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 哲学思想,学习要点: 1、了解精气的概念,理解精气在宇宙形成、万物化生中的作用以及天地之气构成的自然环境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 2、掌握精气运动不止的特性,掌握精气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 ; 3、熟悉天地五气五味供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天地人精气运动方式相类比2个方面,深入理解内经天人相应的道理。,第一节 精气之化,精气的概念:精气,简称气,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论思想,认为气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前,这种细微难辨、运动不息的物质之气,便充满着整个太虚,后来天体的形成,万物的生化,无不以之作为其物质基础。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元素论在古代天体形成学说的体现。 通过气的生成、运行、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气的渊源 气的特性 1、无形可寻 2、无处不在 3、其用可征 4、客观存在,原文,1103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校注,1太虚:指天空,宇宙。 万物生命的起源基础 2冯:通“凭” 。依凭。 3大气 包含风、寒、暑、湿、燥、火 喻嘉言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以通胸中阳气 张锡纯 升陷汤 (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4六入 :六气下临大地,黄帝问道:大地是在下面吗? 岐伯回答说:大地在人的下面、太虚的中间。 黄帝问道:它是凭借什么力量存在于太虚中间的呢? 岐伯回答说:是太虚的大气托浮着它(大气中包含风、寒、暑、湿、燥、火)。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运动,湿气使它润泽,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气游行于诸气中间,一年之中,六气下临大地,正是因为大地受到六气的影响才能化生万物。,病案1 曾某,女,31岁,症见面黄略浮肿,呼吸气粗、眩晕、心悸、胸闷恶心,全身震颤,似从心中发生,不能控制, 甚则四肢全身震 颤坐不稳,卧床床亦动摇,四肢不温,如是者一年有余。前医以同证治投平肝熄风未效, 又以真武, 理中亦无效。,诊其脉沉弦有 心下硬满拒按, 诊断为水饮停胸, 蔽塞大气, 阳气不能通达全身。治宜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 使阳气开发通达,控涎丹攻其胸中水饮, 竟然获效, 以六君子收功。,病案2 患者,女,56,因呼吸气短,全身乏力半月余,于2004年4月17日 就诊。初 起觉胸中气短,上气不接下气,自觉有呼吸将停之感。近1周来更觉肢不撑体,周来更觉胃脘隐痛,纳差食少,喜静恶躁,就诊于某医院。经作胸片、B 超、心电图及血化验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难以明确,住院观察治疗1周病情未得缓解而转诊我院。 刻诊: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垂头俯身,言语低微,未见喘促气急之状; 舌淡体小少苔,脉来左右沉细弱。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全家十数口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全家十数口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胸中大气失其所居,陷走于下所致的大气下陷证。 治宜升举大气; 方升陷汤 (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按语,1、从气一元论认识宇宙万物 2、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形气的相互作用、转化是万物产生的根源。,1106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神机:张介宾注注:“凡物之动者,血气之属也,皆生气根于身之中,以神为生死之主,故曰神机。”故神昌则生命活动旺盛,“神去则机息”。由此可见,作为“根于中者”的神机,是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是生命之所以能存在的根本,即生命体的生命力。 气立: 张介宾注:“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属也,皆生气根于形之外,以气为荣枯之主,故曰气立。”作为“根于外者”的气立,主要指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气”的交流与转化,也可以说,是生命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废,即废止。 