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何秀华.doc_第1页
叶公好龙何秀华.doc_第2页
叶公好龙何秀华.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公好龙教学设计 版本: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设计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何秀华设计理念:趣为先文言文年代久远、脱离口语环境,较之现代白话文艰涩难懂。所以,拉近孩子与文言的距离,激发其学文兴趣,尝尝文言的“鲜”当为首。读为主古人作文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指文句的音韵、节奏,“气”指文章所表达的精神、气势。由此可知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树立“诵读第一”的观念。法为要文言文是古代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也是现代文化得以发展的本源。对于孩子而言,文言是母语的母语,不可规避。教孩子学文言文,必须授之以渔,而不是“喂”一篇会一篇。教材分析:洗练首先,课文是一篇文言文,用字精准省净是文言文共有的特点。寓理其次,课文是一篇寓言,且选自刘向编撰的新序,“以著述当谏书”向帝王“言得失,陈法戒”是其目的,所以揭示“大义”是课文第二个特点。生动最后,新序是一部类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且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生动地讲人物在做什么是其特点。洗练和寓理,尤其生动,要三者兼顾本是悖论,但文章做到了,这便是我们应该在备课和教学中抓住的要点。学情分析:1. 学生之前接触过古文,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2. 学生之后将升入中学,用中学学习古文的方法接触到更深、更难的古文。教学目标:(依据清华附小高年段目标“起点高”设计,避免以往语文教学目标“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弊病。)1.知识积累文言之“言”: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感受体裁特点等;2.习惯养成批注的习惯;3.方法掌握诵读方法:诵读是理解、诵读是发现、诵读是体验、诵读是思辨;4.能力提高思辨的能力;5.情感感受文言之“文”:寓意、文化现象。教学重、难点:诵读读通、读好、读透;设计思路:一、走进文字读通文言通,顺也,先正音;通,达也,再解义,站在读者角度诵读之。二、走进文学读好文言好,从文章的作法和语言的结构方法看好在哪,站在作者角度诵读之。三、走进文化读透文言活,明理后,多元思辨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站在社会文化角度诵读之。课前部分:谈笑文言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遂逐出;改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杨一笑转1.上课伊始,我们来分享一则文言。读一读,用大白话说说意思。2.如今我们要大费口舌解释的笑话,文言仅仅用了35个字。文言就是这么有趣,这么洗练。教学过程:引入:1.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文言寓言故事,谈谈你对这一体裁的认识。(板书:文言寓言故事)预设:(1)文言古人写的文章(2)寓言说道理(3)故事什么人物,做什么事2.这则文言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板书:叶公),说的是他(板书:好龙)一事。3.齐读课题。一、走进文字读通文言(一)读文正音诵读是学文言文最古老、最传统,也是最现代、最先进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走进文字,读通文言。1. 通,顺也,必先读准字音。谁敢为天下先,第一个读?2. 相机正音叶:古读sh 牖:yu 还:xun 夫:f3. 齐读课文,巩固字音。(二)读文解义通,亦达也。字音读准,还需要读懂字义。1.请你们浏览译文。2.现在我们来个有趣的师生对读,我读译文,你们读对应的原文,看看能否粗知大意。小结:读着读着就读懂了,可谓“诵读是理解”。看啊!我解释的话总比你们诵读的话多,文言文就是这般洗练。(板书:洗练)3.“旧书不厌百回读”,尤其这样洗练的好文章,我们还要再次走进文字中诵读之,定能有所发现。(1) 任选一句话读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家里用的东西上画着龙,屋子内外也都刻着龙。 三个字“写”(课件:描红三个“写”字)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写,加注,对应释义,写“画”于黑板下方。)原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约定俗成的字义有了古今差异。但,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你看,(课件显示:写生、描写)这不正是汉字生命的延续吗? 两个字“钩”、“凿” (课件:描红两个字“钩”、“凿”)你又发现了什么?译文中并没有对应的解释,你们猜猜这两个字的意思。查辞典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钩:衣服带钩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原来,汉字字义不但有古今差异,还有意义消失的变化。 一个字“文” (课件:描红一个字“文”)查辞典“文”指“花纹”你还发现了什么?原来,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于是,“文”字就成了替代“纹”的临时工。多有趣的汉字!小结:如果说“诵读是理解”,我们还可以说“诵读是发现”。文言文就好比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诵读是钥匙,反复诵读才会有更多发现。(2) 请你们再次诵读,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读有所悟,笔墨追录,别忘了像老师一样写下注解。(3) 学生自由诵读,并作注。(4) 交流所注(含:闻:听 走:跑)第一板块总结:我们走进文字,站在读者角度读通了这则文言寓言故事。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还应该深入诵读,读好文言,才不枉费千年古人的良苦用心。 二、走进文学读好文言(一)读好文言音乐美古人作文讲究“因声求气”,“声”就是指文句的音韵、节奏,即音乐美。刘向更是此间高手。1. 