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 初高中衔接: 和平方: )( 22 bababa 和、差平方: 222 2)(bababa 立方和、立方差: )( 2233 babababa 和、差立方: 22333 33)(abbababa acbcabcbacba222)( 2222 ; acbcabcbacba222)( 2222 acbcabcbacba222)( 2222 ; acbcabcbacba222)( 2222 韦达定理:设 a c xx a b xx cbxxx 21 21 2 21 0ax的两根,那么为和 必修一: 1 2 3 4 12n xAxBABAB AnA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和不属于( ) (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 子集:若 ,则,即 是 的子集。 、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子集有个, 注 关系 集合 集合与集合 00 (2 -1) 2 3, , ,. 4 / n AA A B CABBCAC ABABxBxAAB ABABAB ABx xAxB AAAAABBAAB 真子集有个。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 是 的真子集。 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 交集 性质:, 运算 , / ()( )( )-() / ()()()()()() U UUUUUUU A ABBABABA ABx xAxB AAAAAABBAABAABBABABB Card ABCard ACard BCard AB C Ax xUxAA C AAC AAUCC AACABC AC B , 定义:或 并集 性质:, 定义:且 补集 性质:, ()()() UUU CABC AC B 恒成立问题: 00)0(0ax; 00)0(0ax 22 且上成立的条件为在且上恒成立的条件在aRacbxaRacbx 指数函数: 0 0 n aa aa aanaa nnnn , , 为偶数时:;当为奇数时:当 ; m n m n mn m n a a aa 1 ) 10 * mNnma,且、,(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2 )00()()0()()0(QrbabaabQsraaaQsraaaa rrrrssrsrsr ;,;、,;、, 对勾函数单调区间公式:对勾函数基本形式: x p xy ,在 ), 0()0 ,( 上 )00( ),(),( pp pp ,(),单调递减: 单调递增: 对数函数: 1loga a , 1loglogab ba , 01log a , ) 10( log aaNNa N a 且、 , ) 10( log 1 logbaba a b b a 、且、 , d c d c c d c d b a a b b a a b loglogloglog NM N M NMNM aaa aaa logloglog loglog)(log (a、M、N0,且a1) 1logln),0(loglneexxx ee b m n b mnm a n a a n a m loglog loglog ) 1,0(aRnmba且,、 , ) 1, 0( log log logcacba a b b c c a 、且、 (换底公式) 函数图像(必须熟) 表 1 指数函数 0,1 x yaaa 对数数函数 log0,1 a yx aa 定义域xR0,x 值域0,y yR 图象 性质 过定点(0,1) 过定点(1,0) 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 (,0)(1,) (0,)(0,1) xy xy 时, 时, (,0)(0,1) (0,)(1,) xy xy 时, 时, (0,1)(0,) (1,)(,0) xy xy 时, 时, (0,1)(,0) (1,)(0,) xy xy 时, 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3 判断奇偶函数:若 )()(xfxf 则为偶函数,若 )()(xfxf 则为奇函数(奇函数 0)0(f ) 判断单调函数:1在定义域内设 21 xx ,化简 )()( 21 xfxf ,若 )()(0)()( 2121 xfxfxfxf即 则认为该函数在其 定义域内单调递减,若 )()(0)()( 2121 xfxfxfxf即 则认为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单调递增。2若在定义域内设 21 xx ,化简 )()( 21 xfxf ,若 )()(0)()( 2121 xfxfxfxf即 则认为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单调递增,若 )()(0)()( 2121 xfxfxfxf即 则认为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单调递减。 (具体情况具体定) 函数的周期:若 )()(xfTxf ,则 T 为函数周期。 必修二: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abab ab ab 表 2 幂函数 ()yxR p q 00111 p q 为奇数 为奇数 奇函数 p q 为奇数 为偶数 p q 为偶数 为奇数 偶函数 第一象限性质减函数增函数过定点 01( ,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4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 斜角为 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0180 (2)直线的斜率 定义: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 k 表示。即 tank 。斜 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90,0 时, 0k ;当 180,90 时, 0k ;当 90 时,k不存在。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 21 12 12 xx xx yy k 注意下面四点:(1)当 21 x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 90; (2)k 与 P1、P2 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点斜式: )( 11 xxkyy 直线斜率 k,且过点 11,y x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 0时,k=0,直线的方程是 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 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 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 x1,所以它 的方程是 x=x1。 