化灭,即灭绝。 升降,指大气的上升下降,亦指体内之气的升降。 息,即停止。 孤危,即孤、危害。,气的基本运动方式,升降出入 神机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气立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翻译,黄帝说:物有不生不化吗? 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按语 气机的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神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而气立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内经认为自然界大气的升降运动,是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同样存在这一规律。后世医家也把调整阴阳作为治病的纲要,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形成为中医学的气机升降学说,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病案,张 ,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 辩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痞. 处方:半夏12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而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呕吐属胃气不降,泄泻属脾气不升,心下痞满属胃气失和,盖脾之与胃,脾主升而胃主降;脾主运而胃主纳。今患者,胃不降,脾不升,二证俱在。刘渡舟教授抓住其升降失的病机,降胃升脾同时并举,选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以半夏,干姜之辛开散阳气以升;黄连,黄芩之寒以降,一升一降,一寒一温,便脾升胃降,气机得舒,不仅胃气上逆之呕吐得解,脾气不升之泄泻得除,且心下痞满随之而痊。,1109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校注,嗌,咽也。 天气,天之清气也; 地气,五味食气也。 谷气,水谷精微也。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六经之于人,犹江河之于地也。肠胃之于人,犹大海之于地也。九窍之于人,犹洞穴之于地也,皆水气所注之处也。,翻译,“天之清气同于肺脏,地之浊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脏,雷气通于心脏,水谷精微之气通于脾脏,雨气通于肾赃。阴阳六经在人体就像天地之间的河流,肠胃在人体就像天地之间的大海,人体的九窍就像天地之间的洞穴一样,是水气灌注的处所。用天地比拟人体之阴阳,阳气所化之汗用天地之雨类比命名;阳气用天地之风类比命名。人体暴烈之气的特性类同天地之雷,逆乱之气的特性类同天地之阳。 “因此,调养生命,治疗疾病,不效法天气演变的规则,不遵循地气化生的机理,那么灾害就会降临人体啊!”,生命源于天地之气,天人相应 天食人以五气, 天食人以五气 天气 肺 地气 嗌 风气 肝 雷气 心 谷气 脾 雨气 肾,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按语;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表现在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气,以及具有相似的阴阳五行结构,并遵循相同的规律。 提出养生与诊治疾病必须 “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即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病案4,李,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代诉:病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美中见病状及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则治疗应于此着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午午时,乃阳尽阴生之际;夜半子时,乃阴尽阳生之际,患儿于此二时见有四肢软瘫,说明于阴阳交接之时,阴阳交接不利,致使阴阳之气不得顺接,气血不达四肢,故见此象.岳美中老中医运用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对此怪病一诊即能明确其病机,而选用小柴胡汤调和阴阳,疏达气机,恰到好处.,第二节 阴阳学说,学习要点: 1、掌握阴阳学说的普遍适用性质,深入理解阴阳的概念及其“有名无形”“以象”“数推” 和“其要一”的特点与实质; 2、掌握天人应象,掌握阴阳互根、互动、互制、交感、消长、转化、胜复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阴阳互藏和三阴三阳之理 ; 4、掌握形体脏腑阴阳、气味水火阴阳以及阴精阳气关系、阴平阳秘健康观等内容,深入理解阴阳理论在内经 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并掌握其应用方法 。