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7 X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文艺学论文 莲山课 件 k X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文艺学论文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法 2鉴赏评价 D (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 / 77 (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单元复习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或者评论一位作家,或者谈论我国的一种文学作品,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说明文字和思想感 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个实例的咀嚼,使读者领悟到,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对于文字的联想意义,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如果误用,就形成 “ 套板反映 ” ,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 “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必须 “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 课文指出,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原因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好习惯。 说 “ 木叶 ” 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说: “ 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差无几3 / 77 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 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这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问题。 “ 木 ” 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 “ 叶 ” 因此常常被排斥在 “ 木 ” 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二是 “ 木 ” 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 “ 木叶 ” 就自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由于 “ 木 ” 在形象上具有树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因此,“ 木叶 ” 突出地成为我国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 “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 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 。二是富于暗示性, “ 言有尽而意无穷 ” 。这富于暗示, “ 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 , “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 。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 。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4 / 77 国古代诗人 “ 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 ,中国诗 “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 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 “ 中国 ” 的地方。像各国人 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这样编排课文的目的,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 (引自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这四篇课文的作者,闻一多和林庚是诗人兼学者,他们能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朱光潜和钱钟书是大学者,他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是大手笔写的小文章。这四篇课文即使不见得都是经典,也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对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肯定大有益处。 三、高考备考 所谓 “ 社科文 ” ,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 社科文考查的重点有四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3.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社科文解题思路与方法 5 / 77 社科文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要有三种意识,即整体意识,结构意识和方法意识。 整体意识,就是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 全文的中心意思,即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等。如茶马古道一文,论述的中心是 “ 茶马古道 ” 的兴衰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把握了这个中心,也就掌握了解题的一把钥匙。 结构意识,就是阅读时要有结构解析的意识,即在阅读时要善于抓段意,理清结构层次,在读后形成对全文脉络的清晰把握。如茶马古道共六段,层进式结构,第一段写 “ 茶马互市 ” 在唐代就有记载。第二、三段写宋代汉藏两族都重视茶马互市。第四、五段写唐宋至清,茶马互市的变化。最后一段写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明白了各段段意和结构思路,做题时准确率就很高。 方法意识,对于小阅读的社科文来说,方法意识就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几种技巧和方法,往往会提高解题效率。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是排除干扰法。排除法在客观性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也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解题方法。命题者往往会不动声色地提供一些辅助条件,将错误选项难度降低,采用或无中生有,或答非所问,或曲解原文,或偷梁换柱等干扰手段,使6 / 77 错误项有破绽可寻,这样对错误的排除成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 “ 错误是成功的向导 ” 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瞻前顾后法。此法也叫联系上下文法。有的选项如果仅在某个答 题区间判断正误,比较拿不准,就将答题区间扩大,在较大范围内前后一对照,答案就出来了。 三、是成分分析法。有的选肢,只要对它进行句子成分分析,压缩一下句子再与原文相关处比较对照,答案也就明白了。 四、是关键词语分析法。 解答社科文客观性阅读题通常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两三分钟把全文通读一遍,初步了解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什么新发现;观点是什么;大致有几层意思。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 二、是细读题目,明确指向。再用两三分钟阅读四道题十六个选肢,弄清题干的发问指向,是有关什么的选 择;弄清选择肢的信息内容,结合对文章的大致印象,形成初步判断。 三、是文题对应,确定区域。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相应的信息筛选区域,在原文中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主次信息的区别和联系,为筛选信息,最终确定答案做准备。 四、是比较过滤,选准信息。以文中相关信息为依据,对照比较选择肢的表述,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筛选、转换、整合,形成合理的推断。 7 / 77 五、是排除干扰,确定答案。运用些解题技巧,识破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迷局,让正确选项 “ 浮出水面 ” 。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咬文 嚼字 涎 xan 锱 z 铢 zh 必较镞 z 岑 cn 寂清沁 qn 肺腑付梓z 尺牍 d 下乘 chng 咬文嚼 jio 字 2、说 “ 木叶 ” 袅 nio 袅萧 xio 萧翩 pin 翩冉 rn 冉绵 min 绵缠 chn绵 min 吟 yn 唱王褒 bo 皎皎灼 jio 灼亭皋 go 柳恽 yn寒砧 zhn万应锭 dng潜 qin在周邦彦 yn门闩 shun桅 wi杆 3、谈中国诗 一蹴 c 而就轻鸢 yun 眉眼颦 pn 蹙无垠 yn 卓 zhu 然咻xi 咻下咽 yn 咽 yn 喉呜咽 y 归宿 s 一宿 xi 星宿 xi数 sh 典忘祖 数 sh 据数 shu 见不鲜 二、字形 1、咬文嚼字 婵娟蝉联肆无忌惮殚精竭虑垂涎三尺荒诞不经作弊弊病敝帚自珍隐蔽蒙蔽洗澡词藻干燥浮躁噪音尺牍亵渎穷兵黩武牛犊买椟还珠 2、说 “ 木叶 ” 8 / 77 袅袅皎皎传诵洗练精彩无妨饱满疏朗门栓桅杆干燥漂泊飘零绵密缠绵迢远熟能生巧 3、谈中国诗 了不足奇居高临远一蹴而至流毒无穷眉眼颦蹙穷边涯际回肠荡气吞言咽理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凌风出尘拔木转石惊天动地 三、词语 1、咬文嚼字 援例:引用现成例。援,引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2、说 “ 木叶 ” 一言难尽:一句话很难说完。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缠绵: 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 婉转动人。 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头稍微差了一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 3、谈中国诗 9 / 77 严正:严肃、正当。 羡妒:羡慕、妒忌。 