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doc

数控镗铣床换刀机械手设计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数控镗铣床换刀机械手设计.rar
论文格式.doc---(点击预览)
立卧两用凸轮式换刀机械手的设计.pdf---(点击预览)
机械手资料.doc---(点击预览)
数控镗铣床换刀机械手设计.doc---(点击预览)
姚平的开题报告.doc---(点击预览)
外文资料翻译.doc---(点击预览)
外文资料02.doc---(点击预览)
加工中心换刀机械手的设计与计算.pdf---(点击预览)
凸轮式立卧两用换刀机械手的研究.pdf---(点击预览)
一种新结构的立卧换刀机械手.pdf---(点击预览)
一种换刀机械手卡爪夹紧机构的设计.pdf---(点击预览)
VMC750A快速换刀机械手设计简介.pdf---(点击预览)
三维建模
DaoBiZhouXiaGai.prt
DaoZhua.prt
DingZhu1.prt
DingZhu2.prt
HuanDaoBi.prt
LuoShuan(M4X10).prt
LuoShuan(M6X10).prt
LuoShuan(M6X20).prt
LuoShuan(M6X45).prt
std.out
TanHuang.prt
TanHuangZuo.prt
trail.txt.1
ZhangTaoYaHuan.prt
ZhuangPei.prt
图纸
简介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371619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99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11 上传人:qq77****057 IP属地:江苏
30
积分
关 键 词:
数控 铣床 机械手 设计
资源描述:
数控镗铣床换刀机械手设计,数控,铣床,机械手,设计
内容简介:
l VMC 7 5 0 A快速换刀机械手设计简介 f f 韩冬生 宋援朝 北京市机 电研究院 工程中心 ( 邮编;1 0 0 0 2 7 ) 一 摘要 :对于加工中心换刀时问直接关系到机床的加工效率尤其是在生产线上 对生 产节拍有严格的要求 ,换刀速度更为重要 。本文阐述了凸轮 ( 空间凸轮与平面凸轮)传动的 快速换刀机构 ,使换刀过程的各动作相互谐调、相互制约,达到丁准确、可靠、快速的 目的 兰 璺 鬯 f 一、前言 , 厂 , ”, I , 一 在生产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机床具有更大的柔性 发明了带刀庠的机床 这就是加工中心 ( Ma e l i n n i g C e n t e r ) 。 加工中心诞生以来 , 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其 加工效率 ,如;提高进给、移动速度 、 提高主轴转速、加大主轴电机功率、 加大切削用量 、采 用高质量刀具等来提高加工效率。近几年来,国内外加工中心生产厂家 都投入很大的资 金及精 力,来缩短换刀时间,这在历届展览会上充分显示了出来 因为在高节拍 ,需多次换 刀的加工过程中,换刀时间的缩短对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当明显 据有关资料介绍 换刀时 间每减少 1秒 机床的生产效率可提高 4 5 。 可见 在加工中心机床上 缩短换刀时间 对 提高生产效率适应高节拍的生产线,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外加工中心生产厂家对快速换刀机构的开发、研制相当重视有的生产厂家 将换刀速度降至了 2秒以下 ,换刀速度的快慢成了机床性能先进与否的标志之一。我院快速 换刀机械手机构的研制并取得成功 标志着我院加工中心机床在换刀速度方面具 备了较高的 技术水平 为赶超国外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同时提高丁我院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实现替 代国外产品挡住进 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刀库、机械手动作分析 刀库 、 机械手放置于立柱的右侧机械手换刀前 ( 或在加工时) ,刀库转动 将所要换的 刀具转至换刀位置 处于等待状态当换刀指令发出后 刀库中要交换的刀具随刀套翻转 机 械手同时抓主轴上及刀库中的刀具进行交换。通常应有如下动作 ;如图一所示 。 三 一 蹦讶l 直 I 1 捌l 手 I 】 啊J - _ 则 妻 劓哩 I 圃圃查囹 豳 l 匪 函 I 国童口 l 地! l 皇l 维普资讯 由图一不难看出 , 整个换刀过程包含了许多步骤, 若按图一顺序的动作来进行换刀的话 , 完成一个换刀过程需较长的时间, 达不到快速换刀的 目的 但若使几个 动作在同一时间内 按 一定的要求同时进行 ( 形成联 动) ,那么 ,换刀全过程所需时间就会缩短 达到设计 目的。 使这些动作按一定要求进行联动是用 凸轮机构来完成的此快速换刀机构采用了一个 空 间凸轮 ,两个平面凸轮。在某一时问内可同时进行的动作如图二 : 由图二可以看出,换刀过程的多个动作 ,在较为集中的几个步骤 中完成 ,因此所需时间 较短 ,达到快速换刀要求,翻刀动作及机械手长降各 由一平面 凸轮控制 ,机械手旋转 由一空 间凸轮控制 。 动作时序图如下 一 【 r j 机 械 手 旋 转 鞫 f l 图三 刀库和主轴上的刀具相互转移是通过机械手来完成的 ,机械手通过 ,旋转一拔刀一旋转 插刀等动作来完成换刀循环 ,可用如下简图说明。 机械手原位 蛰 跨 鹳 蛰 图 四 6 手旋转 1 8 0 旋转 1 8 0 后 ,向上 插 刀 。 插刀完成后,反转 6 5 , 机械手复位 ( 刀套复位) 换刀结束。 号 号 械 信 信。机 刀 位 刀, 转 松 到 拉 后 旋 出 刀 下 位 针 发 松 向 到 时 并 抽 后 刀 逆 刀 主 认 拉 抓 确 维普资讯 三 、结构及传动设计 快速换刀机械手参数 ,指标如下表 1 刀库容量( 把 ) 2 4 2 最大刀径( 相邻装刀) 中8 0 mm 3 最 大 刀长 2 4 9 t r i m 4 最大 刀重( k g) 7 刀库转速 ( r p m) 1 2 5 3 7 5 6 换刀速度( s ) 2 5 3 5 表 1 刀库采用圆盘式结构, 在 d 6 5 0 mm 的圆周上均布 2 4个刀套 , 刀套翻转位置定为圆盘的下 端 。 刀库旋转时 ,每转一个刀位 刀盘转动的角度为 : 一 = 1 5 刀库 电机每转一转 ,刀库转动一个刀位,则: 3 6 0。3 6 0 。 