,原文1201、120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阴杀阳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校注,纲纪:是提挈事物者,大者为纲,小者为纪,即纲领。 父母:就是所由出也,所由生也。指本原、根本。 生杀之本始:生就是产生、生长,杀就是消亡。谓事物产生、生长还是消亡的本原根本。 神明之府也: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指自然界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所在。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治病就包括诊、治疾病了。诊、治疾病必求于本,这个“本”是阴阳。,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之气上升积聚为天。重浊之阴气下降凝聚而成的地。 阴静阳躁:阴的特点是主静,安静、平静,阳的特点是躁,躁动、兴奋。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此为互文。指阴阳主万物的生长,又主万物的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此言阴阳的功能,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可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之气,阴静而凝,可将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阴冷凝敛的性质,所以生浊阴,热气温热升腾,可产生清阳。 飧泄:完谷不化。 胀:胸膈脘腹胀满 。,清阳出上窍:人体的清阳之气走上窍。“上窍”指耳、目、口、鼻七窍。 浊阴出下窍:出下窍是指出于二便,前后二阴的大小便,排出的那些东西,那是浊阴。 “下窍”指前后二阴。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发腠理之气是卫气,浊阴是属于营气,营气行于内,走于五脏 。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谷精微之气就叫做清阳,由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充实于四肢,水谷糟粕为浊阴,由六腑排出。,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清阳与浊阴临床应用,治疗耳目失聪的益气升提法 治疗手足厥逆的温阳 治疗肠胃积滞的攻下法 治疗邪在肌腠的解表法 治疗水肿的利水逐水法,病案5,王 ,男性,56岁。 初诊,1974年1月29日,患过敏性结肠炎已有十年,经中西药治疗未见效果,过来大便稀溏,每天2-3次,甚则10多次,纳谷欠佳,胃嘈,平时鼻窍呼吸不畅,流浓涕,耳鸣,两目视物模糊,脉细,苔薄。 处方:党参、白术、白芍、茯苓、山药、麦冬、玉竹、桔梗、炙甘草、神曲、白蒺藜、甘杞子、七剂。 药后尚能适应,大便稀溏略有改善,惟余症同前,上方继服三 十余剂。 六诊:大便稀薄转干,矢气较多,胃纳渐转香吉,嘈杂已减,脉细带滑,苔淡薄。其后根据病症情况,上方略作加减,服药21剂,大便恢复正常。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分析,泄泻一证,初病在胃,久伤在脾,此患者病已十年,久泻伤脾可知。清气在下,大便溏薄,脾气虚,不能运化,纳谷欠佳。清气在下,不能上养清窍,可致耳鸣,两目视物模糊。张老以四君子汤为主补益脾气。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病案6,胡,男性,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体形瘦削,面少光泽。 疏方:生姜、炙甘草、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七剂. 服一周后,所有症状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分析,生姜泻心汤出自张促景.在该书中提出此方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重点在散水气之痞结,并补胃气之虚.用生姜配伍半夏以宣泄水气.黄连,黄芩苦以降之,干姜之大辛热以升发,一苦一辛,一降一升,达到和胃散痞之功效;再用参,草,枣补益中州,以达到和胃化饮的目的. 浊气在上,则生胀,按语,1阴阳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法则。 2通过天人之象,阐明阴阳概念与阴阳变化之理。 3以天地云雨形成与人体精气活动趋向,说明升降出入是阴阳之气运动的基本方式。,经文反映了古代将阴阳的概念抽象为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用阴阳的性质来归纳具体事物的性质,用阴阳的变化说明具体事物的变化。