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填空简答.pdf_第1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填空简答.pdf_第2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填空简答.pdf_第3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填空简答.pdf_第4页
放射防护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填空简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位素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 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BD 核素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 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 131I、127I、3H、99mTc、99Tc 分别为 3 种元素的 5 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 :能自发地放射出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衰变及类型 半衰期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 N0 衰变到 N0 的 1/2 所需的时间。 电离(电离(ionization):带电粒子,如 a 粒子和电子,在穿透物质时,可 引起与射线相遇的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book 激发(激发(excitation):带电粒子,如 a 粒子和电子,在穿透物质时,可 引起与射线相遇的原子或分子获得能量而提高到更高的能级,但尚未电 离。book 散射(散射(scattering):B 射线由于质量小,在行进途中易受物质原子核电 场力的作用儿改变前进方向,这种现象称之为散射。book 韧致辐射(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B 射线受核电场力的作用急剧失去能量 而释放出 X 射线的现象。book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子把能量完全转移给一个轨 道电子,使之发射出,成为光电子。book 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Compton scattering):与光电效应不同,发生在 r 射线 能量较大时,光子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发射 出,成为 Compton 电子,Compton 电子是具有较高动能的高速运动的电 子流,性质类似 B 射线,而光子本身改变方向继续运行。 电子对生成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pair production):光子穿过物质时,当光子能量大 于 1.022MeV,在光子与介质原子核电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一对正,负 电子。这种作用被称为电子对生成:1.022MeV 能量是产生一对正,负电 子质量的最低极限值。故必须是能量大于 1.022MeV 的 r 光子才能产生电 子对生成效应。r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子,康普顿电子,电 子对等次级电子,这些次级电子也如 B 射线等带电粒子一样能引起物质 分子电离和激发。 Bq:贝可,Bq,每秒一次核衰变,即为 1Bq=1 s-1 专用单位:居里,Ci 1Ci=3.71010Bq 1mCi=10-3Ci=3.7 107Bq 1Ci= 10-3mCi=10-6CiCi 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简称活度活度 (activity)是用以表示核素特征的 一个重要辐射量。定义: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dt)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 (dN)。AdN/dt 照射量照射量: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辐射剂量,即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的物质 受照射线的多少。定义:指 x 或射线的光子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的 所有次级电子,当它们完全被阻止在空气中时,在空气中产生一种符号 的离子的总电荷量。定义为 dQ 除以 dm 的商。X=dQ/dm 吸收剂量(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D): 授予单位物质(dm)(或被单位物质 吸收)的任何致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E)。表示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 收射线的平均能量的辐射剂量。 当量剂量(当量剂量(equivalent dose):剂量当量是用适当的修正系数对吸收剂 量进行加权,使得修正后的吸收剂量能更好的和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联 系起来。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即:HT,R=DT,RWR。 外照射:外照射: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包括均匀全身 照射、局部受照。 内照射内照射:存在于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称为内照射 。 天然本底辐射(天然本底辐射(nature background):指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天然存在 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线。特点:1、人类不能避免 2、长期以来剂量比较 固定3、各地水平不尽相同 宇宙射线(宇宙射线(cosmicrays): 由于星球碰撞、爆炸等形成的微粒在宇 宙空间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的高能粒子流。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 线组成。 感生放射性感生放射性:指原本稳定的材料因为受到了特殊的辐射而产生的放射性 。 地球辐射地球辐射:地球中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照射。