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F062.9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王爽张永庆 教授 二九年十二月学校代码:10252学 号:0721517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姓 名王爽系 别管理学院专 业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张永庆教授学位论文完成日期 2009年12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位论文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 密 年 不保密 本学位论文属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正走向服务经济时代,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现代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无论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是现代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都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领域。而集群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网络效应,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分布的最佳模式。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把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作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在推进“四个中心”的进程中,现代服务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也已初具雏形。但相对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仍很大,现代服务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不相吻合。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国际化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上海经济繁荣、提高上海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依次经历了集群初显阶段、集群形成阶段和集群发展阶段。从空间分布来说,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呈南北走向仅靠黄浦江两岸分布;从产业分布来说,上海业已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业和信息产业;从空间载体来说,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空间载体主要是中央商务区、各级产业园区和Web。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诠释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概念、特征以及发展意义,并通过对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四个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规律及趋势的研究,总结出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及其最新动向,以期能为上海服务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着重分析了上海的航运服务业集群以及静安区南京西路商业商务集群的形成背景和发展现状,并借鉴其它国际大都市的相关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对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提出相应的方针和策略,以推动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早日实现。最后结合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服务业 国际大都市 现代服务业集群 ABSTRACTThe world economy is moving toward the service economy eraOne remarkable sign is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For not only the ratio of GDP it takes,but also the share of employment it holds,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has been the core field of modern economyCluster, as the valid organization mode,can produce th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network benefitIt is the best mode for contemporary service tradeNow, many large c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take improving the Modem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wayIn the process to realize “four centers”,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of Shanghai improves rapidlyHowever,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some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such as London, New York, Tokyo and ParisShanghai is still in the first phase of contemporary service tradeObviously, it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problems,developing laws and features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from the view of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metropolis. Also,it will boost the economy of Shanghai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ince 1980s, the Modem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 in Shanghai have gone through three phases. The main spatial distribution goe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Huangpu river. The clusters major in financial industry, logistics industry, business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space vectors of the clusters primarily lie in CBD, Industrial Park and Web.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metropolis as well as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thesis draws a conclusion about the developing laws and the develop- ping tendency of the Modem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 The thesis analyzes three representational Modem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 in Shanghaithe shipping service cluster and the Jingan business service cluster, to summarize how to develop the cluster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Shanghais Modem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sAt last, the thesis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Keywords: Servic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目 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1选题背景11.2 研究意义21.2.1理论意义 21.2.2 实践意义21.3 研究思路31.4 研究方法31.4.1系统分析法31.4.2比较分析法31.5 本文的创新点4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服务业集群的理论分析52.1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52.1.1 以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52.1.2 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52.1.3 以经济社会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62.1.4 以竞争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62.2 服务业研究综述62.2.1 国外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概况62.2.2 国内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概况82.3 现代服务业集群理论综述112.3.1 国外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研究112.3.2 国内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研究162.3.3 研究现状述评162.4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理论分析172.4.