一 一百 面一 当刀库装满刀具时其重量较大 ,为使每一刀套能准确停在翻刀位置 且刀库转动平稳、 可靠 ,在刀库 电机至刀库的传动中加一分度单元分度单元的降速比为 i - rt 一8 。 因此 :i 电 一 库 一i 升 度 i 若 选定一 级齿 轮降 速, 则: i 一 韭 一 譬一3 。 机械手的动作较 为复杂 ,既有旋转 ,上下移动 ,又有停歇 ,因此其传动机构的设计较为 复杂 ,其 中最主要的是凸轮的设计。 选用是机的最高转速为:1 7 1 0 r p m ( 2 8 5 转 秒 ) ,采用变频器 电机的转速可调 ,因此机 械手的转速也是可调的,从表一可查得,预定机械手换刀速度为:2 5 3 5 s 。而机械手转一 转为一换刀循环 因此可得到电机或机械手的总降速 比为 :j n n H 一2 5 2 8 5 7 1 2 5 圆整后 :取 i 龟 一 n 一7 O 快速换刀机械手 、刀库的传动原理图,如图五所示。M1电机每转 7 0 转 ,机械手完成一 次换刀循环 机械手何时升降、升降的幅度 由机械手提升凸轮及提升杠杆控制;机械手的旋 转及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停歇及停歇的时间由空问凸轮及六角轴控制 ;刀库中刀套的翻转 由 翻刀 凸轮及翻刀杠杆控制 , 显然 , 机械手机构动作准确性 、协调性如何凸轮的设计是关键 。 维普资讯 图五 凸轮联动换刀机构传动系统图 a 两平面凸轮 ( 翻刀凸轮和机械手提升凸轮)的设计 : 平面凸轮机构是最常用的凸轮机构,它的运动学分析和设计计算包括凸轮轮廓曲线、速 度、加速度曲线及压力角和曲率半径的计算。求解凸轮廓线的常用方法为图解法,压力角是 反映凸轮与从动件之间速度与力传递关系的重要参数,压力角过大,会降低效率甚至会导 致 自锁而使凸轮机构无法运转 ,因此,在初步确定凸轮的几何尺寸时 ,就要根据最大允许压 力角估算凸轮基圆半径等基本参数。曲率半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凸轮与随动件之间的啮合性 能及接触应力,还影 响凸轮的加工工艺性 。因此在设计时需保证 合适的曲率半径。 这两个平面凸轮在机械手传动 中的作用相似 ,其动作过程也不复杂 ,由凸轮轨迹 通过 杠杆产生所需要的升降运动 图六翻刀凸轮运动机构简图 由图六可知 ,R1 、R 2分别为凸轮滚道 中心的最大半径和最小半径。 A l R1 一 R2 刀套翻转所需距离为 :6 0 5 mm。 所 以;A1 =R1 一R 2 一 =2 7 mm 一8 一 维普资讯 图七机械手 升降凸轮运动机构简图 同理 :由图七可知 ,R3 、R 4分别为凸轮滚道中心的最小半径和最大半径。A2 =R 4 一R 3 拨插刀时需升降的距离为 :l l 5 mm 所以:A2一R4 一R3 一 4 4 mm A1 、 A2是设计两平面凸轮时必须满足的结构条件 , 此外还必须考虑工艺性要求 , 才能设 计出满足需要的凸轮 。 平面 凸轮的轮廓曲线有多种 ( 修正等速度曲线、修正梯形曲线及修正正弦曲线的最大加 速度( Am)及最大速度 ( V m)都 比较小 ,最大跃度 ( J m)也不太大 ,综合性能好 ,这种 曲 线的通用性强 ,适用于 中速的情况 ( 重载、轻载皆宜 ) ,特别是在负载情况不明时,用该曲线 最为保险。这种曲线的动载转矩最小,根据结构的传动特点及使用要求,选用了修正正弦曲 线。 b 快速换刀机构中, 空问凸轮的作用是使机械手实现间歇、正转、反转,以满足换刀要 求 。 在机械手传动机构中应用的空间凸轮又称为凹桶形凸轮,配以滚子从动盘 ( 即六角轴) 实现所要求的运动。 这种凸轮传动可以通过增加预紧力来消除间隙 ,使得传动精度较高 ,动剐度较大 ,能运 用于高速机构上。预紧力的大小与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制造和装配精度等因素有关。 空间凸轮的计算较为复杂 ,一般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根据机械手换刀 时的运动 要求 ,其动作曲线图如图八所示 : 刀库与换刀机构的控制 刀库与机械手驱动电机采用同一交流变频器 ,可以对两个不同转动惯量的机械传动系统 分别设定制动参数 。使其可以迅速制动 ,并具有 良好的重复性 。 维普资讯 2 一 寸 l : I ! 图 八 一、刀库控制 1 刀库零位开关 用于断电后重新开机时刀库的校准 。 2 刀套复位开关 ,确认刀套位置 ,防止刀套未复位,刀库转动造成的机械损伤 。 3 计数开关 ,用于刀具位置的检索与计数 。 4 定位开关 , 用于控制刀库分度位置 为保证分度可靠 , 该开关实际上为两个相 “ 与 ” 的 开关在某一个撞块松 动时 ,会造成触发时间不一致 ,系统可及时报警 。 二、换刀机构控制 1 在该机构 中, 松刀动作不可能实现与机械手联动。 松刀速度是提高换刀速度的关键 。 因 此采用了液压驱动的方式。 2 为减少液压站的功耗,降低噪声,减小油箱温升,液压单元采用电磁卸荷阀实现 P T及 P A 切换 ,当执行 M0 6指令时首先将温流阀切换至 P A 状态,使系统具有正常的工 作压 力。 3 换刀控制过程 随机换刀方式大尺寸刀具的处理 随机换刀方式的特点是每一把刀具在刀库中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有大刀 ( 它占有三 个刀位)时,如处理不当在换刀过程中会发生刀具的干涉。为保证换刀的安全性及充分利用 刀库容量 。根据机床配置的数控系统 ,我们采取了下述两种控制方案 。 1 当数控 系统 具有完善 的刀 具管 理能 力,可识 别确认大 尺寸 刀具 ( 如 AC R OMAT I C 8 5 0 S X等)时 ,由系统实现换刀、选刀的自动控制,在加工程序中不需要做任何特殊处理 。 ( 1 )其原理是将大刀及其前一把刀按任选方式实现刀具交换,即刀具在刀库中的地址为 确定值 ,换句话解释是当该刀具未还回刀库原位置前,刀库不执行选刀 T指令 ( 2 )当刀库中只有一把大刀时,尽量将其选择为加工程序中的第一把刀。换刀按任选方 式交换 。 ( 2 )当刀库 中只有一把大刀,该 刀库不能做为加工程序中第一把刀时,该刀及前一把刀 按任选 方式换刀。 ( 3 )当刀库大刀数量为 n时 ,则按第 ( 2 )种情况类推 ,有 2 n把 刀按任选方式换刀。 2 当机床的数控系统不具备刀具种类识别能力时 ( 如三菱 M3 A 等) , 应在加工程序编制 时予以考虑 其原理与上一种情况相同 ,只是处理方式不同 编程示例如下 ; 设大刀刀号为 n Tn一 1 M 0 6 G0 X 1 0 0 Y 1 2 0 Z1 50 1 0 M 06 Tn + M 0 6 维普资讯 G1 Z 5 0 F3 0 0 G0 Z 1 5 O M O 6 Tn+ M 0 6 TnT M 0 6 I n M 06 G1 X2 0 0 Y1 0 0 Z1 0 0 F5 0 0 四、结束语 经过试制, 现已生产 出两 台样机 , 经千余次试运行后检验 , 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现 已交付使用,运行情况良好 。