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风采.doc_第1页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风采.doc_第2页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风采.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学院张维友黄小群廖美珍池水涌刘东虹罗良功辛凌张豫鄂李俄宪秦晓晴熊兵杨虹王文惠游巧荣陈红华先发高晓芳(2011年11月10日更新)张维友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admin 浏览次数:55811952. 8.18 出于湖北省广水市1972.2-1974.7 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1978.2-1979.2 广州外国语学院首届教师进修班1982.10-1984.1 美国宾夕法尼亚爱丁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1.12-1994.4 英国伦敦大学研修1992.12 伦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 华中师范学院讲师19921.12 华中师范学院副教授1996.9-1997.2 英国鲁顿大学合作研究1997.7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97.7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2001.3-2011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1. 英语词汇学2. 英语文体学3. 语义学4. 英汉语语言对比5. 外语教学研究主要著作:1.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 高级综合英语教程(总主编:学生用书4册,教师用书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010.3. 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教程(国家首批精品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 英语词汇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 英语词汇学教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黄小群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华中师大 浏览次数:2508湖北省松滋县(市)人,1953年11月出生1975年7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8年12月获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副主任1990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主任I990年8月-1991年12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8月-1999年8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2月-2001年6月,英国萨南大学访问学者1975年8月-1993年8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助教、讲师1993年8月-1999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1999年12月-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2009年8月-现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讲授课程:大学英语、研究生(非英语专业)英语研究领域和兴趣: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教学、英美语言与文化研究主要著作: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美国语言与文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美国语言的特色,湖北电大学刊 , 1996年9期;同等学力英语考试指南,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美国高等教育现状, 研究生与学位教育,1999年6期;美国文化的起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1期;现代高级英汉汉英类义联想词典, 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英国的教育体制, 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 2005年6期;基础英语口语极段句,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指南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廖美珍1956年出生于湖北黄梅。1978年7月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英语系。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四川大学外文系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9月-2002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78年9月-1987年9月 在湖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任助教。1987年9月-2002年7月先后任湖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外语系副主任和主任职务。.2002年8月-现在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副院长职务。1997年8月-1998年8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海涅大学英语系当访问学者。2001年8-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和双语学系访问。2006年8月-2007年7月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法学院作富布赖特访问学者。2009年10-11月在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作访问教授。2010年入选美国马奎斯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 (2011 版)。2010年10月 被美国传记研究会授予中国年度人物称号(Man of the Year representing China)2008年成为国际法律与语言协会创始会员(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Law Association)。2008年12月当选为中国法律语言学协会副会长。2010年12月当选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教授课程:1. 研究生“普通语言学”(2002 到现在);2. 研究生“语用学”(2002 到现在);3. 博士生“话语分析”(2004 到现在);4. 博士生“语言哲学”(2008 到现在);5. 博士生“语用学”(2004 到现在);6. 本科生“高级翻译”(2005);7. 博士生“法律语言学”(2004 到2008);8. 博士生“语言哲学和法哲学”(2005-2008)。研究领域和兴趣:语用学、话语分析、法律语言学、语篇隐喻代表性著述:国际1. 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 Text, 1999 (19-2)2. Courtroom Discourse in China (Forthcoming),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11.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urtroom Sentencing. ESP Across Cultures, 2010.4. “A Study of Interruption in Chinese Criminal Courtroom Discourse”,Text Talk,29-2,2009.国内5. “隐喻篇章功能研究”。外国语文, 2010年第2期。6. “隐喻语篇粘合作用”。现代外语, 1992年第2期。7. “隐喻语篇功能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8. “目的原则与语境研究”。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9. “目的原则与交际研究”。外语学刊,2009 年第4 期和第6期。10. “目的原则和语篇连贯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11. “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学新途径探索”。修辞学习,2005年第4期。12. “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学新途径探索”。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13. “目的原则和法庭审判话语交际合作研究”。外语学刊,2004年第5期。14. “法庭话语Formulation现象研究”。外语研究,2006年第2期。15. “法庭答话研究”。修辞学习,2004年第5期。16. “国外法律语言研究综述”。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2期。17. “中国法庭话语实证报告”。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6期。18. “法庭互动话语对应结构研究”。语言科学,2003年第5期。19. “从问答看中国法庭审判现状”。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5期。