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172.4.2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内涵182.4.3 现代服务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差别192.4.4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基本类型202.5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22.5.1 产业集群理论22 2.5.2增长极与增长极理论232.5.3 区位选择理论242.5.4 CBD理论242.5.5办公业区位理论26第三章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国际比较273.1 纽约273.1.1 纽约服务业发展概况273.1.2 纽约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金融业273.1.3纽约典型现代服务业集群曼哈顿中央商务区283.1.4 纽约曼哈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经验293.2 伦敦313.2.1 伦敦服务业发展概况313.2.2 伦敦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金融业323.2.3 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经验353.3 东京363.3.1东京服务业发展概况363.3.2东京典型现代服务业集群新宿商务服务业集聚区383.3.3东京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经验393.4 巴黎413.4.1巴黎服务业发展概况413.4.2巴黎典型现代服务业集群423.4.3巴黎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经验443.5 总结463.5.1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463.5.2 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新动向483.5.3 政府科学管理对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50第四章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问题534.1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基本概况534.2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历程564.2.1 集聚初显阶段564.2.2 集聚形成阶段574.2.3 集群发展阶段现574.3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现状584.4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国内外差距584.4.1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国内竞争优势584.4.2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与国外的差距594.5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障碍634.5.1 发展的制约因素634.5.2 发展的瓶颈654.5.3 体制障碍674.6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684.6.1 上海航运服务业集群684.6.2 上海商务服务业集群72第五章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方向及对策建议815.1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方向815.1.1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差别化布局导向815.1.2 上海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群825.1.3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的空间载体835.2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84第六章 结 论886.1 总结88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8参考文献89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93致 谢94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选题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业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迅速崛起、后来居上的态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表现为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均超过了50%,发展中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90年代以来,以高技术产业增长、互联网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在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背景下,“服务”的传统特性即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及不可贸易性正受到挑战。特别是当今世界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呈现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传统划分正逐渐趋于模糊。因而,伴随着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剧,服务业内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密集为特征、以生产者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得到快速成长、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研究国际产业变迁的这一状况和演变的规律对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引擎的上海极具意义。进入21世纪后,上海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率先编制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和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的现代服务业获得迅猛增长。2007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了600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06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11.3%。服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据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3150.47亿元,同比增长3.1%,服务产业占上海GDP的比重则首次超过六成,达到60.1%。上海的服务业发展一直呈现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加快建立与“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东京、新加坡、汉城、大版、香港、北京、深圳、广州等国际国内大都市对沪形成的压力日益增大,国际和国内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2008年,国际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和国内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给上海服务业发展带来挑战,在此形势下,国家和上海自身都高度重视上海服务业发展。目前,上海四个国际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己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操作步骤,又为上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将进一步促进和引导上海服务业发展。而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加速融合,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又将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也会推动上海服务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而“奥运”的成功举办与“世博”登陆上海,又成为助推上海服务业发展的双引擎。因此,研究上海的服务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上海的区域经济以及对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1) 有助于服务产业理论的完善首先,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工业或某一具体的服务产业,而对整个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对现代服务产业集群的概念、主要特征、基本类型及形成原因与条件进行系统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产业集群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强烈呼声,因此加强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从集群的角度研究服务产业,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研究领域。(2) 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等新兴理论的融合和发展首先,现代服务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产业的发展具有同一特色区域集聚的趋势。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中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其次,由于现代服务产业的这种区域集聚趋势又表现出自身的显著特征集聚于国际大都市,这又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都市经济、总部经济密不可分。再者,由于现代服务业自身具有高度的价值链整合的能力,也使得现代服务业发达的集聚区的大都市经济态势越发显著,因此,研究现代服务产业也可以从侧面推动大都市群理论的发展。1.2.2 实践意义(1) 对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不仅可以加强服务产业理论的完善,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提出可行性的发展策略;而且有助于解决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难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上海一方面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临经济持续增长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大大高于附加值增长速度的尴尬境地。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尽管现阶段总部经济的效应在上海彰显,但从其他的世界级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总部经济对大都市来说同样具有生命周期。