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doc_第1页
毕业论文-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doc_第2页
毕业论文-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doc_第3页
毕业论文-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doc_第4页
毕业论文-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船队规模不断扩张,国际海员劳务外派市场高级海员紧缺,国际海员供给转向发展中国家。拓展我国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份额,对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和国家外汇储备、提高我国海员的整体素质、促进航运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海员劳务输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诸如海员自身素质、国内劳务市场的买方垄断、海员培训体制、海员工会的有限保护、海员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海员培训机构、劳务中介组织和政府部门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来提高我国海员外派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健康发展。关键词 中国海员 劳务外派 国际竞争力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seafarer labour service expor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ed economy, the scale of global fleets i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Now because of the scarce senior seafarer in international seafarer labour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 seafarer supply is turning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anding our share in international seafarer labour market has positively significances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the civil employment、add the income of country and civilians、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Chinese seafarer、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seafaring labour export and some existing shortages which includes qualities of seafarer themselves、monopoly buyers in civil market、limited protection from seafarer labour union、backward legal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 for seafarer. On the base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maritime education、the intermediary agent and the government, this paper gives some advice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seafarer labour service export.Key words: Chinese seafarer Labour service expor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26目 录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1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seafarer labour service export2引言1第一章 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国际竞争力的背景和意义21.1 国际海员劳务市场21.1.1 海员外派概述21.1.2 国际航运经济的发展21.1.3 国际海员的供应31.1.4 我国在国际海员劳务外派市场面临的现状51.2 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国际竞争力的意义6第二章 分析中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82.1 外派海员自身素质的不足82.2 海员培养体制的不足92.3 中国海员劳务输出业务中的买方垄断102.4 中国海员工会对外派海员的保护有限122.5 针对海员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132.6 海员外派的办证、出国手续繁杂14第三章 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163.1 海员人才培养163.1.1 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163.1.2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173.1.3 注重对海员非智力素质的培养173.1.4 根据条件可以招收女性海员183.2 海员外派劳务公司改革183.3 政策环境的优化193.3.1 开放中国海员劳务市场193.3.2 建立透明的海员劳务市场信息平台203.3.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203.3.4 组建中国海员工会213.3.5 加大宣传,提高海员的社会地位21结 论22致谢语23引言“世界上如果没有海员,将有一半的人挨饿,将有一半的人受冻!”这句国际航运界的名言说明了海员的重要性及对全球的影响力。