斜截式: bkxy ,直线斜率为 k,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b 两点式: 11 2121 yyxx yyxx ( 1212 ,xxyy )直线两点 11,y x , 22,y x 截矩式: 1 xy ab 其中直线l与x轴交于点( ,0) a ,与 y 轴交于点(0, ) b ,即l与x轴、 y 轴的截距分别为 , a b 。 一般式: 0CByAx (A,B 不全为 0)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 x 轴的直线: by (b 为常数) ;平行于 y 轴的直线: ax (a 为常数) ;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5 平行于已知直线 0 000 CyBxA ( 00,B A 是不全为 0 的常数)的直线系: 0 00 CyBxA (C 为常数) (二)过定点的直线系 ()斜率为 k 的直线系: 00 xxkyy ,直线过定点 00, y x ; ()过两条直线 0: 1111 CyBxAl , 0: 2222 CyBxA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0 222111 CyBxACyBxA (为参数) ,其中直线 2 l 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 111: bxkyl , 222 :bxkyl 时, 212121 ,/bbkkll ; 1 2121 kkll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0: 1111 CyBxAl0: 2222 CyBxAl 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0 0 222 111 CyBxA CyBx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21/l l ;方程组有无数解 1 l 与 2 l 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1122 ( ,),A x yB x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22 2121 |()()ABxxyy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00, y xP 到直线 0: 1 CByAxl 的距离 22 00 BA CByAx d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1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2设直线 ;, 0 2211 CByAxlCByAxl 则两点间的距离为 都相等)、BA BA CC d( 22 21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2 22 rbyax ,圆心 ba, ,半径为 r;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6 (2)一般方程 0 22 FEyDxyx 当 04 22 FED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2 , 2 ED ,半径为 FEDr4 2 1 22 当 04 22 FED 时,表示一个点;当 04 22 FED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 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 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基本上由下列两种方法判断: (1)设直线 0:CByAxl ,圆 2 22 :rbyaxC ,圆心 baC, 到 l 的距离为 22 BA CBbAa d ,则有 相离与Clrd ; 相切与Clrd ; 相交与Clrd (2)设直线 0:CByAxl ,圆 2 22 :rbyaxC ,先将方程联立消元,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令 其中的判别式为,则有 相离与Cl0 ; 相切与Cl0 ; 相交与Cl0 注:如果圆心的位置在原点,可使用公式 2 00 ryyxx 去解直线与圆相切的问题,其中 00, y x 表示切点坐标,r 表示半径。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圆 222 ryx ,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 2 00 ryyxx (课本命题) 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课本命题的推广)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 ,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2 2 1 2 11: rbyaxC , 2 2 2 2 22 :RbyaxC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 ,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 rRd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7 当 rRd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 rRdrR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 rRd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 rRd 时,两圆内含;当 0d 时,为同心圆。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 h 为斜高,l 为母线) chS 直棱柱侧面积 rhS2 圆柱侧 2 1 chS 正棱锥侧面积rlS 圆锥侧面积 )( 2 1 21 hccS 正棱台侧面积lRrS)( 圆台侧面积 lrrS2 圆柱表 lrrS 圆锥表 22 RRlrlrS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VSh 柱 2 VShr h 圆柱 1 3 VSh 锥 hrV 2 3 1 圆锥 1 () 3 VSS SS h 台 22 11 ()() 33 VSS SS hrrRR h 圆台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球= 3 4 3 R ; S球面= 2 4 R (5)关于平面的公理: 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 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 3 的作用: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8 (6)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 a、b 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 O,分别引直线 aa,bb,则把直线 a和 b所成的 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 a 和 b 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说明: (1)判定空间直线是异面直线方法:根据异面直线的定义;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 (2)在异面直线所成角定义中,空间一点 O 是任取的,而和点 O 的位置无关。