节奏:古文做成并无句读,但古人往往能读出节奏,这得益于他们对文句的理解。我们已经读通了文言,且面对的是已经加了句读的文言文,就更应该读出文言的节奏美了,试着像古人一样读文言。(1)先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2)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知道古人怎么读书吗?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再试试,自由读,读出节奏。2.音韵:散文虽不如诗词那么讲究音韵,但作家也颇具匠心。还选这一句读“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1) (课件描红显示) “以写龙以写龙以写龙”你读出了什么?句句以“以写龙”结束,从句式排比中读出字音相同之音乐美。(2) (课件描红显示)“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既是排比,何不改作“钩以写龙,凿以写龙,雕文以写龙”更整齐的句式?你又读出了什么?从字数叠加上读出加强音量之音乐美。(二)读好文言动态美文字就是这样,看似一堆僵死的符号,但诵读能让其生动起来。(板书:生动)1.你诵读后觉得文中最具动感的文字是哪一处?(课件出示:“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2.指导朗读:(造境音乐起)(1)(课件出示:“窥头于牖”),想像你就是叶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嘴脸?引导说:眼睛 龙须 尖牙 舌头 口水 触角 呼气叶公见之,大叫 (指名答)(3) 逃至厅堂,却见龙尾施于堂。(课件出示:“施尾于堂”)这是怎样的龙尾?引导说:样子 大小 动作请一“叶公”将动作演出来,老师和同学为你读旁白。师:叶公见之,大叫 (该生答)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指导读:恐惧。)小结:诵读让我们体验到了文言的音乐美和动态美,还古老文字美好面貌,也可以说“诵读是体验”。这样读,文言才更有“嚼头”,才能体验作者作文之妙。三、走进文化读透文言(一)新序中的叶公1.读到此处,你觉得课文中的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还要回到语句诵读中评鉴。“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板书:写)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板书:走)(1)第一句话从哪三个方面说叶公好龙?衣、食、住。(课件显示: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你还能想象到叶公的哪些好龙行为?句式训练: 以写龙古人很早就明了“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此句足可见叶公生活中处处好龙。(板书:好)这一个“好”字似乎还不足以表达他对龙的喜爱,请你试着换一个字说。(2)第二句话从哪三个方面写叶公非好龙也?动作、心理、神态。同样,叶公“非好龙”的真相败露后,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课件显示: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也许他还会(指名答)可见他不是真好龙了。(板书:非好)(4) 这番诵读思辨后,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5) 所以课文最后说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板书:在“好”字上加引号)这就是这则文言故事通过讽刺叶公这一类人揭示的道理。(板书:说理)小结:刘向编撰的新序,“以著述当谏书”向帝王“言得失,陈法戒”是其目的,讽刺是十分辛辣的。叶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可形象却与文中迥然相异。(二)战国策中的叶公在刘向编撰的另一部书战国策中,还有一篇关于叶公的文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译文】从前楚国叶公子高,其貌不扬,而有柱国之才;平定了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发扬了先君的遗德,影响到方城之外,四境诸侯都不敢来犯,使楚国的威名在诸侯中未受损伤。在这个时候,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叶公子高的封地有六百畛的土地,所以,我说的那个被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三)世人眼中的叶公有人说:l “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人心目中的叶公形象与历史上的叶公真人不符,我们有责任还其庐山真面目世间所谓的龙压根儿就不存在,何以言真假。”l 叶公好龙的贬义词性是根深蒂固的,这个词的近义词一般被定为: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甚至更接近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成语:附庸风雅。l 西方有句格言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其实是他如何安排他的业余时间,引申开来也可以看成如何处理个人爱好的问题。叶公作为一个热衷水利工程的诸侯王公,对龙的痴迷恰恰反映了他将国计民生铭记于心的一种敬业。总结:诵读至此,你对叶公一定有了新的看法,原来,诵读也是思辨啊!短短一篇文言寓言故事,却让我们读到如此丰富的内容,足见古代文化之博大精深。也许,我们并不能在课堂上思辨出最后结论,但这文言的学习何尝不是我们走向了阅读经典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我们走上了文化寻根的旅程!来,让我们怀着对古人,对古代文化的谦恭,尝试着将叶公好龙背诵下来。板书设计:叶公“好”龙洗练 写好 文言生动 走非好 寓言说理 故事 画设计感言:1. 学术前沿: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含:文言、寓言、故事等体裁的异同和特点;春秋、战国、汉代的时代特点;作者做人和作文的特点;龙文化、孔儒文化、楚道文化的特点;古人吟咏的特点;课文出处及思想、艺术特点所读内容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在大语文背景下深入备课。2. 教法学法:深入备课后,再分析如何“浅出”地教,分析:以往古文教学的优劣;学科教学专家的观点和议案;中学古文教学的方法;学生读古文的难处思考过后,寻找孩童能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