22. 法庭语言技巧,法律出版社,2005年。23. 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国际学术演讲和会议1. 2010年6月应邀参加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召开的首届语言与法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言。2. 2010年5月应邀访问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和语言学系并作学术报告。3. 2007年3月应邀访问圣地亚哥大学法学院并作学术报告。4. 2007年3月应邀访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5. 2007年3月应邀访问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巴巴拉分校并在交叉人文研究中心作演讲。6. 2007年3月应邀访问洛杉矶Loyola法学院并作演讲。7. 2007年3月应邀在纽约布鲁克林法学院作学术演讲。8. 2003年7月应邀参加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并作发言。9. 2007年7月应邀参加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并作发言。10. 2004年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法律语言学研讨会并作发言。11.2009年9月应邀参加北京第十二届世界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大会并作发言。池水涌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1-05-20发布单位:华中师大 浏览次数:17651963.02 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1985.07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1.07 毕业于延边大学朝文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4.07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85.07-1996.06 延边大学成教院、朝文系,助教、讲师;1996.07-1998.06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讲师;1998.07-2010.12 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03-2000.08 韩国成均馆大学/庆熙大学 国语国文系,访问学者;2011.01-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 教授/主任;韩国文化研究所 所长E-mail:所授课程(本科/研究生):综合韩国语韩国文学史韩汉语言对比韩中中韩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与研究兴趣:1. 韩国文学(包括中韩比较文学)2. 韩汉语言对比及翻译3. 韩国语教学法主要论文与著述:1. 文化导向型韩国语教学法研究,韩国语教育11卷2号,韩国文化社,2000.12;2. 浅谈汉语助词的的翻译,中国朝鲜语文,2000年第一期,2000.01;3.朝鲜文学通史(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9;4.韩国语疑难解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08;5.韩国语敬语形式的研究(合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05东虹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1-05-20发布单位:华中师大 浏览次数:1718生于1968年9月湖北省襄樊市1989.7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94.12 晋升为讲师1996.6 在华中师范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3.6 晋升为副教授2007. 7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获博士学位2009.1 - 2010.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语言习得中心”访问学者 (受邀于James P. Lantolf教授).2010. 7 晋升为教授Courses:第二语言习得 (博士生课程)第二语言习得(硕士生课程)语言类型学 (硕士生课程)英语写作 (本科生课程)英语论文写作 (本科生课程)综合英语 (本科生课程)Research Fields and Interests:1. 第二语言习得2. 语篇分析3. 语用学Selected Publications:1.Retrospective labels in Chinese argumentative discourses. In Minghui Dong et al. (ed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iety.2.Demonstrative NPs and Pronoun it in Chinese L2 Learners Writing. The Journal of Asia TEFL vol 7 (1), 2010: 87-106.3.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naphora Resolution from SDRT Perspective. In Donghong Ji,Minghui Dong,Darunee Smavatkul and Kim-Teng Lu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IALP)2008. Singapore: COLIPS PUBLICATIONS: 71-77. ISBN 978-981-08-1609-4. (ISTP收录)4.Person deixis in ESL Argumentative Writing.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7.5.Teacher and Peer Comments and L2 Writing Anxiety.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edar Falls: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2005.6.Identification of L1 strategies.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3 vol. 26 (3):11-14.7.A survey of freshmens L1 strategies and L1 transfer in their written work.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edar Falls: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2002.8.“ 语段表征理论的是与非”.外语教学,2009,3.9.“抽象实体回指中所指歧义的处理策略”.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4:19-25.10. “英汉抽象实体回指语的语用功能比较”.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第一期:16-21.11. “论证文体中的抽象实体回指研究”,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75-79. (获第八届重庆市好作品三等奖)12. “ESL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13. “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人称指示”,语用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409-418。14.“第一人称复数与有定描述语的语义和语用研究”,熊学亮,曲卫国主编,语用学采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68-176。15. “否定语序的类型学分析”,外语学刊,2006年第4期。16. “抽象实体回指一种特殊类别的回指”,外语与翻译,2006年第5期:51-56。17. “探讨习作评阅方式”,21世纪报英语教育周刊,2006年第47期。18.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批判性思维意识调查”,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5年秋季号:155-161。19.“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100-105。20.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评判性思维能力研究”,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ISSN 1000-5544,21.“写作策略、词汇量与写作质量的关系”,现代外语,2004年第3期:。ISSN 1003-610522.多维模式的多维分析,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23. “英语写作中的词汇因素”,现代外语,2003年第2期。(该文于2005年获“第一届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由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收入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胡文仲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4.“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中的逻辑连接”,江汉论坛,2003年第8 期。25. “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该文被收入文秋芳主编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26.