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浅谈对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浅谈对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浅谈对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对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 文/刘根军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效度等。课堂,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有欣慰,有缺憾,为之喜,为之忧我们该如何认识历史课堂,历史课堂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思考,或对我们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历史;课堂;思考 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压力,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唯分是尊”、“升学率”决定教师乃至学校成败的社会大背景下,这种想法做法可以理解,但教育不能过度放大“教书”的功能。历史课堂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呢?究竟能带给学生什么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一、探索历史之真实 1.求历史真实之材 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素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则是史学的基础,历史课堂教学中所用史料力求真实可靠。史学者都经历了从质疑、到思辨、再到实证研究层层递进的过程,孜孜以求地探寻历史的真实。当然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太可能像史学者那样去研究历史,但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史料的甄别和筛选,尽力呈现给学生最接近真实的历史。教师应当精选典型确当的史料,引导学生搞清楚是什么,培养学生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历史学科意识。 当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使用一些不加辨析的标新立异,不加甄别的失真图片、歌曲和历史剧等资料的情况。这违背了史学的严谨本色和史学求真的根本原则和灵魂,史料都不可靠,如何能从中得出可靠的结论呢?学生又如何从中了解历史的真相呢?历史教学首先必须尊重历史,探求历史之真,不能为了某种需要,歪曲历史,曲解或掩饰历史的本来面目。 2.探历史真实之法 核心是教学方法。常见的如: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情境教学法、认知结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适应特定情景、切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实际、便于教学过程最优化调控。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需要教师深思熟虑,以认真和客观的态度事先来真准备:涉及到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取舍、学生的学情和整体状态、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方法的效用和利弊、教师的风格和学识等等诸多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也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惑,应注意避免实际运用教学方法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方法,忽略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具体的情境;如片面地强调某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忽略重复多次运用同一方法后带来的狭隘性和效度的下降;如只注重教学方法运用时的短时间内的效果,忽略学生对应的心理活动细微变化等等。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我们要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符合学生身心的历史认知规律,使学生逐渐掌握探求历史真实的方法,开启历史智慧之门。 二、品味历史之美感 1.体验感性的维度 感性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就历史本身而言,它是一幅幅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气势磅礴、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而且充满传奇色彩的画卷。它具备丰富的感性特质,诸如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 历史不可以还原,但历史课堂可以发挥想象,渲染氛围,演绎多彩。如学习人物时,让学生去钦佩英雄豪杰,去鞭挞历史罪人,对伟人扼腕激动,对罪人义愤填膺,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拿破仑的军事才能,而不禁赞叹;为赵高“指鹿为马”,秦桧残害忠良而怒目切齿;为朱自清不吃美国的面粉,梅兰芳蓄须明志,而由衷敬佩如学习辉煌文明成就时,让学生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而自豪;为世界八大奇迹,体现出的古人的勤劳智慧而折服如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时,让学生为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而激动;为南京大屠杀中无辜死难的同胞而悲愤通过学习历史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地表达和释放,从中感悟历史,体验感性多维之美,促进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及良好品德的形成。 2.锤炼理性的力度 理性思维则培养科学精神。历史课堂中的理性主要是指逻辑推理,质疑,批判的精神,它是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阶梯。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教材提供的隐性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搭建进一步发现、解决问题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对李鸿章进行人物评价,一些学生往往义愤填膺,控制不了激动的情绪,会提到“卖国贼”“民族罪人”等等说法,体现了朴素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创设几个问题让学生重新思考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不平等条约谁去签就会背上历史的骂名,李鸿章为什么要去?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时是大肆卖国,还是争取减少了损失?通过问题延伸的设置,有效的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对历史人物既有了更理性深刻的认识,又能自然归纳得出人物评价的正确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在历史课堂中,灵活的运用理性思维,对学生科学精神的锤炼是大有裨益的。 总而言之,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课堂形式的生成,最终的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它应是历史课堂的精髓,也应是历史教育的本义。教师要真正担起培养人才的重担,成为灵魂的播种者,更需要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