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瘾及其影响结果: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移动网瘾及其影响结果: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移动网瘾及其影响结果: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移动网瘾及其影响结果: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移动网瘾及其影响结果: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网瘾及其影响结果: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文肖杨方晨田美霞黄传峰 摘要:近年来,移动网络迅速普及,在校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依赖手机等移动工具,并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网瘾症状。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深入分析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对他们在心理、行为、人际关系、身体健康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认识和摆脱移动网瘾,并为高校文化建设和网络心理教育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网瘾;影响结果;实证研究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1,xx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突破5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成为上网第一工具;而学生则是我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但也容易成为网络的“俘虏”,极易出现网络行为失控,产生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和迷恋。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2。自xx年以来,由于移动无线网络的快速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有了新的动向,许多没有网瘾的同学也开始高度依赖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游戏、电子书、网络交友、音乐视频等等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白天、在深夜,在课堂、在食堂、在宿舍、在路上。因此,在移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在校学生对于网络依赖的范围、内容、程度等有了新的变化,大学生网瘾现象的内涵与外延、特征、影响因素和影响后果等问题都需要在新的背景下进行与时俱进地探索。 1、移动网瘾:网瘾发展的新形态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网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Goldberg(1994)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提出了网瘾这个概念,描述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及其症状,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Young(1996)率先对网络成瘾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完善和发展了网瘾这个概念3,张静(xx)认为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4。由于网瘾问题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严峻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这吸引了世界各国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他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集中探索了网络成瘾的概念、理论模型、诊断标准、干预手段等核心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李超民,xx)5。 然而,由于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移动终端的功能也日趋丰富全面,人们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广泛地进行社交、购物、阅读、游戏、娱乐等等活动。同时,这些基于移动网络的便利化行为也使人们产生了普遍地心理依赖,甚至在广泛的人群中出现了对移动网络的过度使用、并难以克制的成瘾现象。这一现象表明网瘾行为在移动网络环境中日益呈现出新的形态、特点与结果,例如,移动环境中网络依赖的碎片化行为、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制性、网瘾行为外延的全面性、行为主体的广泛性、影响结果的多样性等等。因此,移动网瘾是移动网络时代下网络成瘾的新形态。在周倩(1999)对网络成瘾障碍定义的基础上6,我们认为,移动网瘾可以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移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并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由于使用移动网络是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在他们中间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对移动网络的依赖现象,许多同学甚至沉迷于移动网络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塑造。因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和深入分析,以探讨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网瘾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移动网络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认识,并加以针对性的预防或有效干预。 2、调查方法与样本 本项调查研究于xx年11月开始展开,通过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采取定量的实地抽样调查与定性的数据分析判断相结合。定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使我们尽可能准确地把握网瘾问题,尽可能贴近网络成瘾的本来面目。首先,我们团队通过查找各种资料文献来设计问卷的主要内容,问卷于xx年1月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发布,同时在学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来填写我们的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从发放问卷到回收问卷共耗时一个月。调查对象全部为自于全国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问卷回收后,再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瘾情况及其导致影响结果。 本次问卷发放了201份,回收201份,有效问卷200份,废卷1份。在这200份有效问卷中,包含99名男生(49.5%)和101名女生(50.5%),文科生105名(52.5%)和理科生95名(47.5%),大一学生12名(6%),大二学生27名(13.5%),大三学生125名(62.5%),大四学生36名(18%)。其中独生子女119名(59.5%),非独生子女81名(49.5)。 3、大学生移动网瘾现象总体分析 移动网络的迅速普及,为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移动网络功能丰富,大学生们利用移动终端来使用移动网络,其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聊天、购物、学习、游戏。在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200名在校大学生中使用移动网络来进行通讯(通话、短信)、视频/音乐、社交(微博、人人等)等活动的比重最高,分别为84.08%、82.09%、90.05%,其次是购物及支付为63.68%,信息查询(百度、地图)为56.72%。 在对回收的20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以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移动网络的总体时间(h:小时)为指标,来判断其是否是移动网络成瘾者以及其成瘾的程度。移动网络使用时间可以将移动网瘾分成三类:轻度网瘾(2h4)、中度网瘾(4h6)、重度网瘾(h6)。 本项调查的结论显示(表1),有98.5%的在校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移动网瘾,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移动网络成瘾的形势越发严峻。