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答辩.ppt

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机械毕业设计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机械毕业设计.zip
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机械毕业设计
23626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三维图片
毕业论文答辩.ppt---(点击预览)
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docx---(点击预览)
文献综述—朱刚201106040418.doc---(点击预览)
CAD
proe
定位系统
换模结构
huanmoxitong_asm.igs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330682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7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1-08 上传人:QQ24****1780 IP属地:浙江
80
积分
关 键 词:
柔性 冲压 生产线 系统 设计 机械 毕业设计
资源描述:
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机械毕业设计,柔性,冲压,生产线,系统,设计,机械,毕业设计
内容简介:
成 都 理 工 大 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学生姓名:朱刚学号:201106040418专业名称: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文献综述题目: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文献综述引用文献:中文17篇;英文4篇;其它语种 0 篇其中期刊:9种;专著10本;其它1种引用文献时间跨度: 1993 年 2011 年 指导教师审阅签名:综述报告正文:1 快速换模的来源以及实现快速换模的目的快速换模是在50年代初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摸索的一套应对多批少量、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系统快速反应能力的有用技术。这一方法是由日本的新乡重夫先生(Shigeo Shingo)首创的,并在众多企业实施论证过。Single的意思是小于10分钟(Minutes),当新乡先生亲眼目睹发换型时间居然高达1小时的时候,他的反应“必须让流动顺畅起来”。基于新乡先生的丰富经验,他开发了一个可以分析换模过程的方法,从而为现场人员找到了换型时间之所以长的原因,以及如何相应减少的方法。在他领导的多个案例当中,换型时间 甚至被降到了十分钟以下,因此这种快速换型方法被冠名为“单位分钟快速切换”。最初使用在汽车制作厂,以达到快速的模具切换(Exchange of Dies)8。2 快速换模系统的学术背景美国精密锻压协会统计,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680多条汽车柔性冲压生产线中有70%为使用了快速换模系统。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的汽车年产量达到了444万辆,加上100万辆的汽车配件需要量,当时国内的冲压件的年生产能力在540万辆以上,其中可生产约73.44亿件的冲压件及小零件,预计在未来的15年中,我国可达到1200万辆的汽车年产量;其中可达到约219.7亿元的冲压模具,当中国内总供应约为180亿元,可进口39.7亿元,市场满足率为80%。国内和国外的模具的技术含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从国外的进口模具中,模具的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的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相对应的,在出口的模具中,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工艺简单的中低档模具14。3 快速换模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973年日本的日立造船公司研制出第一台12000KN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以来,在之后的30多年中,压力机快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换模系统也在渐渐的完善。其主要完成的运动是“夹紧-提升-送进-下降-松开-返回”的三维立体运动。日本的小松公司在二十世纪开发出了由三维工件运送的伺服驱动装置,将工件的运送和主传动分离开来,它的送料和主机的运动同步是靠伺服电机的柔性驱动保证的。与德国万家顿公司合作的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在2000年生产出两台20000KN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2002-2005年设计制造出了6台20000KN和1台50000KN带伺服三坐标送料的多工位压力机14。2000年,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在研制的快速换模系统包括快速换模支架、模具顶起来夹紧装置、模具顶起来夹起来管路三部分,对大型的模具还开发了一种成本低廉的电动快速换模小车系统。本论文在参考了这些文献之后,针对目前工厂在冲压生产过程中频繁更换模具造成的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借鉴国外在冲压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先进的换模技术,拟采用由液压驱动的夹模器来实现换模过程中模具的夹紧和松开;由举模器和移模臂组成的换模通道来实现有轨道换模;由双导柱的定位系统实现模具的快速、精确、平衡定位。参考文献:1 王广春.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M.北京:机械工艺出版社,2013.2 王学让.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胡庆夕.