这标志着我院从设计、工艺、生产方面掌握了快速换刀机构的 技术 ,在国内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 ,同时接近了国外先进技术 。从而使我院加工 中心产品更 具竞争 力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打下了技术基础。 维普资讯 一种换刀机械手卡爪夹紧机构的设计 李剑玲 贺炜 丁毅 王宁侠 1 陕西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陕西 成阳 7 1 2 0 8 1 ; 2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0 0 摘要 : 运用优化设计的方 法, 设 计 了一种应用于立卧两用换刀场合的机械 手卡爪机 构。该机 构结构简单 、 机构 紧凑、 可 靠性 高, 是一种 比较 实用的机械手卡爪机 构。 关键词 : 自动换 刀装置 ; 双臂机 械手 ;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 号 : T G 6 5 9 0 2 3 1 文献标识码 : B文章编号 : 1 0 0 1 2 2 6 5 ( 2 0 0 3 ) 1 00 0 4 8 0 3 Th e d e s i g n o f a c l a w me c ha ni s m f o r t h e ma n i pul a t o r LI J i a n l i n g HE W e i DI NG Yi W ANG Ni n gx i a Ab s t r a c t :I n t hi s pa pe r - we h a v e us e d t he me t h o d o f o pt i mum de s i g nde s i g ne d a c l a w me c h a n i s m a p pl i e d t o v e r t i e a ho r iso nt a l d o ub l ed ut y ma n i pu l at o r And t hi s me c h a n i s m i s a s i mp l ec ompt a nd r e li a b l e o ne Ke y wo r d:ATC;b ot h a r ms ma n i p u l at o r;o pt i mu m d e s i gn 1 自动 换 刀装置 及 双臂式 换 刀机械 手 在机械加工 中, 大部分 零件都 要进行 多种工 序加工 。在一 般数控机床 的整个加工 过程 中 , 真 正用于 切削 的时间 只占整个 工作时间的 3 0 左右 , 其余 的大 部分 时 间都 花在 安装 、 调 整刀 具 、 装 卸 、 搬运零件 和检查 加工精度等辅助工作上 。为充分发挥 机床 的作用 , 数控加工 中心均配有 自动换刀装置 。 自动换刀装置 的职能是将机床 主轴用 过的刀具与刀库 或刀 具传送装置下一道工 序要用 的刀具 进行交换 。其动作循 环是 : 拔刀一刀具交换一装刀 。 根据刀具夹持器 的数 目不 同可分 为单臂 式机 械手 和双臂式 机械手 。由于双臂机械手 具有换 刀时 间短 , 动作灵 活可靠 等优 点 , 因此常采用 双臂 机械手 作为加 工 中心 的刀具 交换装置 。双 臂式机械手 的型式见 图 l 。图 l 所示 的几种双臂机 械手均是 两 手同轴 , 主要用 于刀库轴 线和 主轴 轴线平 行 的场合。另有一 种 常用的双臂机械手 的两手成 一定角 度 , 特 殊 的是 9 0 。 , 称为 直角 形机械手 , 该机械手用于刀库轴线和 主轴垂直 的场合 , 如图 2 所 示 。 图 1双臂机械 手 双臂机械手进 行一 次 换刀的循环的最基 本动作 为 : ( 1 ) 抓刀 : 手臂旋转 或 伸出 , 同时 抓住 主轴 和 刀 库里的刀具。 ( 2 ) 拔 刀 : 主 轴松 开 , 机械手 同时将 主轴 和刀库 中的刀具拔 出。 ( 3 ) 换 刀 : 手 臂 旋 转 l 8 0 。 。 刀具交换 。 ( 4 ) 插刀 : 同时将刀具 图 2 直角型双臂机械手 插入 主轴 和刀库 , 然后 主轴 夹紧刀具 。 ( 5 ) 缩回 : 手臂缩 回原始位置。 根据我们所设计立 卧两用换刀机 械手 的工 作要求 。 本换刀 机械手选用 直角形 双臂机械手 。 2 机械手卡爪机构选用及工作原理 如图 3所示 , 油缸 l 1 、 定位块 8固定在换刀臂 l 0上 。 活塞 固 定 于定位块 8上 。换刀手 由准备位置移 至换刀 位置 , 键 2卡进 刀具定位槽 中, 此时 , 油缸 l 1 推动活塞组 件 9 , 在定位块 8的导 向下 向前滑动 , 使 得两 卡爪 l 、 3分别绕轴 4 、 5转动 , 直至卡爪夹 图 3 换刀臂 内部结构图 4 8 组合机床与 自动化加工 维普资讯 紧刀具 , 此时 , 活塞 组件 9将 卡 爪锁 上。卡爪 的松 开 是 由油缸 l 1 内的弹簧带动 活塞组件 9 后 移 , 卡爪 l 、 3分别在 弹簧 球 6 、 7 的作用下与件 9保持接触 , 卡爪松开后 , 换刀手退至准备位置 。 本卡爪夹紧机构利用活塞组件 9实现 了卡紧 、 锁止 的联 动 , 在油压较小时也能有效地锁 紧 刀具。如 图 3所示 , 当锁 止角 a =l 5 。 时 , F =P s i n l 5 。 一3 9 F, 也就 是 说作 用 于 卡 爪上 的力 ( F l +F 2 ) 比所提供 的作用 于件 9上 的油压力 大约大 4倍 , 故可 满 足锁 止要求 。 3 机 械手 的设 计及 计算 3 1 手指握力的计算 当手指水平 位置夹持垂 直刀具 时 , 手指 握住 刀具时需 要的 夹 紧力最大 , 取安全 系数为 2 , 刀具 质量按 8 k g 计算 , 则握力为 : N=2 mg=289 8=1 5 6 8 ( N) 3 2 手部的驱动力计算P t 如图 4 所示, P为油压力, G为刀具 一 的重量 , 为手指夹住 刀具的夹紧力 , 则 P : t z口 C 一 其 中 C为动力 臂 , b为 阻力臂 , C=6 2 , 取 口=1 5 。 。从而 P =4Nt g al 5 。 为了考虑 刀具 在传动 时惯性 力 、 振 动 及传动效率 的影 响 , 其实际驱动力 : P 宴 际 P 图 4 手部 受力分析 式 中: 手部机械效率 k , 安全系数 2 工作情况系数一般取 0 8 5 0 9 5 在此分 别取值 : 7 =0 9 , k l =1 5 , k 2 =l 。从 而 : P宴际 P = 一 2 8 0N 3 3 复位弹簧的设计 3 3 1 基本参数 弹簧选用普 通 圆柱 压 缩 弹 簧 , 弹簧 类 型 为 I I 类 , 材 料 为 6 5 Mn 。当钢丝 直径 为 2 2 2 5时 , 有 口=1 6 1 8 MP a , 弹性模量 G为 7 8 5 0 0 MP a , r =0 4 0 口=6 4 7 MP a 。