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航运业迅猛发展,全球船队规模迅速扩张,尽管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全球航运业遭受一些挫折,但是当前有经验、有能力的海员短缺仍然是航运界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我国船员总数居世界第一,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中国船员管理体制的变革,在高素质船员短缺的形势下,必须深化中国船员管理体制变革,才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促进船员劳务外派市场的发展,提高中国船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具有广袤海洋的发展中国家,拓展我国在海员外派国际市场的份额具有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通过把国内的就业人员派往其他国家就业的劳务外派可以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特别是中西部的就业压力;第二,通过外派海员到国外,可以学习航运发达国家的先进航海及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海员群体的整体素质;第三,能给国家带来一定的外汇收入;第四,促进航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海员的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有船员自身的原因,有海员培训体制的原因,由国家政策法律的原因。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从海员培训、劳务公司和政府政策体制方面给出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提高能有所帮助。第一章 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国际竞争力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发展,全球船队规模不断扩张,加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海员数量减少,使得国际海员劳务外派市场高级海员紧缺,在此情况下,国际海员劳务供给转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海员劳务输出业务对我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1 国际海员劳务市场1.1.1 海员外派概述 海员外派是指船员在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外派企业)的组织、安排下,在外籍船舶上提供服务的活动。对外劳务合作属我国对外贸易法规定的国际服务贸易。依照2004年7月26日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境内企业法人与国(境)外允许招收或雇佣外籍劳务人员的公司、中介机构或私人雇主签订合同,并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有组织地招聘、选拔、派遣我国公民到国(境)外为外方雇主提供劳务服务并进行管理的经济活动1 。1.1.2 国际航运经济的发展航运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兴衰的最主要影响是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形势。有关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国际海运量上升1.6%。世界贸易自1982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进入2000年后,世界经济贸易、高速增长,2004年至2007年世界经济、贸易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7%和17%。区域组织数量越来越多,从2002年的124个发展到2006年的191个,年均增长16个,区域贸易活动更趋活跃,区域内贸易量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2随着国际贸易的强劲增长,全球运力供应量急剧上升。据德国不莱梅航运经济和物流研究所统计,20012005年全球商船队运力增长近1.1亿载重吨,年增长率达到3.3%,与此同时,国际航运业景气度也不断提高,反映其发展状况的“波罗的海干货航运指数”(BDI)在2006和2007年一路急升,在2007年11月一度升至11039点的历史高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影响,国际经济出现下滑,2008年全球贸易额增幅为2%,远低于2007年的6%,其中2008年下半年萎缩趋势更加明显,国际航运遭受重创,BDI指数跌至最低925点。2但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国际航运业的低潮也是是暂时的。在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世界经济和贸易流动恶化的情况得以遏制并不断出现缓解和复苏迹象:主要国际经济体已经遏制住经济下滑的步伐,2009中国经济已逐步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而各航运公司也采取封存部分运力的措施,航运业目前处于供需平衡状态。1.1.3 国际海员的供应在国际经济繁荣和国际商船运力的快速增长期,海员供求量的年增长率超过了5%以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高,使得海员数量大幅减少,加之海员配备体制改变、船舶运营模式变革、降低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船员流向也悄然改变:世界海员供应中心开始从欧洲、北美等传统的海员供应地逐步的向中国、菲律宾、印度等远东和印度次大陆地区转移,西方发达国家由海员输出地变成了海员流向地。现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的船员,一半已经超过40岁,25%已经超过50岁,他们大多数在船上职务较高,多是船长和轮机长,若没有足够数量的、有经验且训练有素的船员来代替。另据国际船员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近3年来,国际航运市场每年增加6千万吨无限航区运力,约需要1500艘船舶。随着船舶吨位不断增大,高级海员人才匮乏,合格海员短缺是当前业界的一大难题。 2008年全球高级船员供给数量为499000人,需求数量为533000人。