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 “ 传、师、从 ” ,虚词 “ 以、也、则、于、乎、所以 ” 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 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 “ 者 ” 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 ),在句末用助词 “ 也 ” 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 “A 者, B 也 ” 的常用格式。如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陈涉世家) “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五人墓碑记) 谓语是 “ 所以 ” 和 “ 传道 ” 、 “ 受业 ” 、 “ 解惑 ” 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 “ 所 ” 字结构。 “ 所以 ” 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 以 ” 当用讲,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 可以译作 “ (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2 / 14 的人 ” 。 “ 所以 ” 的这种用法又如: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 以 ” 当 “ 用 ” 讲, “ 所以 ” 即 “ 用来 的地方 ” 。) “ 亲 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出师表); “ 以 ” 当 “ 因 ” 讲, “ 所以 ” 即 “ 的原因 ” 。)“ 所 ” 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 者 ” 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课本的注释是: “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 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单句,动词“ 知 ” 的主语 “ 吾 ” 承前省略了, “ 知 ” 的宾语是个带“ 之 ” 字的主谓结构, “ 之 ” 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 “ 知 ” 宾语。 “ 于吾 ” 作 “ 生 ” 的补语; “ 于 ” 作 “ 比 ” 讲,介绍比较的对象。这句话按结构可以译作:我哪里追究他们的生年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呢? 象这样的句子,中学生是比较难于理解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单照课本注释串讲一下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成分划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词 “ 于 ” 字作 “ 比 ” 讲,介绍比较对象的句3 / 14 子,可以举过去已学过的如 “ 苛政猛于虎也 ” (捕蛇者说 )来加深印象,本课后面还有 “ 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可以进一步巩固。 古汉语中放在句首的 “ 夫 ” (读 )字,本为指示代词,指紧接着提到的事情,作 “ 那 ” 、 “ 那个 ” 讲,不过指示性很轻,可以看作发语词。如 “ 夫战,勇气也。 ” (曹刿论战) “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唐睢不辱命) 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由 “ 所 “ 字结构来充当,两者的不同仅在 “ 道 “ 字和 “ 师 “ 字的一字之差。 “ 所 ” 字是结构助词,它的作用是放在动词(或主谓结构中动词)的前面,表示 这个动词(或主谓结构)是作定语,用来修饰那个中心词的。如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所共传 ” 是定语,修饰中心词 “ 宝 ” 。如果中心词省略了,原来作定语的 “ 所 动 ” 结构就起了以偏代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把它叫做 “ 所 ” 字结构。如 “ 所当无不披靡。 ” (冯婉贞)“ 所当 ” 指所抵挡之敌人。 “ 所 ” 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 “ 名之所 动 ” 式,本句就是。 “ 所存 ” 等于 “ 所存之处 ” 。 “ 道 ” 是“ 所存 ” 的定语, “ 之 ” 字表示这种关系。但 译成白话,这4 / 14 个 “ 之 ” 字可以不译出来。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按结构可以译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师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师。相同的句法如 “ 日知其所亡。 ” (乐羊子妻) “ 此余之所得也。 ” (游褒禅山记)第一句里,“ 其 ” 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 “ 彼之 ” 即 “ 他(们)的 ” ,或 “ 名词之 ” 。 “ 所亡 ” ( “ 亡 ” 同 “ 无 ” )指代 “ 所无之事 ” ,即所不知道的东西。第二句里, “ 余 ” 是 “ 所得 ”的定语。 “ 所得 ” 即所得之理。 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 “ 师 道之不传 ” 是主语,谓语是 “ 久 ” 字,这个“ 久 ” 字本是 “ 传 ” 的状语, “ 师道久不传矣 ” ,今为突出“ 久 ” 的意思,而将它移到谓语的位置上,借以加强 “ 久 ”字的分量。句末语气助词 “ 矣 ” 字表示对上述现象的肯定,可以讲作 “ 了 ” ;句中语气助词 “ 也 ” 字放在主语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顿,以缓宕语气,可以讲作 “ 啊 ” 。