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doc

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9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364169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3.30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10 上传人:qq77****057 IP属地:江苏
12
积分
关 键 词:
全球 变暖 情况 新能源 汽车 发展前景
资源描述:
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全球,变暖,情况,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内容简介: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THE GLOBAL WARMING CASE学生姓名学生姓名:陈陈翊祺翊祺学学 号:号:200841930115年级专业及班级:年级专业及班级:2008 级级汽汽车车服服务务工程工程(1)班班指导老师及职称:指导老师及职称:肖名涛肖名涛 讲师讲师学学 部:部:理工学部理工学部湖南长沙提交日期:2012 年 5 月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1 前言22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22.1 什么是低碳经济22.2 新能源汽车22.3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32.3.1 缓解汽车工业资源压力32.3.2 环境压力下的必然选择32.3.3 汽车排放污染的产生32.3.4 汽车尾气对的成分42.3.6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62.4 小结73 控制汽车排放的策略与方法73.1 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状况73.2 改善燃油性能83.3 使用排气净化装呈83.4 正确的驾驶习惯93.5 能新源汽车种类及其技术现状103.6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点:113.7 小结164 我国发展新能源政策及发展历程164.1 低碳经济下国家对于汽车产业采取的措施164.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174.2.1 我国相关政策184.2.2 新能源汽车的美好前景184.2.3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84.2.4 结论204.3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44.3.1 日本:新能源发电和节能环保244.3.2 巴西: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54.3.3 对我国的启示254.4 二十一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264.5 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274.5.1 电池是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壁垒274.6 发展新能源汽车道路困难重重324.7 小结335 结论33参考文献34致 谢 341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学 生:陈翊祺指导老师:肖名涛(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摘 要:多年来,环境资源问题一直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到发展低碳经济,我国逐渐重视人与社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切合实际。新能源汽车便成了现代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由于技术制约,新能源汽车仍然优缺参半。随着国有工业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发展飞速提高,在进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并日趋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而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实行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汽车尤为重要。但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仍旧面临许多瓶颈。这条路依旧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相信不久后一天,新能源汽车必将取代传统汽车,社会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全球变暖;新能源;前景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The Global Warming CaseAuthor:Chen Yi-qiTutor:Xiao Ming-tao(Ori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Abstract:Over the year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problem has been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rom the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o develop low carbon economy, our c- ountry gradually pay attention to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practical.New energy au- tomobile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utomobile. Due to technical con- straints, new energy car still mix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rapid increase, i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2time, it also brings a lot of nmental envi- roproblem, 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be imperat- ive. Automobile industry as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arrying out low carbon econo- 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ut because of the current tech- nology, economic policies and other factors, new energy car still faces a lot of bottleneck. The road still n- eed more capital and technology manpower. I believe that shortly after the day, new energy vehicles will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society tru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global warming ; new energy; prospect1 前言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产生的尾气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含碳化合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表示,2010 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这给汽车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打造低碳型企业将成为车企2010 年发展的不二选择. 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3。 汽车低碳大体分三步走近期是对创痛技术的改良比如增压技术汽油直喷技术高效变速箱等中期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远期是氢燃料电池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 ,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5。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群雄并起,各车企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主力军将是必然趋势8。 2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2.1 什么是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2 新能源汽车3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 ,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 、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 、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 表 1 201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单位:辆 Table .1 In 2011 China new energy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sales Unit: a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代用燃料汽车产量5655271331100销量55792580313002.3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2.3.1 缓解汽车工业资源压力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的汽车工业,在为人们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增加了国民经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深了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2 月 20 日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原油加工量 3.75 亿吨,增长 7.9%,增速比上年加快 4.2 个百分点;成品油(汽、煤、柴油合计)产量 2.28 亿吨,增长 9.4%,加快 2.5个百分点。折射出中国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我国汽车销量突破 1364 万辆,产量更达 1379 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市场化竞争无疑会令消费者受益,然而一旦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我国石油进口量也势必大大增加,国际石油市场原来的供需平衡将被打破,油价再次飙升在所难免。为缓解车用能源的供给压力,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内的各方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于是,随着资源压力的持续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2.3.2 环境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曾有人预言,到 2010 年全球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10 亿辆,汽车对环境的破坏将更为明显。