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 选在特殊的位置上。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9)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9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0)空间两点距离坐标公式: 2 12 2 12 2 12 )()()(zzyyxxd 必修三: 秦九韶算法: 12211 1 1 .axaxxaxaxaaxaxa nnn n n n n 回归直线方程: 必修四: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1、任意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 ,kkk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90360180 ,kkk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180360270 ,kkk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270360360 ,kkk 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180 ,kk 终边在 y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18090 ,kk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90 ,kk 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 360,kk 4、关于扇形的计算公式: RlRRSRRl 2 1 2 1 2 22 2 22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0 l弧长圆心角 (弧度制 R扇形半径 S面积 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2 360 , 1 180 , 180 157.3 )0(tan;cos;sinx x y r x r y (x 为该点到 y 轴的距离,y 为该点到 x 轴的距离 22 yxr ) 象限一二三四 0 6 4 3 2 3 2 4 3 6 5 2 3 2 sin +-sin 0 2 1 2 2 2 3 1 2 3 2 2 2 10-10 cos +-+cos 1 2 3 2 2 2 10 -2 1 - 2 2 - 2 3 -101 tan +-+-tan 0 3 3 1 3 - 3 -1 - 3 3 00 2 22222 cos 1 tan1 tan sin coscos1sinsin1costan cos sin tancossin1cossin; 诱导公式:( Zk ) sinsin(cos) 2 sin(cos) 2 sin(sin)sin(sin)sin(sin)2sin();k cos)cos(sin) 2 cos(sin) 2 cos(cos)cos(cos)cos(cos)2cos(;k tan)tan(tan)tan(tan)tan(tan)2tan(;k 函数形式周期对称中心对称轴方程函数形式周期对称中心对称轴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1 (注:以上两个表格中的 k 皆属于 Z) 和差公式: tantan1 tantan )tan(sincoscossin)sin(sinsincoscos)cos( ; ) 4 tan( tan1 tan1 )cossin(cossin 2222 22 ba b ba a baba (辅助角公式) 万能公式: (不考,也不常用,作为了解) )sin(cossin 2 tan1 2 tan2 tan 2 tan1 2 tan1 cos 2 tan1 2 tan2 sin 22 22 2 2 baba; 半角倍角公式: 倍角: )sin)(cossin(cossincos2cos tan1 tan2 2tancossin22sin 22 2 ; )sin(xAy 2 ), 0(k 使 kx )( 求出的 x 即为 对称中心的横 坐标 2 kx 使 )(x = 2 k 求出的 x 即为对称轴的 横坐标 )cos(xAy 2 ), 0 2 ( k 使 2 )( kx 求出的 x 即为 对 称 中 心 的 横坐标 kx 使 )(x = k 求出的 x 即为对称 轴的横坐标 函数形式单调递增区间单调递减区间奇偶性 xysin )( 2 2 2 2Zkkk , )( 2 3 2 2 2Zkkk , 奇 xycos )(22Zkkk,)(222Zkkk,偶 xytan )( 22 Zkkk , 无单调递减区间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2 22222 )cos(sincossin2cossin2sin1sin211cos22cos; 2 2cos1 sin 2 2cos1 cos2sin 2 1 cossinsin22cos1cos22cos1 2222 ; 半角: cos1 sin sin cos1 cos1 cos1 2 tan 2 cos1 2 cos 2 cos1 2 sin ; 222 ) 2 cos 2 (sinsin1 2 sin2cos1 2 cos2cos1 ; 积化和差公式: (高一不要求掌握) )sin()sin( 2 1 sincos)sin()sin( 2 1 cossin; )()cos( 2 1 sinsin)cos()cos( 2 1 coscoscoa; 和差化积公式: (高一不要求掌握) 2 sin 2 cos2sinsin 2 cos 2 sin2sinsin ; (三角函数线配图) 2 sin 2 sin2coscos 2 sin 2 cos2coscos ; 三角函数线:sin ,cos ,tan 三角函数图像(需记牢) sinyx cosyxtanyx 图象 定义域RR, 2 x xkk 值域1,11,1R 最值 当 2 2 xk k 时, max 1y ;当 2 2 xk 当 2xkk 时, max 1y ;当 2xk k 时, min 1y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T M A O P x y 函数 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3 k 