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1页
2016高考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2页
2016高考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3页
2016高考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4页
2016高考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2016 高考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 2016 高考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 (一)设喻展示法 所谓设喻展示,就是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具体形象化的展现,使人物的此特点转换成彼形象,以展示人物的形象特征,让读者产生联想,并加深印象和理解。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是使人物的外貌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设喻展示法的运用位置,一般在人物外貌描写的起笔或落笔。起笔出现,总喻而领起定调,落笔出现,总喻而归纳形象,而又以后者为多。 设喻展示法一般有两种情 况: 一种是单一性的,即只在人物外貌描写上用一次比喻,位置在起始、收结或中间都可以,本体是人物的衣着、特点或某个部位,但必须用在关键地方,以形象地显示所写人物外貌的特征。例如花市中对卖花姑娘的外貌描写,就运2 / 21 用了这种设喻展示法: “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 这句话用在文章的最后,所用的两个 “ 像 ” ,前者概括,后者具体,本体都是 “ 卖花姑娘 ” ,再以她 “ 笑微微 ” 这一表情陪衬,以她 “ 站在百花从中 “ 这一情境烘托,字里行间,充满着敬佩之意,洋溢着赞美之情,突出了卖花姑娘心灵美好、 外表美丽的形象特点,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是描写人物的外貌时,多次运用比喻。既可以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的外貌上,也可以用在某一个人物的外貌上。如果是前者,就显示出彼此外貌各异的比较,从而突出某个人物的形象;如果是后者,则一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设喻展示,以突出这个人物外貌的多方面的特点。例如看戏这篇文章,就采用了后一种的设喻方法。文章集中写了艺术家梅兰芳同志的高超演技,通过对他的外貌设喻,突出了他光彩照人的艺术家形象。文章先设喻,写他演唱的歌词“ 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 水袖 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 ,这里,表面看是对歌词设喻,实际上则表现了他演技的娴熟及表情和身段的优美。再设喻,写 “ 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 这是直接对人物外貌进行总体性设喻,使这个人物外貌的美丽程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突出了他的光辉形象,使人受到深深的感染,有助于人物外在特征的显示。 3 / 21 设喻展示法是外貌描写手法与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结合,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这种修辞必须用在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上,而且要用在关键地方。二是多用明喻,暗喻少见,借喻不用,一般有比喻词标明 ,以显示出比喻的运用。 (二)工笔细描法 所谓工笔细描,就是讲究文笔工整,注重人物细部的详细刻画和细致描写,是国画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借用,也是人们在刻画人物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工笔细描的显著特点,是讲究人物微观的具体展示。 工笔细描法的具体实施,往往从人物的整体面貌上用墨,既写面部,又及全身,给人以整体的印象。这种描写,多用于比较陌生的人物和主要人物,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并熟悉所写的人物,才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就采用了这种工笔细描的方法,请 看其中一段文字: “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4 / 21 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这段文字,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就是工笔细描。它既写了闰土的整体 “ 身材 ” ,又写了五官细部,而又以后者为主,从脸色,到脸皱,从眼睛,到眼睛周围;既写了上端头部 “ 破毡帽 ” ,又 写了中端身部 “ 极薄的棉衣 ” ;既写了手里的物件,又写了两手着实 “ 像是松树皮了 ” ;既写了静态,整体形象犹如一个 “ 木偶人 ” ,又写了动态, “ 浑身瑟索着 ” ,而又以静态为主;既有现实闰土的精雕细刻,又有他过去外貌的顺带点墨,而又以前者为主,这样,我们看到的中年闰土,就是一个有头脸,有衣装,有细部,有全部的完整形象。 