这就对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研究现代服务业在上海的发展,有利于上海借鉴其他经济中心城市的先进经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为国内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可以看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呼声,不仅出现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许多中国大陆的二线城市同样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烈要求。如深圳、南京、沈阳、青岛等各中心城市均依托各自人才、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欲抢占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果。对上海新的服务产业系统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经验的总结无疑对这些地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参考作用。1.3 研究思路本文以产业集群等理论为指导,与现代服务业研究相结合,对有关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探讨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基本类型等,并对国际主要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现代服务业集群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具体经验,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实践情况,包括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典型案例、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1.4 研究方法1.4.1系统分析法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它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总部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对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产业本身,更要从一个城市的经济乃至一个区域的经济角度来深入分析,本文将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有关理论知识对上海现代服务业进行系统研究。1.4.2 比较分析法 通过时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集群的形成途径与机制以及各城市所采取的发展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而为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提供经验借鉴。1.4.3 案例分析法本文以上海的服务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会选择上海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进行的案例分析,进而透出上海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并提出政策建议。1.5 本文的创新点(1)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现代服务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梳理;(2)在与国际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比部分,本文对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很系统的整理,除了对每个城市典型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做了分析,还从每个城市选取了一条“特色街”作为其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案例进行阐述。(3)在对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典型案例选取方面,与前人不同的是不是按照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机制角度选取,而是从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未来的发展重点方向着手。95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服务业集群的理论分析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服务业集群的理论分析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服务业集群的理论分析2.1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聚区这一经济现象早已受人关注,尤其近几十年,它也一直是产业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是以韦伯(Weber)为代表的工业区位经济理论和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韦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从理论渊源的角度,可以把有关产业集聚的理论分为四类:第一类以经济学的(新)古典传统为理论基础;第二类以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第三类以经济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第四类以管理学范畴的竞争战略作为理论基础。产业集聚理论演进具体过程如下:2.1.1 以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Adam Smith(1776)的报酬递增理论,指出人类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根本原因,规模经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专业化经济。Marshall(1920)提出了产业区理论。“产业区域”的定义为:具有分工性质的地方性工业集聚所形成的特定地区工业化时期,地方性工业在工业区域内集聚的根本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1)、辅助性工业带来的好处,2)、提供专门技能的劳动力市场,3)、协同创新的环境。2.1.2 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Weber(1909)提出了产业区位理论,指出企业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地形成的。并阐明在集聚因素中包括特殊因素和一般因素。特殊因素如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矿藏,工业会集聚于交通枢纽,或吸引到煤矿的周围。他更重视影响工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的研究,集聚能给工厂带来收益或节约成本:1)、共享相关产业部门的服务;2)、共享劳动力市场;3)、共享公用设施和道路的便利;4)、接近供货商和客户。Perroux(1950)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侧重于对“推动性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研究,推动性产业能够导致两种类型的增长效应:列昂惕夫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增长极理论认为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完全依赖于政府的力量,倡导通过政府干预,形成集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Krugman(1991)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中心边缘”模型证明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性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2.1.3 以经济社会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Granovetter(1973)提出了社会经济网络理论,主要关注经济活动所处的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认为:当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和企业内部突破自身的能力约束时,必须跨越自身的边界,企业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赖人际信任的这种人际关系的非正式性蕴涵着潜在的力量,即社会网络的根植性。Bagnasco(1977)提出的“新产业区”理论,指出区域的共同特征是:由中小企业集聚而成,企业之间“竞合关系”明显,企业间的合作不仅包括正式的经济合同、战略联盟、投入产出联系,还包括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接触对话,在平等竞争的同时,共同面对国际市场。根植性、机构稠密性、创新性、学习性和社会文化性成为新产业区理论中最主要的概念。Storper(1997)提出了“新产业空间”理论,从理论上把劳动分工、交易成本和集聚相联系,构建理论框架。有以下主要观点:1)、不确定的市场条件和技术路径已经取代过去那些外生和内生的确定性市场条件,因此,为了减少技术锁定、劳动力囤积以及生产能力过大的风险,生产需要外部化(垂直分离);2)、本地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存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保护合作的因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灵活适应性;3)、创造新的产业空间的内动力是强烈的不平等竞争和新产业的产生,新产业可能在各地自由选择区位,打开“区位机会窗口”。该学派主要研究的是高技术产业、振兴的手工业、以及生产和金融服务业这三个部门,主要问题在于片面强调投入产出关系的本地化、贸易相互依赖的本地化等,不足以分析弹性生产中的集聚现象。Gremi,Bramanti & Maggioni(1997)提出“创新环境”理论。创新环境被描述为在诱导创新的区域中由制度、法规、实践等组成的系统,环境本身也是产、学、研、等行为主体在区域中形成的网络;网络存在于投入产出系统之中,嵌入社会文化环境,使得网络协调其成员的关系,使其成功地创新。2.1.4 以竞争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MPorter(1990)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首次引入“产业集群”的概念,提出了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波特认为,国家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表现为生产力的高低,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取决于特定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能力。产业集群以三种形式影响竞争:1)、增强内部企业或产业的生产力;2)、增加创新的能力;3)、刺激新企业的成型,进而反援创新并扩大整个集群。此外,波特还论述了影响产业集群诞生、发展和衰亡的因素,以及政府在这其中的作用。2.2 服务业研究综述 2.2.1 国外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概况1.