋 孔孔阳对审美价值的这三 点点说明,我以为不容忽 略略的是其中对感性因素 的的形象阐释。审美文化 本本来是感性的文化。可 是是感性被理性压抑得太 久久,以致于由表及里, 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一类 话话语,差不多成了口头 禅禅。即便言说感性,不 拉拉过理性的虎皮,也显 不不出理直气壮。因此, 蒋蒋孔阳这里对审美中感 性性的强调,可以比照来 读读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家家特里伊格尔顿 在 美美学意识形态中提出 的的“肉体”主题。肉体 是是感性的存在,其与审 美美的血亲关系,在伊格 尔尔顿看来是被康德用理 性性压抑苦了。对于美学 ,伊格尔顿则认为美学 固固然是一个资产阶级的 概概念,因为它萌芽和发 育育于启蒙运动时期。但 自自共产党宣言问世 以以来,马克思从来就没 有有停止赞扬过资产阶级 大大革命的遗产,美学绝 不不能因此被视为资产阶 级级意识形态的帮凶。反 之之美学作为早期资本主 义义 社会 中人类主体 性性的秘密原型,作为人 类类力量的幻象和追求境 界界,是一切专制思想和 工工具主义的死敌。美学 标标志着向感性的肉体作 创创造性的转移,也标志 着着用细腻的法则来强制 雕雕塑肉体。这是一对矛 盾盾,但是这一对矛盾将 是是有可能得到调和的。 上述比较或许可以表明 ,东方和西方,以及西 方方人文主义传统哲学与 反反传统不遗余力的后现 代代思潮之间,沟壑并不 如13 / 14 如人所想象的那么巨大 。传统其实也是麦克林 近近年来反复有过阐述的 一一个话题,他在传统 的的概念一文中,提出 西西方传统留下的足迹, 或或许正也可以为东方文 化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借鉴 。他说,西方的现代化 是是以两个并非是彼此相 安安无事的特征为标识的 ,其一是自由和人文意 识识的空前觉醒,其二是 科科学知 识的迅猛发展。 到 20 世纪初叶,许多 人人以为科学已臻成熟, 足足以为人类开出一个和 平平与自由的新 时代 。然而,不说 30 年代 的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出 现现的法西斯主义和以压 迫迫世界其他部分为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