凑泊: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达到物我合一地境界,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 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动人。 拔木转石:能把树拔出来,能把推转起来。形容力量很大。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一蹴而就: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数,屡次,经常。鲜,新鲜、新奇。 四、文学常识 1、朱光潜( 1897 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 )。青年时 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 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1933 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10 / 77 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朱光潜在 30 年代至 40 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 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 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60 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 人 ” ,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 的美学、 B.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2、林庚 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 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 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 年考入清华大学, 1933 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 年起存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 “ 七七 ” 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 1947 年返京任燕京11 / 77 大学中 文系教授, 1952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XX 年 10 月4 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 97 岁。 3、钱钟书 (1910 11 21-1998 年 12 月 19 日 )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 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 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1941 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 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 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 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 (散文集 )1941,开明 12 / 77 人 .兽 .鬼 (短篇小说集 )1946,开明 围城 (长篇小说 )1947,晨光 谈艺录 (文论 )1948,开明;补订本, 1984,中华 管锥篇 (1-4 册,文论 )1979,中华;增订本, 1982,中华 七缀集 (文论集 )1985,上海古籍 【精题精练】 1.( XX全国卷 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 “ 文化的陈 述 ” ,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 “ 文化既成之物 ” 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 “ 将成之物 ”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 “ 寻根 ”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 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13 / 77 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 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 “ 死亡意识 ” 、 “ 生态环境 ” 、 “ 乌托邦现象 ” 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 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14 / 77 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 “ 文化 ” 和 “ 中国文化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 “ 陈迹 ” ,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 “ 陈迹 ” 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 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 “ 将成之物 ” ,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 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15 / 77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 “ 死亡意识 ” 、 “ 生态环境 ” 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 、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 “ 相互沟通的话语 ” 、 “ 各自的话语 ” 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 “ 话语 ” 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答案: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说: “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 文化是不断变化的, “ 寻16 / 77 求纯粹的 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 ,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故选 D。 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 ” 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 “ 死亡意识 ” 、 “ 生态环境 ” 、 “ 乌托邦现象 ” 等。故选 c。 7、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 ” 正确,但不能推出 “ 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 ,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 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故选 A。 2.( XX上海高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 1 6 题。 (16 分 ) 笔墨的超越 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汉代蔡邕说: “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 墨分五色 ” ,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 锋出八面 ” 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17 / 77 产生变幻莫测 的效果。 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 “ 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 。原本的 “ 墨色 ” ,居然可使人感受到 “ 五光十色 ” ;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 “ 音乐的节奏 ”!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 “ 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 情操的民族艺术。 ”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 “ 歌 ” ,墨可以 “ 舞 ” , “ 妙笔 ” 可以 “ 生花 ” ,笔底可走 “ 龙蛇 ” ,甚至文人也被称为“ 墨客 ” 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 “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18 / 77 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 “ 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 骨力 、 姿态 、 神韵 和 气魄 。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 骨力 、 姿态 、 神韵 和 气魄 。 ”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 “ 墨磨偏,心不端。 ” 执笔要求 “ 腕平掌竖 ” ,因为 “ 心正 则笔正 ” ,反之 “ 笔正 ” 可见 “ 心正 ” 。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 “ 中锋 ” 和 “ 藏锋 ” ,因为 “ 中则正 ” 、 “ 君子藏器 ” 。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 “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 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于是 “ 技进乎道 ” ,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 “ 他人终莫能及尔 ” 。