关于服务业增长的理论研究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始终是经济学家们热衷探讨的话题,关于服务业增长的理论研究,主要有鲍莫尔、富克斯、赫伯特G格鲁柏,迈克尔A沃克等人的研究。1967 年,鲍莫尔提出了非均衡增长的宏观经济模型,即“成本病理论”,该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服务业生产率不增长的原因。他认为,服务业生产率不增长的原因有二点:一是,这些服务业需要提供者的直接参与,因此生产率提高几乎无法依靠节约劳动力来实现;二是,这些服务业无法标准化,因此规模经济的效应无法实现。1968年,富克斯对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的原因、服务业生产率及其行业差异、行业小时工资差异、周期性波动、服务经济的若干影响等进行了研究,进而指出:服务就业增长与生产率没有显著关系,服务业生产率提升较慢,影响小时工资的因素是工会化和企业规模差异造成的;服务业就业、产值的周期变化较小;在商业周期中,服务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比工业稳定,但是服务部门的生产率则趋于较不稳定;服务部门产值稳定性归因于服务不能储存,因此这个部门避免了因商号和顾客增加或减少其存货的速度变化而造成的产值的上下波动。可以认为,正是富克斯的服务经济学最先开始系统研究服务经济的诸多规律。20世纪80年代末期,赫伯特G格鲁柏,迈克尔A沃克对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对服务业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生产者服务,无论从名义还是实际GDP来衡量,它在服务部门中占的比重均很大,且发展速度快、前景好;其次是政府服务,政府的公共支出是服务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消费服务对服务经济的推动和贡献不大。除上述研究外,Daneil P.对服务业的增长及其区位特征进行了研究;井原哲夫从服务业分类、增长等方面对服务经济进行了探讨;Riddie提出了交互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服务增长机制进行了解剖。2关于服务业经济结构与布局的研究继配第、费希尔、克拉克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 Camagni, Towards a New Dynamic Theory of Economic Space in CamagnMBelhave,1991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对第三产业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研究,如库兹涅兹、赫希曼、拉夫朗克等对服务业进行了分类,推动了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地位日益突出,服务业的细化研究大量增加,出现了大量关于金融、保险、教育、社会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如Nicolas Taylor的伦敦股票交易竞争、DonghuiLi的保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Isidore Cyril cannon的香港的高等教育、ESSavas的(纽约社会服务的竞争与选择)、Allen JScott的巴黎的文化经济、David L,Glandstone的(全球城市的旅游业比较研究以纽约、洛杉矶为例等等。服务业企业也需要空间坐落,服务业对区位的要求也十分重要。对此,克里斯塔、廖什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高兹提出了海港区位理论,贝克曼建立了中心地模型,伯吉斯、霍伊特、哈里斯和乌尔曼、莫菲、范斯等提出并发展起来了CBD理论,阿隆索德提出了竞租理论,这些理论丰富了服务业发展中的空间布局理论。3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关于服务业的竞争力研究也开始涌现,如Rubalcaba,Luls,Gago,David对贸易领域中的服务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ardwick,PhiliP,Dou,wen对保险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Windrum,Paul,Tomlinson,Mark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Hitchens,D.M.W.N.,OFarell,P.N.对不同地区商业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研究,Anton Meyer,Richard Chase,Aleda Roth,Chres Voss,Klaus-Ulrich Sperl,Larry Menor,Kate Blackmon对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等等。4关于生产者服务业和高等级服务业发展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更多地开始关注生产者服务和高等级服务业发展研究,在此方面涌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Coffey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地域分布,大城市内部高等级服务业的分布、集聚与扩散进行了研究,Zagier、walker则对新经济中的生产者服务业进行了研究。2.2.2 国内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概况在我国理论界,关于服务理论基本上是围绕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性质和划分而展开的。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中国理论界就服务业的生产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80年代开始,大部分国内经济学家们认为原先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已不能满足解释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快,三次产业都有所发展,就需要有新的理论来为实践服务。而服务业的界定以及统计一直以来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后因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于1985年起使用GNP为统计指标,并发布了第三产业统计数据,正式使用“第三产业”一词。这对经济学家们在服务业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大推动。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日渐重要,对服务业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李江帆(1990)所著第三产业经济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服务业的经济学专著,成为有关服务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阶段性里程碑。该书依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从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来考察服务业的发展。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都趋向于增大的现象总结为“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规律”,由此建立了一套服务经济研究的理论框架。其后,又出现了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如黄少军(2000)的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对服务业发展规律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服务业与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简单线性的,而是类似一个三次曲线的复杂关系。服务业发展阶段上存在着“商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他对中国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内部结构变动作了全面研究,并且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作了评估。据此提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部门应放在流通领域,重点区位应在农村。郭克莎(2001)从服务业与就业关系、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服务业自身结构变动等方面来研究服务业,测算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在数量上证明了产业结构变动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观点。这是对钱纳里的结构主义观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证明,为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础。李冠霖(2002)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揭示出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从而为正确认识、丰富完善第三产业的产业特征提供数据支撑,对我国制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政策、确定重点发展行业等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李善同、华而诚(2002)的21世纪初的中国服务业则是系统研究服务业发展的行业、地区、国别经验的一部力作。黄维兵(2003)的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借鉴西方经济学对于服务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服务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理论、服务业与就业理论这些理论文献的分析,构建一个现代服务经济的理论框架,并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程大中、陈宪等(2003)则是从开放条件下服务业的发展及服务贸易等方面来研究服务业。许江萍等(2003)着重研究了促进我国新兴服务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邓吉昌(2005)的服务经济论是一部系统研究服务经济理论体系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该书以服务业与社会分工互动关系为理论框架,对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制造业、产业集群、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出发,探讨了服务业国际化的技术扩散机制和制度扩散机制,并构建了服务创新模型,对推动服务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提升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意义重大。李江帆(2005)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则在掌握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深刻剖析了中外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了第三产业供求影响因素、内部结构、区域分布、时序发展、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大大地拓展了我国服务经济学研究视野,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服务经济理论体系。