设 计 手 爪 的 摆 幅 为 2 0 mm, 则 当弹簧 受到最大工作 载荷 F一 时 , 弹簧的最 大变形 量 A = 1 0m m o 对弹簧进行受力分析 , 计算 得弹 簧受到最 大工作 载 F 一 荷 为 5 0 7 N。 3 3 2 手爪 的优 化设计 ( 1 ) 选取 优化对 象 : 为 了使手爪的结构更 紧凑 , 尺寸设计更合理 , 同时也为 了提 高机械手的性能和使用寿 命 , 我们对机 械手手爪 进行 了优化设 计 。复位弹簧的 自由高度对机械手手爪 的体积大小有举足轻重 的影响 , 故在对手 爪的优化设计 中, 我们首先对复位弹簧进行优 化设计 。 ( 2 ) 确定设计 变量 设计变量是指在设计过程 中进行选择并最终必须确定 的各 项独立参数 。在此选取设计变量为弹簧丝直径 d 、 弹簧 中径 D 及弹簧的有效圈数 n 。即 X= d D 2 n = l 2 3 ( 3 )确定 目标 函数 要进行优化设 计 , 首先应 该根据 实际要求 选择确定 优化 的 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是设计 中预期要达 到的 目标 , 表达 为各设 计变量的函数表达 式 : , ( X) = f ( l , 2 , , ) 它代 表设 计的某项最重要的特征 。在设计 中如果所要求的 性能指标较 多 , 就应该以其 中最 重要的 指标作 为设 计的 目标 或 者将各 目标函数以加权 的方法组成一个总 的目标 函数 。这里选 取弹簧的有效 圈数 n最小为 最优化设 计 的 目标 。根 据对 弹簧 刚度的要求范围有 : = l 0 Gd4 = X 3 从而得 目标函数 : f ( -x) = = ( 4 ) 确定约束条件 目标 函数取决 于设计 变量 , 而设计 变量的取值 范围 常常是 有限的或必须 满足 一定 的条件 , 称 之 为约束 条件 或设计 约束 。 选取设计 变量 , 列出 目标 函数 , 给定合理的约束条件后便 可构 造 最优化设计 的数学模型 , 建立最优化设计 的数学模型 以后 , 即可 选择合适 的最优化方法解题 , 求 目标 函数 的最优解 。 1 ) 根据旋绕 比的范 围有 : g l ( ) =4 一x_ _ 22 0 g 2 ( X)= 一9 0 2 ) 根据弹簧的强度条件有约束条件 : 1 6 6( ) 6 647 MP a 3 ) 根据弹簧的疲劳强度要求给出约束 条件 : 6 6( 2 l 6 d , c 1 o 由以上所述可得 以弹簧工作圈数为 目标函数的最优 化设计 模型如式 ( 1 ) : mi n = 一X= l 2 3 = d D2 n 4 一 x_22 0 1 兰一90 1 m s ) , 故需 要安 装缓 冲装置 , 我们选用 缓冲性 能较好 的可变 节流缓 冲装置 。如 图 5所示 。为了避免含有空气的油进入系统后对液压系统造成 的侵害 , 需在液压缸上安装 如图所示的排气阀 , 见 图 6 。 图 5 可 变节 流缓冲装置 图 6 排气阀 缸 筒 材 料 选 用 4 5 号 钢 调 质 , 缸 筒 内 径 和 活 塞 用 害 配 合 , 表 面粗糙度 , 缸筒 内表面研磨 。活塞材 料用 耐磨 铸铁 , 活塞和活塞 杆 采 用 螺 纹 连 接 ,害 配 合 , o 型 圈 密 封 。 端 盖 材 料 用 4 5 号 钢 锻 件 , 端盖和缸筒采用螺 纹连 接 , 活塞杆头部用螺纹连接 。 4结束语 该机械手卡爪夹紧机构结构 简单 , 经优化设计 , 使其结构 更 加紧凑 , 可靠性更 高 , 故该机械 手卡爪夹 紧机构是 一种实用 、 合 理 的机构 。 参考文献 】 1 詹启 贤 自动机械设计 M 北京 : 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 1 9 9 2 2 濮 良贵 , 纪 名 刚 机 械设 计 M 北 京 : 高等 教 育 出 版社 , 1 9 96 3 刘惟 信 机械最优化设 计 M 北京 : 清华 大学 出版社 , 1 9 9 4 4 李寿刚 液压传 动 M 北京 : 北 京理 工大学 出版社 , l 9 9 4 5 吕凤翥 c+ + 语 言基础教程 北京 : 清华大学 出版社 , 1 9 9 9 6 邵名健 一种新结 构的立卧换刀机械手 机 械传 动 , 1 9 9 8 ( 2 ) 收稿 日期 : 2 0 0 30 40 3 作者简介 : 李剑玲 ( 1 9 7 8一) , 女 , 陕西洛南人 , 陕西科 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 。 ( 编辑江复 ) ( 上接 第 4 7页) 表 1 椭 圆曲线节 点坐标 I 单位 : m m) ) , f F 4 9 96 O 1 2o 0 1 2 Ol 1 2 00 49 8 4 0 2 4o 0 1 2 o 6 1 2 O2 49 63 9 3 59 9 1 2l 6 1 2l O 49 3 5 6 4 798 1 2 32 1 22 3 48 9 9l 5 9 9 5 1 2 52 1 2 4l 48 5 42 7 1 9l 1 2 78 1 2 63 48 0 0 7 8 3 85 1 3 O8 1 29l 47 3 85 9 5 75 1 3 43 1 3 2 3 46 6 73 l O 7 6O 1 38 3 1 3 5 9 4 5 8 7 O l1 9 40 1 42 7 1 4o 0 4 4 9 72 l 3 1 ll 1 47 5 1 44 5 4 3 98 0 l 4 27 2 1 52 8 1 49 4 4 2 88 9 l 5 42 0 1 58 4 1 5 4 6 41 69 9 l 6 55 4 1 6 43 1 6O 2 40 4 70 l 7 6l 8 1 62 6 1 66 O 3 9 1 46 l 8 66 4 1 68 7 1 7l 8 3 7 72 8 l 9 68 7 1 74 9 1 7 7 7 3 6 2l 5 2 0 68 4 1 8l 2 1 8 38 3 4 6O 8 21 65 2 1 8 7 6 1 9 o 0 32 9 O 8 22 5 8 7 1 9 40 1 9 62 3 1 1l 5 23 483 2 O o4 2 O 2 4 2 9 2 33 2 4 3 38 2 O 67 2 08 5 2 7 2 6 4 2 5 1 48 2 1 2 9 2 1 45 2 5 2l l 2 5 9 O7 2 1 8 9 2 2 o4 2 3 0 78 2 6 6l 3 2 2 47 2 2 6 O 2 0 8 7O 2 7 2 62 2 3 Ol 2 3 l 3 l 8 59 2 2 7 8 49 2 35 2 2 3 6 3 l 6 25 O 2 8 37l 2 39 9 2 40 9 l 3 85l 2 8 82 6 2 44 2 2 45 O l 1 4 Ol 2 9 2l O 2 48 O 2 48 6 8 9 O8 29 52 0 2 5l 2 2 5l 7 6 38l 29 75 5 2 538 2 5 42 3 82 7 29 9l 2 2 5 5 9 2 5 62 1 25 5 29 9 9l 2 5 73 2 5 75 参考文献】 1 刘跃南 计 算机 数控 及其应 用 北 京 : 机 械工 业 出版社 , l 9 95 2 薛彦成 数控原理与编程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1 9 9 4 3 邹俊鹏 机床数控技术 哈尔滨 : 哈 尔滨工业大学 出版社 , l 9 9 5 收稿 日期 : 2 0 0 3 0 31 7 作者简介 : 蒿建军 ( 1 9 5 4 一) , 男 , 新疆昌吉人 , 攀枝花学 院机 电工程 系副教授 。 ( 编辑江复) 组合机床与 自动化 加工 维普资讯 1_7 寺 机 械 传 动 证 二 中 物 t糍 耋 一种新结构的立卧换刀机械手 甚 济南一机床集 团有限公 司邵名健 我厂接受的联合 国援助项 目中, 要求设计试制五 面加工 中心 , 其特点是主轴箱可进行主卧转换。为此, 提出立卧换刀机械手 的设计 。 在德国专家指导下, 所完 成的换刀手方案是单 向换刀 。 我们经过调研和讨论 , 认 为该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1 ) 换刀手与主轴箱及防护的 干涉大 ; 2 )换刀手体积大 ; 3 )换刀手在 加工 区内, 布 局不合理 ; 4 ) 在加工过程中, 存在着主轴箱的重复定 位误差。 同时 , 肯定 了在刀库 中刀具轴线与主轴轴线垂 圉 1 4 5 。 换 刀手 丁 L f I 2 实现了立卧换刀。 该换刀手的设计, 外型和 内部结构打 破 了传统设计模式 , 有所创新 。 l 换刀手运行原理 如 图 3所示 , 换刀手 由准备位置 B移至 图示位置 A, 当主轴箱 l 退 出刀杆后 , 在齿轮齿条机构 5的作用 下 , 换刀臂 2 , 4和联接体 3一起绕轴 I 转动 1 8 0 。 , 主轴 箱 l再前 移至图示位置实现换刀, 卡爪松开后 , 纵向差 动油缸 8带动换刀手 至位置 C( 此时 , 主轴 已开始工 作, 下述换刀动作为辅助运 动 , 与工件加工同步进行) ; 横 向油缸带动换 刀手至位置 尸, 油缸 8使其移至位置 E而将刀具插入刀库中, 横向油缸 回位 , 使换刀手 回到 换刀准备位置 B。 刀库 电机转动, 将所需刀具转至位置 E, 换刀手在差动油缸 8和横 向油缸的共同作用下 , 完 成由位置 BEDc B 的转换过程 , 此时, 换刀手 夹持着新刀具在换刀准备位置 B待命。至此本轮换刀 结束 , 待接到新的换刀命令后 , 重复上述过程 。 当主轴箱 1 转至立式位置 , 需要立式换刀时 , 齿轮 齿条机构 7 便驱动联成一体的件 2 、 3 、 4 、 5 和回转体 6 , 使之绕轴 l转动 9 0 至立式换 刀位置 , 其他过程 与 上述 卧式换刀相同。 幽 2移 动 式 换 刀手 直的情况下, 采用 4 5 。 换刀手 ( 见 图 1 ) 的优点 。我 们认 为这 种换 刀形式可 加大 刀库容 量, 简化换刀过程 , 因 此 , 提出将单向换 刀手改为立卧转换刀手的设计方案 。 方案是将 4 5 。 换刀手( 图 1 ) 与移动式换刀手 ( 图 2 ) 相结 合 , 增 加立卧转换机构形成立卧转换换刀手 , 如图 3所 示。这种结构吸取了 4 5 。 换 刀手和移动式换刀手的优 点 , 换刀动作简单( 两个直线运动, 两个旋转运动) , 再 加上卡爪夹紧, 与普通 移动式换刀手动作敦相同 , 但却 图 3立 卧 转 换 式 换 刀手 2 卡爪夹紧机构 图 4是去掉臂盖的换刀臂内部结构图, 图中油缸 9 、 定位块 1 】 固定 在换刀臂 2上 , 活塞组件 1 0可沿定 位块 1 1滑动 , 卡爪 l 7 、 l 8可分别绕轴 l 5 、 1 4转动, 刀 具定位键 l 6固定于定位块 l 】上。 换刀手由准备位置移至换刀位置时 , 键 1 6卡进刀 具定位槽 中, 此时, 油缸 9中的油液推动活塞组件 1 o , 在定位块 1 】 的导向下向前移动, 使得两卡爪 1 7 、 1 8分 维普资讯 第 2 2 卷第 3 期 一种新结构的立卧换刀机械手 M 向( 掉盖) 图 4 抉 刀臂 内 鄱 结 构图 别绕轴 1 5 、 1 4转动, 直至卡爪夹紧刀具 , 此时活塞组件 1 O将卡爪锁上 。卡爪的松开是由油缸 9内的弹簧带动活 塞组件1 0 后移, 卡爪1 7 、 1 8 分别在弹簧球1 2 、 1 3 的作用 下与件 1 O保持接触, 卡爪松开, 换刀手退至换刀准备位 置 上述卡爪夹紧机构 , 利用活塞组件 1 o实现了卡紧、 锁 止的联动。 在油压较小时也能有效地锁紧刀具。 如图 4所 示, 当锁止角为 1 5 。 时, F 一p s i n l 5 。 3 9 F。 式中, 为作用于件 1 O上的油压力; F 为作用于卡爪 上的力 所以, 作用于卡爪上的力 ( F ) 比所提供的作 用于件 1 o上的油的压力大 3 9 倍 , 这样便实现了锁止 的要求 由此说明 , 该夹紧机构结构简单可靠。 通过图 4可以看出, 该立卧转换换刀机械手 的换刀动作少, 且各个动作都是 由简单的直线运 动实现, 内部结构简单可靠( 这样便降低了制造成 本) ; 由于机械手远离工作区, 机床整体布局美 观, 同时, 机械手立卧换刀, 去掉了主轴箱的重复 定位误差 , 故提高了工件的加工精度。 下表为在电 气液压和机械状态相同的前提下, 与单 向固定式 换刀手在换刀时间上的比较。 通 过 比较可知上述结构 的立卧换刀机械 手 , 在刀库中刀具轴线与主轴轴线垂直的情况 下 , 省去了中间环节 , 结构简单 , 虽 比单向换刀 手成本稍高 , 但功能强 ; 而与 NC换刀机械手相 比, 由于所用数控 系统档次降低减少 了大量电 气元件, 因而制造成本下降了数倍 , 而功能却相同 。所 以本文所介绍的立 卧换刀机械手是一种结构先进 , 功 能价格比合理的实用型机械手 。 时间m l 立卧转换移动 式4 5 。 换刀手 单向固 定式4 5 谈刀手 0 几 芯 l卧式换刀 立式换刀 卧式换刀 立式换刀 切削至脯 4 哪硎 1 o 8 换刀时间l 5 5 5 5 辅助时间l 4 O 注 一 为德 国 HEL LE R甚司的设计方案 - 结构 见图 1 *男3 5岁工 程师邮编 : 2 5 0 0 2 1 ( 收 稿 E l 期 : 1 9 9 8 0 2 1 0 ) 机械工业部 郑l州机械研 究所经十几年的研究 , 开 发出一系列齿 轮 C AD软件产 品。这些 辑件实用性 强 、 使 用方 便 、 商 品化程度高 , 是齿轮设计者必备的设计工具 现 已在全 国几十个厂 家 应用 , 探 受用 户好评。欢迎各界用户选用我所齿轮软件 系列。 