地球上存在的 天然放射性核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衰变系列的放射性核素,即铀系 、钍系、锕系,半衰期都在 1010 年以上;第二类是无衰变系列的天然放 射性核素,如 40K 、87Rb 等。 本底当量时间本底当量时间:在实际工作中,病人所受的辐射剂量的大小可以用相当 于在多长时间(几月或几年)内受的天然本底辐射的剂量来表示。 射线装置射线装置(ray equipment):是指不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发生装置,其 特点是当装置运行时就有射线产生,装置停止运行后就不存在辐射现象 。 医用和非医用粒子加速器。离子注入机,中子发生器,医用 X 线诊断 机和治疗机,工业 X 线探伤机,X 射线衍射仪,X 射线荧光分析仪等。 它们广泛用于工业、探矿和采矿、科研和医疗卫生各个领域。 人工辐射人工辐射:来自人工辐射源或加工过的天然辐射源的电离辐射。来源: 核的军事应用,核能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应用,反应堆研究,医 用辐射照射,核事故。分类:医疗照射,公众照射,职业照射。 医疗照射:医疗照射:指接受治疗或诊断时患者或被检查者所受的照射。应用:放 射性诊断、放射性治疗和核医学 公众照射:公众照射:指由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等活动导致公众接受的和公众本 身家居生活、出外旅行等所接受的辐射照射。 职业照射:职业照射:指由于工作条件对从事该项职业的人员所产生的照射。对职 业照射的界定应由各国监管和主管部门决定。(eg:1、医生给病人做 光透视,病人受到的是医疗照射,而医生受到的却是职业照射。2、飞机 机组人员受到的照射是职业照射,而乘客受到的则是天然辐射源的照射 ) ALARA:As Low As Reasonable 放射防护最优化,意味着在考虑到经 济和社会效益因素后,任何必要的照射都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 能低的水平。 辐射生物效应:辐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 病理变化。 放射性损伤放射性损伤:即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伤。主要来源于产生照射 的 X 射线中,r 射线等射线和进入身体后内照射的放射性物质(医疗照射 和治疗)造成损伤的原因是照射剂量过大,还有在应用放射性物质过程 中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放射损伤分为全身性(放射病)和局部性( 放射性灼伤)和复合伤(急性放射病合并放射性灼伤)等种类。 放射病放射病:是机体在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分为急 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病,可由外照射和内照射引起。 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s):指效应发生的严重程度(非几率) 与剂量相关,有剂量阈值,阈值以下不会发生这种效应,阈值以上才可 发生这种效应。如不育、白内障、造血机能低下、寿命缩短,放射性皮 肤损伤和一些急性放射病等。 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s):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重严程 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发生几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它不存在剂 量阈值,如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由于遗传与生理的差异,个体对辐射 诱发癌症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辐射诱发癌症的概率是很低 的。 急性效应急性效应:发生在大剂量的 X 线、射线全身照射(一般 2Gy 以上)后 ,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的效应。 晚期效应晚期效应:发生在急性效应恢复后或长期小剂量照射者,一般数年或数 十年后发生的效应,例如致癌和遗传效应等。 放射遗传效应放射遗传效应 :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在子代身上表现出的效应 。这是由于电离辐射造成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畸变,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放射工作场所:放射工作场所:经常性工作场所的剂量当量率高于 2.5Sv h-1 或间断性 工作场所中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当量高于 5mSv 时称为放射工作场所。 放射事故:放射事故:辐射源失控引起的放射性物质丢失,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放射污染等异常事件。 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来自实践或干预的,预期不再利用的废弃物(不管其物理形 态如何),它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形物质所污染,其活度或活度浓度 大于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它所引起的照射未被排除。(GB 18871- 2002) 放射源放射源: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 切物质或实体,放射性可以由原子核衰变产生,也可以由射线装置产生 。 个人辐射监测:个人辐射监测:个人辐射监测是利用工作人员佩带个人剂量计进行的测 量,或对体内或排泄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进行的测量。估算明 显受到照射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剂量当量或有效剂量当量。对及 时查明放射防护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为放射防护卫生学评价、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医学监护和健康评价、放 射性职业病诊断以及放射事故调查处理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放射诊 疗工作人员权益的应尽义务。 常规监测:常规监测:是为确定工作条件是否适合于继续进行操作、在预定场所按 预定监测周期所进行的一类监测。 操作监测:操作监测:为用于特定操作提供有关操作和管理方面即时决策支持数据 的一类监测。目的:为有关运行管理的当前决定提供数据资料,也可用 于支持防护最优化。 环境放射性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是辐射监测的内容之一,是对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或 公众的生活环境中空气、水、土壤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污染所作的监测 。