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彭建声.简明模具工使用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5 李云.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6 孔晓华. 多工位压力机快速换模系统的电控永磁夹紧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院,2010.7 李军. 安全快速换模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J.装备维修技术,2007(1):4-8.8 钱荣芳. 大型压力机的快速换模系统设计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5(5):27-29.9 聂毓琴,孟广伟.材料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卢险峰.冲压工艺模具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1 卢险峰.压边间隙值的分区及最佳值J.模具科技,1984(3):5-7.12 李硕本.冲压工艺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13 王卫卫.材料成型设备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 解育男,王春梅,张冠武. 压力机快速换模装置J. 锻压机械,2003.03:12-16.15 王同海,孙胜,肖白白.实用冲压设计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16 卢险峰.关于确定冲裁模工作部分尺寸的公式J.模具通讯,1980(4):1-3.17 胡世光.板料冷压成型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18 Nielsen,Lassen, S. Development of a flexible tool system for small quantity production in cold forging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997(71):36-42.19 Ciocirlan, Bogdan; Campbell, Craig. Optimum selection of variable punch-die clearance to improve tool life in blanking non-symmetric shap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13(75):63-71.20 Miller, Paul C.1. Quick-change die handlingJ. Tooling and production, 1989(54):45-47.21 Forth, Karl D. Quick die change helps auto stamper produce to orderJ. Modern Metals,1994(9):30-35. 成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作者姓名:朱刚 专业班级:机械4班 指导教师:刘念聪摘要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企业间的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由于受到冲压模具的换模时间和专用性的限制,传统的冲压设备在实际冲压加工时,要通过减少换模的时间来降低在换模的过程中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这就必须要求同一套模具的冲压批量要非常大。这使得冲压加工要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向着小批量、多品种、高速化、自动化、柔性化方向发展。但是,对于冲压生产线来说,多品种的生产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更换模具的问题。为了实现冲压机床的快速换模,自动化换模,将在换模过程中模具与机床的连接方式单模柄与滑块上的模柄孔的连接转换为模具的上模板与滑块上配置的液压夹模器的自动化连接,同时在模具移入机床的过程中设置了移模臂与举模器,实现了机床在床身外的换模,有轨道换模。关键词:快速换模系统;夹模器;举模器;液压驱动Design of Die Change System for Flexible stamping production line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tween intensified market competition, The updating speed of products between enterprises is accelerating. Due to the stamping die changeover times and specificity limitations. The traditional stamping equipment in the actual press workin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produ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die change by reducing changeover time, this must require the same set of stamping dies to process very large quantities. This kind of situation makes stamping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market demand, and toward low-volume, multi-species, high-speed, automated, flexible direction to development. However, for the stamping production line, the more variety of production has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the biggest problem is