这充分表明高级船员数量仍然不足,尚短缺3.4万人,到2012年,全球高级船员的供给量为546100人,需求数量为630000人,短缺数量将由2008年的3.4万人增至8.39万人。3 为解决海员短缺的问题,世界船东将目光集中到了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增加海员供给量,满足航运市场的需求。目前,东南亚、南亚和东欧是世界海员市场的主要供应地区;菲律宾、乌克兰、印度、中国、乌克兰、俄罗斯、波兰、缅甸、等国家是国际海员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例如,我被外派到日本SANKO LINE公司的船上实习,2010年SANKO管理的156条船的船队(8艘LPG船、59艘油轮、89艘散货船)中,因为日本的劳动力价格非常昂贵,由日本高级船员运营的船舶只有八条(LPG、油轮),日本船员在SANKO的船员队伍中只仅很小的一部分;SANKO的其他高级船员来自菲律宾、韩国、中国、缅甸、南非、乌克兰、希腊等国家。SANKO的外籍船员中,最多的是菲律宾人,他们做普通船员和在一些散货、油轮上做高级船员;其次是韩国人,在LPG和油轮上做高级船员;再往后是我国海员,因为SANKO从2007年开始从我国招收实习生,目前大多在散货和油轮上做职位较低的高级船员;然后是少数缅甸、南非人在散货船上做高级船员;最后是乌克兰、希腊等欧洲国家的海员,在油轮上做“四大头”这样高级的职位。具体到我所在的实习船“SANKO MAJESTY”,BOXSHAPE散货船,有船员29人(包括6个实习生),船员组成是:3个中国人,2个缅甸人、2个南非人、22个菲律宾人。 据国际船员研究中心(ISRC)提供的最新数据(2008年),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占有份额第一名是菲律宾,达到42%,乌克兰第二名,达到7.3%,印度第三名,达到6,8%,人口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在国际船员劳务输出市场份额的第四名。如图1-1所示: 图1-1 2008年国际船员市场比例图 (1)菲律宾,人口不到1000万,在亚洲船员资源开发和利用中遥遥领先,为世界商船队提供了大约30%的高级船员和43%的普通船员,向世界120个船旗国的14000艘远洋船上派遣了260084名船员(2008年,BIMCO数据)。 (2)乌克兰,尽管缺乏确切统计数字,但据船东互保协会(P&I CLB)估计,在国际船员市场中至少有75000名乌克兰船员。(3)印度,是个人口大国,有先天的英语条件,近年来培训设施、体制改革力度较大,如课程设置的优化、实用化,印度有31家海事培训院校,每年有7200名左右的航海院校毕业生,发展势头较快。一位海事界高级专业人士最近说,“特殊船舶对印度高级船员的需求数量现在是以每年15%到20%的速度增长,日本和欧洲的船东正从印度引进很多船员来代替他们的欧籍高级船员。”31.1.4 我国在国际海员劳务外派市场面临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航运实力不断提升,自从1979 年第一批29名中国船员进入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以来,中国外派海员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外派海员队伍规模和结构得到扩大和优化。据2008 年深圳国际海事论坛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拥有海员有51万人,居世界第一,持有远洋商船证书的海员约17万人,其中高级海员57600 人,包括持有船长和轮机长适任证书的各约5000人。 中国外派海员由初期的普通海员扩大到包括船长、轮机长、大副等在内的所有级别的高级海员,外派高级海员占全部外派海员的比例由初期的约15%上升到40%,外派高级海员现在主要由大学本科、大专航海类毕业生组成。外派形式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发展到现在的外派整套、半套、零散外派等灵活多样的各种形式。尽管我们在海员劳务外派发展很快,取得较大进步,但是要进一步发展海员劳务输出业务,我国在国际海员劳务外派市场仍然要面临很多挑战。第一,外派人数较少。我们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是据2008年的另一项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外派海员只有4万人左右,约占世界海员劳务市场的4.9% (SIRC- 2008年国际船员研究中心数据),不到中国人口的1/30000,不到中国海船船员资源总量的8%,这与我国海员总数世界第一大国的身份不相称。 第二,外派市场面狭窄。我国海员外派中的80%为亚洲地区输送劳务,主要对象为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真正打入欧美市场的不多,亚洲之外的欧美高端劳务市场是中国海员外派机构需要重点关注和突破的市场。第三,中国海员的薪酬较低。中国高级海员与菲律宾高级海员的薪酬差距不是很大,但与与印度、乌克兰希腊等国家差距还是很大。中国普通海员的薪酬只有菲律宾普通海员的1/2或多一点,根本无法与印度、乌克兰等国家相比。中国外派海员的工资低廉,这在我们进入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之初确实是我们都优势,但是有一些海员劳务输出公司仅仅满足于这种所谓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没有看到这背后带给中国海员的消极影响中国海员在全球劳务市场上的地位难以真正提高。工资收入那么微薄,而工作强度和风险程度相同甚至超过外国海员,中国外派海员的心里不平衡,这就可能影响了在船工作态度,影响公司外派海员的整体形象,进而影响中国船员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品牌。第四,我国航海人才流失严重。海员的工作是辛苦的,社会对海员的关注较少,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空间,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能在陆地上找到不错的工作,所以造成我国高级船员流失率逐年升高。据调查分析,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上船工作后的前3年流动率较高,超过10%,从第4年起流动率呈平稳趋势,但10年后,在船上工作的高级海员人数只有50%左右。尽管目前中国海员在全球劳务市场输出方面存在种种不利的现状,但是必须指出,这一切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上难以避免的。