阴阳的理论引入医学,和生理病理知识,临床经验相结合,再经过古人的思辨整合,就形成了中医独特的阴阳学说,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原文1203,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校注,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血气”,古代常用以指具有血气的人和动物。 “男女”泛指两性。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征”象征。“兆”应验。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孙治让说:“能,胎之假借字。”尔雅。释诂:“胎,始也”。“胎”“始”连用,属同义复词,即本始的意思。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意既守持于内。“使”有运使于外的意思。,病案7,张姓, 女,48岁,两年来失眠健忘,彻夜难寐。曾服镇静剂,谷维素等,收效甚微;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亦不见效。症见烦热,心慌,关晕,腰酸,舌尖红,脉细数。 以三子养阴汤加减,处方:女贞子,枸杞子,沙苑子,杭菊花,酸枣仁,川黄连,大生地,杭白芍,柏子仁. 二诊,上方进五付,睡眠即有好转,近因劳累,失眠又发,且纳少神疲,舌红,脉弦细,上方加炒二芽.仍进五付. 药后夜寐转安,食纳略增,继宗原法调理. (),分析,失眠一病,西医归属于神经衰弱疾病范围。中医认为 “阳入于阴则寐”,即人身之阳气入于阴分则可睡眠,阳气不能入于阴分则可失眠。同时失眠与心,肾有密切关系,人身之肾水上济心火,心之阳气不亢动,心神得安,亦可入睡。此病人失眠二年,可能与阳不入阴,心肾不交,心神不安有关。但综合其它病症分析,心慌则为心神不宁表现,烦热又为热象,腰酸属肾之虚损,关晕亦属阳亢之象,而舌尖红表明心火偏盛,脉细属阴血不足,数为热证。综合分析患者,在上则有心火之亢,在下则有肾之不足,属虚热之证,故治疗以养肾阴,清心火并举,以枸杞子,沙苑子,女贞子,生地之属养肾阴;黄连以清心火,再佐白芍,杭菊花以清肝,柏子仁,酸枣仁安神,从全身加以调节。,按语,1天地为万物之上下,乃人与万物处于天地气交之义。 2阴阳在人为男女,在生理为气,气血具有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 3左右为阴阳之道路,反映了古代的方位观。以中原为基点,坐痛朝南而定方位,则左东右西,前南后北,阳自左东而升,旺于南;至右西而降,衰于北。中医以此与五脏方位、应时、阴阳消长之序相结合,形成系统知识。,原文 1211-1212,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名词解释,生之本,本于阴阳;本,根本。生之本,即生命的根本。阴阳,指天之阴阳和人身之阴阳两个方面。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与”,玉篇“用也”。“所”,指应有的规律。折寿”即夭折寿命。“不彰”,即不能发挥显著的作用。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天运”,指天体的运行。“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由也。承上文说明人体阳气有如太阳发挥相应的效能。“卫外”,指阳气护卫体表的作用。,理论阐发,1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不可须臾相离,故将自然界称为人的生命之本;而天人相通应的基本形式以阴阳为纲。 2人的阳气源于天。阳气之于人,如同太阳在天上所发挥的作用一样,是人体生长化育的根本。若阳气作用失常,就会得病而危及生命。阳气在人体的作用,一是轻清而向上向外,主卫外抗邪,若阳气卫外失常则会发生多种外感病证。二是阳气在体内的温养作用必须和平运行通畅,不亢不郁不虚不逆,否则也会发生多种内伤病证。,临证指要,张某某,42岁,肾气素亏,于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身热恶寒,头痛体痛,沉迷嗜卧,兼见口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舌苔白滑,质青紫. 方药:黑附片30g,麻黄10g,北细辛6g,桂尖13g 次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 黑附子50g,干姜26g,甘草10g,广皮10g法夏13g,茯苓13g,北细辛4g,五味子2g 1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 (),分析,中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张仲景在这一条文中提出:素有少阴阳虚之人,又有发热等外感风寒之象,可用温里散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扶里阳,又去表寒,以治疗阳虚而感受阴寒之邪的病证.吴老在此案中抓住两点:一者患者肾气虚亏,而脉沉,沉迷嗜卧,说明阳气不足;二者感受风寒,身热恶寒,头痛体痛,属太阳表寒之证.,原文1213,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校注,阴之所生:阴,指阴精。