汽车排气中含有数百种不同的物质,其中有害物除了人们熟知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外,目前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CO2)及甲烷(CH4)等;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氮氧化物(NOx)及未燃烃(HC)等以及会致癌的附在碳烟微粒上面的多环芳香烃(PAN)等物质。特别是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带来一系列如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化,空前病虫害增加等危害,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成为必然要求。2.3.3 汽车排放污染的产生汽车尾气主要是指汽车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对汽油发动机来说,4汽油是各种烃类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X(H)两元素组成,还含有氮(N),氧(O .硫(5)等元素。温室气体主要成分二氧化碳 93.7%沼气 2.1 %全氟碳化物 0.8 %六氟化硫 0.8 %氢氟烃 1.5 %一氧化二氮 1.3 % 图 1 温室气体主要成分图 Fig.1 The main components of greenhouse gas在供氧充足的理想条件下,汽油燃烧的产物是水和 CO2。而在实际中,发动机在理想条件下的工作是不存在的,很多因素影响燃烧,最常见的就是空气和燃料的不完全混合而造成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酮等以及一些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多环芳烃等。同时,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还都会产生燃烧副产物, 。通过排气管排入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2.3.4 汽车尾气对的成分 目前,汽车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 13。汽车尾气通过排气管、曲轴箱、油箱和汽化器等处排出,其成分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碳氢化合物(HC) 、氮氧化物(NO X) 、硫化物、铅(Pb) (一般由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排放) 、苯及一些悬浮颗粒物(包括碳粒等) 。单位:(万辆)图 2 中国汽车保有量趋势图Fig.2 Chinese car retains the quantity trend graph050001000015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 20 00 01 1 2 20 01 15 5年年中中国国汽汽车车保保有有辆辆汽车保有辆52.3.5 主要污染物浅析: (1)CO2燃烧含炭元素的物质而产生的。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和作为吸收源的热帯雨林被大量砍伐等 CO2含量从而得到了飞速增长。而且,CO2造成地球转暖,即所谓的温室效应。相对于汽油发动机来说,柴油发动机燃油消耗量小,所排除的 CO2也相对较少。产生原因:CO2是石油化工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量根据燃烧时的燃料消耗多少成比例増加。柴油发动机的排放量较少,汽油、发动机的排放量相对较多。柴油发动机在汽车的内燃机中热效率较高,燃料消耗率小。而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相比,热效率差,所以,燃料消耗率大,因此 CO2排放量较多。 (2)CO CO 是在排放的气体的所含成分中最有害的物质,燃料在氧分不足的状态下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排放量的约 90被认为是来自汽车,在各种排放的气体中CO 是最初的作为限制対象的。该气体被吸入人体后,会产生溶血反应导致中毒。但是,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相比,燃烧较为充分,所以 CO 的产生量非常少。一氧化碳和人体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它的亲合力比氧强几十倍,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 ,从而消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造成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产生原因:CO 是氧分不足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柴油发动机的排放量极少,汽油发动机的排放多。理由是柴油发动机相对燃料空气量充分的状态下燃烧的。汽油发动机相对燃料的空气的比例是几乎一样的,所以在燃烧时引起局部的氧分不足,产生量变多。(3)NOxNO、NO2、N2O、N2O2等各种化合物的总称。在高温下氮分子和氧分子结合后产生的。不只是汽车,香烟和火炉等也会产生。燃烧温度越高越容易产生 NOx,因此发动机的设计中必须考虑适当降低燃烧温度。氮氧化物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危害。在 NO2浓度为 9.4mg/m3(5PPm)的空气中暴露 10 分钟,即可造成呼吸系统失调。产生原因:NOx 是在高温完全燃烧状态下生成的。和之前所说的 3 种物质不同,NOx 在柴油发动机中的排放量多,而汽油发动机的排放较少。原因是柴油发动机不用点火装置,自燃着火而燃烧的原理。我们通常将燃烧阶段分为着火延迟期间预混合燃烧期间扩散燃烧期间后燃烧期间这 4 个阶段。其中预混合燃烧期间产生爆发性燃烧发生高热,气缸内的温度急速上升。这时,会产生NOx。而且,NOx 的成分 N 和 O 是在高温时促进反应,这是产生 Nox 的主要原因。6(4)HC氢和炭构成的化合物质的总称。这也是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原因,根据种类不同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它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但是 HC 和 NOX 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污染物光化学烟雾。1952 年 12 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 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 4000,45 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 3 倍;1 岁以下的约为平时的 2 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者死亡分别为事件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 9.3 倍、2.4 倍、5.5 倍和 2.8 倍。产生原因:HC 和 CO 一様,在燃烧时相对燃料的空气不足而产生的。当然、相比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的排放量多了。(5)PM(粒子物质)黒烟PM是从柴油发动机中排放出来的颗粒状物质的总称。主要是黒烟,称为SOF的燃烧后剩下的燃料和润滑油成分、轻油燃料中的硫黄成分燃烧后生成的成分所构成的。包括颗粒细小的SPM。产生原因:PM和黒烟是在低温时不完全燃烧状态下生成的。和NOx一样,柴油发动机相比汽油发动机排放量较多的物质。这个原因也在于燃烧的特征。柴油发动机是向气缸内部喷射燃料,混合燃料和空气,混合状态通常不均一,而且在扩散燃烧期间和后燃烧期间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下降。这些燃烧状态恶化后,引起燃料的蒸烧状态不完全燃烧状态。这时,产生PM和黑烟烟。另外一方面,汽油发动机通常向混合的混合气点火,这样发生不完全燃烧的燃烧过程短了,排放量少了。综合上面分析可知:汽油发动机产生的汽车尾气中CO、HC污染物比柴油发动机的多,而柴油发动机产生的NOx、PM和黑烟比汽油发动机的多。2.3.6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汽车排放的废气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当汽车的尾气在空气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太阳光线的作用下,氮气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会起反映,生成有二氧化氮和臭氧的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一般为浅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的成分非常复杂,但是对动物、植物和材料有害的是臭氧、PAN 和丙烯醛、甲醛等二次污染物。人和动物受到主要伤害是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呼吸7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能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妨碍交通。1955 年和 1970 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 400 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这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也正是这些事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汽车尾气的危害性。 经过研究表明,在 60( N(北纬)60( S(南纬)之间的一些大城市,都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随着光化学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蓄积,光化学烟雾的浓度不断升高,约 3 h4 h 后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化学烟雾可随气流飘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村庄稼也受到损害。目前,由于我国内地汽车油耗量高,污染控制水平低,已造成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的NOx 和 CO 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汽车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些城市臭氧浓度严重超标,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2.4 小结 汽车排放的废气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当汽车的尾气在空气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太阳光线的作用下,氮气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会起反映,生成有二氧化氮和臭氧的光化学烟雾。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3 控制汽车排放的策略与方法3.1 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状况 CO是当燃油燃烧时,由于空气供应不充足,发生不完全燃烧而产生。在汽车怠速时,排气中CO较多,污染程度较高。CO的产生量与空燃比和过量空气系数有关。空燃比是指供给发动机的空气与燃料的质量比,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入。当x1时为稀混合气,含有过量空气;当x1.25时,混合气不能点燃,如图1所示排气中的Co浓度随空燃比的增大(即供给发动机的空气量增大,入值增大,混合气稀薄)而降低。所以为减少CO的排放量,应将空燃比控制得高于14.8,既x值大于1,这时燃烧较好。HC来源于汽车尾气中未经燃烧的燃油以及因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各种烃类衍生物。同CO一样,HC生成的趋势也与空燃比和过量空气系数有关。为了减少HC的排出,应将混合气控制在一定稀薄的范围内进行稳定的燃烧。