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_第1页
xx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_第2页
xx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_第3页
xx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_第4页
xx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XX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文 章来源 m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服饰: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0 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中国服饰开始发生变化。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的特有景观。 西装的流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人们的穿着比较单调。 50 60 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 “ 文革 ” 时期,绿军装和 “ 干部服 ”( 中山装 )盛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调走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开始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票证供应,食物比较简单。 改革开放后,政府实施 “ 菜篮子工程 ” ,食物品种日益丰富。 特点:2 / 6 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3)建 筑: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南方则是石库门和里弄住宅。 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 一些商人和官员建起高级公寓和花园式洋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特点: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推动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变化最为明显。 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的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建立殡仪馆和公墓。农村仍实行传统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4)其他习俗: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 “ 断发易服 ” 、“ 废止缠足 ” ,改革婚姻制度; 1910 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和禁止缠足等法律,当时的 “ 断发易服 ” 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社交礼仪用握手、鞠躬等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同志取代 “ 老爷 ” 等。辛亥革命后,增添了元旦、3 / 6 国庆等节日。 礼仪的简化 ,显示出平等、自由、文明的精神。 (二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自行车:自行车在 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 世纪初出现在大街小巷。 50 年代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21 世纪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城市公交: 1906 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较晚,上海是在 1924 年,北京在是 1935 年。 (3)水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 19 世纪 70 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4)航空: 1909 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5)铁路: 1881 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 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4 / 6 2通讯工具的进步 (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2)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1882 年,电话传入中国; (4)1906 年,创设无线电报; (4)新中国成立后,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到 XX 年,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1报刊 (1)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热潮,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 ,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通俗性报刊受到民众的欢迎。 (4)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 (5)影响: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发挥着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同时,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广播 (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 1923 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 “ 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 在上海5 / 6 开播,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国人开办。 (2)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3)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电影 (1)19 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1896 年,上海放映了 “ 西洋影戏 ” ,这是中国第一次放电影。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定军山 (1905 年 )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 (1931 年 )是第一步有声电 影;渔光曲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 (1935 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 (3)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4)改革开放后,电影走向一个辉煌时代。 4电视 (1)1958 年 5 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78 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图象,传播了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 / 6 5互联网 (1)发展: 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中国在 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被称为第四媒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交流;人们可以更便捷、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