工笔细描法是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遵从一定的顺序,根据写作需要和人物特点,按照作者或文中线索人物的观察顺序进行有条不紊的描写。例如,上面对闰土的描写,就是先 “ 身材 ” ,后 “ 脸 ” 部,再衣着,从上到下;写脸部是先 “ 脸 ” 后“ 眼 ” ,由总到分;写衣着是先 “ 帽 ” 后 “ 衣 ” ,从上到下;写眼部是先 “ 眼睛 ” 后 “ 周围 ” ,先内后外;写手部是先手中的 “ 物件 ” 后手中的 “ 实情 ” ,由外到内。这样,主人公的形象就随着作者的笔墨,先后有序逐渐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二是要有重点,不能从头到脚,不分主次地全面描述,5 / 21 要根据人物思想性格和外在特点,抓住主要本质特征进行重点描写。例如上面写闰土外貌,身材和衣着是略写,脸部和手部详写;脸部中,眼睛又详写,手部中,手的实情又详写,至于头部的鼻嘴和脸的下部只字未提。这样 ,就突出了闰土中年穷苦、麻木、近于木偶的个性特征。 (三)特征显示法 所谓特征显示法,就是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抓住所写的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物特点的征象、标志,进行具体刻画,让其显示出来,以突出这个人物的这个特征,以至一提到某个特征,就会使人想到某个人物,是人物外貌描写最有效、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种技巧。 运用特征显示法,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征。选择特征的主要依据,就是这个人物最显眼而又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特征的部位要因人而易,就初中课文而言,人物特征多体现在脸部,这是因为,人们写肖像一般都 把主要笔墨用在脸上。例如我的老师中,对蔡芸芝先生的描写: “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边有揄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 这段文字共有三句话,先说老6 / 21 师的年龄,后说对她的总体印象,中间这句话就是特征描写,特征的集中显示就是与众不同的 “ 黑痣 ” 。 “ 黑痣 ” 的特点,一是位置,在 “ 右嘴角边 ” ;二是大小,与 “ 榆钱 ” 一般。通过前后两句的配合映衬,蔡芸芝先生的 “ 黑痣 ” 就显得十分突出,她的形象特征也因此而生动丰富,以致人们一提到脸上右嘴边榆钱大小的 “ 黑痣 ” ,就自然会想到: “ 你说的那就是蔡芸 芝。 ” 可见,这颗 “ 黑痣 ” ,不但没有损伤她的外貌,而且增加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美学意韵,突出了她“ 温柔和美丽 ” 的特点,给人以永久难忘的印象。 特征显示法的运用虽然很简单,一般只需一句话完成,但因为这句话是外貌描写的关键和精华所在,所以这句话的出现位置常常在中间。前有引渡,后有总结,前有铺垫,后有延伸,使之在众多语言,众多外貌内容中熠熠生辉。这就要讲究整个外貌描写的和谐性,既不能一写人物,首句就是特征,这会显得突兀,也不能外貌描写结束了,还不见人物特征,不能抓住特征,人物形象也就毫无特色。打个比方,整个人物外 貌描写是 “ 画龙 ” ,而特征显示则是 “ 点睛 ” 。没有 “ 点睛 ” 之笔,没有人物特征显示,外貌描写等于失败。 人物特征的显示部位,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是像上文提到的 “ 黑痣 ” ,也有大小之差,有位置之异;即使是与蔡芸芝先生的 “ 黑痣 ” 位置大小色泽完全相同,还有个年龄之别、性别之差、性格之异。这种种差异表现在某一个7 / 21 人物身上,特征就鲜明突出了。因此,我们在写人物外貌时,要善于观察,善于比较,捕捉特征。这方面的例子,初中课本里还有很多。如一面中鲁迅的隶体 “ 一 ” 字胡须,藤野先生中藤野的 “ 八 ” 字胡须,第二次考试 中陈伊玲笑起来的 “ 鼻皱 ” ,普通的劳动者中小李子从软胎帽舌底下掉出的 “ 一绺头发 ” ,等等。这些都是各自人物的显著特征,也都是特征显示法巧妙运用的成功范例。 (四)逐步显现法 所谓逐步显现,就是通过作者或文中人物(多为 “ 我 ” )的观察,来表现所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具体运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写者由远而近地向观察者走来,二是观察者由远而近地向被写者走去,而又以后者为多,因为观察者是主体,被写者是客体。通过距离远近的不同,来描写同一个时间里同一个人物略有差异的外貌,能充分表现出这个人物丰富的形象特征 。 逐步显现法的鲜明特点,一是运用的文字频率至少在两次以上,二是描写的外貌要呈现一定的梯度,这个梯度要与观察者由远而近的距离移动同步发展,犹如推摄镜头,最后是特写形象。例如,一面对鲁迅的外貌描写: 8 / 21 第一次: “ 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 这是在 “ 我 ” 进门时对鲁迅的第一次外貌描写。因为是 “ 阴天 ” , “ 暗得很 ” , “ 我 ”又是从店里往 “ 店后面长台子旁边 ”“ 望 ” 去,距离较远,所以只能 “ 模糊辨出 ” 鲁迅先生的大概身形和 基本特征,给人以总体印象。 第二次: “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一 字。 ” 这是在鲁迅先生 “ 走了出来 ” 之后对他的第二次外貌展示,距离缩短拉近了,描写也清晰具体了。