时, min 1y 周期性 22 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 单调性 在 2,2 22 kk k 上是增函数;在 3 2,2 22 kk k 上是减函数 在 2,2kkk 上 是 增函数;在 2,2kk k 上是减函数 在 , 22 kk k 上是增函数 对称性 对称中心 ,0kk 对称轴 2 xkk 对称中心 ,0 2 kk 对称轴 xkk 对称中心 ,0 2 k k 无对称轴 向量: 加法运算: 懂)(在平行四边形中可看(在三角形中可看懂;ACADABACBCAB 三角形不等式: ababab 交换律:a bba ;结合律: abcabc ; 00aaa 坐标运算:设 11 ,ax y , 22 ,bxy ,则 1212 ,abxxyy 向量减法运算: 在三角形中可看懂)(BCABAC 坐标运算:设 11 ,ax y , 22 ,bxy ,则 1212 ,abxxyy 设、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11 ,x y , 22 ,xy ,则 1212 ,xxyy 向量数乘运算: aa ; 当 0 时, 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当 0 时, 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反;当 0 时, 0a 运算律: aa ; aaa ; abab 坐标运算:设 ,ax y ,则 ,ax yxy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4 分点坐标公式:设点是线段 12 上的一点, 1 、 2 的坐标分别是 11 ,x y , 22 ,xy ,当 12 时,点的坐 标是 1212 , 11 xxyy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cos0,0,0180a ba bab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性质:设a 和b 都是非零向量,则 0aba b 当a 与b 同向时, a ba b ;当a 与b 反向时, a ba b ; 2 2 a aaa 或 aa a a ba b 运算律:a b b a ; aba bab ; abca cb c 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 11 ,ax y , 22 ,bxy ,则 1212 a bx xy y 若 ,ax y ,则 2 22 axy ,或 22 axy 设 11 ,ax y , 22 ,bxy ,则 1212 0abx xy y 设 11 ,ax y , 22 ,bxy ,则 0 1221 yxyxba 设a 、b 都是非零向量, 11 ,ax y , 22 ,bxy ,是a 与b 的夹角,则 1 212 2222 1122 cos x xy ya b a bxyxy 空间几何: 正四面体对棱垂直,若设正四面体棱长为 a,其外接球半径为 a 4 6 ,其内接球半径为 a 12 6 ,其棱切球半径为 a 4 2 。 重心:各边中线的交点。垂心:各边垂线的交点 )(2 2222 ADABBDAC 222 cbal BacAbcCabSsin 2 1 sin 2 1 sin 2 1 c b a l b a A BC c DA BC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5 必修五数学公式概念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sin abc ABC . 正弦定理推论: 2 sinsinsin abc R ABC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 sin,2 sin,2 sinaRA bRB cRC sinsinsin , sinsinsin aAbBaA bBcCcC : :sin:sin:sina b cABC sin sinsinsinsinsin abcabc ABCABC 2、解三角形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各个角即他们所对的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 素:三条边 ),(cba 和三个内角 ),(CBA .在三角形中,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3、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解的情况 图形关系式解 的 个 数 A 为锐角 sinabA a b 一 解 sinbAab两 解 sinabA无 解 A 为 ba 一 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6 钝 角 或 直 角 ba 无 解 任意三角形面积公式为: 2 111 sinsinsin 2224 ()()()()2sinsinsin 2 ABC abc SbcAacBabC R r p papbpcabcRABC 1.1.2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 2cosabcbcA , 222 2cosbaccaB , 222 2coscababC . 余弦定理推论: 222 cos 2 bca A bc , 222 cos 2 acb B ac , 222 cos 2 abc C ab 6、不常用的三角函数值 1575105165 sin 4 26 4 26 4 26 4 26 cos 4 26 4 26 4 26 4 26 tan 32323232 1.2应用举例 1、方位角:如图 1,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2、方向角:如图 2,从指定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 90的水平角。 (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西或正东) 3、仰角和俯角:如图 3,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做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7 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做俯角。 (1)方位角(2)方向角(3)仰角和俯角(4)视角 (5)坡角与坡比 视角:如图 4,观察物体的两端,视线张开的角度称为视角。 铅直平行:于海平面垂直的平面。 坡角与坡比:如图 5,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叫坡角,坡面的铅直 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坡比 h i l . 