目的:为了掌握环境中的天然、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水平、动态变化、 转移规律、污染特点以及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情况。环境放射性监测 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放射卫生管理:放射卫生管理:根据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为防止电离辐射对职业人 员及公众的危害而采取的管理行为。 有用射线:有用射线:来自 X 射线球管钨靶,通过 X 射线球管管窗的遮线筒和滤片 用于射片,该射线的特点是穿透性强,效应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大。因 此,防护时需按“主防御物”厚度来计算。 漏出射线(直射线)漏出射线(直射线):除了有用射线外的所有发自 X 射线球管钨靶的射 线,均称为直射线或漏出射线。这部分射线穿过 X 射线球管管套,向周 围照射。由于管套内壁安装一层铅壳,故能透出的射线强度大为减弱, 对这部分射线防护按“次防御物”厚度计算。 散射线:散射线:当 X 射线照射到患者或室内用具、墙壁、地板等物体上,会改 变原来的方向,从被照射人体或物体上向四周辐射,这种辐射称为散射 线。 射程射程:带点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沿入射点到它们终止点之间的直线距 离,即沿入射方向穿透的深度。 1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主要部分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主要部分 (1)辐射探测器,利用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如电离作 用、荧光现象等,将射线的辐射能转变为电子线路部分能处理的电信号 ;(2)电子线路,即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探测器的特点而设计的分析 和记录电信号的电子测量仪器,如放大器、甄别器、脉冲幅度分析器、 计数器等。常根据需要把探测器和最基本的电子线路,如前置放大器等 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这部分常称为探头。(3)数据处理 系统,该部分在仪器中起辅助作用,如按不同的检测目的和需要而配备 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和储存系统等,进一 步完善了仪器的性能。 2荧光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荧光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射线使晶体分子激发,激发态(excited state)的分子回复到基态(ground state)时产生荧光光子,光子被紧贴着晶体的光电倍增管光阴极 (photocathode)吸收,转换成电子再经过十多极的连续成倍放大,形成电 脉冲(pulse)信号 3影响辐射效应的因素?影响辐射效应的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1.辐射剂量与剂量率 (1)不论内、外照射剂量 大,效应大(2)总剂量相同,剂量率大、效应大 (3)剂量过大,可造成不 可修复的损伤 2.辐射的种类:(1)相同能量,射线不同,效应不同。(2)同种射线,能量 不同,效应不同,能量大效应大 3.照射条件 (1)外照射: ,(2)内照射: ,(3)剂量相同 :全身局部,均匀不均匀, (4)受照部位不同效应不同,如头、胸、腹 四肢效应 4.照射次数与照射面积 (二)与机体有关:1、生物种系 (1)种系不同,效应不同:一般种系演 化越高,效应敏感性越大,如多 C单 C,哺乳两栖类 2.生物个体 (1)同种系不同个体有差异,(2)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有差异:如胚胎幼 成老 3.组织与细胞 (1)相同个体,不同组织,效应不同:如淋巴组织脂肪组织 (2)不同细胞效应不同:如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 C (3)细胞状态:细胞分裂旺盛效应高,如幼稚 C成熟细胞 (4)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辐射敏感性:DNAmRNArRNAtRNA蛋 白质 (三)与环境有关 温度:温度增高,效应增大,相反则降低 氧:氧气浓度增大,效应增大 化学物质:某些激素(如雌激素)和化学制剂对辐射有抗放作用;还有一些 能起增强作用 4辐射损伤的直接作用,辐射损伤的间接作用?辐射损伤的直接作用,辐射损伤的间接作用? 答:辐射损伤分为与原发效应和继发效应,其中原发效应又分为直接作 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射线的能量或粒子直接引起生物分子的电离 、激发或断裂,引起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间接作用:射线作用于生物分子周围的组织液产生的自由基等化学性质 活泼的基团反过来作用于生物分子,引起生物分子的损伤。 一般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 5核医学诊疗操作中放射性药物给药失误后的应急处理措施核医学诊疗操作中放射性药物给药失误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采用可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减轻不良效应措施 (2)口服药物:催吐、洗胃、泻剂、或灌肠 (3)静脉药物:饮水、利尿、螯合疗法(随情况而定) (4)用 KI 或 KClO4 等减少甲状腺、唾液腺和胃的吸收 (5)收集和监测排泄物,确定滞留的程度 (6)共同商议,估算照射剂量、治疗措施和追踪观察 (7)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探视者过度照射 (8)通知相关医生、负责人、告知审管部门 (9)作好事情经过及处理记录 6辐射防护的目的?辐射防护的目的? 1.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 下,就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必须确保放射操作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 工龄期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 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 2.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随机性效应, 我们只可能合理地限制其发生几率,而无法完全消除。 7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正当化:即引进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 正当化判断。 