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doc_第1页
国外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doc_第2页
国外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doc_第3页
国外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doc_第4页
国外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 职称评审中的科研论文评价 贾伟 最近科学网刘立博友让我有空介绍一下国外高校在职称评定中是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的。刚忙完一些事,周末坐下来写篇博文作个简单介绍。 美国大学教授的晋升职称和终身教职(Promotion&Tenure)评审过程需要走一个严格的程序,该程序按学校的相关规定由专业委员会(P&TCommittee)来实施。前些年一直担任这一类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也为不少私立和公立大学当过外校评审人员(ExternalReviewer),在此从我的视角简单介绍一点这方面的情况。 美国高校高度自立,各有各的规定,评审材料的格式要求、评审方法、指标五花八门,但基本的流程还是大同小异的。评审重点都是三个方面:科研、教学和服务。科研又分基金和文章两部分,在这里我们单说文章的评审。 首先,申请者须提供一份完整的、准确的申请材料(称为Dossier,需要花一番心血),申请材料提交上来后由评审委员会或申请者所在系的系主任发给领域内的专家(小同行,人数大致在5-15名左右)进行同行评议(PeerReview),同行评议的意见也是按规定从科研、教学、服务等方面展开来表述。在文章方面,评议人须如实评价申请者对科研领域的贡献,在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力。评语不能讲空话,要具体到某一项或几项工作,评价其优缺点和科学意义所在。在重要的人事评审如晋升正高或终身教职时,通常会让评议人在意见函末尾写上一句:如果该申请者来你的单位,你本人是否同意授予他相同职称。如果这位评议人不肯写这句话,则意味着这份同行评议信的份量低了很多。 系里评审委员会在收到外审同行意见后,开始全面评审申请者的材料,评审意见出来后开会表决,表决意见汇总后把结果报学院院长,有的学校要先经过一个中级评委(如医学部),有的无中级评委,直接报学校的大评委。 各校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对文章的评审上,把握的尺度基本一致。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看就很明了。 这名申请人从事天文学(Astronomy)研究,从非教学系列(研究系列)副高申请正高,不申请终身职位(non-tenure)。申请者按要求在他的dossier里将每一篇文章按贡献标注了三个档次。 主要贡献Major:Iwasheavilyinvolvedinallstagesofthework; 重要贡献Significant:Icontributedtothespecificanalysis,writing,and/orinterpretation; 支持性贡献Support:Iprovidedsupportforthearticleinanalysisordatacollection. 此外,他还按文章类型将论文分为:研究论文、简报、综述、会议论文和摘要。 他还把文章按发表时间分为:上一次晋升前、上一次晋升后。 这样一分,就很清晰了。系里的P&T委员会对其文章作了一个总结,大意是:该申请人共发表77篇论文,一作有16篇,将一作论文在过去6年里的引用数作了统计。由于该申请人的职称属于技术系列(相当于副研申请正研),委员会查阅了国际领域内5名跟他工作性质相类似的(正研究员)同行的论文发表情况,跟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把最终评审意见略去,不介绍了。 表1.xxx,第一作者论文引用与国际同行比较 姓名博士毕业毕业院校xx0910111213*total 0xx1993MIT211420242029128 1xx1996Paris516648617382381 2xx1996UKentucky1871801611631961581045 3xx1996Cambridge10741101143 4xx1995Queens,Kingston11101610181075 5xx1995UCBerkeley5876126107047536723938 *xx年的是估计值(按当时10月份数据乘以6/5). 表2.论文总引用数比较 姓名引用数H因子* xxx350924 1xx1161146 2xx51690109 3xx389424 4xx141222 5xx5183394 下面是我的几点说明: 不同专业和学科的评审方式各不相同。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个案例的论文统计数据只看了第一作者而没有看通讯作者的文章,尽管在比较中采用的是一样的办法。 需要强调的是,同行评议结果在评审中权重很大,而论文统计数据仅供参考。理由很简单,学术贡献和地位是由你的小同行(用专业视角)来评价的,那些统计数据在很多情况下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从两个表中看出,该申请者的论文引用的统计数据并不出色,国外有2-3个同行的论文引用率和H因子要远高于他,但P&T委员会做了理性的分析:因为那2-3个同行所在的实验室在多年前承担了大项目,他们所在的国家投巨资完成了(估计是射电望远镜一类的)大型科研实施,大大增加了这几个“同行”的数据采集速度和论文发表数量。也就是说,在科研条件和基础实施相差比较悬殊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拿个人的产出来评价其科研水平! 再把意思重复一遍,这个案例的论文评审中,尽管统计数据做得很系统,但仅具有参考意义,评审过程中不专门强调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杂志的影响因子(像国内流行的点数和点数的总和)等信息,更没把它们放大出来说事儿。 论文在评审中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在这个案例中,申请者的核心工作是为天体望远镜项目提供数据处理上的支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T委员会在评价他的科研时,重点考察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本单位从事相关研究的同事们对申请者数据处理水平的评价和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二是外评的国际小同行对其技术水平和科研贡献的意见。(用一句大白话来说,作为一个搞天体研究的科技团队中做关键技术支持的副研究员,其工作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数据质量和项目组其他人的成功!评审也是围绕着这个概念来进行的,至于他本人所发的文章多少和好坏是第二位的。) 借此机会,也跟国内情况比一下。其实中国高校的职称评审从程序上看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尺度的把握上。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是专业评审的不严谨和行政力干涉上,此二者相辅相成。 从文化上看,国外高校的这种同行评议和委员会评审都非常认真严谨,对于评审人员来说,这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事关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声誉,大家对材料的阅读和讨论发言都十分理性、谨慎和认真,迄今我也没有遇到过打招呼、找关系的事例。 两边比较下来,有一个感想是,国内高校评职称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全方位的,从最初的新人招聘就开始出问题。院系在人才招聘和引进时的评审尺度在不同年份、不同领导组织(还有不同“计划”)下差异很大,同一职称下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给他们后面的升职程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美国大学的教授招聘采用(与职称晋升)相同的评审程序和尺度,将招聘(facultyrecruitment),年度评审(annualreview),5年评审(five-yearreview),职称晋升(promotion&tenure)等环节都接轨,形成一个完整的评议体系和学术评价的文化体系。 另外,我还发现国内高校区别于国外高校的一个“亮点”是院系(尤其是新建院系)缺乏一个严肃的学科发展计划,对于学术岗位编制(facultylines)缺乏中长期规划和管理,很多中青年学者提职称失败是受“名额”所限,而跟自身水平高低无关,这是很荒唐但在现实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