同时我们也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的移动网络成瘾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此来探讨是否有其他因素来影响大学生移动网络成瘾率的高低。通过表一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对移动网瘾的影响并不大,男女生的成瘾率基本持平;然而,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移动网瘾的差异却比较大。 4、移动网瘾的影响结果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移动网络成瘾现象主要对在校大学生存在如下5个方面的影响结果: (1)心理影响 当大学生过度依赖移动终端使用移动网络后,心理上会对其极度依赖。在学习上,不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在图书馆学习都会对其念念不忘,根本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这类人群占73.5%。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因为只要一上课就不停地刷手机甚至iPad,用它们来上网聊天、淘宝等。在图书馆也能看到这种景象,感觉大学生已经完全依赖上了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如果短时间内没有使用移动网络,心理上会感觉到烦躁,心情不安或者脾气暴躁。直到使用移动网络时心理上才会得到满足,仿佛移动网络就是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慰藉。在本次调查中有68%的同学认为在长时间过度使用移动网络后,他们自身也开始意识到移动网瘾的危害,自己想要对其进行控制调节,但是由于已经对移动网络产生了过度依赖,多次尝试控制使用的移动网络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2)行为影响 当大学生过度使用移动网络产生网瘾后,他们在行为上也会有各种表现。在学校,无论是在食堂、图书馆、教室甚至是在路上都能看见“低头族”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埋头刷着手机。上课的时候总能看见这样一群人,手机往往就放在课本的旁边,他们一边听课一边玩着手机,有的甚至整节课都埋头看着手机。在食堂,打饭排队的间隙甚至是吃饭的时候一些人都会使用移动终端。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90.55%的大学生经常在宿舍使用移动终端,占最大比重,有58.71%的大学生经常在教室使用移动终端。出门在外,每到一个公共场所,大家只要休息下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里有没有无线网络,因此许多商家都开始普及无线网络,现在几乎每家商铺都会有无线网络。大学生如此沉迷于移动终端,他们主要使用移动终端的哪些功能也成为本次调查的重点,在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200名在校大学生里,有90.05%的人主要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社交,比如(QQ、微信、人人等各种社交软件)。有89.09%的人主要使用移动终端的视频和音乐功能。其次,移动终端的通讯功能(通话、短信)也占到了较大比重,达84.08%,但是通讯功能并不是界定移动网瘾的主要指标。移动终端的游戏、购物、信息查询功能也占到了较大的比重,然而,却很少有同学使用移动终端的学习功能。 (3)人际关系影响 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人需要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经受各种磨练和挑战才会不断成长。网络交往是利用信息符号与数据搭建起来的社会关系,是虚拟的,然而一部人沉溺于此无法自拔,无法分辨真实的人际交往与虚拟的网络交往,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恶化、感情淡薄,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异化。在生活中,他们也会渐渐疏远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因为移动网络会让其得到更多的满足,他们使用移动网络通过各种聊天软件来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感到无助、焦虑、沮丧时,他们最先想到的不是找身边的同学、朋友来倾诉,而是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发泄和释放,移动网络已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工具。长此以往,高校学生网络成瘾后患上心理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这将会诱发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4)身体健康影响 当大学生过度使用甚至沉迷于移动网络时,在生理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18%的人平均每天使用移动终端达24小时,46小时的占15.5%。68小时的占12%。每天都长时间使用移动终端,长此以往对身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使人感到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浏览网页,还会导致眼睛干涩和视力模糊,戴眼镜的人受影响更严重。由于在使用移动终端的时候,一般大家都是埋着头一动不动,这样时间一久许多大学生会感觉到脖子、脊椎酸疼。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是否因为使用移动网络而影响健康或遇到危险(视力下降、颈椎疼痛、交通事故等)时,有62.5%的大学生选择了“是”。 (5)学业影响 在校大学生过度依赖移动网络,形成网瘾后将大量时间都用来上网,完全无心学习。在学校,埋着头刷着手机的人随处可见,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甚至是路上,无论是白天黑夜,他们就这样整天沉迷其中。由于晚上用手机或ipad等移动终端来上网,早的9点多10点就上床休息,晚的到12点甚至是凌晨都还躺在床上玩手机,这样充分的睡眠得不到保障还何谈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上课玩手机已经成为了让老师头疼的大问题。他们用手机看剧、玩游戏、购物、聊天等等,根本无心认真听讲。在课下,老师布置的作业通常都是上网百度得到的答案,甚至是考试的时候,一些同学都会用手机来百度答案。长此以往,在校大学生在移动网络成瘾后学业将会受到严重阻碍。 5、总结 本文主要是通过设计问卷,让200名在校大学生填写问卷来对在校大学生移动网瘾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填写好的问卷进行回收后,通过对问卷的各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从而得出了相关结论。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移动网瘾的研究,丰富了关于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理论体系,填补了关于移动网瘾这一新趋势研究的空白,对在校大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了解和预防在校大学生移动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学生的移动网瘾成瘾率极高。当大学生网络成瘾后,对其身心、学业甚至人际关系都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针对目前这一严峻形势,大学生以及高校等各方面都应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大学生自身应首先意识到移动网瘾的危害,从我做起,不断提升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当感觉自己已经成为网瘾患者时,应及时与家人、老师进行沟通。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开设相应的网络教育课程,对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应及时联系心理医生对其进行疏导。最后,家长应该意识到自身这一角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平时应多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在上网时间、花费等相关问题上应该进行适当的管控。希望能借助于我们的研究为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预防网瘾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nic./hlwfzyj/hlwxzbg/hlwtjbg/xx02/txx0203_51634.htm,xx-02-05/xx-04-15. 2张静.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xx. 3YoungKS.Intem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disorderM,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Psycho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