实践的正当化即其所导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 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为了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进行伴有 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成本效益分析,确认这种实践具 有正当理由,获得的净利益超过付出的代价(包括健康损害的代价和防 护费用代价)。即引进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都必须经过正当 化判断。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最优化: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任何必要的照射,在考 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 能低的水平。最优化原则贯穿了辐射工作的所有环节。最优化原则涉及 每一个人和方面,如: (1)管理者:防护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放射性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数 量和素质。 (2)操作规程:贯彻操作规程并保证操作的质量。 (3)仪器设备:维护和检修。 (4)放射防护监测纲要 :制订和执行。 (5)应急情况的准备 :对事故的发生应有应急措施。 (6)整个放射防护纲要的定期评价。 3.个人剂量限值(个人剂量限值(individual dose limits):在贯彻实施以上两种原则 的时候,对个人所受的辐射剂量限值加以限制。是指是指国家规定的放 射性职业人员和广大居民个人所受的射线照射当量剂量的标准限值。 放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在实际工 作中,这三者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同时予以考虑。只有这样,才 能保证放射防护正常合理地进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 则。 8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途径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消化道食入 3、通过皮肤吸收 4、通过伤口进入 9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1.外照射: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包括均匀全身 照射、局部受照 2.内照射:存在于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称为内照射 3.放射性核素的体表沾染:是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面(皮肤或粘膜) 。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沾染局部构成外照射源,同时尚可经过体表吸收 进入血液构成体内照射 10人体辐射敏感组织有哪些?人体辐射敏感组织有哪些? (1)高度敏感: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胸腺(胸腺细 胞),骨髓组织(幼稚的红、粒和巨核细胞),胃肠上皮(尤其是小肠 隐窝上皮细胞),性腺(睾丸和卵巢的性细胞),胚胎组织 (2)中度敏感 :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胞(主要 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的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 组织的上皮细胞 (3)低度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性腺除外),心脏 (4)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及骨组织,结缔组织 11外照射及防护措施?外照射及防护措施? 外照射:是指位于人体之外的辐射源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主要包括 X 、射线和中子等 外照射的防护:其根本方法是控制放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1)时间防护:缩短操作时间。在剂量率不变的情况下,照射剂量与时 间成正比。周密的计划、熟练的技术。对于剂量大而又操作复杂的实验 ,应先作预实验。对在短时间难以完成的任务,应由数人分别承担。除 非工作需要,应避免在电离辐射场所中作不必要的逗留。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对点状源来说,剂量率与距离的 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增大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 一。可利用操作工具、遥控。 (3)屏蔽防护:在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障。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 设置屏蔽,使射线逐步衰减和被吸收是安全而有效的措施。不同的射线 应采取不同的屏蔽措施。 12内照射及防护措施?内照射及防护措施? 内照射:即使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后,已经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仍将 产生照射。体内清楚慢,无特效清除方法。内照射的防护关键在预防。 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防护:(1)对放射性核素和开放型工作场所进行分组:根据我国政府颁 布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根据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最大允许浓度 ,将放射性核素分为极毒性、高毒组、中毒组、低毒组。对开放型工作 场所也根据等效日操作量分成三类。不同类别的操作场所和不同组别的 放射性核素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2)围封: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 。开放型工作场所必须采取严密而有效的围封隔离措施,包括在开放源 周围设立一系列屏障,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防止放射性物 质向环境扩散。 (3)保洁和去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发生污染。一旦发生污 染应及时清除。房间应保持通风,有条件者应从房间顶部排风口抽出空 气并设置净化过滤装置。