排气中的NOx产生于发动机大功率范围内,既在高速行驶高温燃烧时产生的。随温度升高,NOx生成急剧增多,如图81所示。另外, NOx生成在接近理论空燃比时最多,而空燃比过高或过低,都会急剧减少。因而,为防止NOx的生成,应使最高燃烧温度下降。同时,考虑车辆工况及减少各污染物排放量,将过量空气系数x值控制在0.85-1.15之间较好。根据以 分析,改善发动机燃烧状况,可直接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 对进气加热,以提高燃油的气化程度,若要改善汽车排放性能,必须使每个气缸的充气量相等,汽油分配均匀、适量。在低温状态,为解决汽油的蒸发和分配问题,对发动机和混合气要进行预热,进气预热温度愈高,进气管中油膜蒸发愈快,愈完善,有利于燃烧和减少排气中有害污染物量。(2) 采用易于控制适当空燃比的电子控制式燃油喷射装置。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靠迅速、正确地处理装在发动机上的各种传感器所收到的信息而工作,可以分别控制汽油量与空气量,且控制精度高,使空燃比的计量更精确,能保证所需要的空然比,使燃料更充分燃烧,将废气中CO,H C,N Ox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大气污染。(3)使用排气再循环系统。排气再循环就是让一部分排气从排气一侧再循环到进气一侧用来稀释进入气缸中的空气燃油混合气,并因废气中含氧量少,惰性较强,可使混合气燃烧较慢,产生的热量不像未稀释的混合气那么多,则混合气温度较低,产生的NOx量少,减少排气污染。3.2 改善燃油性能 根据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条件,要求汽油具有良好的抗爆性和安全性。在汽油中加入少量效率高的抗爆剂,可大幅度提高汽油的抗爆性,这是一条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爆剂是四乙铅,这使得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物质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随着人们对铅污染的认识,都在想方设法减少汽车中铅含量。现国家已使用无铅汽油,同时研制新型燃料添加剂,如符合最新环保要求的不含铅、氯、特氟龙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的环保型产品有威力狮,BG、伯润、雷士等添加剂,效果比较好。3.3 使用排气净化装呈对汽车尾气中有毒物质,还可以在燃烧室后安装热反应器,催化器等装置加大对排气的改造,降低污染。目前,多采用电喷加三元催化器,化油器加电控补气装置,排气管加装净化器等。三元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机外净化装置,它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CO、HC和NOx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9氮气。由于这种催化器可同时将废气中的工种主要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苛刻,越来越多的汽车安装了废气催化转化器以及氧传感器装置。它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管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碳和氮气,故又称之为三元(效)催化转化器三元催化器的工作原理是:当高温的汽车尾气通过净化装置时,三元催化器中的净化剂将增强CO、HC和NOx三种气体的活性,促使其进行一定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其中CO在高温下氧化成为无色、无毒的二氧化碳气体;HC化合物在高温下氧化成水(H20)和二氧化碳;NOx还原成氮气和氧气。三种有害气体变成无害气体,使汽车尾气得以净化。3.4 正确的驾驶习惯 (1) 持合理的行车速度 每种汽车都有自己的经济车速,在此车速下行驶耗油量最低。但一般SUV汽车的经济车速都并不高,常用的经济车速大都在6590kmh,我们的中兴汽车就是这个经济时速。在北京早晚的上下班时行车,一般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不过驾驶者还是应尽量控制在此车速以内。 (2) 冷车起动时应尽量避免延长发动机升温时间 在冷车起动时不应人为地延长发动机的升温时间,否则 适得其反。只需要注意,在点火后,不要立即用高速行驶。应该是慢慢行走几分钟,然后逐渐把速度提起来。冬天的时候慢行驶的时间可以延长一些。现在则不用。 (3) 避免不必要的怠速运转 一般汽车怠速运转一分钟以上所消耗的燃油要比重新起动所消耗燃油多,所以,如果停车时间较长时,可以将发动机熄火。 (4) 行驶中应尽量避免突然加速和减速 行车中应力求保持车速平稳,切忌突然加速和减速。不要猛踩油门来加速。这只会大大增加耗油量,而省不了你多少时间。在日常行车中,尤其是交能不畅、等红灯、变换车道时,常见到这种现象:相邻车道刚有了点空当,这边一辆车就突然加速挤过去了,过去了就不得不踩刹车。呆会儿,这边车道有空当,一踩油门又挤回来了。等一处信号,能急加速、急停车四五次。这显得很潇洒、很威风、很有生气,不过代价是油耗大大增加了。保持中速行驶,尽量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油门要小,操作要轻,同时还应随时注意发动机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应该是柔和的。 (5)正确使用空调系统 10 空调系统工作时要消耗发动机一部分功率。有的驾驶员为了节油,采取高速时关闭空调而打开车窗通风的办法。实际上,当车速高于 85kmh 时,开窗后的空气阻力风阻所消耗的燃油要比空调系统消耗的燃油更多。 3.5 能新源汽车种类及其技术现状新能源汽车有三类,为混合动力汽车、替代性燃料汽车、电动(电池)汽车,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是: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2、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4、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5、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6、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缺点: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于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也已有了相关技术。由于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风力、光、热等,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11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车而言,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优点: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缺点:目前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至于使用成本,有些试用结果比汽车贵,有些结果仅为汽车的 1/3,这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 23 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单个的燃料电池必须结合成燃料电池组,以便获得必需的动力,满足车辆使用的要求近几年来,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厂,如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丰田和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宣布,计划在 2004 年以前将燃料电池汽车投向市场。目前,燃料电池轿车的样车正在进行试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运输大客车在北美的几个城市中正在进行示范项目。在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性挑战,如燃料电池组的一体化,提高商业化电动汽车燃料处理器和辅助部汽车制造厂都在朝着集成部件和减少部件成本的方向努力,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3.6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点: (1) 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 (2) 减少了机油泄露带来的水污染。 (3) 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4) 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5) 提高了发动机燃烧效率。 (6) 运行平稳、无噪声。燃料电池成本过高,而且氢等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非常困难,另外最致命的问题,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者利用天然气,如此一来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除非使用核电来提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12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 20%。中国长安汽车在 2007 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 2008 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随着“汽车社会”的逐渐形成,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而石油等资源却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吞下大量汽油的车辆不断排放着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质。最终的解决之道当然不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而是开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燃料电池车的四轮快速又安静地滚过路面,辙印出新能源的名字氢。几乎所有的世界汽车巨头都在研制新能源汽车。电曾经被认为是汽车的未来动力,但蓄电池漫长的充电时间和重量使得人们渐渐对它兴味索然。而目前(指 2009 年)的电与汽油合用的混合动力车只能暂时性地缓解能源危机,只能减少但无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这个时候,氢动力燃料电池的出现,犹如再造了一艘诺亚方舟,让人们从危机中看到无限希望。以氢气为汽车燃料这种说法刚出来时吓人一跳,但事实上是有根据的。氢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释放的能量足以使汽车发动机运转,而且氢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只生成水,没有污染。因此,许多科学家预言,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是 21世纪汽车的核心技术,它对汽车工业的革命性意义,相当于微处理器对计算机业那样重要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近年来,世界上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难题,开始纷纷调整汽车燃料结构。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可调正汽车燃料结构,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目前,燃气仍然是世界汽车代用燃料的主流,在我国代用燃料汽车中占到 90%左右。美国的目标是,到 2010 年,公共汽车领域有 7%的汽车使用天然气,50%的出租车和班车改为专用天然气的汽车;到 2010 年,德国天然气汽车数量将达到 10 万至 40万辆,加气站将由目前的 180 座增加到至少 300 座。业内专家指出,替代燃料的作用是减轻并最终消除由于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近期,中国仍将主要用压缩天然气、液化气、乙醇汽油作汽车的替代燃料。汽车代用燃料能否扩大应用,取决于中国替代燃料的资源、分布、可利用情况,替代燃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减少对环境污染等;替代燃料的生产规模、投资、生产成本、价格决定着其与石油燃料的竞争力;汽车生13产结构与设计改进必须与燃料相适应。