多级平行轴渐开 线圆柱齿 轮减 速器优化设计 C A D软件包 齿轮 、 轴等零 部件 参数化绘 图软件包 高速齿轮练合优化及 C AD软件包 圆弧齿轮优化设计及 C AD软件包 锥齿轮设计辑件包 最新 国标 G B T3 4 8 0 ( GB 3 4 8 0 8 3修订版 ) 齿轮强度校核软件 国家标准 G B1 0 0 6 2 8 8锥齿轮强度校 核软件 美国标准 A GMA2 0 0 1 一B 8 8齿轮强度 校核 软件 国家标准 G B6 4 1 3 -8 6齿轮胶 合承 载能力计 算软件 美 国标准 A GMA 齿轮 胶台 承载能力计算软件 国家标准 G B 0 0 9 5 8 8 齿 轮几何 尺寸及精度计算软件 齿轮销齿传动 C AD软件 齿 轮变形修形 、 润滑计算 软件 轴强度 刚度 计算 软件 轮轴横 向振 动固有频 率计算( 临界转速计算 ) 重载齿轮减速 器系列 C AD 开发 计算机绘制的齿轮 箱 装配图 联 系地址 : 郑 州市嵩山南路 8 1 号 机 械部郑 州机械研究所齿轮 中心二 处 联 系 人 : 杨 寿夜 电 话 : ( 0 3 7 1 ) 7 9 4 7 6 4 2 7 4 3 5 4 5 2 传 真 : ( 0 3 7 1 ) 7 4 4 9 1 4 8 邮 编 : 4 5 0 0 5 2 维普资讯 第 2 3卷第 3期 2 0 0 4年 3月 机 械 科 学 与 技 术 MECHANI CAL SCI ENCE AND T ECHNOLOGY V0 1 2 3 Ma r c h No 3 2 00 4 夏 粉玲 文章 编号 : 1 0 0 3 8 7 2 8 ( 2 0 0 4) 0 3 -0 3 1 9 0 3 凸轮式立卧两用换刀机械手的研 究 夏粉玲 , 贺 炜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咸 阳7 1 2 0 0 0 ; 陕西科 技大 学 , 咸 阳7 1 2 0 8 1 ) 摘要 : 针对在立卧 两用换刀机械手 中, 其 凸轮机构驱动机械手 需完成的运动轨 迹为正 方形的特 点 提 出采用双从 动件 的凸轮机构设 计方案 , 通过一 系列分析 计算 , 确定 了运动 平稳性 较好 的从 动件运 动规律 及 完整的位 移曲线 方 程 , 绘制 了凸轮 的轮廓曲线。 关键词 : 立 卧两 用; 机械 手; 凸轮机构 中图分类号 : T H1 1 2 文献标识码 : A Re s e a r c he s o n Cam Ge ar Ve r t i c a l& Ho r i z o n t a l To o l - Cha n gi n g M a ni p ul a t o r XI A Fe n 1 i n g 。 ,HE W e i ( 。 S h a a n x i P o l y t e c h n i c I n s t i t u t e ,Xi a n y a n g 7 1 2 0 0 0;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X i a n y a n g 7 1 2 0 8 1) Abs t r a c t :I n t h e fie l d o f NC ma c hi ni ng,e s p e c i a l l y wh e n ma c h i n i n g i s ma d e o n pe n t a h e dr o n CNC ma c h i n i n g c e n t e r s ,v e rti c a l h o r i z o n t a l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t h e h e a d s t o c k i s n e e d e d,a n d r e s e a r c h o n v e rti c a l h o r i z o n t a l t o o l c h a ng i n g ma ni pu l a t o r i s t he r e f o r e n e c e s s a r y F o c u s i n g o n t h e s q u a r e l o c u s a l o n g wh i c h t h e d r i v e n p a rt s o f t h e c a m g e a r mo v e,a p r o j e c t c a m g e a r i s d e s i g n e d f o r e mp l o y i n g t w o d r i v e n p a r t s T h e t a s k o f v e rti c a l h o r i z o n t a l t o o l - c h a n g i n g ma ni pu l a t o r i s t o ma k e c o n v e r s i o n be t we e n v e rti c a l a nd h o r i z o n t a l mo v e me n t s t o me e t t h e n e e d f o r t o o l c h a ng e I t r e d u c e s t h e e r r o r o f r e p e a t a b l e p o s i t i o n i ng c a u s e d b y v e rti c a h o r i z o n t a l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ma c h i n i n g c e n t e r h e a d s t o c k, a n d t h e ma c h i n i n g a c c u r a c y i s g r e a t l y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o f t h e h y d r a u l i c d r i v i n g s y s t e m i s e l i mi n a t e d b y s e l e c t i n g t h e p r o j e c t c a m g e a r , r e s u l t i n g i n a n i n c r e a s e i n t o o l c h a n g i n g s p e e d a n d r e l i a bi l i t y S i n c e t wo s l a v e d r i v e n p a rts a r e e mp l o y e d i n c a m g e a r ,t h e s i z e o f t h e d e v i c e i s s ma l l e r a n d t h e c o s t i s l e s s t ha n b e f o r e Th e c o n t o u r o f t h e c a m i s n o w o f mo di f i e d s i n u s o i d a l t y p e,i t i s e a s i e r t o ma c h i n e a n d i t s s t a b i l i t y i n mo t i o n i s mu c h i mp r o v e d Ke y wo r d s:Ve rti c a l& h o r i z o n t a l ma n i p u l a t o r ;Ca m g e a r ;To o l c h a ng i n g ma ni pu l a t o r 五面体加 工中心 的最 大特 点是 主轴 箱可 进行 立 卧转 换 。