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与气化论.doc_第1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doc_第2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doc_第3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doc_第4页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之柱。学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或者说你也只能是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你还没有学到中医的精髓。在临床上,你能只拿书上的条文与患者的证症相查对,很难会有创新,遇到新的病症你将无所适从了。 气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共用共知的一个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不独医学专用。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太平经也有论述:“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庄子至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芝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所以说中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文化。气的文化在诸子百家的学术言论中随处可见。内经发展了这一学说,并使它更进一步的系统化。 气在中医的理论里很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以有人说内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的。一点也不为过。 内经是中医之根,中医之祖。在中医众多典籍里,内经里面讲气的内容最多也是最详细的。它最早地综合了中医的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五运六气、针灸等等内容。内经之所以称为中医之祖,恐怕原因即在此。内经之后,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治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医界名流圣手的大作大论,无不是在内经的内容之上来发挥创造的。可以说内经之后的作品都是内经内容的细化。可以这样说内经是树干,后代诸书是树枝。枝再粗大也还是在干上。无论怎样发挥也都还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超出内经内容范围的发挥还是很少的。没有违背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如,在有的针灸书所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等内容,汪机认为当“不拘泥规定”。他说:“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构哉?”。对留针的呼吸次数。他认为“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吸多少为候”。这与内经里“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的宗旨是一致的。他对金针赋中关于男女气血上下补泻的不同,也有不同看法。金针赋中说:“男子气,早在上,晚在下,女子气,早在下,晚在上。午前为早,午后为晚。”,“男用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泄,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午前如此,午后反之”。汪机则认为“营气行于脉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卫气之行,但分昼白,未闻上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 。所以,汪机批评,这是“颠倒错乱,无稽之谈” 。他还反对用针灸的方法保健。他认为无病则不必针灸。他认为“人言无病而灸,如破船添钉,又言若要膏肓,三里不要干,此世俗之通论,予独以为不然。夫一穴受灸,则一处肌肉为之坚硬,果如船之有钉。血气到此,则凝滞不能行矣,邪客经络,为其所苦,灸之不得也。无病而灸,何益于事” 。汪机对子午流注的按时取穴法也不赞同。这些理论都是对内经的内容不 同理解的结果。但是不管他们之间怎么争论。没有谁对内经的内容否认怀疑的。伤寒杂病论是内经的发挥。针灸甲乙经是内经的发挥,金元四大家的“寒凉论”、“攻下论”、“脾胃论”、“滋阴论”无不是引用内经之理而成的。明清时期又出“温疫”派其理也同出内经之典中。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中医之祖,中医之根,是古人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一 、 内经论气与气化内经论述气的内容很丰富,详细,深刻。有天气,地气,阴阳之气,(四时气)五行之气,五脏之气,正气,真气,营气,卫气,神气,胃气,寒热之气,荣气,气街等。有气的运动方式与内容等。把这些气的内容弄明白了,再来学习中医就有提纲携领得作用。下面我们根据气的内容分别述之:一、大自然之气1、天气。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它说自然虚空的这个“气”的特征是清净光明的,这个不难理解。我们只要抬头看看晴朗的天空。天空里空空荡荡,虚空什么都没有。或者就只有空气在其中,在天气里不仅仅就是空气,其实这个“天气”里还蕴藏着一种生生不已的“道”气。这个气恍恍惚惚的看不到,摸不着,无形无象。正如老子所言“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而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虽然这个气恍恍惚惚,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老子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天气”它本身是清静的,虚无的,恍惚的。它是一团和气。但这个虚空之中有物,有精,有信。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内经里的这个“天气”应与道家的“道”有相同的地方。与道的体用都是一样的。我们讲中医怎又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谈起道来了呢?因为它牵涉到这一块,前面我们讲过,中医文化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是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气候”的环境中产生的。它和中华其他文化是相通的。我们为什么把内经的“天气清净光明,藏德不止”这一句话用这么多文字去描述它呢?因为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它是人生存的大环境。你讲人的健康,如果抛弃了这个大环境,那就不是中医了。你只有了解、理解了什么是道,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天”,什么是“天气”。