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显眼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突出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第三次: “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 ;隶体 一 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 这是在 “ 我 ” 意外地听到鲁迅赠书的亲切话语, “ 惊异 ” 地抬起头来看他时对他的第三次外貌描写。这是将近镜头化为特写镜头, “ 我 ” 更仔细地端详着这位 “ 不平常 ” 的人,进一步赞颂了鲁迅先生坚毅、镇定、安详、乐观的战斗风格。 9 / 21 这三次肖像描写,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深刻,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尽情展示,纵情抒怀,使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由远而近,越来越鲜明清晰,越来越完整高大地矗立在我们面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 要防止简单重复,先写的要概括些,粗线条勾勒,宏观展示,用墨应简略;后写的要具体些,细致些,微观描摹,用语应详尽。二是几次所写的外貌要有所区别,先少后多,逐渐增加,重点特征每次都要写到,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如一面写鲁迅的三次外貌,都写了 “ 瘦 ” 。 (五)粗笔勾勒法 所谓粗笔勾勒,原是一种绘画手法,近于速写,用在文学作品中,就是采用简单线条,粗略地把人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地几笔描写出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正好与 “ 工笔细描法 ” 相对,用语简略,运墨便利,几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如果是反面人物,又近于漫 画,常用夸张手法。这种方法,多采用大手笔式的宏观描写,笔下的人物形象,常给人以粗线条、大轮廓、总特征的印象,至于人物肖像的细部内容,一般不作展示,即使有,也是点到为止,见好即收。 10 / 21 粗笔勾勒法在作品中的运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单一性,即文中只有一次很简单很粗略的描写。例如小桔灯中对主人公小姑娘的描写: “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的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登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 全文仅此一处外貌描写,它粗线条地勾勒出了小姑娘 的外在特征,从头到脚,一句一个肖像内容,一句一个外貌部位,文句简明,给人以大概的印象。 二是多样性,即文中出现不止一次外貌描写,每次写的内容又不尽相同,具有片断性和零散性,单独看来,是人物形象的某一两个方面,综合看来,又可以构成人物的整体面貌。但就某处描写而言,仍然是蜻蜓点水式的,是粗笔勾勒式的,例如第二次考试中对主人公陈伊玲的粗笔勾勒就达三次之多。第一次是: “ 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 ” 第二次是: “ 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出黯然无神。 ” 第三次是: “ 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 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 ” 这三次描写,第一次写衣着,第二次写眼睛,第三次写面部,每次所写的肖像内容各不相同,它们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也有先后之分,但都是用简短的文字进行粗笔勾勒,轮廓式显现,而三次综合起来看,又可以互为补充,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这种外貌描写,由于多次出现,可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11 / 21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外貌,最大的优点就是简省笔墨,给人以总体形象。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粗笔勾勒不等于描写模糊,不是隔着纱巾看人,给人的印象仍然是清晰的,鲜明的,实实在在的;二是粗笔勾勒虽具零 散性,但要零而不碎,散而不乱,要有合理的顺序。 (六)着色点染法 所谓着色点染,就是将不同的色彩涂抹于所写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写色词语来表现人物的鲜明特征。着色的主要依据,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鲁迅笔下的 “ 闰土 ”“ 孔乙已 ” ,都是下层人物,但着色就有区别,闰土终日劳动,因而脸色 “ 灰黄 ” ,孔乙已好逸恶劳,所以脸色 “ 青白 ” ,这就是他们的性格不同决定的。 人物着色的方法很多,既可以浓墨重彩,也可以轻描淡写;既可以多色搭配,也可以单色点染。总之要恰到好处,用色适度,自然成 趣。着色点染法具体实施对象,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是施色于衣着,即对人物的衣冠鞋袜用色,突出人物的穿衣变化和生活习惯,进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例如傻二哥中傻二哥的外貌,就侧重写了他的衣着12 / 21 及色彩: “ 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裤。 ” 用极为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傻二哥的简单穿着,不仅交代了上衣的款式和裤子的质料,而且对全身衣着的两种颜色,作了鲜明的点染,静写为主,上 “ 白 ” 下 “ 黑 ” ,上淡下浓,黑白分明,浓淡相宜,突出了傻二哥卖糖时朴实干净的特点。 二是着色于人体,即对人体的外露部位用色,突出人物的外部 特征或变化,进而表现人物的内在特点,外露部分一般是指常露部分,最多用于着色的是头部,还有手、脚、腿、颈等,在特定的情况下,胸、背也可以外露,也可以着色点染。例如榆钱饭对丫姑的描写: “ 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 ” 这里,对丫姑的外部用了两种色彩:一是大辫子, “ 黑油油的 ” ;二是牙齿, “ 雪白的 ” ,用色与上一个例子相同,都是 “ 黑 ” 、 “ 白 ” 两色。但前者是写衣着,后者是写身体部位,前者静写,后者动写;而且这里用色还有强调, “ 黑 ”的情状 “ 油油 ” , “ 白 ” 的程度如 “ 雪 ” ,有形 容有摹状,从而突出了丫姑粗野而又美丽的特点。 三是既着色于衣着,又着色于人体,二者同时具备,互相映衬,彼此关照,多方面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潘虎中对潘虎的外貌描写: “ 那大汉粗眉毛,大眼睛,满腮胡子,黑里透红的脸色,穿一身青布的普通对襟短装。 ” 这里有两处颜色点染:一是脸色 “ 黑里透红 ” ,表明他健康、13 / 21 强悍、久经战阵,饱经风霜;二是短装 “ 青 ” 布,说明他穿着普通、简单、平常,而又有特色。通过这副外貌,不难看出,主人公分明是一个充满豪气、干练勇猛、粗犷豁达的农民英雄。 着色点染法的运用,要注意两点: 一是讲究 “ 点染 ” ,与画龙点睛一般,几笔见神采,不可随意涂抹,搞得人物是 ”万紫千红 “ ;二是讲究色调与人物整体外貌的和谐性,如潘虎,眉毛 “ 粗 ” ,眼睛 “ 大 ” ,再配色 “ 黑里透红 ” ,就很吻合。 (七)夸张渲染法 所谓夸张渲染,就是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对人物外貌进行夸大的描写,以达到渲染的目的,增强艺术效果。 夸张渲染法的显著特点,是感情色彩鲜明,褒贬态度清楚,要么从正面涉笔,激情赞美,要么从反面入手,无情嘲讽。正面涉笔的人物形象,总是高大的,鲜明突出的,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巨大的鼓舞。七根火 柴中对无名战士最后一次的外貌描写,就属于这种情况: “ 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的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 这既是外14 / 21 貌描写,又是细节描写,集中体现在他那一只手上,对 “ 手 ”的描写就有明显的夸张成分,它的高度,它的远度, “ 像一支路标 ” ,近于舞台上的特写造型,显得高大鲜明,从而突出了无名战士的忘我献身、渴望胜利的坚强意志,读到这里,人们无不深受感染,倍受鼓舞。 夸张渲染法有时则通过联想或假设的方式,对某个实有人物或虚幻人物进行描写,达到尽情渲染,使读 者获得深刻的印象。例如盘古开天辟地中对盘古的外貌捞写: “ 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 ” 这段文字,抓住盘古外貌“ 变 ” 的特点,想象丰富奇特,渲染色彩很浓,突出了盘古的伟大力量和他 “ 开天辟地 ” 的巨大神力,进而歌颂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精神,给读者以不尽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夸张渲染取得了最佳效果。 运用夸张渲染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初中语文课本里还有不少例子,如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穿着似有实无的 “ 新装 ” 游行时的外貌描写,夸张奇特,形象滑稽,荒唐可笑,巧妙绝伦。 运用夸张方法描写人物外貌,要根据不同的刻画对象,15 / 21 采取不同的手法,运用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对正面人物夸张,要显示出歌颂的特点;对反面人物夸张,要能加强讽刺的力量。写作中要注意一点,就是夸张要适度,渲染要恰当,不能夸得过分,染得离谱,要符合人物的内在本质特点,符合人物的整体形象基调。 (八)虚实结合法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 在描写人物的外貌中,既有写实内容,又有虚的配合。写实,就是描写人物的现实外在特点,客观性比较强;写虚,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并不存在或联想中的外貌,主观性明显。虚以实为基础,没有实写,便无法虚现;实又往往需要虚来补充,来衬托。它们的共同目的就是通过虚实并呈,密切配合,来充实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 虚实结合法的运用,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觉人物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损,外貌之中饱含着感情,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例如一件小事对 “ 车夫 ” 的描写: “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 这里就16 / 21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它有五个小句子,第一句引渡,交代下文外貌描写产生的原因;第二句写实,写车夫的 ” 后影“ ,写后影的特点 “ 满身灰尘 ” ;后三个小句则是虚写,写车夫 “ 高大 ” 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人越走越远形象应该越小,而他却 “ 愈走愈大 ” ,大到 “ 仰视才见 ” ,宛如一座灯塔,一个巨人,超乎寻常,不同凡响,使人深受感染,把 “ 我 ”放在陪衬的位置,突出了车夫形象的高大和品格的高尚。 