前面说过,“ 之 ” 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 “ 之 ” 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 “ 之 ” 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狼;作主语。) “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5 / 14 说;全句的主语是 “ 欲人之无惑 ” , “ 人之无惑 ” 作 “ 欲 ”的宾语。) 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解析:对比关系二重复句,第二层都是转折关系先分析分号前的这一部分(分号后的这一部分结构相同)。 “ 古之圣人 ” 是主语, “ 其出人也远矣 ” 是谓语。这谓语本身也是个主谓结构, “ 其出人也 ” 是主语, “ 远矣 ” 是谓语。 “ 其出人也 ” 的本身又是个主谓结构, “ 其 ” ( 等于 “ 彼之 ” )是主语, “ 出人也 ” 是谓语。 这个句子,结构上包孕了三个主谓结构,一层套一层;三个主谓结构分别处在三个层次之中,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值得注意的。 “ 其出人也远矣 ” 的 “ 其 ” 指 “ 古之圣人 ” 。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 “ 古之圣人之出人也远矣 ” ,而要采取现在的形式,把 “ 古之圣人 ” 提到句子头上,然后用 “ 其 ” 字复指一下呢?这是因为下一分句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也要以 “ 古之圣人 ” 为主语,采取现在的形式,让 “ 古之圣人 ” 一开始就处在主语的位置上,既可避免重复 “ 古之圣人 ” ,又可以使得 “ 古之圣人 ” 地位突出,并跟 “ 今之众人 ” 进 行对比。 “ 其出人也远矣 ” ,结构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相同,可参看那一句的说明。这个分句原是从 “ 古之圣人远出人矣 ”转换来的,为了强调 “ 远 ” 的语意,就把它从状语的位置挪6 / 14 到谓语上(谓语提供新的信息),同时通过 “ 其 ” 字,把 “ 古之圣人出人 ” 改为 “ 其出人也 ” (等于 “ 彼之出人也 ” ,是一个以 “ 出人 ” 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作主语)。经过这一番改造,句子表达的重点就分别突出来了。 “ 出人 ” 是 “ 出于人 ” 的省略,意思是 “ 高出于众人 ” 。成语有 “ 出类拔萃 ” 。下句的 “ 下圣人 ” 是 “ 下于圣人 ” 的省略,意思是低于圣人,比圣人低。 “ 耻学于师 ” , “ 耻 ” 是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 “ 学于师 ” 为宾语,意思是以学于师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可耻的事。读的时候, “ 学于师 ” 最好连续:耻 学于师。 这个句子的另一种分析法是:把 “ 古之圣人 ” 看作 “ 其 ” 的同位,即 “ 其 ” 复指 “ 古之圣人 ” , “ 古之圣人 ” 和 “ 其 ”同位作主语。 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单句。 “ 圣人之所以为圣 ” 是个名词性词组。 “ 所以 ” 的作用,前面已经说明, “ 所 ” 同介词 “ 以 ” 结合后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组成 “ 所以 动 ” 结构,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处所,相 关的对象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方法等。如 “ 圣人之所以为圣 ” ,意思是 “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 ” 。这里, “ 所以 动 ” 所修饰的中心词 “ 原因 ” ,原来是介词 “ 以 ” 的宾语。介词照例要带个宾语,这里 “ 以 ” 后没有出现宾语,就是因为这个宾语已经7 / 14 转为 “ 所以 动 ” 修饰的中心词了。有时中心词不直接出现,一般用 “ 者 ” 字来代;若连 “ 者 ” 字也省了,我们就得按意思加以补足才明白。如 “ 圣人之所以为圣 ” ,这里,根据 “ 以 ” 当 “ 因 ” 讲,应补出中心词 “ 原因 ” 。 “ 吾知所以距子矣。 ” (公输)这里,根据 “ 以 ” 当 “ 用 ” 讲,补出中心词 “ 办法 ” ; “ 所以距子 ” ,即用来抵挡你的办法。“ 愚人之所以为愚 ” 结构相同。 “ 其皆出于此乎 ” , “ 其 ” 是副词,表示测度的语气,作 “ 大概 ” 讲。 “ 其 ” 字作为语气副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完全由句子而定。如 “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 (岳阳楼记; “ 其 ” 表测度,可以讲作 “ 大概 ” 。)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 其 ” 表命令,比较委婉,可以译“ 可 ” 、 “ 应该 ” 。) “ 其如土石何? ” (愚公移山; “ 其 ”表示反问,相当于现在的 “ 可 ” 、 “ 又 ” 。) “ 其孰能讥之乎? ” (游褒禅山记; “ 其 ” 表示反诘,可作 “ 难道 ” 讲。) 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这一句,问题出在 “ 其智 ” 的 “ 其 ” 字上。有的课本注释为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有的课本注释为 “ 君子 ” ,似乎都可以。课本干脆只注 “ 君子不齿 ” 和一个“ 乃 ” 字,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 8 / 14 我们认为 “ 其 ” 作 “ 君子之 ” 讲为妥,理由是:(一)作者无疑是站在 “ 君子 ” 的立场说话的, “ 反不能及 ” 才是他认为 “ 可怪 ” ,这里 “ 反 ” 和 “ 不能 ” 分明是针对 “ 君子 ”说的。如果一定要把 “ 其 ” 作 为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 ” ,那么,解释这一句时 “ 乃 ” 字之前仍须补上 “ 君子 ” ,意思才能明确,这岂不是故意多绕弯路!关于作者立场的表现,下边引一例,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 设规矩,陈绳墨,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 (荀子 儒效)说 “ 君子不如工人 ” 不说 “ 工人胜于君子 ” ,这是因为荀子也自命为 “ 君子 ” 呀!