国际航运业界的任何志士仁人都会看到,中国海员走向国际劳务市场的规模将会与日俱增,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其中有不可否认的中国国内如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少,城市和农村的就业压力日增,中国航海教育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远远高出国内平均工资的国际海员劳务工资的吸引力,还有就是我国政府进一步放开包括船员在内的劳务输出政策等等。我国的海员劳务输出业务有很大的潜力。1.2 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广袤海洋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拓展我国在海员外派的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展海员劳务外派市场有利于培养中国海员资源。由于海员资源的特殊性,海员的培养离不开船队这个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的航海院校水上专业毕业生和培训机构毕业学员的数量大幅增加,仅依靠中国船队培养海员容量有限,大批的实习生可以通过外派的途径境在境外船东的船队上培养。在推广中国实习生时,确保实习生海员能长期稳定在国外船队上服务,待其成长起来之后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调整到中国船队上工作,可以为国家服务。 实践证明,实习生海员在国外船队上工作之后,其外语水平、职业技能、服务服从意识、安全理念,以及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多国籍船舶混派过的海员4 。发展海员劳务外派不仅可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海员,在海员待遇接近国际标准的今天,中国船队将会有更多的海员资源可以选择;同时通过外派海员的强烈示范效应,进而影响国内海员,促进海员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促进航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外派海员是国内海员群体中的精英,具有良好的培养潜力,通过在国外船舶的任职,在实践中学习国外先进的航运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此部分高素质海员掌握了先进的航运管理经验和技术,受岸上职位高薪的吸引,他们回国后一般不再直接在船上任职,而于服务于与航运相关的产业,所以也必将促进我国航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5 。 第三,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国际劳动力市场与国内劳动力市场有严格的限制和不同的需求,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集中在国内劳动力市场,海员派出直接减轻了国内海员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也间接为国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非常适合我们当前的国情,我国现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外派劳动力是减轻国内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第四,从经济角度上讲,发展劳务外派有利于国民收入的提高。发展劳务外派不仅可以给一些贫困地区家庭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还能为国家增加一定的外汇收入。同时伴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船员可以很快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使家庭尽快摆脱贫困。第二章 分析中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派海员业务迅速发展,外派海员由初期的普通海员扩大到包括船长、轮机长、大副等在内的所有级别的高级海员,外派形式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发展到现在的外派整套、半套、零散外派等灵活多样的各种形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我国海员外派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我国在国际海员市场面临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派海员自身素质,海员培训体制,海员劳务输出市场的买方垄断,海员工会对海员的保护作用有限,与海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2.1 外派海员自身素质的不足我们中国外派海员在英语、技术、生活习惯、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果我们能够从成功的外派经验中提取成功的经验,从失败的外派事例中总结失败的教训,全面提高我国海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大步迈向国际劳务市场,真正实现劳务输出产业化是大有裨益的。一、英语 英语是国际航行的工作语言,也是我们中国外派海员一直以来努力克服的短板。80年代曾有一批中国海员首次进入欧洲市场,但两年内全部返回,主要原因是英语不过关。经过了近年各方的努力,中国海员的整体英语水平确实提高不少,但距离欧美船东的要求尚有距离。中国海员的英语纯粹来自教科书,在教学中没有将英语当做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门学问去教,结果学生看得懂,但是说不出、听不懂、实用性差;对于我们的散派船员来说,就很难适应同船的其它国家海员带有地方特色的英语了。二、基本技能 由于现在的海员考证制度对理论考察的多,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考查的较少,使得现在一些学生平时读书不用功,功底不扎实,仅在适任证书考试前搞突击,死记硬背考试题库。结果海事局的适任证书虽然考到了,但是真正的操作能力并不强,外派后影响了中国海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品牌。三、生活习惯 首先,如何和船上的同事相处。在国内船上长期工作的船员习惯了不分尊卑,大伙打成一片的生活习惯,但欧美船上注重身份、地位,高级船员与普通船员界限分明,高级海员决不容许普通海员出入他的房间,更别说闲侃了;而有着强烈“主人翁”优越感的中国海员往往适应不了这种等级观念6 。 其次,饮食习惯。中国海员普遍不喜欢西餐,但如果船上厨师不是中国人,就得忍受猪排,牛排,面包的折磨,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就自备方便面,但营养上就大打折扣了。 