以燃气替代燃油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尽快组织力量,制定出国家级燃气汽车政策。考虑到我国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的状况,发展包括燃气汽车在内的各种代用燃料汽车,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根据国情应该做到:要限制燃气价格,使油、气价格之间保持合理的差价,如四川省、重庆市的油、气差价,即可保证燃气汽车适度发展;鉴于加气站投资大,回收期长,政府适当给予一定补贴,在加气站售出的气价和汽车用户因用气节省的燃料费用之间,调节好利益分配;对加气站的所得税,应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采取免二减三的税收政策;将加气站用电按照特殊工业用电对待,电价从优;另外,对加气站用地,能按重大项目和环保产业对待,特事特办,不要互相推诿、扯皮,积极采用国外先进建站标准,科学确定消防安全距离,节省土地资源。压缩天然气(CNG)汽车燃料系统通常包括:天然气气瓶、减压调压器、各类阀门和管件、混合器(或者天然气喷射装置)、各类电控装置等。CNG 气瓶是压缩天然气汽车的主要设备之一。气瓶的设置和生产都由严格的标准控制。CNG 车用气瓶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气瓶是全金属气瓶,材料是钢或铝;第二类气瓶采用金属内衬,外面用纤维环状缠绕;第三类气瓶采用薄金属内衬,外面用纤维完全缠绕;第四类气瓶完全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尽管一般认为由于天然气积碳少,机油更换的次数可以少一些,甚至例行的维护也可以少作一些,但我们认为汽车、发动机和改装系统的定期维护可以保障天然气汽车与汽油车和柴油车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太阳能发电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能够有效降低全球环境污染,创造洁净的生活环境,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太阳能汽车作为一个产业已经不是一个神话。燃烧汽油的汽车是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头,汽车排放的废气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会引致空气污染,影响我们的健康。现在各国的科学家正致力开发产生较少污染的电动汽车,希望可以取代燃烧汽油的汽车。但由于现在各大城市的主要电力都是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的,使用电动汽车会增加用电的需求,即间接增加发电厂释放的污染物。有鉴于此,一些环保人士就提倡发展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汽车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电能会在储电池中存起备用,用来推动汽车的电动机。由于太阳能车不用燃烧化石燃料,所以不会放出有害物。据估计,如果由太阳能汽车取代14燃汽车辆,每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 43 至 54%。到目前为止,太阳能在汽车上的应用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驱动力,二是用作汽车辅助设备的能源。 这一应用方式,一般采用特殊装置吸收太阳能,再转化为电能驱动汽车运行。按照应用太阳能的程度又可分为如下两种形式: (1)太阳能作为第一驱动力驱动汽车 完全用太阳能为驱动力代替传统燃油,是几代汽车工作者的梦想。1982 年澳大利亚人汉斯和帕金用玻璃纤维和铝制成了一部“静静的完成者”太阳能汽车。车顶部装有能吸收太阳能的装置,给两个电池充电,电池再给发动机提供电力。12 月 19 曰,两人驾驶着这辆车,从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珀思出发,横穿澳大利亚大陆,于 1983 年1 月 7 曰到达东海岸的悉尼,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创举。这种太阳能汽车与传统的汽车不论在外观还是运行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太阳能汽车已经没有发动机、底盘、驱动、变速箱等构件,而是由电池板、储电器和电机组成利用贴在车体外表的太阳电池板,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再通过电能的消耗,驱动车辆行驶,车的行驶快慢只要控制输入电机的电流就可以解决。目前此类太阳车的车速最高能达到 lOOkm/h 以上,而无太阳光最大续行能力也在 100km 左右还有一种概念上的太阳能汽车,这种汽车在车体上没有安装光伏电池板,而只是配置蓄电池,而电能全部来自专门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优点是外观与现有车辆类似,没有另类的感觉,缺点是要经常到太阳能电站充电,当然续行能力也受到限制。 (2)太阳能和其它能量混合驱动汽车 太阳能辐射强度较弱,光伏电池板造价昂贵,加之蓄电池容量和天气的限制,使得完全靠太阳能驱动的汽车的实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推广。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采用太阳能和其它能量混合驱动的汽车。 复合能源汽车外观与传统汽车相似,只是在车表面加装了部分太阳能吸收装置,比如车顶电池板,用于给蓄电池充电或直接作为动力源。这种汽车既有汽油发动机,又有电动机,汽油发动机驱动前轮,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驱动后轮。电动机用于低速行驶。当车速达到某一速度以后,汽油发动机起动,电动机脱离驱动轴,汽车便像普通汽车一样行驶。由于采用了混合驱动形式,带来了诸多好处。首先,因为有汽油发动机驱动,所以蓄电池不会过放电,蓄电池的容量只要满足一天使用即可,与全用蓄电池的车相比,其容量可减少一半,也减轻了车重;其次,城市中大多数车辆都处在低速行驶状态下,采用电机驱动可最大可能的降低城市局部污染。15传统的小轿车,功率一般在几十千瓦左右,而太阳辐射功率至多 1kW/m2,目前的光电转换效率小于 30%。因此全部用太阳能驱动传统的轿车,需要几十平方米的接收面积,显然难以达到。但在传统汽车上可以用太阳能作为辅助动力,以减少常规燃料的消耗,而且现代汽车的电器化程度曰益提高,各辅助设备的耗电量也因此急剧增加。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太阳能用作汽车蓄电池的辅助充电能源 在轿车上加装太阳电池后,可在车辆停止使用时,继续为电池充电,从而避免电池过度放电,节约能源。日本应庆大学设计了一款叫做 Luciole(萤火虫)的概念车,它的颜色像萤火虫。这款车曾在北京展览过,车顶上贴有近一平方米的转换效率较高的光伏板,作用是辅助给 12 伏的电池充电,当 12 伏电池充满后,12 伏电池又会给主电池充电。电池充满电时,这辆概念车能行驶 800 公里。 (2)用于驱动风扇和汽车空调等系统 汽车在阳光下停泊,由于车内空气不流通,使得车体成了收集太阳能的温室,造成车内温度升高,使车内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从而使车内空气品质变糟。若加装太阳能装置,比如加装太阳能风扇等,则可以为车辆在停泊期间无能耗提供新风并降温,保证车辆再次上路时有良好的空气品质。 汽车天窗的玻璃下方设置有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与设置的控制单元输入端相连接,输入端连接车辆空调系统的温度传感器,同时输入端还与蓄电池和点火器相连接。玻璃下方的太阳能电池吸收太阳能,经汽车天窗控制单元可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保证蓄电池的电能充足,同时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而太阳能天窗带给消费者的最直接好处是,在夏天高温天气里,汽车在烈日下停车熄火,完全没有能源供给时,能自动调节车内温度。利用内置在天窗内部的太阳能集电板依靠阳光所产生的电力,经过控制系统来驱动鼓风机,将车厢外的冷空气导入车内,驱除车内热气,达到降温的目的。当驾驶者及乘员再打开车门及坐在座位上,不会感觉热浪袭人、闷热难耐,汽车的空调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车内温度降至舒适的程度。同时可以改善车内的空气状况,冬天也可以减少车内前挡风玻璃的结霜。根据资料显示,与没有通风降温的车型相比,安装了太阳能天窗的汽车驾驶室内的温度最高降低 20。利用太阳能供电,节能降温,十分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内由热所产生的“孤岛”效应。 目前国内销售的车型当中,奔驰 E 级,奥迪A8、A6L、A4、途锐等部分车型都已配备了太阳能天窗。太阳能汽车的优点主要有:太阳能电动车以光电代油,可节约有限的石油资源;无污染,无噪音;结构简单,操纵方便,易于驾驶;维护方便;车身小巧,灵活;车身制16造难度降低缺点:目前尚处于“概念车”状态。因为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分散性(强烈时大约 1 千瓦/平方米),以及太阳能收集装置效率低,成本高,太阳能直接作为汽车或自行车的动力有几乎是不可逾越的瓶颈,前景并不乐观。 乙醇俗称酒精,通俗些说,使用乙醇为燃料的汽车,也可叫酒精汽车。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无论是从生产上和应用上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近来由于石油资源紧张,汽车能源多元化趋向加剧,乙醇汽车又提到议事日程。目前世界上已有 40 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应用乙醇汽车,有的已达到较大规模的推广,乙醇汽车的地位日益提升。在汽车上使用乙醇,可以提高燃料的辛烷值,增加氧含量,使汽车缸内燃烧更完全,可以降低尾气的害物的排放。乙醇汽车的燃料应用方式:一、掺烧,指乙醇和汽油掺合应用。在混合燃料中,乙醇和容积比例以“E”表示,如乙醇占 10%,15%,则用 E10,E15 来表示,目前,掺烧占乙醇汽车占主要地位。二、纯烧,即单烧乙醇,可用 E100%表示,目前应用并不多,属于试行阶段;三、变性燃料乙醇,指乙醇脱水后,再添加变性剂而生成的乙醇,这也是属于试验应用阶步;四、灵活燃料,指燃料既可用汽油,又可以使用乙醇或甲醇与汽油比例混合的燃料,还可以用氢气,并随时可以切换。如福特,丰田汽车均在试验灵活燃料汽车(FFV)。3.7 小结随车世界环境污染的逐步严重,许多国家开始推出新能源的汽车,不再采用汽油或者柴油做为汽车的动力能源,而是采用更环保的能源。比如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等。这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石油危机,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只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难题还没有完全攻破,投入实际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我国近一两天开始推出电动公交车,也有一部分天然气汽车,并随之建立了不少加气站。说明我国正在努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4 我国发展新能源政策及发展历程4.1 低碳经济下国家对于汽车产业采取的措施 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表示,2010 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这给汽车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打造低碳型企业将成为车企2010 年发展的不二选择. 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17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5 月 5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5 月底前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 。有消息称,为引导电动车的持续消费,新能源汽车补贴可能不会直接补贴给消费者,而是转为补贴汽车企业。此外,各地方政府对于鼓励新能源汽车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 5 月 11 日,重庆市政府在全国首开对新能源车进行补贴的先河,将向本地长安汽车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提供 3.6 亿元补贴。这是继在全国首先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程后,重庆市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又一力举。