工作场所风向应从低活性工作室向高活性工作 室方向流动。 (4)个人防护:根据工作的性质穿戴相应的防护衣具,限制暴露与污染 环境中的时间,遵守个人放射防护规则。个人应佩戴剂量仪,定期体检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受照剂量和场所监测档案。 (5)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对放射性核素实验室的操作台、地面、水槽 等应定期进行表面污染检查,在工作人员工作的位置、排风口等应设置 空气剂量仪。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进行常规监测,以 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6)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放置衰变,浓缩储存, 稀释排放。 13内照射的特点内照射的特点 潜伏期较长,选择性损伤,病程发展缓慢,病程分期不明显(损伤修复 交替)内照射损伤特点: (1)对内照射来说,各种辐射体的危害程度为:,即高 LET 辐 射的内照射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大(2)低剂量长时间的照射(3)选择性 的损伤作用:如 131I 过量摄入以导致甲状腺损害为主;226Ra 以骨质改 变和造血障碍为主(4)化学毒性:某些放射性核素比活度不高,对机体 的作用(尤其在急性摄入的早期)往往以化学毒性为主,如天然 U 和 Th (5)局部损伤:如伤口进入时易于并发感染和出血,并对局部创伤的愈 合和恢复过程也产生不良作用 14X 射线诊断中的防护射线诊断中的防护 为了减少辐射危害,进一步提高 X 射线工作的安全性,X 射线工作者需 要运用时间、距离和屏蔽防护的原理,对自身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 摄影时,尽可能利用铅屏风或室内铅房避开射线照射。如有条件,应尽 量采用隔室射片。在给婴幼儿射片时,由于不得不在机器旁,应该穿铅 防护衣。在进行心导管检查、支气管造影、心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时, 在场人员不能退避到室外的情况下,要穿戴防护衣,注意不要让身体直 接进入有用射线束内。进行胸透、胃肠透视检查时,不准裸手伸入有用 射线束内。 15人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表现与特点人体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表现与特点 (1)造血组织增殖快,不断更新,对射线高度敏感(2)外周血血细胞 对射线不敏感,辐射损伤不明显(3)造血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或丧失( 4)造血组织受损程度可以反映受照剂量的大小 外周血细胞:1.RBC:一般受照两周以后才能出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 的降低 2.WBC:照射后数量急剧减少,15 分钟即可观察到淋巴细胞的 减少 3.血小板:受射线照射后 12 周内下降较慢,降到最低值后逐渐 恢复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出现形态变化最早的是造血系统 造血器官各类细胞辐射敏感程度不同 1.淋巴细胞幼红细胞幼单核细胞 幼粒细胞巨核细胞 各成熟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 2.辐射 对机体损伤的主要征候是出血,发生时间、部位和严重程度及对机体影 响都有一定规律,称电离辐射出血综合症 3.典型急性放射病出血主要在 皮肤和黏膜,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成正比。严重病人出血可遍及全身, 最终导致贫血 4.电离辐射致出血综合症主要病变是凝血功能障碍 5.最后 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和白血病 16“ “三同时三同时” ”原则原则 “三同时”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出现新污染源污染环境的一项重要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产,简称为“三同时”原则。 17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 凡放射性核素能向周围扩散的放射源成为开放源,如一些粉尘态、气态 、液态的放射源,这些开放源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开放源是造成内照射 的主要途径。操作开放源的单位成为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操作开放源 的场所称为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 18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 贮存衰变,主要是用于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例如 99mTc(6.02h)、 131I(8d)等; 稀释排放,使废物的放射性水平降低到容许水平以下,排入环境而得 以消散; 浓缩隔离:在不造成环境公害的前提下,使废物与环境隔绝起来,交 由专门部门处理。陆地处置:深层、浅层、洞穴处置。海洋处置:宇宙 处置:卫星轨道、行星轨道、太阳系以外。核反应消除:利用反应堆或 加速器产生的中子 19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目标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目标 以安全为目的,以处置为核心 遵循:减少生产,分类收集,净化浓缩, 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 强监测(1)确保对人类健康、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超过可接受水平 ;预测的对后代健康影响不超过目前的可接受水平(2)不给后代增加不 适当的负担(3)中、低放废物区域处置;高放废物全国集中处置 20放射性事故管理的目的放射性事故管理的目的 杜绝和减少放射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放射事故,采取积极、有 效、合理的处理措施,把放射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 21放射性事故的处理原则放射性事故的处理原则 事故处理原则 控制或消除事故源,防止事故蔓延 尽快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危害 控制事故的社会影响 强调应急照射的正当化原则 非密封源事故的处理原则 控制污染(现场)、及时处理 密封源事故的处理原则 控制放射源、防止异常照射 22放射性事故的性质、分级、分类放射性事故的性质、分级、分类 分类:一类: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事故。