how to quickly change the mol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quick die change system in punching machine, the automaticdie change system, It will change the connection way of mold in punching machine. Single handle connection with the handle hole on the slide to template connection with hydraulic clamp configured on slide. Meanwhile, there are track to achieve a machine retooling.Keywords: Quick die change system; Die clamper; Die lifter; Hydraulic drive目录第1章 绪论41.1换模系统及其意义41.2 快速换模系统的国内外现状5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6第2章 快速换模系统的结构设计72.1 换模系统的夹紧结构设计72.1.1 机械式夹紧结构72.1.2 机-电夹紧装置72.1.3 液压夹紧装置92.1.3.1 夹模器液压缸设计102.1.3.2 液压夹紧方式夹紧力和变形量的理论分析122.1.3.3 液压夹紧装置的时效性分析132.2 换模系统的举模结构设计142.2.1举模器概述142.2.2 举模装置的结构设计152.3 换模系统的移模装置设计172.3.1 移模装置的结构设计182.3.2 移模臂在机床工作台上的连接方式202.4 将冲压模具安装到冲床上的方法20第3章 换模的驱动力设计243.1 液压控制回路253.2 气压控制回路27第4章 模具的定位装置28结论30致谢31第1章 绪论1.1换模系统及其意义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伴随着个人收入的升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汽车工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先进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先进水平高低的标致。现在与汽车工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就是与之配套的生产汽车零件的相应机床,机床的先进水平已经决定了其所生产出来的零件的性能,从而反过来又决定了一辆汽车的性能。在传统的冲压作业生产中,冲压机械设备、模具以及加工方式对作业安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对模具进行更换时,“模具的移入移出、模具夹紧”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更加突出,传统的换模方法存在着无轨道换模的问题,对相应的起重设备的操作不规范以及违章作业的安全问题,由于在换模过程中,换模操作采用非自动化的人工操作,人工操作本身存在操作差异,致使换模工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人工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冲压作业操作者的安全。美国精密锻压协会统计,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680多条汽车柔性冲压生产线中有70%为使用了快速换模系统。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的汽车年产量达到了444万辆,加上100万辆的汽车配件需要量,当时国内的冲压件的年生产能力在540万辆以上,其中可生产约73.44亿件的冲压件及小零件,预计在未来的15年中,我国可达到1200万辆的汽车年产量;其中可达到约219.7亿元的冲压模具,当中国内总供应约为180亿元,可进口39.7亿元,市场满足率为80%。国内和国外的模具的技术含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从国外的进口模具中,模具的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的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相对应的,在出口的模具中,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工艺简单的中低档模具1。在工业生产的很多零配件当中,都需要专门来铸造模具,而对于某些形状比较复杂的零件,一般都会有很多个相应的模具,在生产的过程中也需要很多个不同的模具来确定。于是,快速换模系统便成了现在在生产线中讨论最广泛的一个话题。随着现在生产的零件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小批量性,导致制约现在零配件生产速度的不再是生产机器本身,而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换模速度,对于一个简单的换模工序,只要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换模,那就要多出好几个步骤,换模本身所占用的时间就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零件的生产成本。相应的如果在零件的生产过程中当需要更换模具时能够实现快速换模,那么零件的生产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没有快速换模的相同的人力与物力下,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有了高效快速的换模系统之后,在零配件的生产过程中,将会大大的降低对其自身在时间以及人员使用方面的需求。相应的产品的价格也会有所降低2。由上可以看来,提高柔性冲压生产线的换模系统,可以使冲压生产向着小批量,多品种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由于换模时间的缩短,对应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冲压生产可以向着柔性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根据客户的各种变化的需求,向着订单化的方向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套模具大批量生产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品质上的不能保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少浪费,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冲压生产的产品效率,降低在一套模具大批量生产情况下的成本。