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oc_第1页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oc_第2页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oc_第3页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oc_第4页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 雷玲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力军,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本文基于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提高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G641:A:16711580(xx)11002702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极度膨胀的新媒体时代,他们既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多元文化整合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因此,“90后”大学生具有与其他时代出生的群体不同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 (一)认知上容易纳新,但趋利倾向明显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拓宽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思维的空间。罗兰巴尔特指出,当网络传播把一个立体的、更加逼真的、富有虚幻色彩的虚拟世界带到人们面前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全新的扩展,想象的空间随之扩大了,主体的认知因素处于空前的活跃状态,对媒介世界意义的理解也得以迅速地更新。“90后”大学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的感知非常敏锐。浸润于全球化视角下的多元文化中,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迅速接受新事物,积极更新知识内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同时,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侵袭,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以金钱或者物质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 (二)情感上内容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情绪、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并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物质条件的丰足、成长环境的优化和知识视野的拓展,也使得“90后”大学生在拥有五彩缤纷生活的同时,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他们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同时,“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又为他们所推崇。他们或因挑战而兴奋,或因不公而愤怒,或因挫折而消沉,或因选择而恐惧。武汉大学“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2.3%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遭遇挫折后,会留下心理阴影,有5.1%的同学甚至表示会因此一蹶不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情绪反应强烈,波动较大。 (三)意志上倡导自由,但抗压能力较差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对自己生活的方向有清醒的认识,能自觉地确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他们敢想、敢干,有为正义、为真理而奋斗的大无畏的气概。同时,“90后”大学生大都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因此,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稍有小事即可引起挫折感,难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他们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会通过回避、退缩等方式来保护自己。 (四)行为上彰显个性,但协作精神缺乏 传统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激荡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产生的利益刺激功能、资源调节功能、市场导向功能、优胜劣汰功能强化了“90后”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观念,他们更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本性和力量进行行为选择。与此同时,“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相对减少,传统的集体观念淡化,他们不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协作、如何实现互利共赢,人际关系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的概括。针对“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疾病。这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容易导致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要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每一个大学生,激发其内在激情,重点发掘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强化正能量,提升其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丰富教育内容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解决,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关注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激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联系,在大众教育的视角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其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培养品格,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锤炼毅力。 (三)拓宽教育途径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促使其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途径也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我们应当立足第一课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丰富第二课堂,通过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与能力的训练;开发第三课堂,充分利用“9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通过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既能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又可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 (四)优化教育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能使学生身心愉悦,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因此,“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进行。在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融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生活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能帮助“90后”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塑造积极心态、培育科学与人文素养。社会环境,尤其是“90后”大学生广泛介入的网络环境,更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要在当今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创新网络文化监管模式,大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平台和一个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蒙雅森,杨珍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xx. 2方日金.90后叛逆宣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xx. 3杨贤芳.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3). 4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