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docx_第1页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docx_第2页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docx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 摘要:古塔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古塔千姿百态,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而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发展 1、 古塔的起源 在不同的资料与文献中关于古塔的起源有不同的介绍与描述,但是普遍学者还是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76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巡叶康腾、竺法兰 竺法兰,东汉僧,中印度人。,把他们迎到京城洛阳。第二年,汉朝廷在洛阳为两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为来时一路上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寺院就以白马命名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白马寺是我国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方塔。从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寺和塔密切联系着遍及各地,凡有佛寺的地方大多有塔。而且由于后来的塔多用砖石砌筑,比寺院更加坚固,往往寺院毁坏之后很久,塔依旧屹立原地,保留着历史的遗迹 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后,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常言道 :“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是以“塔”为中心的。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槃” 涅槃: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 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神圣的象征。 塔的故乡在印度,它是佛教的产物。据佛经故事,释迩牟尼涅架之后,弟子阿难等人将他的遗骸火化,烧出了色泽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舍利。众弟子在各地修建坟家,将舍利分葬。每处都修一个台子,台上建一个覆钵形的坟,坟顶立一根尖刹。这种建筑汉译窣堵坡 窣堵坡,又称窣堵波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浮屠、浮图等等,晋宋时期的译经人造了一个“塔 葛洪:字苑”字来译称(更早的文献中没有塔这个字)。在印度的古尸纳伽相传释迎牟尼涅架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佛塔,就是章堵坡的典型 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2、 塔在中国的发展塔传入我国近二千年,它的初型有少量保存,大量的是发展演化得来的新形式。从建筑艺术史的角度看,外来因素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且持续了如此长的历史时期,这无疑是莫大的收获,值得用专门的篇章来描述,当然也值得我们作一番浏览。而我们首先还可以指出,塔的功能,塔和佛寺的相互关系等,也是经历了许多变化的 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塔的最初用途是坟墓,是用来埋葬佛祖舍利的。由印度到中国,塔的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实心坟墓变为空心楼阁。建筑结构的巨大变化,实际蕴含着文化内涵的微妙差别。坟墓是用来埋葬死者的,而楼阁则是居住或观光之所,二者对比,表明印度佛教进人中国之后就被中国的 人世文化所改造。在中国著名的塔有很多,比如说杭州的雷峰塔,苏州的虎丘塔,西安的大雁塔等等。以洛阳白马寺为最早代表的佛寺建筑格局,把塔作为主体,塔是寺院的中心,也是僧侣诵经礼佛的中心。这样的格局有文献记载可以考查,但实物在我国已经失存。现在我们还能从东邻日本保存的古代佛寺看到这种遗制。日本的飞鸟寺 飞鸟寺:是一座日本最古老的正式的寺庙。是由苏我马子为其所祈念于596年兴建成的。、四天王寺、法隆寺 法隆寺:又称为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都在中心位置建塔。据说四天王寺就是仿照白马寺修建的。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古塔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人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一一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也相继出现在我国大地上 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另一种塔在中国留存的并不多,他就是斜塔。比较著名的便是虎丘塔。在1954年的时候,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帧 刘敦桢(1897.9.19-1968.5.1),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教授亲自参加虎丘塔的勘察工作,并且专门撰写专文,详细介绍了虎丘塔。虎丘塔,又称云老寺塔。