1.2 快速换模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对于冲压生产来说,在其正常的生产中因为现如今冲压生产的小批量和灵活性,都需要频繁的更换模具和频繁的运送工件。对于柔性冲压生产线来说,快速换模系统主要研究的是主模具的自动更换。快速换模系统最初是由丰田汽车的工业工程师Shigeo博士在1969年提出的。快速换模系统的优势在于换模时间效率很高,要求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更换模具,而其关键就是将换模时间的内换模时间(Internal Setup Time)转变为外换模时间(External Setup Time)。运用这种方法,即可以把换模时间降低到10分钟以下,这种方法被Shigeo博士称为单个分钟换模(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又称为快速换模。1973年日本的日立造船公司研制出第一台12000KN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以来,在之后的30多年中,压力机快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换模系统也在渐渐的完善。其主要完成的运动是“夹紧-提升-送进-下降-松开-返回”的三维立体运动。日本的小松公司在二十世纪开发出了由三维工件运送的伺服驱动装置,将工件的运送和主传动分离开来,它的送料和主机的运动同步是靠伺服电机的柔性驱动保证的。与德国万家顿公司合作的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在2000年生产出两台20000KN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2002-2005年设计制造出了6台20000KN和1台50000KN带伺服三坐标送料的多工位压力机。2000年,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在研制的快速换模系统包括快速换模支架、模具顶起来夹紧装置、模具顶起来夹起来管路三部分,对大型的模具还开发了一种成本低廉的电动快速换模小车系统6。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设计换模系统的具体结构通过在冲压机床的工作台上装载液压式举模器,可实现模具的快速置入和移出;在工作台的后面设置一定位板,在定位板的前端设计有凸出端,可以与模具的下底板上的凹槽配合,能够实现模具的快速准确定位;夹紧装置使用液压驱动的夹模器,能够实现模具的夹紧与松开。2、分析换模装置的驱动力液压传动驱动装置和其它类型的传动驱动装置相比较,在相同的功率条件下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因此因其惯性小、动作灵敏,可以实现频繁的启动和换向。液压驱动系统的传动可以实现在各种方位传动,并且可以方便的实现往复传动。液压驱动系统的特点和优势是其体积小但传递的功率大,可以实现在较小的空间内传递出复杂的运动形式,所以液压驱动传动系统在组合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都很普遍。3、设计精确定位装置在冲压机床的定位系统中,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出现模具平衡不佳,工件加工后精确度不足,定位花费时间等问题。第2章 快速换模系统的结构设计汽车工业的现代化使人们对冲压生产线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使得冲压生产线具有柔性、智能、高效的突出特点,以实现能够为汽车生产向高质量、高档次、高自动化方向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然而在冲压机床更换模具越来越频繁的生产中,传统的冲压模具的更换却存在着更换模具复杂、换模时间长、操作难度大、非自动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冲压生产的效率。2.1 换模系统的夹紧结构设计2.1.1 机械式夹紧结构在冲压机床的换模系统中,一般模具的夹紧都是应用机械式的夹具来手动夹紧模具,如图2-1所示,机械夹紧装置主要是靠手动来放置在工作台的T型槽里,然后拧紧在模具的下底板上。模具的夹紧力的大小由扭矩扳手决定,其缺点是难以把握力的大小以及夹紧的合适程度,并且机械式的夹紧需要手动操作,不仅浪费了时间,容易产生操作不规范,而且生产效率也很低8。图2-1 机械式夹紧装置(Mechanical clamping device)2.1.2 机-电夹紧装置机-电夹紧装置的动力源是电动机,实现了可自动化的夹紧方式。如图2-2和图2-3所示,机-电夹紧装置有摆动夹紧装置和转位夹紧装置。该夹具的工作原理是将电机的旋转转换成夹紧棒的转动或摆动,当需要夹紧时,夹紧棒通过旋转或者摆动一定的角度后在夹紧棒的轴向方向上将夹紧力传递到相应的夹紧位置,再通过自锁实现模具的夹紧。其中控制夹紧和松开的是感应接近开关,用来检测夹紧棒的末端夹紧位置是否与模具相接触。虽然机-电夹紧装置已经部分实现了自动化,但是夹紧棒的夹紧行程很小,不适合夹紧大型的模具;且其夹紧面必须有与该夹紧装置的夹紧棒相配合的夹紧槽,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9。图2-2 机-电夹紧转位夹具(Electromagnetically clamping device)图2-3 摆动夹具2.1.3 液压夹紧装置如图2-4所示,是带有T形槽的夹紧装置,安装在工作台上的T形槽中当。其驱动系统是液压驱动系统,在液压油的压力下,使设置在夹模器末端的液压缸顶起,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将放置在冲压机床工作台上的模具下底板的边缘夹紧,从而实现了模具的液压驱动夹紧。该夹紧装置的特点是可以根据模具的大小来设计不同的夹模高度,相比机-电夹紧装置,该夹模器的夹持面广,应用的范围大,被夹持面可不用通过特别的加工处理,只要存在相应的夹持面即可以使用该夹模器。液压夹具的缺点是:虽然该夹模器在液压缸上有密封圈和防尘圈保护,但是当所需的夹紧力过大,使得液压缸的内部压力相应的变大超过密封圈和防尘圈的保护范围时,就会出现少量的液压油渗出的情况,从而导致污染环境和夹模器的夹紧力不够的状况10。