“英汉通知写作中的文体差异”,应用写作,2002年第2期。(该文获“全国第八届公文学术研讨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全国公文学术研究会主办。)27.“试论概括性语言在英汉公文中的应用”,应用写作,2002年第6期。罗良功来源:华中师大 日期:2011-05-20发布单位:华中师大 浏览次数:2107文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英语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美诗歌诗学协会执行理事、美国学术期刊索妮亚桑切斯文学评论顾问、外国文学研究(AHCI源刊)编委、学术集刊世界文学评论编委。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先后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分配至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任教;1998年调任武汉理工大学任副教授,2006年评聘为教授;2009年调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曾于19891990年赴武汉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2003200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访学。2011年,被遴选为美国富布赖特研究学者。曾任“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2007)和“兰斯顿休斯国际研讨会”(武汉,2007) 秘书长;富布赖特资助“美国非裔文学国际研讨会”(武汉,2009)秘书长;“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课程:英语诗歌理论、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美国非裔文学、英语文学经典、20世纪美国文学、20世纪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选读、英国文学选读、英语诗歌选读、英汉翻译、英语写作等。研究领域与兴趣:主要从事英语诗歌、美国族裔文学、现当代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的研究。近年主要论著:1. 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 美国文学选读新编(20世纪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主编。3. 英诗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005。4. 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合作编辑(第二)。(CPCI-SSH收录)。5. 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世界诗人同祭四川大地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合作编译。(荣获2008年“中国最美的书”和2010年上海市第十届银鸽奖二等奖等荣誉)。6“翻译诗学观念”:论美国语言诗的诗学观及其翻译。外国文学研究6(2010)。7.“The Studies of Richard Wright in China: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With Shi Liling). (美国)Valley Voice: A Literary Review 2 (December 2010)。8. 论兰斯顿休斯在麦卡锡时期之后的诗学观。华中学术2(2010)。9. 从独语走向对话:中国的兰斯顿休斯研究三十年。世界文学评论1(May 2010)。10.论兰斯顿休斯早期的美学思想。三峡论坛3(2010)。11.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诗歌中的历史书写 以赞美这一天为例。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10)。12.道德作为民主之途:兰斯顿休斯早期诗歌解读。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1.1(December 2009)。13.种族发现与艺术视角: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的诗歌成长。世界文学评论 2(2009)。14.黑人女性问题作为视角:解读兰斯顿休斯的组诗“你的女士”。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诗歌形式作为政治表达:索妮亚桑切斯诗歌的一个维度。当代外国文学2 (2009) 。16. 简论瓦尔德曼及其诗歌(附瓦尔德曼诗歌选译一组)。诗歌月刊 3(2009)。17. 论安瓦尔德曼的表演诗歌。外国文学研究1(2009).18. 艺术与政治的互动:兰斯顿休斯诗歌研究综述。世界文学评论,2(2008)。19惠特曼诗歌传统与兰斯顿休斯早期诗歌艺术。外语论坛,1(2008)。20. 论兰斯顿休斯的人民阵线诗歌。外国文学研究2(2008)。21Poetics, Poetry, Language Poetry: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Marjorie Perloff. 外国文学研究3(2007)。22杨柳风:一个关于家园的乌托邦。外国文学研究4(2006)。23论兰斯顿 休斯诗歌的伦理道德之维,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新方法全国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The dawning of my life on the final page of my diary: Themes of Henrik Ibsens Early Poems.” Construction of Freedom in Ibsens Dramas: Paper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Ibsen Conference in Chin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5真善美:从诗的主题到诗的创造论莎士比亚的诗歌美学观。世界文学评论2(2006)。26Poetic Craftsmanship and Spiritual Freedom: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onia Sanchez。外国文学研究6(2005)。27论兰斯顿休斯的幽默。外国文学研究4(2005)。28Sonia Sanchez: from Haiku to Harmony. (美国) BMa: the Sonia Sanchez Literary Review 10:2 (2005)。辛凌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admin 浏览次数:24051979.10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1983.7 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教师英语进修班毕业1985.2 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1990.1 美国孟菲斯州立大学(现孟菲斯大学)英语系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毕业1979.10-1988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公外教研室,助教1988-1993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外系,讲师1993-2002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外系,副教授2002 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外系,教授1987.9-1990.1 美国孟菲斯州立大学英语系、外语系研究生 (导师,Dr. Marvin K. Chin) 及助教2005.2-2006.2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中心访问学者 (导师,Dr. Yong Zhao)所教课程:非专业英语本科:大学英语视听说,大学英语读写译专业英语硕士: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及研究兴趣:1. 英语教学法.2. 计算机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主要成果:1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自主学习实证调研,电化教育研究, 2007年6期.2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综合训练(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程(大学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大学英语进阶听力教程应用自如(6),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参编/编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震撼宇宙的七大思想(英译汉),科学出版社,1992.7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1997.8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1),“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5.9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自主学习路径”项目,200910华中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1),2004.11华中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2008.12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论文类)(排名1),2009年.13湖北省大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1),2007.14多次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张豫鄂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华中师大 浏览次数:1987张豫鄂 女 1955.11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精品课基础俄语主讲教师,高级俄语教研室主任。