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又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且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可以生化万事万物)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说明道比天地生的还要早,还要大,它无始无终,它可以生化万事万物(包括人)。讲这些的中心还是为了讲人。人要根据地的变化而变化,地热了,你就少穿衣服,地冷了,你就多穿点衣服。刮风了,你就躲进屋里去。地是根据天的变化而变化的,天要刮风,地上就飞沙走石;天要下雨,地上就沟河满溢;天上出太阳,大地就照亮;太阳下去了,大地就黑暗了。天的变化是根据道的规则来运行的。道的规则是什么呢?月球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绕着银河转人要吃饭,树要生长,火往上升,水向下流这就是道的规则。这个道又是根据谁来变化的呢?地球为什么要围着太阳转呢?是自然的力量,它就是这样的规律。是它本身的规律,所以道法自然。天法道,地法天,人法地。你要是违背了这个规律,真是顺者昌,逆者亡。这个道是什么样子呢?一是上面讲的恍恍惚惚的、是清明的。再一个呢,就是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迎之不见其道,随之不见其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管子中说,“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用之不闻不足”。它又可以包容一切,庄子:“夫大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具备,广广乎其无不容,渊渊乎其不可测”。淮南子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受五形”。道还无所不在。庄子中说:“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廓子曰:“在蝼蚁在瓦壁在屎溺”。道的特点也是无限的,管子中说“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详细的讲“道”呢?因为它是有用的,谮夫论本训中说:“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气者,道之使也,必由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气是道生的,道可以生气。管子说它,“道也者,视而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生”。这个道无始无终,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生生不已,无所不在。“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万事万物都需要它。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得到这个道、这个天气呢?得到这个“天气”有什么用呢?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一篇的题目:一是生气,二是通天。怎么生气呢?上面说的很清楚,要“清静”,清静了,志意得到了治理。治理的不乱了,顺了。这样阳气才能固。人的抵抗防御能力才能提高,以至有贼邪也不能害也。另外,还要“传(抟)精神”“服天气”。传(抟)精神(使精神抟在一起),使精神专一了;服天气。怎么服天气?它没有讲。所以后人也都不会服天气了。也就是说只有使精神专一,再服天气,才能通神明。之所以没人这样做,所以学中医,通神明的人很少了。像岐伯所讲“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的医生很少了。李时珍所言:经脉隧道,唯返观内视者,可察照之啊。返观内脏,五脏六腑,历历分明的功夫大概也是通过精神专一,服天气练出来的吧。如果不懂使志意清净,精神专一,服天气,那么“失之则内闭七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你不这样做,就会内伤,为什么内伤呢?是气之削也,气消耗的太多了。生气通天论还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通天,在我们心目中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本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谁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别人会说就算他有通天的本事,也难逃此劫,况且如果我们如果不会通天不是更不行了,所以要学中医,必须要学这“通天”的本领。不然你就难得中医之精髓。怎么“通天”,其实不难。生气通天论明说了。“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在内经里有很多养生,练功夫的描述,可是学中医的从来不重视。把这非常重要的东西当了参考资料,放一边了。只背那些“汤头药性”、“四诊人纲”,就象一个从没有锻炼过的人,上场就让他踢足球,打拳击一样。 没功夫,怎么能行,逐其末,失其本了 。难怪现在中医发展如此缓慢,大概原因即在此吧。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岐伯还说:“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真是精辟呀。圣人之语三两句话,就把整个练功过程都概括进来了。上配天以养头,怎么配天。我们认为只要用意念想天空,想恍恍惚惚,清清明明,无形无象,无边无际的天空即可以养头(精神),“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这是精神的锻练,意志、意念的锻炼。下象地以养足,怎么养足?象地,走路啊。当然也包括其他的运行,打球,跑步,打拳等。这是练形体。这还不够。还要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中傍人事怎么能养五脏呢?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心主喜,肝主思,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人在社会上,总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你在遇到事的时候能不能心平气和的待之。不能,则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五态即起,伤及五脏。有人说,社会上太复杂,太乱,太吵闹了,练清静,我还是到深山老林里,或者找个别的清静的地方,没人的地方练,岂不是更好吗?王阳明说:“汝若以厌外物之情而求安静,反养一身娇惰之气也”。所以岐伯让你在人事、在社会之中练五脏,这是经验之谈,是精辟之论啊。怎么练?他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这样才能“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才能使身轻体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此金玉之言也,而无人能信奉。悲哉悲哉! 2、地气 地气也就是四时之气。四时之气更是和人密切。春夏秋冬,温暖寒凉,时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着人的一切活动。