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_第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_第2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_第3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_第4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教案示例之二 第一课时 一、教师提示: 这是一篇悼词,从内容上看,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特点是说理,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道理说清楚,使人家信服。议论文的写作主要靠推理,但优秀的议论文往往在说理中适当地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阐述抽象的道理,使要说的道理明白易懂。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还能以情感人。恩格斯的这篇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 1、 2 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这两段,有形象的记叙描写 ,也有抽象的议论,哪里是形象的记叙描写?哪里是抽象的议论? 2.议论的要点是什么? 3.如果没有第一段这样的记叙描写,作者开头就写 “ 马克思永远离开我们了 ” ,接着就是第二段的议论,效果将会有什么不同? 4.第一段记叙描写和第二段的议论是怎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第一段是记叙描写,第二段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议论的要点是提出全文的论点两个 “ 对于 ” 介词结构。第一段这样的记叙描2 / 6 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动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没有这样的记叙描写,文章就不能产生这种感人的力量。但这种记叙描写是为第二段的议论服务的,它与记叙文开头的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是不同的。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 3 6 自然段) (一)分析第三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者运用了一个比喻性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在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种种唯心主义说法,以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用的是哪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本义是怎样的?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这个词语是 “ 繁茂芜杂 ” 。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发展的,有的宣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 “ 掩盖 ” 了人类历史的 “ 简单事实 ” 。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3 / 6 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 “ 繁茂芜杂 ” 这个词语用在 这里,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二)分析第四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这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作者运用了比喻性的语句,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请找出这样的语句。 “ 在黑暗中摸索 ” 、 “ 豁然开朗 ” ,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具体谈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 “ 在黑暗中摸索 ” 是个隐喻句。 “ 豁然开朗 ” 是比哈性词语,意思是眼前突然出现光明的境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 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以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此虽也作过研究,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这是由于他们受时代的局限和带有阶级的偏见,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 “ 是在黑暗中摸索。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 “ 豁然开朗 ” 这个词语。 “ 豁然开朗 ” 与 “ 在黑暗中摸索 ” 造成了4 / 6 鲜明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这一光辉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第五段,紧扣上两小节,以极大的热情,对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以高度的评价。 第六段指出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 “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研究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以此推动革命事业。同时说明了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 (四)教师小结:以上四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二个 “ 对于 ” 介词结构,阐述马克思在革命 理论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第二课时 四、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7、 8 自然段) (一)分析第七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这段阐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作者用“ 得心应手 ” 、 “ 热烈、顽强 ” 、 “ 卓有成效 ” 、 “ 很少见 ”等词语来赞颂马克思。这些词语各写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怎样的表现? 对马克思一生的革命活动,作者特别颂扬马克思创建“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 ,这是为什么?作者是怎样5 / 6 颂扬马克思这个伟大功绩的?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 出: “ 得心应手 ” ,表现了马克思高超的斗争艺术; “ 热烈、顽强 ” ,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 “ 卓有成效 ” ,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 很少见 ” ,是对上述诸方面的概括。第一国际的建立,是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个口号的伟大实践,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最后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起点,所以作者特别颂扬这一点。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让步性的假设复句, “ 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 。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极其生动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如果不用这些描写 性的词、语、句,即使用更多的笔墨,也不能收到这样动人的效果。 (二)分析第八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马克思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形象的描绘,来代替抽象的议论,你认为哪句是形象的描绘? “ 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 ,这个比喻句,具有怎样的含义?如果不用比喻句,这意思就怎么表达?效果将会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这个比喻句很含蓄,发人深6 / 6 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 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就得分别阐述这两层意思,那样一来,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三)教师小结:以上两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一个 “ 对于 ” 介词结构,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 五、朗读第九自然段,指出这是全文的结论 六、教师总结: 这篇论文,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文章不仅令人信服,并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是无可争 辩的。令人感动,则是因为文章在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