此外,个人生活细节也须注意。不讲卫生,个人房间凌乱,大声喧哗等生活细节问题在国内船舶上或整套外派的国外船舶上也许够不成严重影响,但对于散派国外的海员来说则就是后果严重的。四、工作作风 是努力适应外派船上的工作, 创造中国海员的良好声誉,还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给船东留下遗憾的印象,就因此成为摆在中国外派海员面前的一个课题。遗憾的是,相当部分的外派船员在困难面前萎靡不振,或在船上消极怠工,或致信国内要求遣返。菲律宾海员留给外国船东的印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适应能力强(包括语言技能和饮食习惯),有良好的合同意识,这些是我们外派船员应该学习的东西。 2.2 海员培养体制的不足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是海员行业入门的开始,培养制度对海员的选择、培训、发证、上船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据2009年统计,中国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共有85个,其中本科层次航海教育院校12所,专科层次院校14所,中专12所,其他机构47个。目前海事机构对培训机构培训质量高低往往以评估合格率、考试通过率为标准,这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高和海员实际技能的培养。在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估考试模式的导向下,培训机构注重培训海员评估合格率和考试通过率而非海员实际能力,适任证考试重理论测试而轻实际操作,考出一些擅长考试但实际操作低能的海员。这样海员培训的评估和考试只能作为选拔和评价海员的能力标准,而不能提高海员的实际技术业务水平。由于中国的考证制度、晋升制度、实习制度更换频繁,造成标准不统一,出现一些坐上高速列车的高级海员(毕业5、6年考船长),造成海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整体海员形象。 另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过于倾向国内海员市场,缺少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培养,航海英语培训效果不好,导致外派海员尤其是走出校门时间不长的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外派船舶的环境,产生跳槽的念头,增加了海员的自然流失率;培训内容上缺少航海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航海职业道德教育、航海生涯规划教育,则容易使刚毕业的实习生缺少职业自豪感、有拜金思想、缺乏对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2.3 中国海员劳务输出业务中的买方垄断2004年商务部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规定境外企业、自然人及外国驻华机构不得直接在中国境内招收劳务人员,海员劳务输出也在此列。境外的船东或者服务机构必须通过在境内设立的海员外派中介机构,才能间接地招募中国海员,而且这些海员外派中介机构还必须是商务部设立的半官方色彩的的成员。中国外派海员协调机构(CCOSE)这一行业性组织通过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的各式各样的红头文件取得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CCOSE这一垄断性的利益协调和管理组织尽力维护行业秩序,控制中国海员劳务输出,并借此为行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寻找正当性。比如,2005年6月,CCOSE曾致函新加坡的PB公司,对其“将海员工资全额在船发放”的做法提出质疑,理由是“将海员工资全额在船发放”,使得境内的海员中介公司不能方便地扣除各种名目的中介费用,损害了海员中介机构的利益,全然不顾船东“将海员工资全额在船发放”对海员利益保护的积极作用。另外除了国家政策外,海员劳务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强化了垄断方的势力。那些长年在海上工作的海员对于劳务市场信息掌握的程度,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专门从事该业务的企业相比,在市场买卖的博弈中,处于劣势。既然境外船东必须通过境内的中介机构才能招募中国海员,境内的中介机构就成了中国海员劳务的直接买方。中介机构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根本目标无疑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在CCOSE协调和管理之下,处于垄断强势地位的中介机构,必然通过压低卖方的价格(工资)来实现这一目标。图2-1为海员劳务市场垄断的效应分析。图2-1 海员劳务市场垄断的效应分析 如图2-1所示,中介机构对海员劳务的需求曲线D以海员劳务的边际价值MV来表示,即D =MV,该曲线向下倾斜,符合需求曲线的一般变化规律。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使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买方必使其所买的最后一单位的边际价值等于其边际支出ME,也即曲线MV与曲线ME相交于点。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买方垄断的中介机构在点得到利益最大化的海员劳务数量Q1,并将按照这一数量对应于海员市场供给曲线S,确定对自己最有利的支出工资水平W1。而在没有买方垄断势力存在的市场上,供给曲线S并非买方的边际支出曲线ME,而是平均支出曲线AE,即S=AE。此时,市场均衡的劳动供给量为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K0所对应Q0,工资价格则是W0。显然,具有垄断势力的中介机构购买的海员劳务量和支付的工资(Q1,W1),比没有垄断势力存在的市场中船东购买的劳务量和支付的工资(Q0,W0)都要低得多。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使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境内中介机构以比竞争市场更低的价格(工资),招募比竞争市场更少的海员。