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对联.docx_第1页
冬至的对联.docx_第2页
冬至的对联.docx_第3页
冬至的对联.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冬至的对联【篇一:对联】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生尝试对对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一)1、对联由 和 组成,要求,。 2、对仗的要求是 3 4 等(请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5、结构相当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请用“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填入前面各空,并补充完整)。 6、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仄声包括两种。 7、对联,也称 ,形成于 ,盛行于,可谓源远流长。 8、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声。张贴对联,一般是面对读者的右边是 联,左边是 联。横批的书写是自而 。 (二)、古诗文妙联选: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联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联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联出王之涣登鹳雀楼) 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须自强。(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李颀缓歌行)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第37回)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29回) (三)、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简要分析下面两句是否符合对联的特征。 a、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b、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四)、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与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 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五)、下面几副对联已经打散,请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 a、人梯巧搭登攀路 水深不乏破浪舟 b、学海无涯勤可渡 阵阵渔歌卷春风 c、山高自有人行路 雨滋桃杏万户红 d、风吹杨柳千门绿 书山有径志能攀 e、点点轻舟腾巨浪 心血勤浇栋梁材 (六)根据对联的特点,判断下列对联中的错误并改正。 1 上: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 上: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上联 ?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香) 堂上训练:评改对联(改动一个字) 2.广东省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 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为) 堂上训练:评改对联(改动两个字) 3.全国卷(广西等)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到来) 堂上训练:评改对联 5、全国卷(青海等 ) ?上联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 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春”字上下联重复使用; 下联少一个“内”字) (七)、“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八).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亦可). 二、探究学习(“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一)对联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喜庆类、 、 (二)下面是一组行业对联,请连线,使它与相关行业对应。 千秋伟业千秋福一寸光阴一寸金 饭店 察及秋毫如照烛看来老眼不生花照相馆 一剪喜成百家愿寸尺巧量万客心 理发店 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 钟表店 体态须眉都活泼心神毫发不参差 眼镜行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中药铺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裁缝店 (三) 赏析下列对联,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副,并阐述理由。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3、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自勉联 我喜欢 理由是: 50字) (四)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 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药店 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 茶馆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图书馆 寒衣慰出春风暖 彩线添来瑞日长 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 一室常凝珠宝光 珠宝店 (五)名联欣赏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赏析】用比喻手法,以天为盘星为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气象宏大,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赏析】这副对联用四个节气-大寒,霜降、小雪、清明和两个节日-端午、重阳组成。一寒一暖,形象分明,谈天说地,意境优美。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赏析】上联从月的形状介绍了天文知识。下联从声音上介绍春雷的区别,一形一声,构成一副对联,颇具匠心。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赏析】这是对联,也是诗画,联中钩画出一副美妙的夜晚醒月图。其中的数字掺进了乘法运算。上联“十四”是“七”的倍数;下联“一双”是“孤”的两倍。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联 【赏析】“笑”、“容”二字巧妙,道出了世态人情,写出了人生众相。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赏析】:青山本无意,白铁也无情,皆因忠佞起,称幸或叫屈。何哉?拟人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座佑铭联 点评:有此志,用此心,何愁区区聊斋不成. 三、合作学习(“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对仗歌谣(节选)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垣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礼乐衣冠成上国,文章黼黻美吾身。 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璫对象筒,玉笛对瑶琴。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坪。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辨琴音。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柑对桔,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园珍。 虀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羊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酥对脆,粿对糇。米果对麻球。饆饠逾粽子,馎饦胜馒头。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醲。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鸟兽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虫名 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蝘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谁信蠹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墀对紫阁,绀发对青瞳。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 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眼,百世对千年。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苑圃柳三眠。 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腾芳。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分别 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如似 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重叠 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助语 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欤。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期而已乎。 将乍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 (5)传统对联写作所使用的方法 叠字、反复、复叠、顶真、析字(拆字、合字)、镶嵌 、加减 、翻造、双关、同音、回文、比喻 、夸张、数字、方位、联绵等。 举例: 数字联: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篇二:冬至的别称是什么?】 冬至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观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冬至之日,京师个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得第一大世纪。古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古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冬 至 趣 话 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阴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按照天文学的解释,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 渐长至也。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冬至的别称长至。也叫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短至。也叫短至节。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从“现在时”的角度解释冬至。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故称“短至”。着眼于“现在时”的角度考虑,称长至的该是夏至,而非冬至。 肥冬。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冬至早于年节,饮食丰饶,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喜冬。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冬至,谓之喜冬。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 履长节。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故称。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开始。“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豆腐节。这也是从习俗角度着眼而来的别称,只流行于个别地区。山西虞乡县新志:“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从冬至别称亚岁的习俗可知,探讨冬至名实,还该注意冬至与年节的比较。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冬至俗谚 冬肥年瘦。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比较年节和冬至。据说此俗以江浙一带为最,其实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怀来县志即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在我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民众一年辛勤劳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乡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炉火通红,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后,年节准备工作开始,宰猪杀羊,厨溢肉香。冬至节在年节前,正是诸物丰饶之时,各家饮食自不待说,亲友贺节所携礼物也颇贵重。而当年节之时,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旧时乡民谈菜肴的好坏,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论之;推而广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坏)而言,当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谚,正道出了冬季乡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状貌。 冬至大如年。也称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这种比较和冬肥年瘦的比较基点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说:“十一月冬至节,丛火,把家庙、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但是,两句俗语的比较事项却稍有些差别,“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节日的礼俗,是说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所谓“(冬至节)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谣。” 九九歌与消寒围 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 一九二九不舒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冰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此处以冬至日数起,与现今历法不同,但可能是事实,后世志书也有谓冬至日起数九者。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清光绪14年刻本河北东光县志的作者就说:“至数九歌词,则自唐以来,颇著载籍。如陆泳吴下田家志、周遵道豹隐纪谈、冯应京月令广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并有夏至、冬至数九两篇,大同小异。”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给这种论断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岁时杂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里巷多作九九词、又云:九尽寒尽,伏尽热尽。”宋代大文豪苏辙冬至诗还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的句子。 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以下南北对举两首: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余寒消尽暖初回。 梅花点遍无余白, 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冬 至 节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篇三:奇对联】 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学习过程: 课前我能会: 1、对联,也称,盛行于 2、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 协调。 3、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联。 模块一:识对联之形貌 ? 1、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除夕年尾,新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 2、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 3、日丽风和桃李笑,珠联璧合凤凰飞。 ? 4、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 5、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小结对联的特点: 【学以致用】 一、根据对联的特点,判断下列对联中的错误并改正。 1上: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 上: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二、 “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