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_第1页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_第2页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_第3页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_第4页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 重庆石柱民族中学校 刘 浪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下)通过叙述一件日常小事,“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最后“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形象晓畅地揭示出入生面临抉择时所遭遇的无法化解、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两难困境。不作出选择,人生未来的路无法展开;而一旦作出选择。则意味着另外千万种人生的可能将同时失去。再者,也许就因为那作出选择时短暂而又神秘莫测的一秒,“我”漫长的一 生就会随之而被注定。因此,只要有选择,必有惆怅、伤感、失落,甚至会有悔恨。当我们越是持久地吟诵这首诗,就会越发体会到一种无法消散的忧郁,也越是会陷入这种情绪中而仿佛无法自拔。然而,纵观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若仅从文体学遣词造句的角度去分析,似乎不能解释这首诗经久不衰、魅力无穷的秘密。笔者以为,不妨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也期借此得以一窥弗罗斯特这个“桂冠诗人”的天才。 2 / 5 有必要先整体梳理一下诗歌的四个诗节,第一小节。“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站在路口久久 徘徊、犹豫;第二小节,最后,“我”选择了“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那一条路;第三小节,作出选择后,“我”开始安慰自己说“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可其实“我”早已明白“恐怕我难以再回返”;第四小节,遥想很多年后,“我”又将忆起那片“黄色的树林”、那条“未选择的路”。 粗看起来,本诗采用的是简单的顺叙,一个单向度的线性叙述时序,即从诗篇开头的“现在”到第四节的“多少年后”。实则,非也。解读本诗的关键之一在第三小节中第一诗行“那天清晨落叶满地”的“那天”二字。可以说,对此的忽略,会直接造成对诗中“追叙 往事”这个反向时间向度的忽略。进而对诗人高超的叙事技巧(同时也是抒情技巧)视而不见。实际上,诗的前三个小节是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在追叙往事。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采用的视角一般有两种:诗的第三小节将“我”作为叙述者从自己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回顾性视角,和第一、二两个小节将“我”作为人物正在经历事件时的体验性视角。据此,也可至少区分开同是作为主人公的叙述之“我”与经验之“我”。两种视角的不同在于,前者具有“过时性”,是常规视角,3 / 5 而后者具有“现时性”,是非常规视角,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一种修辞技巧, 往往只在局部使用。 一、经验之“我”:体验性视角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一半的诗节,也就是前两个小节都是体验性视角。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说,“记忆和想象这两种官能可以模仿或模拟感官的知觉,但是它们从来不能完全达到原来感觉的那种强力同活力”。他甚至认为,即使是“最活跃的思想”也比不上“最钝暗的感觉”。诗人如此大篇幅地运用体验性视角。自是为了充分发挥它的“现时性”优点,让故事情节更加鲜活生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有力。 一般而言,以回忆往事作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都用一个引子开始回顾叙述,例如“我又想起”、“还记得”之类的语句。显然,本诗并没有类似的引子,没有给读者“这已是往事”等类似的观念。我们读者与诗中故事也就不会有间阻感,很自然被主人公“我”所“同化”,从而更直接地进入到“我”的内心世界。我们随着“我”的“可惜”而“可惜”,跟着“我”的“伫立”而“伫立”。当“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我们仿佛也在心里踮起脚尖;当“我”说,选4 / 5 择的那一条小路“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我们心中也不禁为之隐隐担忧。 然而,经 验之“我”的视角是有限视角,具有局限性。对于正在经历的事件,读者不能得到比“我”更多的信息,也看不到超出“我”视野之外的事物。因此,读完第一小节后便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我”最终作出决定了没有? (语文论文 )到底“我”选择的是哪一条路呢?究竟这条路上又有什么样的沿途风景呢?这一连串的不解,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心,继而有想要接着读下去的冲动。到了第二诗节,这些谜团逐一被揭晓,“我”最终选择了另一条“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小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可究竟“我”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是从此走上 康庄大道,还是误入迷途?未选择的另一条路又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我们读者也不知道。当我们循着“我”的目光向那一条小路望去,“丛林深处”也就成了视野的尽头,也就只好同“我”一样把诸多揣测与好奇全都留在了心底。在这里,体验性视角的局限性反倒成了优点,不断地制造悬念、抓住读者的心,不断地强化“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怀疑和对未选择的路的牵挂。 二、叙述之“我”:回顾性视角 5 / 5 也许,读者会说“我”如此地怀疑与牵挂,只不过是因为当局者迷。但是,当“我”已踏上那条选择的路后,再以一种回顾性视角来 观察往事,情形又是如何呢?接着读第三诗节。此刻,“我”想起“那天清晨”的“落叶满地”,恰似“我”那时纷乱的心。尽管“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不会有人知道“我”曾面临的艰难抉择,更不会有人理解“我”站在岔路口时内心的无助与纠结。可现在“我”想起自己说过的那句“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不由得哑然失笑。“路径延绵无尽头”,前路依然茫茫,谁又知是否还能再回返呢?若当初选的是另一条路,“我”的人生应该是大不一样吧!关于往事,似乎并不像普希金说的那样,“一切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