7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商务部研究院商务信息部针对我国海员外派业务存在问题的调查表明,80 %的海员认为“工资问题”是阻碍中国海员进入国际劳务市场的障碍,很多海员坦言他们最头疼的是工资低、船上同工不同酬、外派中介克扣工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等问题,并且一致认为工资低不利于优秀的年轻人从事海员职业,会降低海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海员劳务输出业务中的买方垄断力量会牺牲一定的社会成本。在图2-1中,当从竞争市场中所购买的海员劳务和所支付的工资(Q0,W0)移动到中介机构所购买的海员劳务和所支付的工资(Q1,W1)时,四边形A和区域B、C显示了买卖双方剩余的变化。其中,买方(中介机构)剩余的增加量为(+A-B),而卖方(海员)剩余减少量为(-A-C),加总的结果是社会净剩余损失量为(-B-C),该损失以牺牲社会整体较大利益来换取个别群体利益的少量增加为前提。也就是说,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无谓损失。72.4 中国海员工会对外派海员的保护有限海员行业是一个传统上受到工会影响较大的行业,境外的海员一般都参加本国的工会组织或国际性的工会组织如ITF(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ederation)。由于这些组织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积极作用,境外海员的权益可以得到有力的保障。我国的工会组织是一元化的,以全国总工会为基础,下设若干产业工会,其中海员工会全称为“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由几个不相关的产业(原海员工会、公路运输工会、建设建材工会)联合组成。中国海员虽然是中国建设海员工会的成员,但往往对境外的海员工会组织如ITF还要熟悉一些,甚至一些中国海员对于自己是否是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的成员都不知道。因此,当中国海员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工会所能发挥的保障作用就非常有限。一般来说,相比有较强的工会保护的海员,没有工会足够保护的海员的工资水平会低一些。图2-2为工会对海员权益保护的分析。图2-2 工会对海员权益保护的分析如图2-2所示,全球海员的总需求DL和总供给SL都比较缺乏弹性,这里总需求DL由对境外工会海员需求Du与对中国海员Dc需求加总,如果完全由市场决定海员工资则So为市场平衡时的工资水平,但由于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海员工会组织具有较强的垄断势力,海员工会组织通过与船东讨价还价或者制定对工会成员有利的集体合同,使得工会成员的工资水平高于So而达到Su水平,随着工会海员的工资水平升高,船东雇佣的工会海员的数量就会下降,图2-2中的下降量为 Lu;相应的,没有足够工会保护的海员(如中国海员),其讨价还价的能力比较弱,船东可以用较低的工资(比如Sc)获取对方的劳动,因此,市场对没有足够工会保护的中国海员的需求量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新增加的需求量为Lc。随着特定需求量的增大,新一轮的供求力量相互作用,直到海员劳务市场达到均衡。由于对于海员劳务的需求不是很有弹性,所以,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并不一定能够补偿工资偏低的全部损失。站在中国的角度,可以说,境外工会海员的较高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中国海员较低的工资为代价的。7缺少海员工会的足够保护,中国海员低工资造成一定外派数量上的增加,但这从根本上不利于中国海员劳务输出业务的发展。2.5 针对海员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内目前尚无针对国际海员劳务输出方面的完整的法规体系。在涉及劳务问题方面,目前唯一可以依据的法律是劳动部的劳动法、司法部的民法通则以及2007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海员劳务立法的立法层次不高,希望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文件,针对船员群体的船员法亟待出台建立健全海员管理的法律体系。而国际上相关的公约或法规林林总总,如国际运输工人联盟ITF,国际劳工组织ILO等国际组织针对海员劳务输出均制订了大量国际公约,仅国际劳工组织ILO就有38个有关海员劳务的公约。但是我国或是没有加入该组织,或是该公约在我国还没有生效。如ITF规定了海员的最低工资标准,由于我国没有加入该组织,在中国远洋外派船员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处处受到这些组织的干涉;又如ILO的中招募和安置海员公约,明确规定在招聘海员是,招聘中介机构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不得侵犯海员权利,这可以很好的保护海员的权益,但2006海事劳工公约在我国没有生效。海员是国际性的职业,我国目前针对海员的法规建设状况,难免会影响到中国海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2.6 海员外派的办证、出国手续繁杂 外派海员的办证、出国手续繁杂等原因也是制约了海员外派市场的发展,总的来讲,我国现行的船员证件管理机制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海员证书种类繁多。目前,仅海事部门签发的证书就有适任证书、船员服务簿、海员证、专业培训证书、特殊培训证书,专业培训证书有多达9个培训合格证,特殊培训证书有8个培训合格证,外派出境还要持海员出境证明。证书的种类、数量多,给海员的日常保管带来不便,如有丢失,证书的补办更给船员造成很大的不便。二是海员办证比较困难。海员证书不仅种类、数量多,而且每一证书都有其培训、考试、发证管理办法,海员很难弄清楚他到底应该持有什么证书及其办理要求。经常会有海员因搞不懂办证的程序和要求而往返几次,不能及时获得相应证书。 三是海员证书自我管理难度大。船员证书不仅数量多,而且适任证书、特殊培训证书、海员证还有不同的有效期限,使船员证书自我管理难度加大。经常有海员上船之际才发现其中一证书马上就要到期而耽误上船,同时由于各证书的有效截止日期不同,造成船员频繁换证,加之办证的规定多且多变,办证已成为部分海员的心理负担8 。 本文认为,以上问题制约了中国海员劳务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外派海员竞争力的提高。第三章 提高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国际竞争力”是用来衡量或反映一国社会经济整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海员外派劳务国际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程度,核心是人才培养和政策环境9 。