197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俄语系,曾留学于莫斯科师范大学,主修语言与文化。讲授文化语言学、词汇学,从事文化语言学、成语学、语义学研究。主讲本科生主干课: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报刊新闻;研究生课程:文化语言学、词汇学等课程。从事文化语言学、成语学、语义学、俄语教学法研究。出版著作8部,译著2部。主要著作有俄语语言文化学、俄汉成语的文化分析等;担任商务印书馆九五计划俄汉成语双解词典副主编。近年来在“中国俄语教学”、“外语学刊”、各类学报等国内外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以上。主要有俄罗斯人名形态结构的文化语义分析、俄语专业基础阶段情景法教学之我见、基督教语言哲学简析、 、 2008- 等。李俄宪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华中师大 浏览次数:2513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教授、博士生导师、日语系主任、副院长。1962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成武县。19831993年10年间在曲阜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从事日本文学和东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32003年10年间在日本继续专业学习与研究。1998年日本国立山口大学硕士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日本国立新泻大学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做完博士后研究回国。在日本学习与研究期间兼任新潟大学外国人研究员、青岛大学教授、长期在NHK文化中心和水产省文化机构兼职工作。现任日语专业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日本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东方文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日本全国解释文学学会;日本全国大学国语国文学学会;日本比较文学学会等学会会员;武汉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秦晓晴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1-05-20发布单位:华中师大 浏览次数:26251961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员入选者、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2005至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2005-2010)、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04至2008年)。外语教育年刊主编(2005-2010)、现代外语匿名审稿人、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审专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期刊匿名审稿人、中国外语教育审稿人、中国英语教育期刊编委、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会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英语写作原版影印系列丛书”专家委员会委员、“西方应用语言学视野第二语言习得前沿书系”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和研究背景1. 2007年3月至9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高级研究员2. 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3. 1998年12月30日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4. 1992年6月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5. 1986年6月武汉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大学毕业6. 2002年1月27日至2月18日赴英国伦敦国际培训学院进修7. 1999年11月至2000年5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8. 1999年5月至1999年10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9. 1999年春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进行学术访问10. 1996年夏应邀赴香港大学教育系进行学术访问11. 1980年1月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毕业主讲课程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级研究方法与统计硕士研究生课程:语言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本科生课程:高级英语、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佳作赏析、英语泛读、英语精读工作经历1. 2010年至今: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 2002年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3. 2000年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4. 1992年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5. 1980年1989年:湖北省浠水县竹瓦高中教师研究兴趣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写作、研究方法获奖情况2006年1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2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01年12月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5年10月获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二等奖1997年4月获华中理工大学青年学术论文交流一等奖1996年12月获南京大学世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1997年10月获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部分研究课题1.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研究”(10BYY035)2. 中国外语教育基金第五批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ZGWYJYJJ2010A30)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规律及特征(NCET-05-0654)”4. 国家985项目创新基地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研究(985HUST-12)”5.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文本特征和写作方式的系统研究”6.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高校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X020)7.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写作特征及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2003d010)8. 教育部全国教育考试“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外语听力考试标准及评分误差控制研究(40.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模式及其外在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 (01JA740019)10. 国家留学基金委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策略培训模式的实验研究”发表的著作和主要论文1.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2.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第1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应用(参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5.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6.考研特别快车:英语(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7.