“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特有的提法,在国外尚不多见。“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2000年10月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中一个正式的提法。在服务经济学或是产业经济学的论著中,专门针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较少,现对所查阅相关资料列举如下:1以“现代服务业”命名的有代表性的专著黄繁华(2002)的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认为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全球化的新领域,也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分析;朱晓青(2005)的加入WTO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立足于北京,放眼于全国,阐明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北京地区竞争力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加快北京现代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建议;周振华(2005)主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主要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论证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基本状况、体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推进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刘重(2005)主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预测以天津为例对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国际、国内比较,构建了现代服务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未来天津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贡献度以及就业增长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天津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以上几部书的共同特点都是描述区域,或更确切地说主要集中在现代化大都市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晁钢令(2004)主编的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以行业为例,分别介绍了理财服务业、经纪服务业、咨询服务业、法律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租贷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传播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后勤服务业等各行业发展情况;蒋三庚(2007)主编的现代服务业研究则是以现代服务业集群为切入点,尝试性地把企业生态群理论引入到现代服务业集群研究中,并以北京CBD现代服务业集群现状为例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研究领域。2. 期刊网论文题目中含“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成果从2002年以后陆续出现,基本集中于2004年以后目前,对现代服务业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如何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大致包含服务业中的哪些部门;其中尤以对“现代服务业”究竟为何物居多,归纳为3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狭义论。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胡启恒,2004)。(2)等同论。现代服务业又称“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郑吉昌、夏晴,来有为,2004)。(3)结合论。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刘重,2005)。此外,还有一些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的研究,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周振华,2005);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郑吉昌、夏晴,来有为,2004);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郑吉昌、夏晴,2004);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约束与创新(常修泽等,2005);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现代化(郭怀英,2008);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孙永波,于清,2009)等。 对于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学术界也进行了多项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建议。上海市委研究室杨亚琴(2005)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赤峰路一条街为例研究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与机理;上海社科院厉无畏研究员、王慧敏副研究员等从世界产业服务化的趋势出发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短腿” 现象,提出了发展的基本思路扭;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张兆安(2005)提出了上海须靠本地市场和拓展市外空间“两条腿走路”,来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何骏(2008)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力口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上海为例;毛群英(2009)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以上论著总结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经验,对于上海及我国其它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3 现代服务业集群理论综述2.3.1 国外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研究国外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聚因素、集聚模式、集聚区演化过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研究等方面(如图2-1)。1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集聚因素研究自Marshall以来,集群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业及工业集群,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致力于理论化制造业集群的“集聚经济”的观点。他们认为,集聚经济是企业因在某地的产业规模及由此引发的与同处集群的其他企业分享外部性支出能力而带来的企业成本的节约,如Keeble等。然而许多学者如Moullaert & Gallouj 等指出,制造业集聚的理论与模型并不适合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模式研究现代服务业集群演化过程研究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因素研究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与扩散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政策研究图2-1 国外有关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研究情况因为服务性企业提供用户定制的服务,其创新的信息、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有别于为最终消费生产产品的制造企业。由于对服务业集群研究的不足,而对用传统产业集聚的概念解释服务业集群的局限性导致一部分国外学者试图开发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新框架。 Scott(1988)率先将“服务业集群”概念化 Scott, 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171186,其强调“极为适应外界变化的外部联系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网络的重要性”。Moullaert & Gallouj(1993),Storper (1995),Pinch & Henry(1999)认为,来自距离最小化的交易成本节约,不足以解释高附加值和现代服务业集群活动的持续增长;相反对这些企业举足轻重的是获取当地化和相对不流动的缄默知识以及知识外溢。同时有些文献指出,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研究需要包含越来越重要的全球网络、客户与集群企业间的联系(Amin & T1lrift,1992;M0ulaen & Gallouj,Keeble等1998)。Camagni,Keeble & Wilkinson(2000)认为,对于成功的知识型集群而言,重要的是与“创新环境”有关的当地“集体学习过程”。他们强调特定产业或部门的企业在地区集聚的方式能随时间产生充满活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明显增强了企业的创造性及学习和分享集群企业所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成功的知识型创新的环境下,通过使集群企业接入“集体学习过程”,从而增强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提高了集群的增长率。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地方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劳动力流动、客户供应商在技术和组织上的交流、模仿以及非正式的“餐厅效应”来运行的。Nachum & Keeble(1999)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聚区,他们发现了地方化集体学习过程作为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为进一步验证此结论的适用性,他们详细调查了伦敦和南英格兰的300家中小型管理和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