阴之所生,即产生阴精的本源。 本在五味;五味,即酸,苦, 辛,咸.高世轼注“五味所生,如酸生肝,苦生心, 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之类。” 五宫:宫,居室。五宫,这里指五脏。因为五是藏精之所,故称“五宫”。,病案,陆,断乳之后,饮食无节,脾胃渐伤,便泄完谷,腹部膨大,形瘦骨立,每至午后,时带烦燥,贪食不厌,苔中垢,脉带细弦. 炒白术5g,淮山5g,炙五谷虫6g,炒扁豆5g,大腹皮9g,蜣螂虫1个,谷麦芽各9g,陈米蛀屑12g,稆豆衣5g,使君子肉9g。 二诊:腹膨渐消,大便稍稠,面渐转华,神志安宁,苔垢已化,脉仍细弦。原方去蜣螂虫,加陈秫米9g. 另服和儿丸每日三次,每次20粒,饭后服. (单养和先生儿科临床经验简介),分析,疳积属儿积四大证之一,多由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等,导致脾胃虚损,元气怯弱,气血虚衰。由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又多夹有积滞,,而形成虚实夹杂病证。本案即有便泄完谷,形瘦骨立,脉细等一些脾胃虚损的表现,又有舌苔中垢,脉弦等中焦积滞之象。故单老分析之案时,诊为脾胃虚损,积阻中焦的虚中夹实证。而治疗一方面用白术,山药,扁豆等健脾胃,一方面又用谷麦芽、使君子、五谷虫等消积化食,补消并用.,按语,人的阴精源于地。大地的饮食五味是人体阴精的来源,入养五脏,以维持气化活动,是生理基础,但饮食五味偏食反伤贮藏阴精的五脏,导致多种疾病。强调调和药食五味的重要性及五味偏嗜的危害性,药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原文1214,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校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亟”,急也。这时有连续不断的意思。“固”,有固密、固护的意思。“阴”,指阴精,如水谷之精,生长发育之精,以及营血津液等;“阳”指阳气、卫气,以及各脏腑阳气等。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急迫。“疾”,快速。“并乃狂”,“并”,交并,加甚的意思。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争”,高世式注:“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指五脏之气不相协调。,病案,于,男,46岁,大便色黑,日久未止,面色恍白,汗出肢冷,头晕神疲,舌淡脉细.处方:党参30g,熟附子9g,煅龙牡各30g,阿胶12g炒白芍12g,炙甘草6g,12g炒槐米参三七粉6g(分吞),一剂 二诊汗多得减,四肢转温,面色恍白,中脘隐痛,头晕目花,精神稍振,脉虚弦,舌淡苔薄。守前法而重其量.处方:党参30g,熟附片9g,煅龙牡各30g,阿胶15g,炒白芍18g,炙甘草9g,二剂,红参9g煎汤代茶。 三诊:头晕,视物模糊,夜寐不佳,汗出,中脘隐痛不舒,脉细,舌淡红,守前方加熄风之品。处方:党参30g,熟附片5g,煅龙牡各30g,阿胶12g炒白芍18g,制半夏9g,炒川连2g,钩藤12g(后下),二剂,另红参9g。 三诊:今大便色黄,隐血痕迹,恶心不止,已思纳食,中脘隐痛稍胀,头晕目糊依然,脉虚细,舌淡红,守前法出入。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芍白术各9g,当归9g,阿胶9g,炙甘草5g,稆豆衣9g,煅龙牡各15g,佛手5g,再用归脾汤调理善后。 (张伯臾医案),分析,便血日久,血虚则必然,故头晕脉细.但面色恍白,汗出肢冷,神倦舌淡,又均是一派阳虚而寒的表现.中医学对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认为气与血,气属阳而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可生血,血可载气,故病理上气虚则血无以化生而血虚,血虚则无以气载而气脱.因此张老在处方上,补气为主,养血止血为辅,处方用药恰到好处,一剂阳气得复,数剂则患者转危为安.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病案,陆,47岁, 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类治疗后精神稍佳,但浮肿日重,体重骤增。后虽服用速尿,浮肿仍未消退,并见半身瘫痪,手足麻木,时有心房纤颤。由二人架扶前来就诊时,身重不能转侧,头晕不能举目,舌质淡苔白,边有齿痕,脉大尺尤甚,小便短少,胃冷,肢凉,面色苍白。证属肾阳虚水肿,投以济生肾气汤: 熟地30g,山萸肉12g,丹皮9g,泽泻12g,云苓12g,苡米30g,炮附子9g,肉桂6g,山药12g,车前子12g,牛膝6g 7日后,浮肿十去八九,唯小腿部按之稍陷,从肾阳虚为治,调理年余,基本痊愈.后随访,见面色红润,精神颇佳,已恢复工作。,分析,患者有水肿,心房纤颤,头晕,手足麻木,半身瘫痪等症状表现。但其舌质淡白,边有齿痕,面色苍白,肢冷,脉大而尺部尤甚。两尺之脉属肾,而面色苍白肢冷,舌淡均属阳虚之象。可见,以上诸症均由阳虚所致。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水肿必然形成;肾水上凌于心,则心慌房颤亦可发生;阳虚气血不运,手足麻木亦可发生。综观诸证,均是阳虚之因所致。