二是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人物的形象特 点,实际上是写实的外貌在另一种情境下的重新出现。这种方法,一般要通过联想来实现,其目的,是表达思念之情,加深读者印象。例如背影中对父亲的 “ 背影 ” 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 “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的 “ 背影 ” ,写得很具体。然后在结尾虚实: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热泪盈眶,联想外貌,再现形象,将远距离的人物拉至近前,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 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虚实结合,既可以虚和实紧密联在一起,同出于一处,像上面一件小事的例子,也可以虚和实各自成段,甚至相距很远,如上面背影的例子。但不管哪种情况,一般17 / 21 是先实后虚,因为实是基础,有了实,才可以有虚,失去了基础之实,虚也就无立足之地。写作时,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确定以谁为主,要么以实为主,以虚补充;要么以虚为主,以实映衬铺垫。 (九)对比突现法 所谓对比突现法,就是通过某个人物今昔外貌的不同或两个以上(包括两个)人物彼此外貌差异的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和 命运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进行横向外貌对比,即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人物外貌的不同描写,来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形成一定的形象跨度,以突现某个重要人物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如花市中所写的三个人物外貌,就运用了这种对比。先看那 “ 老头 ” : “ 瘦瘦的,大约 60 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 ” ,他有时 “ 眨眨眼睛 ” , “ 捻着胡子 ” ,若有所思,有时 “ 咧着大嘴笑 ” , “ 呵呵的笑 ” 。再看那 “ 年轻人 ” :他 “ 眉清目秀的干部打扮 ” ,“ 手里摇着黑色纸扇 ” , “ 似笑非笑 ” ,有时又 “ 哈哈大18 / 21 笑 ” ,最后 “ 睁大眼睛 ” , “ 气得脸色发白。 ” 这两个人物的外貌,既有年龄上的对比,又有身份上的对比,还有情态上的对比,与此同时,作者还着力刻画了主角卖花姑娘的形象,与他们同样存在着对比,她的外貌是: “ 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 ,她 “ 手里拿着一块小花手娟,在怀里扇着风,冷冷地注视着年轻干部的行动。 ” 这里,不难看出,老头纯朴憨厚,而性格刚直,年轻人见缝插针以钱势压人,小姑娘善做生意而讲究信用。在老头和年轻人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衬托 下,小姑娘心灵美与外表美和谐统一的可爱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是进行纵向外貌对比,即通过某一个人物过去与现在外貌的不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变化和命运的发展。例如故乡这篇小说,就写了闰土两个阶段的外貌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次: “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 ,他 “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 。第二次: “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 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这两次外貌描写,都写到脸部,头部和手部,对比的内容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通过闰土今昔脸19 / 21 色的不同,所戴帽子的差别以及手部特点和手中物件的各异,展示了闰土命运的巨大变化,突出了中年闰土的悲惨情景。 运用对比描写人物外貌应注意一点,就是要有重点。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描写不能平分秋色、同等重要,要有所侧重。要把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特点、最能反映主题的那个方面作为重点详写,其他略写。 (十)服饰烘衬法 所 谓服饰烘衬法,就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衣着以及装饰,来烘托和陪衬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