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 声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本章知识点如下:1、声音的产生: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气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3、怎样听到声音:(1) 声源空气传播耳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2)声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4、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 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5、乐音: 乐音是物体作有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音调也越高。(2) 响度: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3)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有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6、噪声: (1)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 噪声的单位是:分贝(dB)7、减弱噪声的途径; (1)从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8、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一般不同(2)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3)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发生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4)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5)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2)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3) 体会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产生声音的条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2、难点:学会科学探究,会设计实验。课时安排: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时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课时三、声音的特性 1课时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课时五、声的利用 1课时复习和总结 1课时第1课时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好传播的。(2)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它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 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 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方法:观察法 科学探究法 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 闹钟 真空罩 音叉 水槽 铁架台 乒乓球 细绳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昂、琴声悠扬,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对于声音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白,需要我们去探究,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样传播的?它在现代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怎样防止有害的声音等等。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声现象,老师激昂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学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 进行新课1、 声音的产生观看课本第12页插图1.1-1,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演示:音叉实验(1)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但看不见音叉在振动。(2)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可见乒乓球被弹开。(3)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的水中,看到水花四溅。(4) 当音叉发声时,用手握住叉股,声音消失。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图1.1-1中,各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图1:人的声带 图2:空气振动 图3:工件和砂轮振动 图4:鸣囊思考:用力敲鼓时,发出了声音,却看不见鼓皮振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鼓 发声时也在振动?(1) 在鼓皮上放上一些碎纸屑(2) 在鼓皮上放一杯水2、 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由物体传播到远处的?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也可能不需要,在 真空中就可以传播。进行实验:(1)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2) 玻璃鱼缸里盛有金鱼,用木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3) 教室里的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4)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注意声音的变化。实验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 液体 气体(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 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得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3、 声速 对着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音;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阅读课本:P15最后一段和小数据,并回答以下问题:注意:声速的单位是m/s(ms-1)读作米每秒。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对比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结论:(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阅读课本:P16想想做做 方法1:站在山谷中或高大的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时 间,测出人与山谷或建筑物的距离,即可算出空气中的声速。 方法2:百米赛跑时,测出记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记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可以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3: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 再反射回来的时间t,利用v=2s/t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4、 典型例题(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使劲打鼓,使鼓面振动加大,声速将变快C、人说话是靠空气振动产生声音的D、固体传声比气体慢(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A、有发声体存在 B、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C、发声体在真空中振动 D、人看到了发声体振动(3)敲鼓时,我们听到鼓声,这是因为声音是由鼓面的_产生的,又通过_传到我们的耳中。(5) 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_次响声,第一声是由_传来的。三、 小结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四、 作业P16 1 、2五、 板书设计20xx-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六、 教学反思第2课时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让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难点:1、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骨传导。2、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会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实验法 讨论法 探究法教具准备:音叉 人耳的构造挂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大家知道,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二、新课教学外耳:耳廓 外耳道1、人耳的构造:出示挂图 中耳:鼓膜 听小骨人耳内耳2、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振动 空气传播 鼓膜振动 听小骨 听觉神经 大脑思考:耳聋是怎么回事?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变成耳聋,耳聋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疗。3、骨传导:阅读课本:P17,演示实验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抵在颌骨、头骨、牙齿是否能听到声音?声源振动 头骨、颌骨 听觉神经 大脑4、双耳效应:阅读课本回答问题:P18科学世界问题1:判断声源方向的依据是什么?问题2:什么是立体声?三、小结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并交组长登记。四、作业 1 2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构造及听到声音的过程 2、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及应用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第3课时 1.3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教学重、难点:1、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2、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 演示法 讨论法教具准备:音叉 乒乓球 铁架台 口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使人烦躁、难受。即使同样是动听的乐曲,它们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而且各种乐器即使演奏同样的曲子,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特性。二、新课教学1、音调(1)演示实验:用口琴吹奏“1、2、3、4、5、6、7”,感知音调高低的不同。音调高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尖细音调低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沉闷、浑厚(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演示实验: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打钢尺,一次伸出短一些,一次伸出长一些,听两次发出声音的不同。实验时要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注意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与音调的高低。实验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3)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单位:赫兹(Hz)阅读课本:P20二、三、四段,你有哪些收获? 人类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20Hz-20xx0Hz。 声音可以分为三类:A、可闻声:20Hz-20xx0Hz B、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 C、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时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一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所以地震时比人更警觉。思考: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因为蝴蝶翅膀振动比较慢,低于20Hz,蚊子翅膀振动比较快,频率在 20Hz20xx0Hz之间,所以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2、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提出问题: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和进行实验:将系在系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实验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表示物体的振动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注意:(1)响度跟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两个因素有关。 (2)响度和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例如:蚊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却比老牛的叫声高得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大得多。3、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应用:(1)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 (2)区分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阅读课本:P23“想想议议”,并进行讨论。 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从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空气传播的,传播途径不同,所以音色不同。4、阅读课本P23“科学世界”,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乐音? (2)乐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3)乐器分为哪几类?怎样发声的?怎样改变音调的?三、小结含义决定因素音调声音的高低物体的振动频率响度声音的大小物体的振动幅度音色声音的特色物体的材料结构四、作业 P24 1、2、3、4五、板书设计1.3 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 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六、教学反思:第4课时 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 从环保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难点: 噪声的等级。教学方法: 讨论法 阅读法 实验法 收集信息法 竞赛法教具准备: 铁钉 玻璃 音叉 闹钟 泡沫塑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1、声音的特性是什么?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 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二、新课教学 1、噪声的来源 阅读课本:P25噪声的来源。思考下列问题: (1)从物理学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保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交通运输噪声 工业噪声 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夜深了,邻居家传来的电视机的声音等。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dB分贝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5090903040700 (1)声音的强弱通常以_单位来表示,符号是_.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的环境为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音为_dB;听力受到严重影响的声音为_dB以上;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音为_dB.7050(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心理方面:烦躁、妨碍休息和睡眠生理方面: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甚至神智不清、死亡破坏建筑物和工作设备。3、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4、典型例题 (1)晚上你在家休息时,隔壁歌舞厅的歌声使你无法入睡,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A、用棉花塞住耳朵 B、与歌舞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C、打开窗户,让空气 对流 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 (2)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传播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有噪声时要限时 B、市区里种花草、植树C、优美的小提琴声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3)从环保的角度看,不属于噪声的是( )A、车辆的刹车声 B、冲击钻发出的声音C、优美的小提琴声 D、音响发出的震耳的歌声三、小结 1、噪声的来源 2、噪声的等级 3、噪声的控制四、作业 P27 1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2、从环保的角度看 二、噪声的等级 三、噪声的控制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第5课时 1.5 声的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 (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2、难点: 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