为七级八面.内外二重.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中国著名的斜塔。据大献记载,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历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意义。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400余年。被建筑学家称为“中国的比萨塔” 比萨斜塔: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组成。塔高47.7米。每层施平座、腰褥、柱额、斗拱及门窗。每层的高宽层层递减,但并非有规津地递减,第六层反比第五层高为厘米.较为奇特。塔径逐层向内收缩.塔的垂直轮廊仍成微微鼓出的曲线。造形优美。塔身外部在各层转角处砌有圆倚柱.每面分为3间,中央一间为塔门.上部做成壶门式样.左右两间为砖砌直楞窗.从塔门至回廊有一走道.廊内是塔心。塔内各层多模仿木结构形式,以砖鱼砌成大小斗拱和各式藻井。额枯、斗拱和天花、藻井等处.有浮雕式彩绘,下几层均为牡丹花样,上层彩绘湖石图案 赵春斌:虎丘塔,建筑工人1997年第1期。在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能工巧匠运用我国原有的楼、阁、亭、台建筑技艺,建造出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古塔。从形态结构上分,有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 ;从建筑材料看,有砖塔、木塔、石塔、琉璃塔和金属塔等 ;在建筑学层面,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塔的建筑技术更是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散落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数以千计的古塔,在用途上逐渐超越了单纯佛塔的限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许多古塔是风景名胜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山林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还有一些著名的古塔,已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标志性的建筑 汪红蕾:,中华古塔一,建筑2016年6月。三、佛教对塔的影响前文介绍到塔是佛教的产物,其故乡是在印度,是为了存放高僧涅槃之后的舍利而建造的。佛教来到中国一边宣传人生在世,一切皆苦,人生就是无边的苦海;一边又为人们描绘了来世的天国幸福。因此,教育人们只有一切以佛教教义为准则,修炼心性,排除欲念,方可进人“涅桑”,修成正果。“舍利塔 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一种是存放舍利子和经书的塔,”是用来掩埋“舍利”的,那层层向上挺拔的塔身,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向平面展开,反而将人们目光引向上苍,诉说着佛门教徒摆脱现实苦难,向往天国幸福的至诚愿望 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根据具体数字可以看出,建塔的目的与塔的性质来分析,中国古塔可分为两大体系:第一大体系是佛塔,它是我国古塔发展的主要方面,中国古塔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属于佛塔,第二大体系是文峰塔,它是我国民间为象征风水而建造起来的,数量较少 张驭寰:中国古塔,自然杂志1984.年1月。古塔是随同佛教发展而来的.根据佛教各宗派不伺的要求,塔的形式也各异,建塔的主要目的是为高僧圆寂后,埋葬灵骨 灵骨:佛舍利而用的,所以也叫舍利塔。实际上,凡是佛教的塔,无论什么式样,都是一种纪念性建筑。无论是在中国民间还是在皇室,古塔都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死后对来世的相思。4、 统治者对古塔建筑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往往是皇室一家做主,所以古代统治者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某一种文化消失,也可以让某一种文化迅速发展。这种情况不仅仅适用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适用。提到统治者对佛教的影响,肯定要提到北魏时期,“太武灭佛” 太武灭佛: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武一宗”共四次毁寺灭佛的事件,后人称其为三武一宗灭佛,其中第一次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发生在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年),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生于长安。大力发展佛教也同样发生在北魏。因此后人便对此有了很高的评价“魏世佛之盛,盖必得力于冯太后也” 佛教史学家汤用彤。兴建寺庙是推动佛教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冯太后在改革朝政开凿云冈石窟的同时,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在京城之内建设天宫寺、永宁寺、建明寺、八角寺、报德寺、崇光宫、皇舅寺,和祗洹精舍、车轮山卧佛寺等,众多的皇家寺庙。这些寺庙都极其雄伟绚丽,各具特色。建明寺基架博敞,高大雄伟,气势恢宏,号称京华壮观;天宫寺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雕刻精美,内有玉佛,号称京华一绝;永宁寺院内有七极方形木塔,高90余米,为平城之最。