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残游记》与清代茶文化.doc_第1页
论《老残游记》与清代茶文化.doc_第2页
论《老残游记》与清代茶文化.doc_第3页
论《老残游记》与清代茶文化.doc_第4页
论《老残游记》与清代茶文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老残游记与清代茶文化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而闻名,故而对于这部小说从茶文化方面分析的人却寥寥无几,然而在明清小说中,老残游记描写茶的篇幅比例是很高的。从老残游记小说本身着手,考察其中反映的清代茶文化,体会其中的茶具、茶馆文化、茶房、茶道思想,总结出清代茶文化在这些方面的特点。 从老残游记描写的茶道、茶馆、茶具等元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清代,饮茶这种行为已经从贵族化、文人化走向了平民化、大众化,于是,茶文化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得以体现。 1茶具 老残游记第三回中写到“茶壶都是宜兴壶的样子,却是本地仿照烧的”,这表明起源于宋而盛于明的紫砂茶具在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紫砂壶尤其是宜兴壶的盛况也可以从清稗类钞中窥见一二,清稗类钞中指出宜兴“所出陶器至精,以供茗饮者为多。”并对制作选料的考究过程加以记述,“色红润如古铜,坚韧亦仅逊之。其泥亦分多种,红泥价最昂,紫沙泥次之。嫩泥富有黏力,无论制作何器,必用少许,以收凝合之效。夹泥最劣,仅可制粗器。白泥以制罐钵之属。天青泥亦称绿泥,产量亦少。豆沙泥则常品也。”清代的宜兴壶极为著名,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享有“茶具称为首”的盛誉,这都表现出清代茶具工艺的顶峰造诣。 再看老残游记第九回有“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已竟扑鼻”,茶碗的出现由来已久,这里的旧茶碗大抵是传统的瓷茶碗。清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瓷茶具的技术日渐成熟,产品质量也趋于完美。在清一代,青花瓷茶具在茶具中独占魁首。这里可以现出端倪。彩瓷技术的成熟明显提高了茶具的艺术水平,所以人们也很喜欢瓷茶具。 要言之,清代的茶具推崇陶瓷质,有返朴归真的趋势。或许这与制茶方法的改善不无关系,因为制茶工艺改革后人们普遍饮散茶而无法欣赏茶汤中的“乳花”,这使得品尝时更注重茶的本香和本味,陶瓷质茶具尤其是陶器中的紫砂壶(如宜兴壶)胎质内部存在双重气孔结构,能蕴积且散发茶的芳香,“其色不变,其味不改,其香不减”,因而得到广泛的喜爱。 2茶館 所谓“茶馆”,正是以茶供客的地方,也被称作“茶肆”、“茶室”、“茶铺”、“茶坊”、“茶社”、“茶棚”、“茶居”等,在清代极为普遍。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称为茗铺,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清代的茶馆发展成为大众娱乐场所,有清茶馆、大茶馆、书茶馆、酒茶馆和园林茶馆等几种。 老残游记第三回写到:“再过去,有一个大池,池南几间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个茶馆。进了茶馆,靠北窗坐下,就有一个茶房泡了一壶茶来。”第十八回:“河边搭着茶棚,挂着彩绸。”这些都很鲜明地表现出清代茶馆的广泛和普遍,可以说,人烟稠密之处必有茶馆,所谓一处挨着一处。“康乾盛世”时期,茶馆呈现出集大成的景观,不仅数量众多,功能、种类与前朝相比也都出现了多样性。 清代的茶馆各种类别、等级都有。周文棠的茶馆中写道:“以北京为例,茶馆在清末遍布全城,有各种类型的茶馆,适合各种层次的作为品茗活动的场所。如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饮茶兼饮食的贰浑铺;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茶馆里既有挑夫、贩卒,也有商人、老板,也可以有唱曲儿的,卖艺的,还有提笼架雀的八旗子弟。” 清代茶馆遍布南北各地。仅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述的地区就有北京、南京、上海、苏州、扬州、无锡、长沙、广州等城市以及云南、四川等地区。 出入茶馆,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各行业将茶馆用作集会的场所,这在船夫、车夫等都市的“下等社会”成员中也同样如此。茶馆对国民的生活和行为等起到了一定的塑造和导向作用,茶馆文化也因此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茶馆心理。(茶馆心理是指茶馆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较为固定的且具有传承性的茶客的共同心理) 中华茶文化一书中就指出“茶馆心理的核心是和,而茶馆的一切言行,都以和为基础。在茶馆心理作用下,用茶馆语言和茶馆方式来交友、洽商、调解纠纷等,便能达到其他地方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正是因为在茶馆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尘世喧嚣里难以体味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茶馆之“和”与茶道的至高追求“和”之间的共通,茶馆才会如此普遍。 3茶房 茶馆风靡各地,自然也就少不了茶房。茶房在如今,有两种解释,一是放茶食、烧开水的地方,另一是指旧称茶馆、旅店、火车、剧场等处的供应茶水及做杂务的工人。在这里,便是指在茶馆里供应茶水、做杂务的人。 老残游记第四回里头说:“掌柜同茶房等人站在旁边,久已看呆了”“老残一面叫茶房来,给了挑盒子的四百钱;一面写了个领谢帖子,送那人出去,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可见,茶房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作用不小。 茶馆里的“茶房”,也称“堂倌”。他们都有着特别的本领:在为茶客送上茶壶的时候,可以手指头夹着一把壶,再在上面叠上两把,两只手的话一下子就可以连拿带叠送六七把。茶馆的茶碗,上面有茶盖,下面有茶托,茶房在手腕里也能摆几碗,来回走动的时候不会落下。 茶房的冲茶技术也很高超。他右手执一把大铜壶,大约举离桌面三尺高,然后对准桌子上的几只茶壶,将壶嘴猛地一向下,后又忽地抬起来,一举一落,茶壶里的水正正好泻满九成,没有一滴水洒落。 4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的理解和定性是见仁见智的,对于茶道的理解并不单一,传统的文化是茶道得以精深的基础,“儒、道、佛”三家理论是能够正确认识茶道的基础,也是论述茶道的出发点。 老残游记第九回的“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便表明了清代一般市民阶层的品茶方式和三位一体的茶道追求。 正如王惠所言,与姑煮茶的一大段论述可作为儒家精神和道德阐述的喻证,“野茶”“泉水”“松花”三美合一,就正如儒家精神要保持原初和本味,要用合理的方法和思路去解释,再有清明高洁之士发扬。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率先在世界上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清代茶文化对前代进行了继承和总结,同时也展现出了很多变化。而关于茶道,基本的观点便是认为:茶道最本质的内容是“和”与“清”。清,意味着俭德;和,则是精行俭德之上的另一种表达。和,是目的,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清,便是实现“和”的手段与方式。 老残游记中之所以会用“儒、道、佛”的文化来论茶道,便在于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又体现出道家相对自由的个性发挥,致清导和,沁雅思明。(中华茶文化)” 老残游记明显表现出清代平民阶层的饮茶方式,民间盛行的茶具,影响力日益增长的茶馆文化,作用不小的茶房以及“和”的茶道思想。喝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一直以来都强调简朴之美,尽管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是由简约至精细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