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苏轼词两首_第1页
6 苏轼词两首_第2页
6 苏轼词两首_第3页
6 苏轼词两首_第4页
6 苏轼词两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6 苏轼词两首 6 苏轼词两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下阕先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 “ 神游 ” ,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 “ 人生如梦 ” 的悲慨,而是对 “ 风流人物 ” 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 “ 风雨 ”“ 竹杖芒鞋 ”“ 斜照 ” 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2 / 11 受。词人以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故垒( li)还酹( li)樯橹( qin)纶巾( gun) 公瑾( jn)料峭( qio)一蓑( su)萧瑟( s)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 义 1.重点词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 3 / 11 何妨 不妨 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 “ 不妨 ” 。如: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用在陈述句中。如: “ 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 一时 时时 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如: “ 一时多少豪杰 ” 。时时:常常。如 “ 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 四、文学常识 1.苏轼( 1037 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2.豪放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 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作家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4 / 11 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五、名篇名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剖析:开篇两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 “ 大江 ” ,既是眼前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出作者的主导思想 :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 都免不了要被浪花 “ 淘尽 ” ,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想到,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呢?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剖析: “ 乱 ”“ 穿 ” 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 惊 ” 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 “ 千堆雪 ” 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 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5 / 11 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 “ 英雄人物 ” 所建树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 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剖析:这是顺势发挥。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来。苏轼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辉煌,也有过别人 不曾有过的痛苦经历,这种反差太大了,对他的刺激也太强烈了。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他感到似乎只有用“ 梦 ” 来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最为恰当。 词到这儿,苏轼的情绪已相当低落。他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洒脱、豪放、逞机锋、喜谐谑,其实很多时候,他和普通人一样,感情脆弱,甚至更敏感。在惊魂未定,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总作惊人之语。存在决定意识,古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他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 “ 江月 ” 两字的表现力很强 。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6 / 11 剖析: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先说 “ 竹杖芒鞋 ” 与 “ 马 ”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 “ 马 ”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 “ 行人路上马蹄忙 ” 者。两者都从 “ 行 ” 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 “ 轻 ” 点明,耐人咀嚼。关于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这里的 “ 一蓑烟雨 ” ,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 “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 了,哪还有蓑衣可披?“ 烟雨 ” 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 “ 江湖 ”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剖析: “ 回首 ” 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 “ 归去 ”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 “ 身 ” 的退隐,而是内在的 “ 心 ” 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词人以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7 / 11 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二、重点语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剖析:从 “ 遥想 ” 到 “ 樯橹灰飞烟灭 ” ,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敬佩向往之情。作者抓住某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 公瑾 ” ,周瑜的字。 “ 小乔 ” ,乔公的幼女,嫁 给了周瑜。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 “ 小乔初嫁了 ” 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严重后果。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 ,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 纶巾 ” ,青丝带的头巾。这种装束是三国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抓住了水战火攻的特点,集中概 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烧尽北船。词中只用 “ 灰飞烟灭 ”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8 / 11 结构图解 念奴娇 赤壁怀古结构如下: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念奴娇 赤壁怀古描绘了、雄伟苍凉的古战场,由凭吊古人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2.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 叶声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我的观点: _。 审美鉴赏 酣畅豪放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 “ 大江东去 ” 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再从 “ 千古风流人物 ”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 故垒西边 ” 的历史,拍打着 “ 乱石穿空 ” 的岩岸,映现出“ 雄 姿英发 ” 的身影,激发出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全部的9 / 11 词作由 “ 江 ” 带出, “ 景、史、情 ” 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回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 古今绝唱 ” 。 风趣幽默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笔调风趣幽默,主要表现在语带双关。以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一句为例:芒鞋,即草鞋。作者当时是否 真的是 “ 竹杖芒鞋 ” 并不重要,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就是要拿 “ 竹杖芒鞋 ” 和 “ 马 ” 对比,就是要拿穿着芒鞋、拄着竹杖的闲人隐者与骑着马的官人、忙人对比,得出一个 “ 轻胜马 ” 的结论,玩味词意,这个 “ 轻 ” 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 “ 无官一身轻 ” 之意,与 “ 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 (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 “ 轻 ”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 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 竹杖芒鞋 ” 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10 / 11 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笔调的风趣幽默,和本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志是和谐的,因而这首词使我们在谈笑风生中受到启发,在机智诙谐中得到美感。 问题探究 问题:对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一些语句,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的观点。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 “ 樯橹 ” 有的版本作 “ 强虏 ”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 “ 故国神游 ” , “ 神游者 ” 是谁?周瑜 还是苏轼? 第三, “ 多情应笑我 ” ,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 “ 应笑我多情 ” ,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 “ 风流人物 ” ,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 “ 多情 ” 。第二种理解是, “ 多情应笑 ” 后面应当是逗号, “ 我 ” 应当归属下面,形成 “ 我早生华发 ” 。“ 多情 ” 实际是 “ 多情人 ” , “ 多情人 ” 指的是 “ 周瑜 ” 。 想一想,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哪一种更有道理? 导思: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了解词人在词中寄寓的思想和情感。在探究中,无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