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浙江高考作文:文不如其人(4篇)_第1页
xx浙江高考作文:文不如其人(4篇)_第2页
xx浙江高考作文:文不如其人(4篇)_第3页
xx浙江高考作文:文不如其人(4篇)_第4页
xx浙江高考作文:文不如其人(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XX 浙江高考作文:文不如其人( 4 篇) XX 浙江高考作文:文不如其人( 4 篇) 1.文不如其人 富阳中学高一( 22)徐匡义 古人常云:文如其人。是以古人通读四书五经,悉学儒学经典,饱读诗书歌赋。所作之风不过风景名胜,借景抒情,或是在哀痛中抒发作为有志之士的唏嘘而已。而随着时代巨变,现代人的文风随着社会之变接受了更多理性之意,而这些思维是与封建时代的纲常礼教所不同的。 现代人的思维常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心善变,有时也虚假,复杂的心理导致我们看到的世界有时显得歪曲而可怕。有时我们的内心抱有幻想, 可笔下的文字却正抱怨现实不恭;有时我们心中悲愤交集,可笔下流淌的却是对美好的渴望与希冀;有时我们平淡看世界,默然思人生,其实内心风起云涌,热血般的思潮如潮水般涌出,笔下的文字也顿时如心怀古人,泛起了波涛汹涌的浪花。 有人常说,现代人的思维常表现为对现世的抒情、或赞美、或忧郁。但我想说,抒情并不等于表现真切的心声,人的各种主观情绪也经常导致文风的变化,在其文字中,就容易发现这些情感的流露。这些带有充分的文学色彩,混加了华丽的词藻或仅仅是质朴的语言,再掺杂着作者的主观情绪的一副逼真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也就是一种 给定了特定的情景,2 / 8 再加上所谓的 “ 文学手法 ” 之类的外衣而组成的各种文字交集互融的创作表现罢了。这种类比像极了我们的情绪,虽是现实的存在,却时常表现了虚假繁荣。 其实对一位作家来说,文学始终只是一种表现。就像香港著名填词人林夕先生,写下 “ 令今生今世不爱我的人,子子孙孙流传着她与隐秘的我相爱的传闻 ” 的他却在人间难解姻缘,至今未娶,素成奇谈。一代才子无法在现实情感中做到像文学中如鱼得水,这也许就是 “ 文 ” 与 “ 人 ” 之间的本质区别吧。还有像最近几年蹿红的各类网络作家,其创作的或豪情或婉转的故事,不过是通过本能的经验虚拟 出各种文艺角色来组成的集体而已,看似真切的抒情其实不在作者本身,而更在于小说中的主人公。以这种身份定位的方式抒发的情感怎么能说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呢?可能 “ 文 ” 与“ 人 ” 之间也存在着该种一念之间吧。 古人常云:文如其人。可我觉得,在现世与社会变换的律动中, “ 文不如其人 ” 的观念推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并且这种创新性思维激发他们了不同于古人的创造力,而且我认为这种流动的理性是有活力的,就像 “ 文不如其人 ” 的理念不断推动社会流动与进步一样,历久弥新。 2.文不如其人 富阳中学高一( 21)徐思佳 3 / 8 所谓 “ 其人 ” ,是 后世对于前者在德行上的评价。人们常以当今广泛接受的价值观作为基准,对历史人物进行总结和评判。但评论者往往会忽略因历史发展而导致的思想观念的变迁,受所持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迥异,从而作出偏颇的评价。对 “ 其人 ” 评价的失误,理所当然会引起对 “ 其文 ” 的评价的错误。 著名的二十四孝,是古人所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百善孝为先,孝顺是至上、最为时人推崇的品德。然而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它,其中不乏 “ 葬子送母 ” 、 “ 卧冰求鲤 ” 等过于偏激的做法和极端的理论。二十四孝也被作为批判封建、愚昧的教材。古今观念的差别,促使人们思考的角 度发生了变化,对事物好坏也有了不同认识。但以现代的眼光来评价古人,未免有失公平。 有古语曰: “ 字如其人 ” 。从人的字迹可以推断人的品格。然而又有几个人知道,北宋的亡国之君, “ 靖康之耻 ” 的主角之一宋徽宗赵佶便是广受推崇的瘦金体的创造者。依照上述理论,好逸恶劳、荒淫无道是北宋的风尚? 光芒以谦逊为外衣,谎言往往为虚伪所掩盖。在当今商品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作品往往被大众的喜好所胁迫,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袒露真实的心声往往只有遭到谩骂。正直的作者被排挤,虚伪的马屁精便趁虚而入。一切为了追求 利润,一切为了迎合群众的喜好,光4 / 8 鲜的外衣总是引人瞩目的,而平凡的真实被排挤在角落里。当作品的内容与口味完美契合,是真是假在大众眼里便不再那么重要,当真实沦为摆设,隐藏其后的阴暗便被人遗忘。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大众的眼睛往往难以辨别真伪。 文章作为文字的组合排序,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大幕之后隐藏着的真实,在观众面前若隐若现,难以琢磨。如管中窥豹,的确看到了豹身上的斑纹;盲人摸象,确实摸出了象身上的部分。但那离真正的豹、真正的象还远得很。那被封闭的竹管遮盖的,那残缺的感官所埋没的真相,是依靠竹管和盲眼无法看穿的。 依靠片面的表达、有限的片段论定整体,论定现象之下的本质,论定作品这大幕之后的安排者,这样的评论的准确性又能经得起几分推敲? 喜爱作品这件事无可厚非,但因此爱屋及乌,把作者的品格捧到高不可攀的地步,为了并非真实,仅仅仰赖主观意志衍生的完美作者印象成为旁人眼中的笑柄,未免让人唏嘘感概。 3.文不如其人 富阳中学高一( 22)江程程 古人云: “ 文传意,诗言志,词抒情。 ” 似乎很多人认为文章之用是 “ 传其人 ” ,向后人展现自己的人格,故可以从文中看出人品。但我以为,仅凭文章判断人品,就如 “ 一叶落5 / 8 而知天下秋 ” ,是过于武断的。 