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 “ 正人心,所以娴 圣道也。 ” 孔子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19 / 77 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 “ 游戏笔墨 ” 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 “ 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 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 段的主要内容。 (2 分 ) 解析: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四个思考方向:一看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段落里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一般来说,议论的句子可能就是该段落的主要内容;二看段内文句之间是否存在总分关系,总说或总结的句子自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是较长的段落,再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概括、归纳各层次的要点即可;还可以把该段落放在全文中观察,特别是观察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或许上文的结尾或下文的起首归纳了该段的主要内容。如果纯属叙事、说明、抒情的段落,其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当别论。 第 段是一个议 论性段落,一共四句。第 句是引论,第 句提出观点, 句分论,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合、宣纸等方面分论为什么 “ 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20 / 77 因素之一 ” 。另外,第 段的最后一句对本段的内容也有提示作用。 答案: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简析第 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 分 ) 解析:本题貌似考查引证的作用,实质上还得研究段落内部的结构。不过,该段的中心句位于段中两个层次之间 “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 ,这是两个分论点的共同指向。当然,从文脉上 分析,也可以把这一句看作既结上又领下的过渡句,但是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本段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从这句话中分析出来。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 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 ; “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 。再考虑论证方法,懂得引用是为了论证观点、见解的,答案就豁然开朗了。需要做的还有归纳、概括,不要照抄原文。 答案: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 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 3下列对第 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 这种特殊感情 ” 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21 / 77 之情。 B “ 不仅由于 ” 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解析:从 “ 不仅由于 ” 来看,第 段显然是个过渡段。前三段是从笔墨的物质构成要素特别是 “ 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 这个角度阐述其艺术魅力的形成,所以,确实是 “ 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 引出下文 ” , “ 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 。从表达效果上来说, “ 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 。 A 项错在 “ 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 ,应为 “ 对笔墨艺术的赞美之情 ” 。 答案: A 4第 段中加点词 “ 性灵 ” 的意思是。 (2 分 ) 解析: “ 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 这一句既呼应了第 段,又是第 段的中心句。接下来分两个层次分说,第一层到 “ 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 ,谈的是 “ 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 ,笔墨具有了人的情感,文人将笔 墨作为22 / 77 “ 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 ,所以, “ 性灵 ” 的第一个内涵应为 “ 情感、态度、思想 ” 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二层是说 “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 ” ,所以,性灵的第二个内涵应为 “ 美感 ” 等审美层面的东西。不要照抄原文,还要注意提问方式。 答案:情感和美感。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 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解析:这里的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目的是让自己的说理更严谨。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概念 游戏笔墨,但又不是使用其常见义,所以需要加以解释。意思是说, 虽然我知道 “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 ” ,但是,我还是可以从“ 游戏笔墨 ” 这个词语中看到笔墨艺术中 “ 一种游戏的取向 ” ,所以,选用 “ 虽然 ” 。是倒装的转折关系复句,倒装的目的是强调 笔墨艺术中有 “ 一种游戏的取向 ” 。 本题的解答除了关注内容外及语句之间的关系外,还要熟悉标点符号的作用。 答案: D 6从全文看,笔墨的 “ 超越 ” 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 分 ) 解析:从全文看,该段文字谈笔墨的 “ 超越 ” 主要是在后半部分,即第 段至结尾。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即 、 、 。根据语句之间的送迎际会,可以圈定三个23 / 77 中心句 : “ 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 ; “ 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 ; “ 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 。解题方法是从结构入手,把握层次,筛选信息,归纳要点。 答案: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3.( XX广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不可无 “ 我 ”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 我 ”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 “ 我 ” ,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 “ 我 ”, 并不是只有 “ 我 ” 。 “ 我 ” 是时时处在 “ 非我 ” 的包围影响中的 “ 我 ” 。所谓 “ 非我 ” ,就是“ 我 ” 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 “ 我 ” 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24 / 77 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 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 “ 我 ” 化为 “ 非我 ” 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 “ 我 ” 之所以为“ 我 ” ,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 “ 我 ” 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 “ 非我 ” 之中表现 “ 我 ” ,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 “ 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 “ 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 。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25 / 77 对于欣赏者来 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 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 “ 非我 ”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 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 “ 我 ” 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 “ 我 ” 。 艺术活动不可无 “ 我 ” 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 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26 / 77 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 “ 感同身受 ”的态度,不把 “ 我 ” 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 “ 选择题答题区 ” 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 “ 我 ” ,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 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 “ 我 ” 。