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绞刑架下的报告_第1页
6  绞刑架下的报告_第2页
6  绞刑架下的报告_第3页
6  绞刑架下的报告_第4页
6  绞刑架下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6 绞刑架下的报告 文 章来源 m6 绞刑架下的报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时数: 2 课时。 五、教学步 骤: 预习方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2 / 11 舔(): 恪守(): 一绺(): 濒临(): 鼾睡(): 敞开(): 无济于事(): 2.辨字组词: 踹()湍()揣() 搀()谗()馋() 稚()雉()堆() 裹()衷() 蹲()遵()尊() 叛()衅() 恪()络() 参考答案 1.舔( tin):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恪守( k):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 li):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濒临( bn):临近。 鼾睡( hn):熟睡而打呼噜。 敞开( chng):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 j):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 踹开湍急怀揣 搀扶谗言嘴馋 幼稚雉堞堆积 包裹衷心 蹲下遵守尊敬 叛乱挑衅 恪守联络 3 / 11 第一课时 (一)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 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请听: 他 1903 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 18 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21 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 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 年 4 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 8 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 “ 狱中集体 ” 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 “ 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 ” 他在临死前最后的呼吁: “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 已 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1943 年 9 月 8 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 1945 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80 多种文字。 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捷克文4 / 11 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 教师板书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 (二)解题: “ 报告 ” 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 绞刑架下的报告 ” 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三)课堂研讨: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 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 “ 我 ” 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3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 1) “ 我 ” 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从文章开头 “ 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 ” 和 “ 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 ” 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 “ 不谨慎的行动 ” 和 “ 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 ” 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从文中 “ 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 ”“ 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 ” 等句子可以看出 ,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 2)文中 “ 晚啦! 正是这样的! ” 应用了什么人物描5 / 11 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体现了 “ 我 ” 这个革命者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同志的安危。 思考课后阅读练习 探究一(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 3) “ 我 ” 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明确: “ 我 ” 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具体在文章中的地方,比较明显,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说明。 (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 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明确:敌人说: “ 你没有心。 ” 伏契克回答: “ 我有心的。 ”两句对话。 敌 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6 / 11 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不可思议,束手无策,其心指生理上的心;伏指心灵品质,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精神,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 英雄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并不是对一切没有感情,正因为他对同胞有太深的情感,才这样义无反顾地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只不过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他和纳粹的感觉构成了反差。当护士问他什么地方痛时,他的感觉是: 这时我感 觉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 但是,纳粹分子说: 你没有心。 作为一个被折磨得昏昏沉沉、几乎失去感觉的人,这时却十分清醒起来: “ 呵,我有心的。 ” 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7 / 11 尽致。 4学生三读课文。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 1)相关语句: 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三点钟。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 ( 2)这是作者对人们 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 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包括热爱生活却又自觉牺牲,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而受难献身等崇高思想;也不无悲壮情怀。 作者是一位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清醒的革命家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首先,这些联想同样表现了作者的镇定、意志力,受难、献身的从容感。其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8 / 11 爱,表现出作者是深知活着之美好的人;正是这样,其自觉自愿的牺牲就带着一种内心的崇高感。再次,这是作者宁愿自己 受苦受难直至牺牲也不让他人遭罪的思想境界的体现。文章前头有详细的交待,作者本来可以避免后来的苦刑,但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选择了受难之路。因此,每次遭受毒打时他联想到依然宁静平和生活着的人们,他内心的欣慰感正是这一崇高精神境界的展现。第四,也似乎在告诉人们,反法西斯战士们的受难正是为了自己民族的人民能好好地生活。第五,上述种种也不无悲壮情怀,尤其这些联想告诉读者,人们并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宁静平和生活,他们的先锋战士正在遭受苦难。 6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 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明确: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 “ 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 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四)课堂小结: 9 / 11 要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 “ 心 ” 。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 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 10 / 11 “ 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 ”“ 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 “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 你开枪吧! ”“ 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 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 ”“ 我感到了疼痛。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文中反复提起 “ 死神却迟迟不来 ” , “ 可是我还没有死去 ” ,都集中到一点: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不但毫无畏惧,而且心情平静。伏契克所经受的空前惨烈的拷打,生命备受摧残,忍受非人的痛苦,如果要形容、渲染一番的话,绝非难事。但伏契克始终行文简洁,干脆 利落(除了个别例外),给人以拒绝形容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文风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调。那就是面对死亡和严刑,毫不在乎;即使躯体残损,在死亡的边缘之时,也是无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