塔前的大雄宝殿形如皇宫的太极殿,金碧辉煌,内供一丈八尺高的镀金铜像一尊,六尺高的金像十尊。寺内坊亭、庑宇、译经、藏经、禅室、僧舍数百间,号称天下第一。虽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唐江南春,却无一能与这些寺庙相比。五台山最早名叫紫府山,上有玄真观,原为道教所在地。东汉时期,印度僧人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来到五台山,建了阿育王塔,从此有了佛教建筑。冯太后听说五台山形似印度佛祖讲经的灵鹫山,便和皇孙孝文帝登五台山,下旨建灵鹫寺、清凉寺、真容院,又修缮经院等12处建筑,使其成为佛教的名山。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禳灾赐福,最受广大民众的爱戴。观世音和阿弥陀佛与大势至,在经书中本来合称西方三圣,她不但令观世音离开西方三圣,到处兴建观音庙,还令观世音菩萨离开寺庙走进民宅,接受人间香火和礼拜。一时间百姓家家有观音,户户弥陀佛,观音成为民众的保护神。唐代武则天对观音的崇拜更盛一筹,是她们两个女主把观音文化推向了极致 郭忠静:古塔情思,贵阳文史2016第5期。由于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大兴寺庙已成为一种风尚,除皇家兴建,地方官员兴建外,民间也在兴建,一些豪门富户祈福还愿,纷纷建设自己的家庙。冯太后的兄长冯熙身为太师之职,倾其家产在各地兴建寺庙72处,组织译经16部,可称是登峰造极一例。僧尼奔走化缘,善男信女布施捐赠,为寺庙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有资料记载,当时“京都之内能工巧匠云集,丹青妙手会聚,群师名流各显其技” 马儒龄:大同史要北魏部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到处都在兴工动土建寺立庙。到太年间,平城可谓宝塔飞天,佛龛 佛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地涌,重大寺庙之多达百余所,僧尼两千之众;全国的寺庙为六千多所,僧尼达七万之多。斋会、法会、道场等各种大型佛事活动,不断地举行,盛况空前。每当浴佛节和观世音菩萨圣诞日,人们不只烧香上供,在寺庙里祭祀,还要把金像从寺庙抬出来,在街上游行,令民众沐浴佛光,史称“抬像” 张驭寰:中国古塔,自然杂志1984第1期。也有资料描绘:出像之日,千骑开道,万乘护拥;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丝竹杂技雷动,梵音法乐四合;僧人跳金刚舞 金刚舞:又称金刚法舞,是甚深密法,藏传行者都相信它具有“见即解脱”的功德,善男信女敬香叩拜。太皇太后和皇孙孝文帝骑马散花,与民同祭。全城万人空巷一睹真颜,由此可见其隆重之盛。这一桩桩一件件弘扬佛法的举措,经久不衰,除了太武帝灭佛那一阵,弘扬佛法之举,连续在平城持续了近百年,把佛教推向了鼎盛,也使平城成为佛教圣地,或称佛教中心。太和17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也把众多的寺庙建设带到洛阳,把石窟造像之风从云冈带到了龙门,使佛教在中国发展壮大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这佛帝合一是北魏王朝特有的现象,也是北魏王朝的一大创举,并落实在北魏的京都平城。从云冈石佛寺,到当时的五级大寺、建明寺、永宁寺等各个寺庙,都无一不体现着这一主题。佛帝合一,促使北魏的寺庙建设蓬勃兴起,把佛教发展推向了中国化和高潮,使平城成为一座参佛、祈愿、持戒、译经、礼佛的都市。佛帝合一,使各族人民一心向善,也改变马背民族强悍的铁血性格,融入中化民族大家庭,与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为北魏的稳定创造了条件。佛帝合一,改变了佛教长期冷落的状况,得到迅猛发展,也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并为隋唐佛教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是北魏为佛教的和中国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雪芹: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大众文艺2010第24期。在另一部史书中记载,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隋文帝杨坚为了给他母亲庆寿,曾在全国各州城的寺院里建塔240多座.当时在首都大兴城统一绘制建塔图样,然后派专人将图样送到各地,确定日期,同时兴建,这可算是我国建塔史上的一件大事 张驭寰:中国古塔,自然杂志1984第1期。在印度,公元前270年,古印度阿育王为了供奉佛舍利,就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塔.从那时开始,所建立的寺院称“阿育王寺”,所建立的佛塔就称“阿育王塔” 郭嘉:塔中之王七宝阿育王塔,大众考古2013第4期。我国建造的阿育王塔,开始于三国时代,如金陵建初寺建的“阿育王塔”等。西晋时,阿育王建造的八万四千座塔中有十九座在我国.到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淑 金申:吴越国王造阿育王塔,东南文化2002年第4期仿照阿育王塔也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塔(其中有大塔也有小塔)。它们初建的式样,如同天龙山石窟外浮雕塔和宁波阿育王寺舍利殿的阿育王塔 金申:吴越国王造阿育王塔,东南文化2002年第4期。都充分显示了统治者对佛教建筑的影响。5、 结语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宫殿、园林、楼、台、亭、阁、斋、堂、轩、榭,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塔是比较晚出的一个品类,是从域外传人的一个新种。然而它们在我国土地上繁枝衍叶,在古建艺术之林中开出了新的花朵。将近两千年内,塔不断传播,踪迹遍及我国城乡,在许多地方成了名胜的中心。今天,许多古塔的宗教色彩已经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