如果使用立式或者 卧式换 刀机械手 , 在 加工过程 中, 主 轴箱就要不断地进行立式 和卧式 的转换 , 将 会产生重 复定 位所带来的误差 , 使加工精度大大降低 。为此 , 提 出了立 卧 两 用换刀机械手的研究。 换刀机械手的驱动 方式有 凸轮式、 液压式 、 齿轮式和连 杆式 。而液压式换刀机械 手的缺点 是换刀速度 慢、 安装 和 调试较 为困难 、 易泄漏等 。与液压式换刀机械手相比 , 凸轮 式换刀机械手的优点是换刀速度快 、 可靠性高 、 安装调试较 容易等。因此 , 它正在逐 步取 代液压式等 类型 自动换刀 机 械手的主导地位 。 目前 , 发达国家数控 加工 中心的 自动 换刀机 械手主 要 采用凸轮式 , 我国加工中心技术起 步较 晚, 对 自动换刀机械 收稿 日期 : 2 0 0 2一l l 一1 2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委专项基金项 目( 0 0 J K 2 3 7 ) 资助 作者简介: 夏粉玲( 1 9 6 l 一) , 女( 汉 ) , 陕西 硕士 手研 究的也 较少。迄今 为止 , 我 国基本 上还未生 产该种 产 品 , 我 国制造的加工 中心 上配 置的 自动换刀机 械手大 多都 是进 口的 , 价格相 当昂贵。为 了更 进一 步提高数 控加工 中 心的加工速度及其利用率 , 有 必要对 凸轮式立 卧两用 自动 换刀机械手进行研究 , 以填补我 国在此项研 究中的空 白。 在制定了立卧两用换 刀机械手 结构方 案后 , 其 主要 部 件 凸轮机构的研究与设 计是主要 的技术难点之一。 由 于凸轮机构必须使机械手完成在刀库 中插刀 、 拔 刀的过程 。 机械手插刀 、 拔 刀整个 过程 的运 动轨迹 为正 方形 ( 如 图 1 所示 曰 一 C D E) , 因此凸 轮机构 的设 计计 算难度 大 , 其 主要 问题是如何提高 凸轮机构 的运动 平稳性 。 利用一个 凸轮驱动一个从动件 , 要使机械手完成插刀 、 拔 刀的整个过程 , 是无法 实现 的。采用两 个凸轮 分别驱 动 两个从 动件实 现两个方 向的运动很容易 , 但是其结构 复杂 。 而利用一个凸轮的轮廓 曲线 , 驱动两 个从动 件分别 实现两 个方 向的运动既可简化结 构又 使造 价降低 。因此 , 采 用双 维普资讯 机 械 科 学 与 技 术 第 2 3卷 什凸轮机构 两个 从动 件的运动 规律应该 相 同 不 同 自 0已仔 f E 1 、 时 间 差 凸 轮 的 轮廓 形状 取 决 于 从 动 件 的 运 动 律 在设 汁凸轮轮廓曲线之前 , 应 首先根 据工怍要求 确 定 、 动什的运动规律 其次要 考虑 由于加速度 突变所 引起 的冲击, 从而保证从动件运动 的平稳性 。 1 卧 两川换 机械手 案 I 立 卧 两 用换 刀机 械 手 的 结构 方 案 如图 1 所示 伺服电动机 2直接驱动换刀手 , 伺服 电动 l l 嗵过联轴 豁直接驱动轴 l I 运动 。 其运动过程如下 : 换刀 f气缸推动 在导轨上运动 , 由准备位置 B移至位置 A , 当 l! l 退 出7 J 杆 后, 在伺服电动机 2的驱动 下 , 换刀臂和联接 体 现一起绕 轴 I 转动 l 8 O 。 , 主轴箱复 位 , 刀 杆插入 主轴 爪侩开后 气缸将换刀 手拉 回至位置 B( 此时 主轴 已开 始 I _ 怍 下述 换 刀 动 作 为辅 助 运 动 , 与工 件 加 工 同步 进 行 凸轮机构带动 导轨 以上的机构 由 B运动到 c 、 D、 E 将 刀具插入刀库中 , 然后 凸轮机构使它们 运动 到位置 B 。 , J 侔转动 , 将所需 刀具转 至位 置 E, 导轨以上的机构再在 凸 轮饥掏的怍用下 由位置 B E D c B完成取 刀过程 此时 , 换 J 手_灾持 着新刀具在准备位置 B待命 。 至此本 轮换 刀结束 , 披到新 的换 刀命令后 重 复上述过程 。 主轴转至卧式位置 需要卧式换刀时 , 伺服电动机 l 通 过联轴嚣带动轴 l l 及伺服电动机 2和手臂联接体使 刀具转动 ) 换刀位置 其他过程与上述立式换刀过程相同 凸轮 机 构 的 设 计 2 1 结 曲 方案 往实际应 用中, 多数 凸轮机构 是一个 凸轮驱动 一个从 动 檄少采 用一个 凸轮驱动 多个从 动件。在立 卧两用换 刀饥橄手的研究设 计中 为 了满足使用要求 , 采 用了一个 凸 轮驱动两个从动件 使机械手完成个正方形运动 , 从而 实 现插 刀和拔刀 使得凸轮 机构 的结 构设计 简单化 , 成本 也 大: 降低一眼据立 卧两 用换 刀机械手 的设计方 案 , 采用 一 1 、 凸轮的轮廓 曲线同时驱动两个从动件实现 B C D - E形状 的 l : 方形运动 两 ,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应完全相同 , 只是存 f j :, , | 时问差 。 同时 , 凸轮还需要经常改变转 向, 且正 、 反转 的运动规律也 应该完全相 同。 据 此初 步确 定凸轮所采用 的 方 案 为 个具 有 两 个 相 互 垂 直 从 动 件 的 凸 轮 机 构 , 并 且 推 强 、 l 口 j 程 角郁 为 9 O 。 设 计 方 案 如 图 2所 示 。 图 2设计方案图 移动郎仆 从动件 1 2 2 从动件 的运动规 律 凸轮的轮廓形状取 决于 从动 件的运动 规律 在确 定从 动件运动 规律 时 , 要 考虑 由于 加速 度 突变 所 引起 的冲 击 应尽 量选 择加速度 曲线连续 的运动规律 。 根据 从动 件所 要求 完成 的运 动 在 从动 件 1 相 对凸轮 运 动时 , 从动件 2必须静 止 然后 从 动件 2运动 , 从 动件 1 静 止 。因此凸轮必须具有 双停歇 运动规 律 , 即具有远 近休 止角。所 以在 行程两端 的速度 和加速 度应 为零。这样 , 在 推程和回程衔 接处 加速度 过渡平 滑 , 且可使最大速度和最 大加速度下降 , 对受力情况 和减 少振动都是有利的。 凸轮的转速 n应依据换刀辅助时间来确定 完成插刀及 拔刀所需时间为 2 s , 则 n =1 r s 即 n:6 0 r ra i n 为低速 运 动 。 其次从动件所承受的载荷 主要 来 自机械手 爪 、 连接体 及 所推动的箱体 , 初 步估 计为 6 O k g8 O k g , 属中等载荷。 据上 述分析 , 选择从动件运动规律为改进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2 2 1 运 动方 程 插刀 、 拔刀整个过程 的轨迹为正方 形 正方形的尺寸主 要由刀具 的尺寸所 决定 , 即 。 ( c、 D两点 间的距离 )必须 大于 刀具 刀柄 的半径才能顺 利取 出刀具 而 ( B 、 c两点 间的距离 )尺寸 必须 大 于刀 柄 的长 度 , 才能 实现 插 刀 、 拔 刀。 