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整个汽车行业,乃至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意义重大。(1)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以新能源汽车中的纯电动汽车为例。首先,纯电动汽车省去了油箱、发动机、变速器、冷却系统和排气系统,相比传统汽车的内燃汽油发动机动力系统,电动机和控制器的成本更低,且纯电动车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因为电动车的能量来源电,来自大型发电机组,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甚至混合动力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按比亚迪 F3e 纯电动车公布的数据,每百公里行驶耗电 12 度,依照 0.5 元的电价算,成本是 6 元。而其原形车 F3 汽油车每百公里耗油 7.6 升,按目前 6.2 元的油价,成本是 46.5 元。相比之下,电动车的使用成本才是传统汽油汽车的八分之一。铁电池的循环寿命超过 2000 次,能满足电动车行驶 60 万公里,使用 10 年。其次,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2)有利于建设生态环保城市目前全国各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都较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各城市大气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之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城市宜居环境。(3)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可以节省燃油,有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具有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等优点,使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184.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4.2.1 我国相关政策(1) 提倡低碳经济。九三学社政协提交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 ,被列为 2010 年两会的一号提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近日的连续发力电动汽车市场,强烈呼应该方案。作为低碳经济最重要行业之一,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受到中国车企的热捧。低碳经济将经历一个很大的产业变革,它必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这个动力大小取决于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与规模又取决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050010001500200025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 20 00 01 1年年 2 20 01 15 5年年中中国国汽汽车车销销量量汽车销量 图 3 20012015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和销量Fig.3 20012015years Chinese car retains the quantity and sales volume(2) 补贴优惠政策。政府主管部门正在筹划加大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优惠,该政策今年 6 月份已出台。尽管业内对于新能源汽车前景有着各种看法,但在财政部和工信部的积极推进下,多项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正拟密集出台。新政策将涉及私人购车补贴、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制定等。尽管业内对新能源汽车业过于乐观存在争议,但新能源汽车业短期内继续火爆看来是在所难免。中国汽车业已无可争议驶上了新能源汽车快车道。4.2.2 新能源汽车的美好前景在上述政府高度重视和倡导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呈现出美好前景。2010(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于 2010 年 4 月 25 日-5 月 2 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全球汽车厂商在春意盎然的北京齐聚一堂,共同描绘未来汽车业发展的蓝图。今年北京国际车展的主题为畅想绿色未来,从绿色一词可以看出,新能源车无疑是本次车展的主角之一。通过一系列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展示,突出表现未来汽车与绿色环境的和谐共存之道,为我国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建设起到积极19促进作用。4.2.3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在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据许多业内人士坦言:其中最重要的障碍来自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充电不便等现实的问题,使新能源汽车的这些优点可望而不可及。(1)问题所在目前专业汽车充电站稀缺,而家庭用户又普遍没有安置电源的私人车库,小区里的私人停车位上也无家用电源。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维修费用也较高,且配件销售点较少。根据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到 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 1/2,约为 6500 万辆。如此巨量的新能源汽车要正常运行,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配套设施,特别是动力能量的补充。如果政府和消费者发现电动汽车尽管价格有优势,但缺乏配套的充电设施,用起来很不方便,他们会退避三舍。这反过来会影响汽车企业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困扰着电动车开发和生产企业,也影响着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信心。没有充电网络,电动车的大规模应用甚至普及就是空谈。(2)解决方法那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有业内人士为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言。电动汽车的普及必然离不开快速充电站。快速充电是指 10-20 分钟可充进车载蓄电池额定容量 50%的电量。对于310V120Ah 的小型电动汽车,10 分钟充电 50%时需要的充电功率将超过 120KW,充电电流将超过 360A。快速充电站的形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电网直充站,由于需要占用大量场地和需要专用电网,投资巨大且难以收回成本,因而除政府样板行为外,很难进行商业推广。第二种快速充电站是采用储能装置的箱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第三种是充分利用中石油、中石化现有加油站点,增设汽车充电设备。分析人士认为,建设充电站所需的设备成本并不算高,但其征地成本却不可低估,建设充电站以及充电桩,是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是电动汽车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也是电动汽车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科学决策。20(3)地方政府的表现对纯电动汽车的普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比个人消费者还要高,各地争相进行纯电动公交车和市政用车的示范运营。目前有 42 家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工信部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目录;符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发改委等部委相关要求的新能源汽车达 47 个品种,涵盖了普通混合动力车型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有轿车、客车、清扫车等。汽油车需要加油站加油,纯电动汽车也要找地方续电,但地方政府在建充电站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有的纯电动汽车采用插电式,电力耗尽后需要找个插座充电;但有的纯电动汽车采用电池式,电力耗尽后直接更换电池,根本不需要插座。插电式的纯电动汽车也众口难调,各厂家不仅电池尺寸大小不一,有的连充电接口也不尽相同,想要建一座各种电动汽车都能用的充电站还真是不容易。实际上,对于充电站快速建设过程以及以此影响到的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业内也反馈出质疑的态度,反对的观点主要认为,在纯电动车的国家标准尚未颁布前,国内企业均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研发。靠少部分企业的意见去制定充电站标准,届时充电站的实际应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可能会造成很多企业研发的电动车根本无法进入两大电网的充电站进行充电。对纯电动汽车国标,不仅车企在盼,希望早日推广纯电动汽车、减轻能源及环保压力的地方政府也翘首以待。(4)各地企业的表现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政策真空期,包括央企在内的各路投资者在抢占汽车充电市场。继南方电网在深圳投建两个充电站试点之后,国家电网将在年内完成在 27 个城市建设试点的计划高调亮相。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日前在今年工作报告中说,目前国家电网已经在上海、天津和西安等城市建设电动车充电站试点, 电动汽车作为新生产业,国际上尚未出现绝对的领先者,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这一领域,尚有争夺主动权的空间。这与在燃油汽车时代落后的中国汽车产业相比,显然有了站在相近起跑线上、可以大干一场的期待。4.2.4 结论汽车的发展方向与低碳经济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旨在降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应用,而汽车一直以节能、环保和安全作为发展主导方向。故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原油进口依赖的解决方案之一,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新能源车能被推广到何种程度,21还有赖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具体细则的支持和推进力度。根据我国对新能源的界定,新能源是指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传统能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对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能源、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2009 年 6 月 1 日,国家能源局对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召开发布会,对新能源进行了界定。除了上述普遍共识的新能源之外,新能源还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包括煤炭的清洁高效使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这是我国首次将煤化工、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加入新能源的范畴,扩大了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版图。