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_第1页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_第2页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_第3页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_第4页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 开国大典是浙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 12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特写,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它描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开国大典上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着重写了“ 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 四个场面,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乐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分 16 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第一段(第 1 至 4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 。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第二段(第5 至 11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 12 至 14 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第四段(第 15、 16 自然段),写群众游行情景。 本文突出 了场面的描写:会场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2 / 8 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本篇课文的另一特点。学生根据本文的过渡句、过渡词理清本文层次,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中用词之确切,并体会排比句的妙处,理解三个双关句的深刻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课文安排在十册第四组,本组的阅读重点训练项 目是“ 会读 消息 ,了解 消息 的一般特点 ” ,习作重点训练项目是 “ 会写板报稿 ” ,即通过本单元读写的训练,学生能独立阅读消息并会写简单的新闻体裁的文章。这也是小语大纲中所确定的阅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 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这一环节又是训练学生从会读消息到会写消息的一个过渡环节。 本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理解和运用 “ 迎风招展 ” 、 “ 瞻仰 ” 、 “ 排山倒海 ”等词语。 3 / 8 2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体会文中用词之确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 6 至 8 自然段。 开国大典距今五十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本教时教学的重难点。可用提供情境、理清脉络、抓关键词反复品读等方法加以突破。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品读第一段 1初读:快速浏览这一段,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开国大典于 _年 _月 _日在首都 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有 _,有 _,估计总数 _。会场在 _。主席台设在 _。以此让生整体感知全段内容,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与人数,了解会场、主席台的情况。 2细读:读有关会场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4 / 8 伍云集 “ 丁 ” 字形广场情景的句段,用笔画出 “ 丁 ” 字形广场,并要求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位置的 名称,以此训练学生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认知水平;尔后,让生根据所画的简图,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训练学生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比较品读:( 1) “ 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 这句话中的 “ 直奔 ” 和 “ 走向 ” 有什么不同? ( 2) “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人很多,黑压压一片。红旗也很多。 ”“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 浪。 ”两句有什么不同?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 3)用 “ 迎风招展 ” 说一句话。 二、理清层次,品读第二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用 “_” 划出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 2配放各程序的单片幻灯,指生分读各程序,其他边听边看边思考:在各项仪程进行中,会场情况怎样?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并用 “ ” 在文中划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5 / 8 3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 1)在所划的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中, “ 欢呼 ” 一词反复出现几次?并以 “ 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 的问题为导,品读: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全场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30 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 2)比较第 8 自然段与 “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有什么不同?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排比句作用。 ( 3)在刚才所划的句子中,除了 “ 欢呼 ” 外,还有哪些词语反复运用了?出示句子,进行品读,并体会作者为什么反复用这些词语。 1) 30 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 万人 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头瞻仰鲜红的国旗。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2)理解 “ 瞻仰 ” ,并用此说句话。 3)比较体会几处写掌声的不同写法: 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响起了一阵阵轰雷似的掌声。 同时响起了一阵阵掌声。 4)理解 “ 排山倒海 ” ,并用此说句话。 文道结合点是突破重难点的最佳切入点。本段通过开国6 / 8 大典热烈、庄严的大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党、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 “ 欢呼 ”“ 掌声 ” 、 “ 一齐 ” 等词语不断得到体现、加强。抓住这些词 进行理解分析,有助于引导生更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涵,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生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4采用齐读、指读、边读边鼓掌等形式,有感情朗读第二段,整体感知本段意思,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三、把握脉络,自读第三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思考填空: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 _和 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 _两个排,接着 _、 _、 _。当 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 _,飞过天空。 2细读:这段课文中所描写 的阅兵式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的激动场面写出了什么?让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抓此段中再次出现的 “ 欢呼 ” 、 “ 掌声 ” 等词语,自读理解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无限热爱的情感,并加上带有自我见解的评注,品味本段中的好词及蕴含的情感。这也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环节,让他们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实践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四、作业 7 / 8 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练习;背诵 6 至 8 自然段。 本教时板书设计: 本文教学设计 力求体现这样的特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 “ 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 ”“ 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 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8 / 8 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 “ 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 ” 这 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 “ 开国大典 ” 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