现依据 最大尺寸 的刀具为例 , 进行 凸轮设 计计算 。 查得 最大刀柄半径 为 4 0 11 1 171 1 , 刀 柄长 度 为 7 0 r l l n l 。 根 据这 个 条 件 , 确 定 B C D E正 方 形 的边 长 为 8 0 n l n l 由于 凸轮需实现插 刀 、 拔 刀的正 方形轨 迹是唯 一不变 的 , 即凸轮无 论在正 转 、 反 转都 不 能改 变其 走过 的几 何形 状 。因此 , 凸轮的形状 轮廓 相对某条轴线对称 , 即推程 与回 程具有相对应 的特征 。取 回程 运动方 程与推 程相 同, 则 从 动件 的运动方程见表 l 所示 。 2 2 2 休止角运动规律及参数 据从 动件所要 完成的 运动轨 迹 曲线 B c D E的尺寸 , 到达 远 休 止 角时 , 其 升程 为 8 0 I l l 11 1 。 远 休 止 角 的范 围为 1 T 21 T 。 处于远休止段时 : s=8 0 n l 11 1 ; s =s =0 。 近休 止段时 , 从动件相对静止 、 位移最小 , 近休 止角 的范 围为 3 r 22 1 r 。 即: 处于近休 止段 时: s=0 ; s =s :0 2 2 3位移 曲线方程 依据从动件 的运动方 程、 休止角运动 规律及参数 得 出 从动件 完整 的位移 曲线方程 即从动件 运动 规律 见表 2 维普资讯 第 3期 夏粉玲等 : 凸轮式立 卧两用换刀机械手 的研究 3 2 l 表 】 从 动件的运动力 程 推程运动方程 回程运动方程 。 e 【 o 焉 。 e 等 s: z 。 一 了 1 s s ) s = 8 0 一 2 ( 日 一 ) 一 了 1 。 一 段 s C o) = 【j_ ” s )= 一 【j_c o s ) 】 s )= ) ( 口 ):一 墨 i ( 8 ( 口一 ) ) 4+ 1 r 。 e 【 素, 】 。 e 【 等 】 s: 【 z + z 。 一 s i n ( 孚+ 了 8 。 ) s = 8 0 一 【 2 + 2 ( 日 一 ) 一 下 9 s i n ( 子+ ( 日 一 ) ) 中段 s = 【 子堋) s = 一 - o s c 孚 。 一 : j ( + 8 0 ) s :一 旦 。 j ( + 8 ( 0一 ) ) q + j 4 + 3 。 e 【 号】 。 e 【 ,孚 】 s= 【 锄 一 ) s : 8 0 一 【 4 + 2 ( 日 一 ) 一 丁 1 ( 8 ( 日 一 】 段 s = Il_c o s ) 】 一 ; 一 。 ( ( 一 ) ) ”: i ( 8 日 ) 一: i ( 8 ( 日一 ) ) 4+ 4+ 叮 r 表 2 从动件运动规律 范 围 位移曲线方程 。 e 【 o l 6_ E - 】 s = 【 z 。 一 ( 8 0 】 。 e 【 音, 】 s = 【 z + z 。 一 s in ( + 丁 8 ) 】 e【 】 s : 【 棚一 ) 】 。 e 【 詈, 】 s = 8 O 。 e 】 s = 8 0 一 【 2 ) 一 了 1 日 一 】 。 e 【 6 等 6l J s = 8 0 4 8+0 2 + 2 ( 日 ) 一 下 9 s in ( 了 8 ( 日 一 ) ) 】 。 e 【 6 2 J s = 8 0 一 【 + 2 ( 。 一 。 ) 】 。 e 【 孚 】 s : 0 2 2 4 凸轮轮廓 曲线 的绘制 根据 凸轮 机构 的实 际工作要求 , 拟定基 圆半 径 R = l 2 ( )n l I l l 。 这 样 即 可依 据从 动件 的 位移 曲 线 方程 , 绘制 凸轮 的轮廓 曲线。 凸轮 的轮廓 曲线 如 图 3所 示 。 3 分析 比较 立 卧两 用换刀机械手 的特点是机械手可 以进行 图 3 凸轮的轮廓曲线 立式和卧式转换 , 以满足加工 中心立式或 卧式加工时的换 刀 要求 。克服了换刀时主轴箱 立卧转换所带 来的重复 定位误 差 , 使加工精度大大提 高; 采用凸轮式 驱动方式克服 了液压 式驱动所存在的缺点 , 使机械手的换刀速度及可靠性等大为 提高; 采用双从动件的结构 形式 , 克服了由于两个 凸轮分别 驱动两个从动件所带来的结构庞大和造价高等缺点 ; 凸轮曲 线采用修正正弦曲线 , 容易加工且在使用过程中提高 了运动 的平稳性 。 ( 下转第 3 2 4页) 维普资讯 3 2 4 机 械 科 学 与 技 术 第 2 3卷 和布置 若 为了保证柔性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强 度 , 就必须考虑零件中 的应力和零 件的形 状尺寸 。现 在 以 图 3所示 的部分柔性机构为例来说 明考虑零件中的应力时 的优化设计 问题 。 3 1 优化数学模 型 为了减少设 计变量 , 设计变量 取为 Y ( X 1 X 2 X 3 , X 4 ) = ( , , , )( 6 ) 式 巾: 和 l 为柔性构件的矩形横截面尺寸。 目标函数为 八X):I( X ) 一( X ) I mi n ( 7 ) 约束 条件除机构能够实 现指定的运动 、 杆 长和扭簧的 刚 度为正外 还包括强度条件 : , 其 中 为安全系 数 为零件中的最大应力 , 。; 为极限应力 。 最大应力为 6 K1 “ - 式 中 : =0 1 一0 1 0 强度约束条件为 ( ) : K 一 0g ( 8) L 广一 ( ) 上述优化问题也采取文献 9 中所述 的一种改 进 的遗 传算法进行求解 将遗传进化过程 中最好的个体保留下来 , 在进化完成后 , 这个个体就可 以看作是优化问题的解 。 在遗传算法 中, 适应度 函数取 为 F ( X ): X)+T ma x ( O, g ( ) ) ( 9 ) 式中 : 是惩罚因子。 3 2优化综合实例 实例 已知条件为 0 2 0=0 , li 邢:1 4 4 91 0 P a , s: 1 5 表 3给出了当 0 在不 同的范 围内运动时的优化设 计结 果 同时给出 了 的值。 表 3 优化设计结 果 ( ) ( 。) K , ( Nm) ( m) t ( n 1 ) e ( m) 2+ 3 ( 4) 2 , I 2 0 4 5 2 3 9 2 0 0 0 0 7 0 0 4 6 3 9 8 0 0 2 8 4 3 O 0 o 0 9 5 1 0 0 5 9 l 7 l 5 , 2 5 0 5 4 l 3 5 2 O O l O l 0 0 4 6 l 8 0 0 2 9 9 3 O o 0 l 5 4 1 O 0 3 4 6 5 6 4 结 论 目前 柔性机构应用 的尺寸 范围从大 于一个人 的大型 工具到手握设备 以及微机构 。柔性机构的使用可以使 以前 无法实现的事情变得 容易 , 例如本文所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数控镗铣床换刀机械手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371619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