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形势紧迫,新能源领域的风电与太阳能光伏产业被视作可能拉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凭借其明确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较强的拉动作用,在诸多经济体的经济振兴计划中被置于重要位置。进入 2009 年以来,我国政府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充分反映了政府将新能源作为引领经济增长核心产业的决心。也正因为如此,各地方的新能源相关投资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一些无序状态。数据显示,2009 年国内多晶硅厂商有效供货能力将达 8 万-11 万吨,而预期全球有效需求只有 6 万吨。国内从事风电整机生产企业的风机产能可达 3500 万-4000 万千瓦,但预计国内风电场的建设速度仅能维持在年装机容量 1000 万-1500 万千瓦之间,未来供给将大于需求。在我国新能源领域迎来空前投资开发热潮的同时,专家认为,目前需要警惕传统产业“大而不强” 、缺乏核心技术或原料的老毛病,这可能导致新能源产业“高开低走” ,阻碍我国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对整个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埋下风险;也有专家认为,新能源产业还远谈不上过剩,长远而言,这个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我国目前新能源开发现状如何?新能源发展是不是真的过热了?新能源投资“过剩论”背后隐藏的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此专题,以飨读者。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新增长方式的制高点, 新能源凭借其明确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较强的拉动作用,在诸多经济体的经济振兴计划中被置于重要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世界各国希望通过推动新能源发展来拉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美国欲借发展新能源摆脱其对石油的依赖,逐步引领形成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从日本和巴西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经验看,政府应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22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在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同时,改变我国依赖传统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缓解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按照符合全球新能源战略发展方向、缓解能源矛盾、市场前景光明和拉动经济增长标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和节能环保行业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支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凭借其明确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较强的拉动作用,在诸多经济体的经济振兴计划中被置于重要位置。进入 2009 年以来,我国政府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充分反映了政府将新能源作为引领经济增长核心产业的决心。我国对新能源的界定新能源是指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传统能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对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能源、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2009 年 6 月 1 日,国家能源局对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召开发布会,对新能源进行了界定。除了上述普遍共识的新能源之外,新能源还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包括煤炭的清洁高效使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这是我国首次将煤化工、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加入新能源的范畴,扩大了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版图。全球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良机随着传统能源的稀缺性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征的新能源逐渐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1)金融危机加速新能源革命进程回顾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 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推动了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新能源逐步替代并取代传统能源将是大势所趋,而新能源技术也必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日本和巴西等国已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对发展前23景广阔的新能源寄予厚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各大经济体均将该产业放在了本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位置,希望通过推动其发展来拉动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第四次新能源革命的进程将可能进一步加速,而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新能源产业吸纳的巨大投资及其创造的就业岗位将成为拉动各国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表 1 汇总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推出的新能源计划的投资总额和预期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可以看出,未来各国将持续大规模地投资于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在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迅速推动新能源的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同时更多地吸引民间投资的大量流入,有利于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新能源产业还可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产业链较长,涉及产业较多。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本行业的发展,而且对产业链上其他产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与新能源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制造装备和技术服务等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亦能得到有效推动,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种显著的技术扩散和经济乘数效应使新能源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增长点。最后,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可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减少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增长。(2)美国欲引领全球新能源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美国有针对性地对其支柱产业进行调整,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鲜活力。二战后,美国重点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把钢铁、汽车、机电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1960 年以后,美国大力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如航天航空、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1990 年以后,克林顿政府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革命,创造了美国经济战后最长的繁荣期。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靠金融业和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奥巴马政府试图领导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能源革命,通过开发使用新能源,摆脱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并将该产业作为未来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此外,奥巴马政府还希望凭借美国在国际舞台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力推新能源产业,逐步改变美国及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框架,引领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制定新的国际规则的领导者。因此,美国对新能源24产业的高度重视,必将加速该产业在美国及全球的快速发展。根据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美国在全球所倡导的新能源战略将主要分为中短期和长期两大阶段:中短期:侧重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以及节能环保。根据技术发展程度和市场需求成熟度,世界新能源发展的路径,将是由对石油的补充逐步扩展到对石油的替代。按照新能源成本、商业化程度以及技术可突破性,目前全球新能源发展还处于对石油补充的初级阶段,并主要集中于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应用。由于风能、太阳能和核能技术比较成熟,市场需求较为明朗,在中短期内具有较大发展前景,而从美国于 2009 年初出台的新能源计划(见图 1)可以看出,美国亦高度重视与其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以及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发展,因此预计这三个行业将很可能成为中短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长期:侧重生物能源。随着能源和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全球新能源产业将逐步发展到对石油替代的高级阶段。