医家抓住肾阳虚之本,用济生肾气丸加减,使肾阳得充,水湿得去,则即不上犯凌心;使阳气得以布达,心慌,麻木诸症自然祛除,一方而解诸病。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按语,人体整个生命活动是建立在阴精阳气互根互用的基础上的。但是阴精阳气又各自有不同的主要功能,阳气质地轻清,其活动倾向于外,阴精质地重浊,其活动倾向于内,所以一主外运,一主内守。如果阴不内守,就会亡血失精,引起内伤诸病;阳不外卫,就会导致六淫病邪的侵袭,发生外感 疾患。由于阴精阳气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在理上它们相互资生,病理上出相互影响,临床上常采用补精化气,补气化精,益气补血等治法,就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而制定的。,原文1215,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名词解释,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要”,要领。有关键的意思。“阳密乃固”,“密”,致密、固密的意思。“固”,有坚固内守之意。 圣度:最好的法度或准则。 阳强:指阳气过度亢盛。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与阳秘是互文,阴阳平秘,即阴阳平衡协调的意思。,病案8,朱,体羸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身胀腰酸,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遂而来诊。脉细微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 党参15g,桂枝9g,酒芍9g,甘草9g,生姜5g附子9g,大枣5枚 嘱服3帖再论. 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 (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分析,素体虚弱,久患遗精,证属肾虚之体,而又患外感,头痛微热,而脉象细微无力,神呈不振.治外感当以解表发汗,而汗出则伤阴伤阳,恐虚弱患者体力不支.治遗泄则当补益,而兼外感,补益必会敛邪,变生他病.攻补难以下手.赵守真老中医遵”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以参附合桂枝汤方.参附以扶其阳气之微,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表邪.三剂后外感已去,再拟补肾固精扶正.,按语,内经强调阴阳关系平衡协调,阴阳平和协调,则生理与神志健康;阴阳分离决绝,则精气败绝,涉于死亡。说明阴阳可以概括人体生理、病理的机制。但并不排除阳气的主导作用,因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并非完全处于等同的地位,而是有主有从,本文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也反映了这一观点。阴阳的关系要点是:只要阳气能致密于外,阴气主能固守于内。说明在阴阳相互关系中,阳气是关键。充分强调了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这个观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特别是后世重阳学派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节 五行之道,学习要点: 1、了解五行学说的普遍适用性质,深入理解五行生克制化、 乘侮胜复的道理; 2、从五运平气的德化政令及其天人应象,了解五行特性和五行学说在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应用; 3、了解五郁的含义及治法; 4、熟悉天地人的五行类属应象及其相互关系,深入理解五脏功能活动系统的结构与医学意义。,五行原为自然界五种具体的物质材料, 后演变为哲学概念, 主要指“五性”, 即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五种基本功能属性, 用以归纳自然界具有不同性质和作用的事物与现象, 并用五行生克制化、 胜复乘侮等关系说明它们之间繁纷复杂的联系。 内经 对五行学说的应用, 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 关系来认识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阐释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治、 预防, 分析和掌握药物的作用机理。 此外, 五行学说还在天人观、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等理论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文1301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名词解释,六合:四方上下。