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doc_第1页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doc_第2页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doc_第3页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doc_第4页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教育管理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7月17-21日,参加了局机关组织的“教育管理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感受了百年名校的氛围,聆听了大师的教诲,深受启发,收获很多。在众多大师讲座中,阎步克教授的“从世卿士禄到选贤任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吕峰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紧密关联,印象尤为深刻,启发尤深。一、选贤任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王国至周朝,这个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是世代相传的奴隶主制度,连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如史官、天文历法官等职位,由于家族垄断了资源,也基本上是世代相传。值得注意的是,从周朝开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逐步开明,统治者为国家生存和称霸,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如商未周初“子牙八十遇文王”,成为国相。孟子中提到春秋时期的傅悦等人或出身奴隶,或出身建筑工,都成为一代名臣。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商鞅等都出身低贱,进入统治高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吏道、征僻、察举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推荐的形式,以德取人,以孝选官,从民间选拔人才。至东汉时期,实行州郡举荐、中央考试相结合,向以文取人的路线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九品中正制,对官员的选拔实施评议,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基本流于形式。唐朝前期,实行的是门荫制度,皇亲国戚和有封爵者及五品以上官僚子孙都可门荫入仕。唐宋元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度。由乡贡州县考试礼部试吏部试,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下层庶子进入上层社会的主要渠道。通过科举选贤任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形成了崇尚学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公平的社会价值,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历史的进步。二、高考制度的改革趋势(一)高考的公平性特征逐步减弱。新中国建立至上世纪未,高考强调的是公平。这半个世纪中,由于我国教育事业落后,高校招生规模小,录取比例低,能考上大学的大多数是社会的拔尖人才,一旦考上大学,就跳出农门,列入国家干部,或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精英教育,高考承担着选拔精英的历史重任,因而是否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制度成败的关键。如何体现高考的公平?用最简单的游戏规则,越是简单就越公平。实行“三个统一”: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按分数线统一录取。“三统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考制度的公平,当时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同,同时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今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我市高考上线率几乎达到100%,部分高校已经生源不足。二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才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一个模式,二是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专业化。这两个显著特征,决定了高考的公平性特性越来越弱化,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二)改革高校等级制度。现在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职专五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学校享受不同的行政级别和待遇,按不同的分数段录取学生。这种办学体制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专业化发展。各高校首先追求的是级别,而不是提升专业建设,导致专业发展滞后,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制约学生专业选择。学生填报志愿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名牌大学,选择的是高校的等级,其次才考虑选择专业,不利于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不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当简化高校等级,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在学历上,实际只存在本科和专科的区别,人为地设置一本、二本、三本,不利于高校之间的竞争发展和专业发展,应当将普通原来的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四个层级简化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级,同时加快取消高校行政级别,鼓励高校向专业化建设方向发展。(二)改革招生办法。一是改单纯的高考“分数”录取为“综合素质”录取。“一考定终身”,以分数“一刀切”的高考录取方式,貌似公平,其实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只看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潜能,名校录取高分低能学生的现象有增无减。二是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在“唯分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小学热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难以推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改革高考现行录取方式,推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考成绩及综合素质评定,各占一定比例,作为录取的依据。二是积极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进程。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办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高校对口招收专业人才。 古代选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启示-教育管理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7月17-21日,参加了局机关组织的“教育管理与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感受了百年名校的氛围,聆听了大师的教诲,深受启发,收获很多。在众多大师讲座中,阎步克教授的“从世卿士禄到选贤任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吕峰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紧密关联,印象尤为深刻,启发尤深。一、选贤任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王国至周朝,这个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是世代相传的奴隶主制度,连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如史官、天文历法官等职位,由于家族垄断了资源,也基本上是世代相传。值得注意的是,从周朝开始,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逐步开明,统治者为国家生存和称霸,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如商未周初“子牙八十遇文王”,成为国相。孟子中提到春秋时期的傅悦等人或出身奴隶,或出身建筑工,都成为一代名臣。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商鞅等都出身低贱,进入统治高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吏道、征僻、察举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推荐的形式,以德取人,以孝选官,从民间选拔人才。至东汉时期,实行州郡举荐、中央考试相结合,向以文取人的路线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九品中正制,对官员的选拔实施评议,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基本流于形式。唐朝前期,实行的是门荫制度,皇亲国戚和有封爵者及五品以上官僚子孙都可门荫入仕。唐宋元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度。由乡贡州县考试礼部试吏部试,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下层庶子进入上层社会的主要渠道。通过科举选贤任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形成了崇尚学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公平的社会价值,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历史的进步。二、高考制度的改革趋势(一)高考的公平性特征逐步减弱。新中国建立至上世纪未,高考强调的是公平。这半个世纪中,由于我国教育事业落后,高校招生规模小,录取比例低,能考上大学的大多数是社会的拔尖人才,一旦考上大学,就跳出农门,列入国家干部,或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精英教育,高考承担着选拔精英的历史重任,因而是否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制度成败的关键。如何体现高考的公平?用最简单的游戏规则,越是简单就越公平。实行“三个统一”: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按分数线统一录取。“三统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考制度的公平,当时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同,同时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今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我市高考上线率几乎达到100%,部分高校已经生源不足。二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才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一个模式,二是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专业化。这两个显著特征,决定了高考的公平性特性越来越弱化,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二)改革高校等级制度。现在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职专五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学校享受不同的行政级别和待遇,按不同的分数段录取学生。这种办学体制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专业化发展。各高校首先追求的是级别,而不是提升专业建设,导致专业发展滞后,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制约学生专业选择。学生填报志愿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名牌大学,选择的是高校的等级,其次才考虑选择专业,不利于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不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当简化高校等级,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在学历上,实际只存在本科和专科的区别,人为地设置一本、二本、三本,不利于高校之间的竞争发展和专业发展,应当将普通原来的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四个层级简化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级,同时加快取消高校行政级别,鼓励高校向专业化建设方向发展。(二)改革招生办法。一是改单纯的高考“分数”录取为“综合素质”录取。“一考定终身”,以分数“一刀切”的高考录取方式,貌似公平,其实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只看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潜能,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