本章将从海员培训机构、劳务中介组织、政府部门,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提高我国海员外派国际竞争力有所帮助。 3.1 海员人才培养在培训方面,各航海院校及其他培训机构要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注重对海员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国外派海员的质量,根据条件可以招收女性海员。3.1.1 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英语是海员职业的工作语言,也是我国海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块短板;随着航运界国际交流、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不同国籍海员同船工作的机会日益增多,外派海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否在航运市场立足。根据我在实习船上对那些外国船员的了解,菲律宾的航海教育水平大多相当于我国的大专、中专水平,学校的教学语言为英文,相比菲律宾、南非的实习生,一方面,我们中国实习生的航海知识基本功比他们要扎实许多,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英语水平跟他们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的航海教育应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以及把国际的、跨文化的人才培养观念融入航海教育中。为满足现代航海教育的要求,本文在此给出以下三点建议:1、 改变目前“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议航海类院校的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用英文撰写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课堂教学不低于60%的内容用英语讲授,板书主要用英语书写,双语教学的教材用最新出版的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英文原版教材或汇编外文讲义。二、结合我国航海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先进的外语教学设施,引进国外海员英语培训和测试软件,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多媒体语言训练中心的训练机会,有条件的航海院校及培训机构,还可以适当请外教,让学员与老外面对面的交流,克服与外国人交流的心理压力。三、可通过航海院校间的合作、航海院校与国际公共组织(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的合作,实现航海教育标准、教育对象、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国际适任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四、航海院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英版航海图书资料,方便学生借阅;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老师引导、鼓励学生浏览国际海事组织、民间航运组织、世界著名航运企业的网站,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英语,还能拓展视野,加深对世界航运领域的理解和认识。3.1.2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目前,我国航海教育的课程与STCW78/95公约的全新标准相比,在海员的实际操纵能力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航海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海员培训机构千万不能陷入学历教育考证教育的误区,得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将海员培训重心从当前的以传授知识基础转变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我国航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保证实践、实验教学学时的前提下改善实践、实验条件,最好为为航海类学生提供专用远洋教学实习船以及各种类型的用于航海技能训练的船舶设备和模拟设备。3.1.3 注重对海员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据调查,由于海员工作的特殊性,长期在外漂泊、远离家庭,且在都是男性的环境中工作,致使大多数海员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利于个人健康和船舶航行安全;而且, 我国海员特别是高校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流失比较大,职业稳定性不高。根据我的实习经历,航海确实是一份比较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单派或散派船员在船上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所以,当学生在校时,学校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坚毅顽强的性格,使学生在将来船上工作遇到困难时,能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苦难。针对以上现象,建议航海院校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航海职业道德教育、航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增强其航海职业自豪感和对航海事业的热爱,从思想源头上加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3.1.4 根据条件可以招收女性海员现代船舶技术日新月异,各类船舶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前需要手工操作的体力活,现在可以借助仪器设备完成,男女体力上的差异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只要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管理经验,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胜任船上的工作,培训机构可以考虑招收女性海员,其原因有二:第一,女性是一种未被充分利用的海事人力资源,招收女性海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级船员紧缺的问题。