考研英语全面突破语法词汇完形填空(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8.考研英语全面突破英译汉(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9.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主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7年)10.Application of Topic Knowledge in Graduate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forthcom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11.内容知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1期12.A Contrastive Study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FL Academic Writing,第七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究会,2010年9月25至26日吉林大学13.学术写作中的外在知识资源使用研究,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4月23-25日苏州大学14.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写作焦虑测试报告及其对写作教学的启示(第2作者),外语界2010年第2期15.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6.二语写作准确性结构效度研究(第2作者),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2期17.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Man Li, Xiaoqing Qin. AAAL 2010 Annual Conference18.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外自主英语学习(第2作者)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9年第4期19.An Empirical Study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ttributions of EFL Learners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第2作者). Asian EFL Journal, 2009, Volume 11. Issue 320.外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选题特点,外语教育2008年第8卷21.第二语言写作过程研究现状。2008年9月26-27日“第六届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2.Motivation for Writing and Writing Strategy in EFL Writing Process。2008年3月22-23日“第六届亚太地区二语习得研究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23.跨文化语用交际策略(第3作者),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第3期24.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tertiary English learners. (Co-author. pp. 146-170). 中国英语教学(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5月)25.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o-author. pp 790-804). 中国英语教学(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5月)26.国外二语学习者作文书面反馈研究(第2作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59-6327.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研究的现状,收入戴炜栋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2006年)28.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收入戴炜栋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2006年)29.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ertiary-Level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co-author). 2006. RELC Journal (Vol. 37, 1)30.成功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第2作者),外语教育2005年第5卷31.英语专业大学生句法复杂性的发展特征研究。2005年11月12-13日第二届全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32.非英语专业生英语写作策略意识调查(第2作者),外语教育2004年第4卷33.浅析英语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第2作者), 外语教育2004年第4卷3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收入文秋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35.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co-author).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 (May 21-25, 2004)36.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co-author).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37.The rel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to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 (co-author). 2003.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8, 1:17-3238.Internal structure of EFL motiv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2003. In Hu Wenzhong (ed.) ELT in China, pp. 593-62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39.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使用情况(第2作者),外语教育2003年第3卷41.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收入文秋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42.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之探讨,收入马登阁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有探索与创新4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第1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44.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现代外语2002年第1期45.动机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46.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探讨外语教育2002年第2卷47.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现状的分析(第2作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48.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49.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的研究现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50.通过互动发展研究生创造性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第2期51.英译汉教学中还原法的灵活运用,中国翻译1996年第4期52.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53.论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熊兵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华中师大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美国Binghamt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湖北省翻译协会理事。所授课程研究生课程: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应用文体翻译本科生课程:综合英语,汉英翻译理论与技巧,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领域与研究兴趣1. 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究2. 英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