也影响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正所谓“人法地”也。素问宝命全形论“黄帝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四时之气对人的影响太大了,人虽然是由阴阳二气,相搏,氤氲而生,但要依从春夏秋冬,温热凉寒,生降出入的气的运动规律,才可确平安,否则,你就是生了也成不了,也会夭折的。在素问同篇下面又讲:“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你如果不能应四时,天地就不为你父母,大自然就不养育你,那你还活得了呀。下面又说:“天有阴阳,人有男女,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能顺应天地阴阳等自然规律变化的人,能顺从四时的规律,人的生命运动才会有保障。(未完待续QQ:273004356 ) 中医说明 一、气论与气化论:气论是中医的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看来,气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在人体里有多种存在形式,有限天气、后天气、营气、卫气、宗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荣气等等。正确认识这些气的内涵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的气化论,相当于西医的生理生化,它是说明人体结构与功能代谢及生命活动顺利进行与障碍的理论,是医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管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实践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西医认为人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这样构成的。而中医则认为人是由精、气、神、血、经脉构成的皮肉筋脉骨、五脏六腑的。西医认为人的生命运动是通过吸收外界的水分和各种营养元素来维持的。是从食物中有形的成分中来观察的。而中医是形(结构)和气(功能)两个部分来体认的。 气化论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是,现在学习中医的很多人都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在大专院校的教材里很少有这些内容,甚至一些中医的高级丛书里也没有详细的论述。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超常状态下感悟的,不易理解。气化论这部分内容,从内经开始,又参阅了大量的文献结合自己的内证实践和临床实践经验,把气化论这部分内容详细的展现出来,是搞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人士提高医技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二、三焦论三焦在中医里是五脏六腑中的一腑,在人体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在诊疗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在内经和难经对三焦有不同的论述,所以历代中医学家对三焦在,结构、功能等方面有较大争议,有人认为“三焦”是有名有形,有人认为“三焦”有名无形;有人认为“三焦”是脂膜,有人认为“三焦”是胰腺,也有人认为“三焦”腹腔里的血管、淋巴、神经等,一直争论不休。对三焦名称、结构、功能的探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焦论参阅内经、难经到后来多家论述,结合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及临床实践,对三焦的名称、结构、功能、作用、病理及辩证施治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虽不能说把三焦的理论剖析至尽,也算是一家之言吧。三、中医纲领:人体是当前宇宙中结构功能最复杂的事物,其奥秘深不可测,然而在这复杂的事物里,怎么样掌握其规律呢,这是历来科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课题。这就要化繁为简。怎么样化繁为简呢?西医里把人体分为八大系统,系统再分器官,器官再分组织,这样一层一层的剖析开来。中医也把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来研究的,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中医分法有多种: 1 人体再复杂,细分之不过是气、血、精、神。只要抓住主要的部分,其他的也就好弄了。 2 人体无非就是内外两个部分,不是内,就是外。人的致病因素也就是这两个部分,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这部分内容,总结了内外两个致病因素及对治方法。 3 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的在和诊断依据,这也是对人体病因病症的总结。在此也根据自己的体会补上了对治之法。 4 中医的八纲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等。在治疗上,古人也总结了什么“四总歌”、十二经、奇经八脉、等等。中医纲领相当于西医的系统论,只要这部分内容熟练掌握,做个中医也就不是难事了。 四、中医望诊 内经里反复说,“望而知之,谓之上工”;“望而知之谓之神,脉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历来都把望而知之是中医的高级境界。常言说: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人身体里面的状况怎么样,就必然会反应到外面来,犹如树根旺则枝叶繁茂;根枯则枝叶萎黄。由于人吃、穿、住、行、经历的内容不一样,那么人的基本素质、体质也不会一样,常言说: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什么体质的人,容易生什么病,也有一定的规律的。人怎么才能成为望而知之的上工呢?那你就仔细阅读中医望诊这一部分内容吧! 五、有些人认为中医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也有人认为中医是一门玄学,不可思议。中医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灿烂文化,民间不少人,都有家传“秘方”、“绝技”。中医诞生在“传说”之中,发展在“传说”之中。如:扁鹊治虢太子,华佗刮骨疗毒一样神奇的传说。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中也见到不少的典型病例,特举出,以供同道赏目,探究中医之奇或许可从中得到些某种启示。 六、黄帝内经被称中医之祖,其理法皆备,虽经数千年,历代医家无不以此为本,虽成书于远古,其内容令文明日益发达的现代人都觉深不可测,真乃一部奇书、神书也。虽然如此,而无治疗伤寒之法,所以张仲景留下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虽称为“方书之祖”,但对有些病,也并非最佳之方。就产生了“火热”、“脾胃”、“攻下”、“滋阴”诸多门派。以上诸方虽妙,却无医“温病”之法,正所谓“以伤寒之法医温病,死者多见”。温病学派应运而生。时值今日,科学日益发达,社会快速进步,人类环境的快速改变到了令人匪夷所思之地步。中医会就此而止吗?不会。可是中医何去何从,请看中医理与法的发展。 七、中医学学容易,但要成为医学家,就不是容易的事了。