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目标:1、 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2、 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李商隐的一句被后人引用来赞美老师的诗歌么(“春蚕到死”)在这句诗歌当中,“蜡炬”即我们说的蜡烛有了特别的含义(老师),一样的,它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中又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二、 作者简介,文体介绍1、 作家2、 文体介绍 现实性战地通讯 新闻性特征(三个基本要求) 真实性战记) 时效性(战地报 同于军事性的战报或消息类的快报告文学) 文学性特征 作者对战争这一特定反映对象的审美意识的物化 政论性特征:以主观发现写客观现象,以哲理思辨写报告对象 (不同于小说)三、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请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老妇人时间:1994年9月29日地点: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前的方场事件:老妇人冒着死亡的危险埋葬了红军烈士起因:五个红军决定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经过:红军中一人死亡,尸体留在了方场上,老妇人冒着危险去安葬烈士结果:老妇人颤巍巍的走了,红军战士继续投入战斗一、 学生自学,揣摩语句,完成课后练习二二、 总结“蜡烛”的含义三、 是怎样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 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十分吃力感人的因素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含义四、 阅读课文,按下面提示写读书笔记。提示读通讯读书笔记(1)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