,1302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人体内外相应系统结构表,病案肝在声为呼,鲍某,女,65岁,三年前右耳鸣,一年来右耳失聪,出现左耳鸣,声巨大,卧床尤甚,影响睡眠。每入眠即大声呼喊,声音骇人。两年来下肢无力,右侧为甚,行路不稳,右下肢不能独立。颜面阵阵发热,午后居多,目畏强光,视物久则头痛,故不能看电视。大便干,数日一行,形如羊粪。一月前在某医院作CT检查,印象:桥小脑角肿瘤(考虑为胶质瘤),建议手术治疗。 其脉弦细,舌质略暗,苔根部黄腻,左下肢独立可持续46秒,右下肢不能独立,行路摇摆,两足间距较大。 证属血虚兼肝脾郁热,治以养血散结,舒肝清脾。 玄参15,浙贝母10,生牡蛎30,当归功15,赤芍15,白芍15,黄芩12,醋柴胡8,清半夏10,竹茹8,广陈皮6,炒枳实10,青皮6,炒栀子10,生龙骨30,生大黄3 四剂。复诊:耳鸣减轻,睡眠好转,入眠后两夜未呼喊,视物头痛有减,大便已通,余症同前。用上方加减,20剂后全部症状消失,分析,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梦中惊呼者,盖因肝不藏魄所致。患者桥小脑生有肿物,以致身体不能平衡,行则振掉,耳鸣耳聋,亦中肝病之征,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者是也。重用当归,芍药,以养血而柔肝;柴胡,黄芩,栀子,则清其肝热;枳实,陈皮,半夏,竹茹,生大黄,则调脾胃而清热;用玄参,贝母,生牡蛎,则是参照CT检查有肿物,以化痰消瘰散结。,病案,张某,男,41岁,主诉二便频数三周,大便每日3-4次,量少,无粘液,无腹痛,仅便意不能止,小便昼7-8次,夜34次,尿检无阳性发现,腰酸痛,睡眠不安,乏力,饮水不多,X光腰部照像,腰骶无异常。 询其得病过程,谓同事中最近有三人患尿毒症,病情危重,因而恐惧自己也有肾炎,虽赴医院检查无病,但恐惧心理不能解除。后听说吃煮梨可以治肾炎,于是自家煮梨汤,饮量较多,后即出现上症,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数. 女贞子10,旱莲草10,玄参12,生地10,苡仁15,猪苓15,龙骨30,木通6,炒枳壳10,琥珀粉1 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并告之以其病轻微,调摄自愈,以解除其精神负担. 复诊服药后夜尿仅一次,原方稍事加减,三剂,病愈.,分析,恐伤肾,肾开窍于二阴,因而出现二便频频之症,初诊时因其有湿热症,故虽用补肾之药,但却以清利湿热之品为多,亦含有“通因通用”之意用枳壳以升提下沉之气,龙骨,琥珀以安其神魂,同时辅以劝慰,以收其惮荡之神气.,原文1303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水而达,金得水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素问宝命全形论),校注,伐:砍伐、削伐。 绝:此处作断绝解难。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尽然,皆如此。胜竭,穷尽。,病案,庞男,七月十八日,运化差,精力渐疲,言语时或错乱,脉来弦细,右寸关较弱,左关独盛。 生珍珠母八钱、生石决明八钱、灵磁石四钱、鸠内金三钱、合欢皮三钱、干百合五钱、炒山药三钱、炒谷芽三钱、炒稻芽三钱、朱茯神三钱、朱莲心二钱、芡实米三钱、生甘草五分、旋覆花一钱、代赫石一钱、知母三钱、白蒺藜三钱、川黄柏二钱、藕一两 (孔伯华医案),分析,患者左手独盛,说明肝气肝阳较盛属,而右关较弱,标志脾土之气不足,再见有饮食差,精力疲惫,运化力差,一派脾虚之象。病变即有肝之实,又有脾之虚。孔老运用五行生克之理,诊为肝木乘脾土,因此在治疗时,一方面运用石类药物重镇以潜泻肝过亢之阳,再配以旋覆花,白蒺藜,以利肝之气,同时又用谷稻芽,鸡内金,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城市规划师城市公共服务模拟题
- 2025年攀岩中级笔试模拟题集
- 2024-2025学年晋城市高平市中考五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四川省安全员C证试题及解析
- 2025年安全管理单选测试题解析
- 2025年农业经济管理实务应用考核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美容美发师资格认证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旅游管理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节能环保技术员专业能力评估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宝钢安全知识竞赛题库
- 一线班组质量奖申报材料
- 蜜雪冰城加盟合同(2025年版)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ACS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策略
- 数字化转型视角下H公司订单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 精益管理看板
- 汽车产品初期流动管理计划
- 《战略资源稀土》课件
- 《过程审核讲义》课件
- 中医内科学虚劳培训课件
- DB41T 2086-2020 加油加气站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