二类: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 三类: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 性质: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其他事故 分级:(1)一般辐射事故: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辐 射源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2)较大辐射事故:类放射 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辐射源失控导致 9 人以下(含 9 人)急性重度 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3)重大辐射事故:、类放射源丢失、被盗、 失控,或辐射源失控导致 2 人以下(含 2 人)急性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含 10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4)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辐射源失 控导致 3 人以上(含 3 人)急性死亡 23放射卫生管理的依据放射卫生管理的依据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放射防护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法律效益的规范性文件;放射 防护标准是在安全前提下不过分地限制产生辐射的有益实践而适宜的技 术性规范。 24我国放射防护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主要有我国放射防护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主要有: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法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临床核医 学卫生防护标准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 放射事故管理规定等。 25放射卫生的管理放射卫生的管理 放射卫生管理即指根据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为防止电离辐射对 职业人员及公众的危害而采取的管理行为。 一、放射卫生管理的内容一、放射卫生管理的内容 防护器材、含放射性产品及废物的管理;放射工作场所的管理;放射工 作人员健康的管理(职业病防治);放射事故的管理;放射性废物的管 理。 射线源的管理射线源的管理: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和射线装置的管理 。 (1)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对放射性同位素源应当根据其潜在危害的大 小,建立相应的多重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定期进行盘 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贮存、领取、使用、 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对放射性 同位素贮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 泄漏的安全措施。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 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2)射线装置分级管理: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 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类、类、类。 一般要求: 凡生产、使用、销售射线装置的单位,必须具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 的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操作人员必须待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单位必须建立放射防护管理组织。 射线装置工作场所防护要求。 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设施。 其入口处必须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 者工作信号,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时,必须划出安全防护区域, 并设置危险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射线装置的经常性监督内容: 射线装置及其使用的档案、资料。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个人剂量档案、防护培训档案。 放射防护组织、职责及其工作记录。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安全操作、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剂量监测、放 射事故处理、应急处置)及其执行记录。 工作场所和人员受照剂量的监测记录和总结。 工作场所的屏蔽防护设施、人员的防护器材、防护监测仪器及其使 用。防护安全装置的功能。 放射诊断和治疗的受检者和患者的放射防护措施。 射线装置的放射防护性能。 射线装置的安全设施 : 紧急停机开关、固定式自动报警监测仪、入室联锁、警告灯、通风 放射工作场所的管理放射工作场所的管理 (1)工作场所的划分:经常性工作场所的剂量当量率高于 2.5uSv/h 或 间断性工作场所中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当量高于 5mSv 时称为放射工作场 所。放射工作场所再按人员可能受照的年剂量当量,分为甲/乙/丙三种工 作条件。 (2)工作条件的区域划分 :射线装置专用照射室(如加速器厅、放射 治疗机房、X 线探伤室等)属于甲种工作条件。医用诊断 X 线机房、射 线装置的控制室、辅助机房等一般为乙、丙种工作条件。在射线装置工 作时,避免人员误入甲种条件区域。 (3)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生产、销售、使用射线装置的场所,应 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 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 (4)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放射工作场所的射线监测,应监测 射线装置工作室周围、操作位置、划定的监督区域的空气吸收剂量率: 监督监测中应注意射线装置工作室的门、窗、管线孔及主、副防护墙 的接壤区域的漏射线。 对无顶的射线装置工作室应充分注意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