第二,海员工作常年在海上,上岸的时间少,船上的人数少,女性海员在船上工作可以创造一种更为正常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很多船员的孤独感。3.2 海员外派劳务公司改革中国从事海员劳务外派的公司很多,海员劳务公司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市场准则经营劳务外派。本文给出以下三点建议:一、劳务公司要为海员资源提供专业化的开发和管理。海员劳务公司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成海员与船东中间的一个流程环节,应该成为劳务外派产业大发展的“催化剂”,提前介入到海员的选材培训,借鉴生产型企业“订单制作”的模式,为海员资源提供专业化的开发和管理,为船东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中国海员劳务外派事业的发展。二、海员劳务外派公司应该将海员的收入结构同国际接轨。海员和劳务公司要在外派合同中明确区分海员的收入和管理费,让海员的工资透明化,杜绝出现克扣海员收入的现象,或是以为海员缴纳社会保险、福利等名义变相克扣海员工资收入的情况。三、在经营策略上应该合理竞争,利用与各个协会的多渠道交往的机会,加强劳务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把握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发展的脉搏,努力提高中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比重。3.3 政策环境的优化为了使我国海员劳务输出市场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本节在开放中国海员劳务市场,建立透明的海员劳务市场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组建中国海员工会,加大宣传、提高海员的社会地位等问题上,给政府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3.3.1 开放中国海员劳务市场现阶段,国外的船东或中介机构不能直接在中国招募海员,只能通过政府指定的海员外派协调机构的中介公司才能在中国招收海员,使得国外的船东或中介机构招募中国海员的门槛升高,导致中国海员劳务的竞争力降低。本文认为这种门槛没有必要,海员业务仅仅是海运行业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今天中国的海运业已经极大融入全球海运的大环境,仅仅保留其中这一小块不对外开放,不利于中国海员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甚至会抵消有关主管部门在推广海运业方面的努力。况且,国外的一些大型海员机构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如合作办学等,“曲线”进入了中国海员外派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这种差别待遇或不透明操作,只会增加相互间的不信任感、猜疑和市场扭曲。建议开放中国海员外派中介业务环节,建立健全制度以完善对国内外中介机构和船东的监管,保障海员的应得权益,从根本上加强中国海员劳务的竞争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放海员劳务市场: 一,开放海员劳动力市场。境外资本可以直接注册成为境内的海员公司或者服务机构,外资享有与内资同等的待遇,内外资都可以在境内依法设立海员管理企业、中介或者代理机构,通过严格立法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提高海员的劳动报酬,降低海员劳务中介费用,从而保护海员的合法权益。二,境外的船东或者服务机构可以直接与中国籍海员签订劳动合同。考虑到各国或各地区对航运企业或海员管理企业注册的条件或经营范围的要求与中国法律不一致,为平衡对外开放制度带来的收益和固有的风险,对直接与中国海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境外航运企业或海员管理企业要有特别的规制,比如,要求其向海员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合同履行保证金等。 三,还原中国海员外派协调机构(CCOSE)的民间本色。对目前在行业监管中只能发挥有限作用的中国海员外派协调机构,应限制其在海员劳动力市场中的垄断力量,将其还原成为民间性质的协会组织。四,加强海员劳动力市场的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为维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防止在开放中国海员外派中介业务后一些海员管理企业、中介以不良手段进行竞争,应通过法律明确海员劳动力市场的监管部门,加强对各类海员管理企业及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明确规范和约束。3.3.2 建立透明的海员劳务市场信息平台 目前,海事部门对有关海员培训和考试、准入与资质方面的信息建有比较完备的信息库,但是对海员的就业、失业和雇佣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十分有限。并且,信息库主要是为了方便海事部门行使海运安全管理,但在对促进海员就业、拓展劳务市场功能的方面比较薄弱。对此,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对策:一、建议海事主管部门对有关海员的就业、失业和雇佣状况等市场信息进行登记,形成比较完备的海员劳动力信息资料库,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海员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国家关于海员劳动力市场的决策提供依据。二、建议海事局、边防、海关、商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国内劳务公司、注册船员的外派海员管理电子数据平台、网上海员劳务市场、公益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海员中介机构,借此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海员、船东、劳务公司三方利益。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