美国将凭借其在农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制造技术、酶催化剂、原材料研究和白色生物技术四项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形成以生物技术、农业和生物能源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4.3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为应对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和巴西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开始探索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研发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各自在新能源方面的领先优势。4.3.1 日本:新能源发电和节能环保从 1974 年至今,日本通过法律约束、税收优惠和政策引导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日本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池和节能环保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1) 受石油危机重挫后,日本举国上下对能源安全具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法规政策,明确了新能源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实施目标,引导产业快速发展。日本于 1974 年和 1978 年分别推出了针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阳光计划”和针对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的“月光计划”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1979 年,日本制定出节约能源法 ,用法律的形式约束企业及个人的节能标准,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修订。2004 年 6 月,日本颁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规划,目标是 2030 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打造为产值达 3 万亿日元的支25柱产业之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 日本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长期的资金支持。20 世纪 80 年代,为了鼓励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日本政府提出了太阳能促进计划,向太阳能发电设备生产企业提供大量财政资金,并逐步提高财政补贴额度。此外,在向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日本政府每年还向新能源行业的公司发放奖励性补助金。(3) 日本政府还通过立法、税收减免、媒体宣传和普及知识等一系列措施,来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新能源,有效地开拓了消费市场。4.3.2 巴西: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亦饱受高油价之苦。为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巴西政府从 1975 年开始研发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制定了“全国乙醇计划” ,鼓励利用甘蔗生产酒精替代石油,并大力研制使用酒精的新能源汽车。通过三十多年的推动,巴西生物能源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半壁江山,汽车市场售出的新车中约有 80%是可以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有效地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在使用生物乙醇解决污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巴西在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一是巴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国耕地幅员辽阔、农业发达的比较优势,使用广泛种植的甘蔗、大豆、油棕榈等作物生产酒精,开发乙醇燃料来替代石油。目前,巴西大型企业继续加大对生物能源研发的力度,加快了从农林业废弃物中提炼乙醇的研发步伐,计划从 2015 年开始进行植物纤维素乙醇商业化生产,这也将使巴西燃料乙醇产量增加 60%左右。二是巴西政府通过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积极鼓励使用乙醇燃料,协助生产企业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对乙醇燃料汽车减免工业产品税和增值税,同时还加强相关立法来保证乙醇燃料的推广。三是巴西政府积极推动生物能源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有助于拉动本国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1984 年,巴西生产的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达到汽车总产量的 94.4%。2003 年 3 月,巴西开发出可用乙醇、汽油或任何比例的乙醇与汽油混合的燃料驱动的可变燃料汽车。截至2008 年底,巴西汽车年产量的 3/4(约 172 万辆)是使用乙醇汽油的可变燃料汽车。4.3.3 对我国的启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政府应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应制定明确、长期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积极引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三是应制定一整套投资、生产和消费的激励政策,努力拓宽新能源的消费市场,推动新能源的产26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四是应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 培育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从 2001 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对新能源产业给予政策性支持,主要是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执行了税收优惠政策。2006 年,我国将加快发展新能源提高到了一个战略性高度,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可再生能源法 。进入 2009 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节能新能源领域推出的政策扶持力度之大,脚步之快是前所未有的。2009 年 3 月 9 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3 月 26 日财政部公布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项目;4 月 2 日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对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 CDM)实行税收优惠;4 月 20 日财政部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连续推出新能源政策充分反映了政府将新能源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的决心。目前,全国性的新能源振兴发展规划基本框架已确立,有望近期出台。(1) 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方向我国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着眼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市场信心,更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从战略上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应对金融危机,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将应对金融危机,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发展新能源产业一条主线,同时把新能源产业提高到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位置。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和稳定出口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能源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切入点,国家应当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4.4 二十一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 21 世纪初。2001 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2006-200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实现了规模示范;纯电动汽车实现批量出口;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07 年 12 月,长安汽车自主开发的中国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杰勋 HEV 的量产下线。2008 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08 年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27元年” 。2008 年 1-12 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是乘用车的增长,1-12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899 台,同比增长 117%,而商用车的新能源车共销售 1536 台,1-12 月同比下滑 17%。2009 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2009 年 1-11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 61.96%,至 310 辆。2009 年 1-11 月,新能源商用车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客车、液化天然气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等销量同比增长 178.98%,至 4034 辆。相比在乘用车市场的冷遇,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已开始迅猛增长。4.5 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里中国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方向,经过三年的调整和发展,仍然没有看到中国的电动汽车出现任何根本性进展。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新能源汽车发展未来之路。据有关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50 万辆和 5%两个目标都没有达到。按照 5%的目标,以及目前年度乘用车市场 1400 万辆左右的市场销售量,2011 年应该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 70 万辆上下。而实际的市场销售量只有 8000 多辆,离规划定下的销售目标相去甚远。在国内电动汽车持续 3 年的“大跃进”之后,可以看出:在国家层面过于偏重发展电动汽车的政策导向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与跨国车企差距甚大,作为电动车“大跃进”之前提的“同一起跑线”和“弯道超车”乃自欺欺人。