图2-4 液压夹紧装置(Hydraulic clamping device)如表2-1是使用机械式夹具与使用液压夹具的优势对比:表2-1 夹紧装置优势对比改良前使用螺栓手动夹紧改良后通过夹模器自动夹紧模具的禁锢作业非常费时。通过使用自动夹模器,可以实现模具的自动夹紧;换模时间大大缩短到几分钟;实现了快速换模。夹紧力因操作者的操作而异。通过使用夹模器,能实现以设定的夹紧力来夹紧模具,排除了手动拧紧螺栓的方法,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在恶劣的环境作业下有可能因遗漏拧紧螺栓或拧紧力不均匀而造成未能均匀的拧紧模具,以此导致模具的变形。夹模器能以均匀稳定的的夹紧力来夹紧模具,排除了因夹紧力不均匀而导致模具的变形,可大幅减少不良产品。2.1.3.1 夹模器液压缸设计图2-5 下夹模器液压缸1.缸筒 2.活塞杆 3.活塞 4.导套 液压夹模器的工作原理是在其部件的尾部设置了一小型的液压缸,作为液压执行元件,然后通过杠杆原理,即可实现将模具的夹紧。 (2-1) (2-2)则四个液压缸中单个液压缸的承受力: (2-3)液压缸的机械效率: 液压缸的工作压力由表2-2可知表2-2 不同负载下的工作压力负载F/KN50P/Mpa0.811.522.53344551、液压缸筒的内径的计算 (2-4) 则解得;将该值圆整后,则得液压缸的内径为。2、液压缸的外径的计算液压缸的内径为80mm,查液压设计手册液压缸的外径为90mm,缸壁的厚度为5mm。 3、活塞杆的参数的计算由于该活塞杆受压力作用,则活塞杆的直径:P5MPa时,d=0.50.55D 5MPaP7MPa时,d=0.60.7DP7MPa时,d=0.7D因为P=2MPa,故d=0.036771m依据下表可知活塞杆直径d=40mm。表2-3活塞杆直径系列4568101214161820222528323640455056637080901001101251401601802002202502803203604004、活塞杆的强度校核按强度条件校核: (2-5)式中 d-活塞杆的直径; F-活塞杆上所受的压力; -活塞杆材料的许用应力,为材料的抗拉强度,为安全系数,取值。已知45#钢的许用应力为,;则,而,则活塞杆的强度符合需求。2.1.3.2 液压夹紧方式夹紧力和变形量的理论分析这里使用假设法来分析模具的变形量与相应的夹紧力的大小的关系:假设1:模具的变形量与夹紧力的大小成线性关系 S=k1W (2-6) 式中 S工件夹紧表面的变形量(mm)W夹紧力(N)k1刚度系数(mm/N)假设2:模具夹紧表面的变形与夹紧部位离开模具中心的水平距离L成线性关系 S=S0-K2 (2-7) 式中 夹紧点距离模具中心的水平距离 S0为0时模具夹紧表面的变形 K2距离系数则一般夹具的夹紧力与相应的变形量的约束条件为:(1) 使模具不产生移动的最小夹紧力为Wmin,则WWmin(2) 模具进行冲压加工允许的最大变形为Smax,则S7MPa时,d=0.7D因为P=1.5MPa,故。依据表2-3可得。4、活塞杆的强度校核由公式2-5解得,而,则活塞杆的强度符合需求。图2-13 圆柱头液压夹模器图2-14使用液压夹模器将滑块与模架连接的方式第3章 换模的驱动力设计为了实现在更换模具的过程中全自动化,使夹模器和举模器使用液压驱动,其中为了使夹模器能够自动的夹紧和松开,于是使用了气压驱动的气压缸,为了方便控制,使用了电气回路,以致可以通过操控板来控制。图3-1 上模的回路图图3-2 下模的回路图如图3-1,图3-2所示,为快速换模系统的控制回路。通过采用具有自动滑动功能的夹模器、操作按钮,即可实施夹模器的滑动和模具的夹紧作业。能通过接近开关检测模具是否到位,并能通过后退端确认开关检知夹模器是否后退到位。万一发生气缸动作不良时,即使接近开关检测到模具在位,只要夹模器未实施锁紧动作,安全连锁装置就会使冲压机无法动作,确保作业安全。由油压单元控制的换模系统的举模器和夹模器的工作(油压单元主要包括泵单元和无泄漏阀单元)。为了实现夹模器的全自动化,使夹模器在加紧模具和松开模具移动到工作台T型槽的边缘,使夹模器在需要加紧模具时,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移动到模具下底板,松开时又能够自动的移动到工作台边缘,于是便设计了能够实现夹模器全自动化的气动快速往复动作回路。3.1 液压控制回路图3-1 夹模器液压回路1.液压泵 2.单向阀 3.压力继电器 4.蓄能器 5.二位二通阀 6.分流集流阀 7.二位二通阀 8.先导式溢流阀如图3-1所示为快速换模系统夹模器和举模器的液压控制回路。为了能够同时控制4个夹模器的加紧和松开,使用了同时阀分流集流器。当换模的时候,使液压缸运动到位,在进油回路中,当进油路的压力升高至如图压力继电器3所给的设定值时,压力继电器发出信号,使二位二通电磁阀上的电磁阀7通电,液压泵此时卸荷,单向阀2此时关闭,这时候蓄能器4就起到了使液压缸保压的作用。当液压缸的压力有所下降时,压力继电器复位,使液压泵重新工作。图3-2 举模器液压回路如图3-2所示为举模器的液压回路图,与夹模器的液压回路工作原理相似,也采用了蓄能器保压的回路。3.2 气压控制回路图3-3 气压回路1.气压源 2.二位五通换向阀 3.或门型梭阀 4.气缸在没有引用气压回路之前,夹模器在夹紧模具之前首先要人工将夹模器推到模具的下底板上,在冲压机作业完成后又要实现人工将夹模器移动到工作台的边缘,无法实现换模的全自动化。如图3-3所示,采用了快速排气阀的快速往复动作回路,在夹模器的旁边安装上气压缸即可实现夹模器的往复运动。第4章 模具的定位装置在快速换模系统中,设计了如图4-1所示的定位器。该定位器由模具定位基板、模具支撑板、导杆和油缸组成,可以根据所装模具的大小的不同,来调节模具支撑板的位置。两根导杆可以有效的保证模具支撑板在定位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水平状态,防止模具定位过程中平衡不佳的问题。图4-1 模具定位器如下图4-2和图4-3所示,分别为机床在装载大模具和装载小模具时定位器的定位图。当装载有大模具是,在液压缸的作用下,模具支撑板下移,扩大了模具的装载空间;而当装载小模具时,模具支撑板上移,缩小了模具的装载空间。同时在模具支撑板的移动过程中,由分布在液压缸两侧的两根导柱同时移动,保证了在移动过程中模具支撑板的水平,解决了在模具的定位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模具定位平衡不佳的问题。图4-2 大模具下的定位图4-3 小模具下的定位结论针对目前冲压生产从一套模具的大批量生产逐渐向着中小批量生产,从之前的大批量不频繁换模到小批量频繁换模,现在的冲压生产更加强调生产的灵活性,要求生产更加高效,并且要能够适应在生产过程中频繁的更换模具,于是换模系统已经存在于各种机床当中。目前国内的换模系统还没有全部实现快速全自动化的换模,在某些生产线当中大都是半自动化的换模系统。论文主要介绍了快速换模系统的夹模装置、举模装置以及移模装置,以及能够使该装置实现自动化的驱动系统,共同组成了快速换模系统。