(二)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虽在语法上是主语,在逻辑上是 “ 君子不齿 ” 的宾语。 “ 其 ” 承“ 君子 ” 而言君子之智,从逻辑思路上看较顺,从句法上看离所代者则较近。 最后说说 “ 巫 ” 和 “ 医 ” 之间要不要用顿号的问题 。在唐代, “ 巫 ” 和 “ 医 ” 应该已有区别,但民间是不是分得那么清楚就难说了。韩愈当然是个熟读论语的人, “ 巫医 ”两字,会不会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 “ 巫医 ” 呢?( “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我们认为很可能。要知道,那个 “ 巫医 ” 是个双音词,实际上指的是医生。再从 “ 乐师 ”“ 百工 ” 来看, “ 巫医 ” 也以不作两个词看为宜。( “ 百工 ” 是一种总名称,考工记,总叙: “ 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 ”“ 百工 ” 作为一个名词,犹如 “ 百姓 ”“ 百9 / 14 戏 ” 。) 八、术业有专攻 解析:什么是 “ 术 ” 和 “ 业 ” ?作者认为这两者是区别于 “ 道 ” 的,所以一则说 “ 先后 ” ,另一则说 “ 专攻 ” 。“ 术 ” 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记 李斯列传:“ (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 (帝王之术,指统治国家之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 吾问养树,得养人之术。 ” (养人之术,指治民之法)韩愈是看不起 “ 术 ” 的。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认为孟轲等人是 “ 以道鸣也 ” ,而孙子、张仪、苏秦等人是 “ 以其术鸣 ” 。因此, “ 术 ” 在本文应理解为技术、专业才能。 “ 业 ” 是学业,主要指书本知识的学问,也就是 “ 受(授)业 ” 的 “ 业 ” 。本文中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一句,说明 “ 书 ” (书本知识)和 “ 句读 ” 知识正属于 “ 业 ”的范围。当然, “ 业 ” 的具体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作者在进学解中借一个太学生之口说出的 “ 文艺之文 ”“ 百家之编 ” 之类的东西。 本文论证方法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选用三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10 / 14 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 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 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 “ 士大夫之族 ” 不从师学习的观点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 2 段: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与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 ” ,是排偶句。接下去, “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 “ 圣益圣,愚亦愚 ” 和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 ,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 句式 第 2 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反诘语气;第二句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11 / 14 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反馈练习 一 、基础知识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 tn)六艺经传( zun)贻( y) B句读( du)苌弘( chng)聃( rn) c阿谀( y)授之书( su)蟠( fn) D或不焉( fu)谄媚( chn)嗟乎( ji)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 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选出与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2 / 14 6默写。 (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 2)师者,。 ( 3)是故无贵无贱,。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血透室护理查房记录
- 供暖安规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附答案)
- 供应链管理第五章课件
- 2025年文化艺术经纪代理服务项目建议书
- 供应链物流管理课件
- 2025-2030租赁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业务模式投资机会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供应链培训基础知识课件
- 供应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不透明石英炉衬合作协议书
- 河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摘编(2003年版)
- GB/T 4666-2009纺织品织物长度和幅宽的测定
- GB/T 15166.4-2021高压交流熔断器第4部分:并联电容器外保护用熔断器
- GB/T 13477.17-2017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
- 送达地址确认书(完整版)
- 四川滑雪场商业综合体设计方案文本含个方案 知名设计院
- 日立电梯常用零配件价格清单
- 单位人事证明(共7篇)
- 水泵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 保密管理-公司涉密人员保密自查表
- 日常安全检查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