首先,作家的文体风格是可多变的。毛诗序中有言: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一个人身处境遇不同,所思所想也必有所不一,此时融眼前之境,化为心中之感,便有了与平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就像豪放词人辛稼轩有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征战沙场的壮阔豪迈,亦有 “ 拍遍栏杆,无人会,登临意 ” 不被受用的失意落寞;又如李易安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的忧伤,亦有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的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由此可知,人的情绪多变,文风也多变,我们很难仅从几篇文章就断定作者人品如何。 再者,人心善变, 人的品质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抑或是思想随着时间的积淀而变得愈加深邃。许多有名的作家在晚年之后都会对自己先前的作品有不同的体悟。如作家金庸在经历了自己爱子的死亡后才了解到自己当初在写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目睹父母死亡时的悲痛、武当七子离别时的伤感时多么肤浅。然而这些,也只有在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我们又怎能仅以他描写不够真实就指责他的作品做作?又如秦朝宰相,有名的文学家、篆书家李斯,此人曾写下名垂千古的谏逐客令以求秦王接纳四海之宾,是一位励精图勤的好官员,然而秦始皇驾崩时心生邪念,与赵高一起立秦二世胡 亥,将秦朝推入深渊。诸君若只看他某一时期的文章,又怎能判断他的人品。故以文观人,就如管中窥豹,只6 / 8 能看到人的一面,但不能看见他的本质。 听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那我多读他的作品,再阅读史料和评论,不就能了解其品行了吗?而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千千万万人从小只读四书五经,思想被禁锢,许许多多寒门之士为了报国只能通过科考写阿谀奉承的文章。但这又能代表他的就是虚伪的吗?但也不乏弄虚作假之人。放眼当下,图书市场中形形色色的书泛滥成灾,多少作者为了博人眼球,只写读者感兴趣的文章,抒发着做作的情感。为了利益而 掩瞒自己的真情实意,我们又如何从文中判断其人品? 从另一方面来说,每个读者所能读出的作者品格会有所不同。正如所说: “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读者的水平高低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文的理解程度也会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们也很难仅凭自己的想法就做出判断。 综上所述,文章不一定代表人品,若单从文章判断人品,这无疑与 “ 井底之蛙 ” ,将自己局限在极小的范围观察世界,无论是读书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对这种思想引以为戒。 4.文不如其人 富阳中学高一( 22)邹雨琪 “ 文如其人 ” 这句话似乎凭区区几篇文章就可以 推断出作者的性格、品质,在我看来是远远不够的。确定一篇文章如7 / 8 何下笔的因素太多,怎么知道文章的内涵仅仅来自作者的思想而片面地评价 “ 文如其人 ” 呢? 好的作者往往尝试多种文风,以期能在各个行文领域留下自己的名字,亦或是为时事所迫身不由己从而涉及并不如自己平常所作的类型。恰如李青莲,曾有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的狂放不羁,然玄宗一诏,还不是作了清平调三首词大赞杨贵妃绰约风姿。可若仅借此便推断其奉承媚上,也太刻薄了些,难道仅凭这一篇就抹去其他所有作品吗?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同理,每个 读者心中都有一个作者。读者的阅历、心智不同,看到的东西、侧重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比如安意如的世有桃花等文,喜欢的作者将其奉为神祗请上神坛,可不喜欢的人却以为太多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由此对一篇文一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就不能自以为是地从一个主观臆断、一个狭隘的角度去坐井观天,作者是否与他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作为读者所感受到的一致,是需要斟酌的。 其次,一定时期的情绪会影响一个人,世事变化莫测,人的七情六欲更是每时每刻不同,所以,如果仅凭一两篇作品而觉得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便更不可取了。苏轼一生贬谪不计其数,但他却 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豪放大气的文风来直抒情怀,在谪居黄州密州时自慰 “ 鬓微霜,又何妨 ”“ 会挽雕弓8 / 8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在林中遇雨时不拘小节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类堪比婉约派之名句。并非子瞻意图转变流派,而是因爱妻王弗有感而发,倾诉衷肠。 最后,那些处在作者转型期时所写的文章,便更难判定了。譬如明代奸臣严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