该快速换模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举模器采用滚子轴承,能够有效的提高该换模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更换模具时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更换模具时的摩擦力;2、在夹模器上使用了气压快速往复回路,使夹模器在气压缸的往复下,实现了夹模器的自动化移入和搬出。同时使用接近开关能够通过电气回路有效的控制夹模器的可靠性;3、移模臂的使用实现了更换模具从机床的工作台到机床外的有轨道连接,为更换模具提供了更加简单方便的换模平台;4、通过电气回路,可以轻松的实现利用操控板上的按钮来控制换模系统的气压回路和液压回路;5、使用了模具定位器,可迅速、简单、准确的定位模具,同时解决了在定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模具平衡不佳的问题。致谢在学校里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最后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从第一次见指导老师到最后将这篇论文写完,中途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期间也深感因自己学术水平以及专业知识不扎实而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但是在指导老师一次次的督促之下还是狠狠的恶补了很多专业知识,虽然论文质量和设计的作品还是很不好,但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刘念聪老师的不厌其烦的一次次指导下,使我不断的去学习和完成论文,感谢刘老师对我的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对我的论文的耐心的修改。感谢与这篇论文相关的涉及到的各位学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数位学者的论文以及期刊,在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我才得以完成我的论文。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期间对我的帮助。参考文献1 王广春.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M.北京:机械工艺出版社,2013.2 王学让.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胡庆夕.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彭建声.简明模具工使用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5 李云.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6 孔晓华. 多工位压力机快速换模系统的电控永磁夹紧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院,2010.7 李军. 安全快速换模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J.装备维修技术,2007(1):4-8.8 钱荣芳. 大型压力机的快速换模系统设计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5(5):27-29.9 聂毓琴,孟广伟.材料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卢险峰.冲压工艺模具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1 卢险峰.压边间隙值的分区及最佳值J.模具科技,1984(3):5-7.12 李硕本.冲压工艺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13 王卫卫.材料成型设备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4 解育男,王春梅,张冠武. 压力机快速换模装置J. 锻压机械,2003.03:12-16.15 王同海,孙胜,肖白白.实用冲压设计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16 卢险峰.关于确定冲裁模工作部分尺寸的公式J.模具通讯,1980(4):1-3.17 胡世光.板料冷压成型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18 Nielsen,Lassen, S. Development of a flexible tool system for small quantity production in cold forging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997(71):36-42.19 Ciocirlan, Bogdan; Campbell, Craig. Optimum selection of variable punch-die clearance to improve tool life in blanking non-symmetric shap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13(75):63-71.20 Miller, Paul C.1. Quick-change die handlingJ. Tooling and production, 1989(54):45-47.21 Forth, Karl D. Quick die change helps auto stamper produce to orderJ. Modern Metals,1994(9):30-35. 33柔性冲压生产线 换模系统设计,姓名:朱刚 学号:201106040418,成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指导老师:刘念聪,研究内容,.研究背景,1,随着市场需求的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柔性冲压生产线换模系统设计机械毕业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330682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