有志于成为医学家者,在没有成为“家”之前,都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家,像张仲景,像华佗,像孙思邈,像李时珍等等吧。学医者无不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你成为医学家的梦,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这个问题,你如果没有想或者还没有像清楚,那么可能这一生你就可能与合格的医学家无缘了。所以想成为好医生的人,成为中医师的必学内容不可不看,它可以使你从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成为望而知之的上工。 五禽戏一、五禽戏,取虎、鹿、猿、熊、鸟五禽之态,练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皮、肉、筋、脉、骨五体之形,形神兼备,意气相合。欲知详情,请看五禽戏基础知识。二、练习五禽戏有祛病强身、益寿延年之效,五禽戏知识问答回答了有关五禽戏中的疑点难点。三、五禽戏内练心、肝、脾、肺、肾。外练皮、肉、筋、脉、骨。怎样练好五禽戏告诉你怎样练好五禽戏。四、五禽戏属于气功的一种功法,什么是气功?你想了解更多的气功知识吗?请看气功小常识。五、中国的气功门派太多了,有“八万四千旁门,三千六百左道”之说,你将选择什么功法呢?简易气功小功法为你精选了数种简单易学,祛病强身开智效果显著的功法。六、华佗五禽戏相传为华佗所创,代代相传,传至今日到亳州著名武术家董文焕这里,已是57代了,这套五禽戏理法兼备、动静结合,是强身健体不可多得的一套好功法。你想学习吗?仔细看五禽戏动作详解,你既可掌握。 (QQ:273004356) 三焦在人体内是五脏六腑中的一腑,它在人的生命运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难经里称其为:“元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但自古以来对三焦的形质、功能,看法不一,各执一词,各据一理,争执不休。后学者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为探究中医之奥义,明三焦之实情,使学者易于掌握,特此再说三焦,一飨读者。一 、 三焦部位三焦本属一腑,却分三部,虽为三部而实位一体,尤如长江,虽是一江,却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一样。三焦也是这样,总称三焦,而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也。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难经则说:“上焦者在心下,中焦在胃上口”。这是对三焦的最根本的论述。胃上口是贲门,贲门紧贴着的是膈,上焦是在从贲门以上过膈到咽这块地方,并且布散到整个胸腔的里面。营卫生会又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难经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胃的位置,在膈之下,脐之上无疑。但要注意的是,中焦是在与胃平行的位置,切不可理解为,胃就是中焦。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难经:“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可以认为,下焦在脐以下耻骨以上。这是难经对三焦部位的确切描述。虽文字不多,却交代的清楚明白。三焦虽分三部,而实为一体也。二、脏腑划分三焦分三部,一般认为上焦在胸腔,有心和肺。中焦在上腹部有脾、胃、肝、胆。下焦在小腹部,有肾、膀胱、小肠、大肠及女性生殖器官。但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和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的说法:灵枢胀论中说:“肝胀者,胁不满而痛引小腹,肝居胁里”当属中焦。在内经的脉法里,肝与左关相应,而属于中焦。素问脉要精微论:“尽内两傍,则季肋也,心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王冰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则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也说明肝属中焦。王叔和在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篇中,引脉法赞说:“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又说:“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现在最通俗的说法也都是以左关候肝胆为据。而说肝为下焦者,则认为,肝与肾同为不焦。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宗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如渎,其气起于胃下腕,别回肠,主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主肝肾之候也。所以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居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他在上面说:“肝为阳脏,位于中焦”。这里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除肝脏有分岐之外。别的脏腑都没有争议。从内经难经旨意来看,我们认为肝脏属中焦无疑。如:“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之处,”即使从其功能来看,也当属中焦。如:“中焦以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中焦如沤”,“主入补主出”等。都符合肝脏属于中焦特点。下焦的功能是“如渎”。“渎者,浊也,通也,所以通垢浊也”。若肝属下焦当“主出而不内”,这就与肝脏“入而不出”的功能不相符了。那么为什么孙思邈把肝脏归于不焦了呢?在清代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辩中,也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归为肝,的病变范围。虽与内经,难经之旨不同,然其临床证实也是正确的。我们该怎么样认识呢?1肾属下焦,其气与肝相通。(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辩证之时,则肝肾同出。、三焦其“焦”,虽说上焦为心肺,等等。并不是说心和肺就是上焦。否则称上焦直言心肺即可,怎么又用“焦”来代称呢?“焦者乃不实之肉,它包括,整个胸腹腔里所有心管、神经、油膜、淋巴以及胸腹胎膜,脏膜。结构十分复杂。所以难经称其为“有名而无形”。内经称其为“孤之府”。虽说上焦,包括心肺。只能说心肺与上焦气相通相连。而不能说心、肺就是上焦。因为脏虽分心肺而膜是一整体。中焦、下焦也是同样道理。说肝属中焦。其位所在也。说肝属下焦其用在其所也。二者并不矛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内经所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之体在右,其用却在左。肺藏于胸。其气用在右。并不矛盾。肝脏所在中焦。下焦可自认也。得其要中焦,下焦皆是,不得其要中焦下焦皆不是也。三、三焦之经络及其所主病。