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 “ 非我 ” 中表现 “ 我 ” ,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 “ 我 ” 。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 非我 ” 世界中找回了 “ 我 ” 。 12.、 AD A 只是,太过绝对。 D 绝对的服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扭曲原意。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27 / 77 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 “ 非我 ” 。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 “ 我 ” 。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 “ 非我 ” 中迷失了 “ 我 ” 。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这是创作者在 “ 非我 ” 中表现了 “ 我 ” 。 13、 c 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14.从艺术活动中 “ 我 ” 与 “ 非我 ” 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4 分) 14 题 4 分 答:划线句为两句。第 1 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 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第 2 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 “ 不可无 我 ” ?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4 分) 15 题 4 分 答: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 一,创作角度 28 / 77 艺术活动要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 二、欣赏角度 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 4.( XX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诗产生于西周 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德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再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 “ 诗 ” 一开始就承担者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 周语上载历王时的邵公说: “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勃。 ”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 “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德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29 / 77 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 诗 ” 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 “ 歌 ” 向“ 诗 ” 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 “ 歌 ” 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 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 文学 ”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 “ 诗 ” 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 “ 诗 ” 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补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 诗 ” ,很自然地 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 “ 音乐 +语言 ”这一形式。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的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30 / 77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现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 “ 乐 ” 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 能异同,有删改) 10下列有关先秦 “ 诗 ” 与 “ 歌 ” 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 “ 歌 ” 向 “ 诗 ” 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诗 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是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31 / 77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 “ 诗 ” 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 “ 音乐 +语言 ” 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12请结合文本,简述 “ 诗 ” 在西周的作用。( 3 分)答: 答案: 10、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概念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D 项中 “ 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 言的 ” 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 “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 ” 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点。 A、 B、 c 三项在文中都各有体现。 误区警示:考生答题误区在于对原文重要概念的把握不到位。 答案: D 11、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c 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 “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 ” 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 “ 诗 ” 而不是 “ 歌 ” 。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内容把握不准确,找不准题干的对应点,就无法做出 正确选择。 答案: c 12、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对本文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要点,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32 / 77 诗的作用的信息,整合作答。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容易失误的地方,除对内容要点概括不全外,还易表述混乱,辞不达意。 答案:诗诗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医师形态的工具。 5.( XX辽宁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现代文阅读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 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 ,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 ,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 ,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 ,不朽 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 永恒存在 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苦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 五四 ” 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 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 “ 文化影响衰减 ” 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33 / 77 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没有接力站,是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 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洗去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镀化工品销售合同范本
- 母亲赠予儿女房产协议书
- 指导股票决策委托协议书
- 厂房分租安全管理协议书
- 疫情期间社保协议书范本
- 加工生产采购合同范本
- 房屋分割三份协议书范本
- 农副产品流通软件研发协议
- 合同面积变更的补充协议
- 拖车带挖机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中级消控笔试题目及答案
- 《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石油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主要防范措施
- 2024年中国防锈油行业调查报告
- 2025年教育管理领导力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办公软件培训课件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2025年职业指导师(中级)考试试卷:职业指导师考试备考策略
- 护士分配科室管理办法
- 颅内动脉瘤护理病例讨论
- 教师军训团建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