而在企业和市场层面,2011 年杭州电动出租车自燃,深圳电动大巴起火,乃至通用 Volt 增程式电动车自燃,都引发了人们对电动车安全问题的空前关注。正是在此背景下,201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理性回归的动向,标志性事件就是 20112020 年新能源汽车规划改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 ” ,并三次推迟出台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已经遭遇了诸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必须很好反思过去,思考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不顺的原因在哪里?未来之路应该走向何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市场瓶颈4.5.1 电池是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壁垒无论是哪种类型电池,在体积、重量、安全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与消费者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新能源汽车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和锰酸锂电池较多:28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使用寿命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但振实密度过低是其明显缺陷,这将导致电池体积过大,不利于汽车内部的布局。另外,磷酸铁锂的技术专利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若大规模应用,存在一定的专利风险。锰酸锂电池在振实密度方面比磷酸铁锂略好,但在能量密度、充电次数等指标上明显不如磷酸铁锂电池。电池一致性是技术上的一大难题。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由多块单体电池组合而成,由于各单体电池电压、内阻、容量等特性的差别,通过不断充放电,单体电池间的不一致性将会持续恶化,电池组性能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使用寿命、安全性等各方面问题。如何降低电池组的不一致性,使其控制在可以容许的范围内是各个动力电池厂商的研发重点。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电池厂商均可以生产合格的单块电池,但在组合后电池性能显著下降。图 4 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走势 Fig.4domestic electric car sales trend4.5.2 充电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充电不够方便充电设施主要有充电站、充电桩两类。充电站采取集中式充电,可同时为多辆新能源汽车充电,常用于环卫、公交类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充电桩主要分布于各个居民小区或工作地附近的停车场,多用于私人用新能源汽车充电。当前我国各个试点城市的充电设备较少,且设备分布较集中,消费者充电不便,充电设施建设进度的滞后拖累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我们分析充电设施建设进度缓慢主29要由多方面原因造成:(1)国家标准缺失致使充电模式无定论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模式主要有充电式和换电式两种,何种为主何种为次至今尚无统一意见。该问题涉及到电力集团与整车厂商的博弈,其中国家电力和南方电力主张“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 ;大部分汽车厂商主张“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能源补给模式。另外,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各厂家汽车充电接口、通信协议、布臵方式的不统一,充电设备通用性不强。 表 2 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类型Table. 2 Pure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type安装费用设备要求充满耗时慢充低 低 约 5-10 小时快充高 高 约 20 分钟-2 小时充电式:慢充 充电电流约 15A,设备要求低,安装费用小,适合小区配套。 耗时极长,一般需充电 5-10 小时。 快充耗时较短,一般需充电 20 分钟-2 小时。 1、充电电流一般在 150A 以上,设备要求高,安装费用大;对电池损耗大,缩短电池使用寿命; 换电式:耗时最短,几分钟即可;降低充电站对停车空间的需求;需要专业人员和设备才能完成更换;各品牌车电池形状、放臵位臵不同,实际更换操作不便;充电站需准备各种不同车型的电池。 (2)土地问题解决不易充电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城市规划用地紧张困扰着充电站场的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多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发较为彻底,真正可供选择余地不多。另许,许多居民小区无停车场,居民缺乏固定的停车位也充电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充电设施投入多、产出少,缺乏盈利能力。充电站的建设主要由充电设备、配套设施、征地费用三部分构成,合计成本约400 万,其中充电设备(10 台充电机)成本约 200 万元,配套设施(变压器、配电柜、滤波器等)约 200 万元,土地多为政府划拨费用暂时忽略不计。充电桩建设成本相对较低,需要资金约 2.5 万元。若以每台充电机每天充电 300 度电,每个充电桩每天充电 30 度电计算,参考居民用电约 0.5 元/度,则每个充电站收回成本需 7.31 年,每个充电桩收回成本需 4.57 年。(4) 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高30由于尚未产业化,即使扣除中央和地方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能源汽车购臵成本仍大幅高于常规汽车。比亚迪 F3DM 低碳版售价为 16.98 万元,扣除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 8 万元后为 8.98 万元,价格要比普通 F3 高出约 30%。对于自主品牌乘用车厂商而言,其客户多为中低端消费群体,他们对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高价的新能源汽车对其更加缺乏吸引力。政府理念:去行政化推动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现在却已经演变成一个行政目标的落实。首先,当地方政府公布自己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目标的时候,只是在履行着一个地方政府对上级政策的贯彻落实的行政功能。他们更关心的是做了什么,对于未来的效果却很少关注。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本身也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其次,许多汽车企业也将自己看做了一个准行政部门,准行政部门的特点就是将上级政府的市场目标作为企业行为的准则,并加以贯彻落实。而这种贯彻落实往往突出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很少强调实际情况的真正效果。据有媒体援引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底,共有 75 家汽车生产企业的 361 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2011 年,列入推荐目录的车型共生产 12784 辆,其中商用车生产 5722 辆,乘用车生产 7062 辆。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车型只是生产 35 辆,每一家企业只生产了 170 辆。这就是企业市场行为行政化的结果。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遇冷的原因有很多种,推动方式的行政化倾向,是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动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化的事情,就是说,市场消费者是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决定者,行政命令和政策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消费者是不会因为政府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就会去购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考虑的首先是自己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否物有所值?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方便的售后服务?因此,要改变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落后现状,必须去行政化。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不一定制定具体的市场量化目标,只要制定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同时严格监督好政策的落实以及补贴资金的使用。而资金的监督使用,可以采取资金后拨付或者分步拨付的方式进行,即只有在被支持企业完成了相关的市场目标以后才能获得资金支持。资金拨付的标准必须以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进步,才能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扩大财政资金的支持范围,从目前的以整车生产企业为主向配套企业、基础设施企业等倾斜。这样,相关汽车企业没有了硬性的目标要求,就会将主要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在如31何实现市场化的方向上,也会将财政的支持资金更加有效利用。技术路线:混合动力技术不应绕开何祚庥院士曾表示,电动汽车作为一个产业不是两三年就可以做好的,可能需要十年、十五年,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既然有十年甚至更长的发展期,那么中国汽车企业在这十年之内做什么?在传统燃油汽车上继续在后面追赶外资汽车企业?还是不顾市场效益埋头苦干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方向不能是单维度的,必须寻求技术、市场两个方面的妥协和结合,从多个方面入手。上世纪 90 年代,通用汽车开发出电动汽车 EV1,数年之后被迫放弃,就是因为电动汽车的发展不符合当时的市场方向。而同时代的丰田汽车,由于专注于混合动力,反而创造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固然,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传统燃油技术上要落后于外资跨国公司,但是这不是自主品牌形象低下的全部原因。本土汽车企业在管理上、市场研究上缺乏投入,才是落后的主要因素。任何的技术,离不开市场,脱离了市场的技术,将被束之高阁。日系产品在混合动力领域捷足先登并不足奇,德系汽车混合动力产品的跟进,从一个侧面说明,即使在目前严峻的环保形势下,纯电动及插电式电动汽车仍不成熟,仍然很难解决快充及续航里程这些技术瓶颈,在新能源领域,混合动力仍然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且,混合动力技术并不是外资品牌的垄断天下,如长安汽车宣称自己的混合动力技术与丰田相比,有着差异化的优势,但是遭遇政策不予支持的尴尬而无法产业化。同时,混合动力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油电混合的技术,而是两种动力相互结合使用的技术。因此油电混合是向纯电动汽车过渡的最佳方式,油电混合动力中的油电比例可以进行调整,使用燃油的比例一旦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全球变暖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3641697.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