(一)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于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胸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项;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此经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手少阳三焦经上和手厥阴心包相接。起于无名指外侧端的关中穴,沿无名指外侧上行,经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液门,中诸穴。沿手背到手腕中间的阳池穴,沿上肢外侧面中线两骨之间,过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五穴,穿肘上行,到达天井穴,再沿上臂外侧,过清冷渊,消泺,行走在手太阳、手阳明之间,上肩后,过臑会(手少阳,阳维之会),肩髎至手太阳的秉风穴(手阳明,太阳,阳维之会),下入缺盆,绕行于阳明之外,过手厥阴的天池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分布于任脉的膻中穴处(足太阳,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入络心包。下膈膜,当贲门之上属上焦,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附近属中焦,并足太阳经入络膀胱,约束下焦。另一支脉,从膻中上行,出缺盆向后,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到督脉的大椎和手足诸阳经交会,再上行过天牖穴又分成二支,其一支出足少阳的风池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至于头窍阴(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另一支挟耳后,过翳风(手足少阳之会),上沿瘈脉、颅息,直上到耳上角的角外(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经历足少阳的悬厘、悬颅,颔厌(均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之穴,下至足少阳的阳白穴(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屈曲下行,到面颊部,再折上经过手太阳经的颧髎穴(手少阳,太阳之会)到眼眶下部。还有一支脉从耳后翳风穴处入耳,再出行经过手太阳的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而回耳门穴,又折回到足少阳的上关穴(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复回到耳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上行到丝竹空,折下至目外眦,经瞳正髎交于胆经。此经终止,胆经开始。(一)、所主之病:“是动病:耳聋,浑浑燉燉,咽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针灸大成。二三焦所主病证“三焦者,足少阳,太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膗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隆,虚则遗弱,遗溺则补之,闭隆则泻之”本输。“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咳论。“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行泻膀胱。则下焦胀不溢则为水胀”五癃津液别。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的取之太阳大络”。五味论:“苦入于胃,五谷之味,皆不能受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上焦,而于谷留入胃中,令人柔润者也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四、三焦的功能:(一),总体功能:1、运行水液,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中说:“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内经中多处论述到三焦的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如果三焦运动水液出现了障碍。就患水胀之难。在五癃津液别中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利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三焦,下不得泻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三焦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与转换水液是三焦的重要功能。三焦是怎样通调水道的呢?在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以为常也”。这段经文描述了水液运行的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液到胃(包括大小肠。小肠大肠属于胃)通过胃肠粘膜(焦)的吸引。使精气输与脾。通过脾(主运化)气的再混化,再加工,使其精气再输于肺。这个过程也是通过焦来完成的。因为脾与肺是通过焦来联系的。肺为水之上源,水到此,与肺所主之气,再混化,气化。又通过焦下输到膀胱。“膀胱者,州都三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通过膀胱的气化,根据身体各部所需水之多少,通过焦输布到五脏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去。由此可知,人体的水液调节在脏腑,而三焦是通道,是沟渠。三焦(水道)通利则脏腑调节水液的功可顺利实现,则水液各归其道,各属其脏。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受阻。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出障碍而产生病变,哪一处(焦)出现问题,则相应脏腑的功能受到影响。也会互相影响。正如类经藏象糊中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腕,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临床常见心肺功能不全则可引起下肢水肿,及胸腔积液。肝、脾功能异常则出现腹水。下焦功能障碍则直接影响二便;小便或多,或少,或短,或长,或黄,或清;大便或泻或秘等等。若水液多停于经络、脉管之中还可引起痰饮、水肿等,无水不成痰,痰的形成与水有直接的关系,治痰可以从水来治。所以临床上在调水时,一要调脏腑;二要治三焦才为上法。2、运行水谷。在内经中多次提出三焦乃六腑之一,与五脏(属阴)相对而属阳,其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三焦和大肠,小肠膀胱与一样。同属六腑之一。而其功能也都是“传化之腑”,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由此可知三焦为六腑之一,它和其它五腑一起共同参与水谷的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