第二章数 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1、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项和它 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1 项(也叫首项) ,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2 项,排在 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所以,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1 a , 2 a , 3 a , n a ,简记为 n a . 2、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 n a 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 的通项公式。 3、 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 1 项 (或前几项) , 且从第 2 项 (或某一项) 开始的任一项 n a 与它的前一项 1 n a (或前几项) ( 2n ) 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定义式为 12 1 nn aa ( 1n ) 4、数列与函数: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 * N (或它的有限子集 1, 2, 3, 4,n, )为定义域的函数 nfan ,当 自变量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可以看成函数的解析式。 5、数列的单调性:若数列 n a 满足:对一切正整数n,都有 1 nn aa (或 1 nn aa ) ,则称数列 n a 为递增数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8 (或递减数列) 。 判断方法:转化为函数,借助函数的单调性,求数列的单调性; 作差比较法,即作差比较 1n a 与 n a 的大小; 2.2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 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定义式为 daa nn 1 ( 2n , n * N )或 daa nn 1 ( n * N ) 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A是a,b的等差中项2 ba A baA2AbaA . 等差中项判定等差数列:任取相邻的三项 1n a , n a , 1n a ( nn, 2 * N ) ,则 1n a , n a , 1n a 成等差数列 11 2 nnn aaa ( 2n ) n a 是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 1 n aand ,其中 1 a 为首项,d为公差。变形为: 1 1 n aa d n . 通项公式的变形: dmnaa mn ,其中 m a 为第m项。变形为 mn aa d mn . 6、等差数列的性质: (1)若n,m, p ,q * N ,且 qpnm ,则 qpnm aaaa ; (2)若 pnm2 ,则 pnm aaa2 ; 若m, p ,n成等差数列,则 m a , p a , n a 成等差关系; 若 n a 成等差数列 qpnan (公差为 p ,首项为 qp ) ; 若 n c 成等差数列,则 n a 也成等差数列; 如果 n a n b 都是等差数列,则 qpan , mn qbpa 也是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19 1、一般数列 n a 与 n s 的关系为 2 1 1 1 nSS nS a nn n . 2、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d nn na aan S n n 2 1 2 1 1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函数特征: (1)由 n d an d d nn naSn 222 1 1 2 1 ,令 2 d A , 2 1 d aB , 则 n a 为等差数列 nn BAnS 2 ( BA、 为常数,其中 Ad2 , baa 1 ). 若 0A ,即 0d ,则 n S 是关 于n的无常数项的二次函数,若 0A ,即 0d ,则 1 naSn . (2)若 n a 为等差数列, n Sn 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2 d (3)若 n a 为等差数列, , 232,kkKkk SSSSS 也成等差数列 (4)若 mSn , nSm ,则 nmS nm (5)若 nm SS ,则 0 nm S (6)若 nn ba 是均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分别是 n A 与 n B ,则有 12 12 m m m m B A b a (7)在等差数列 n a 中, 0 1 a , 0d ,则 n S 存在最大值, 0 1 a , 0d ,则 n S 存在最小值。 2.4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 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0q .定义式: 1 n n a q a ,( 2n , 0 n a , 0q ). 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数列。 a,G,b 成等比数列 2 Gb GabGab aG . 两数同号才有等比中项,且有 2 个互为相反数。 通项公式: 1 1 1 nn n a aa qq q 其中首相为 1 a ,公比为q. 等比数列的性质: n m nm aa q (n,m * N ).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20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1 1 1 1 1 1 11 n n n na q S aq aa q q qq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函数特征:当 1q 时, 1 11 1 111 n n n aq aa Sq qqq .记 1 1 a A q ,即 n n SAqA . 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在等比数列中: (1)当 k S , 2kk SS , 32kk SS ,均不为零时,数列成等差数列。公比为qk. (2) nm n mnmmn SSq SSq S (3) m n m n a q a 或 m n mn aaq (m、n * N ) (4)若m npq ,则 mnpq aaaa (5)若 n a 为等差数列,则 n a C 为等比数列 (6)若 n a 为正项等比数列,则 logC n a 是等差数列 (7)若 n a 、 n b 均为等比数列,则 0 k n nnnnn nn a aaaab ab 、 等仍是等比数列。公比分别 为: 1 12 2 1 k q qqqq q qq 、 、 、 . (8)等比数列 n a 的增减性:当 1 0 1 a q ,或 1 0 01 a q 时, n a 为递增数列;当 1 0 01 a q 或 1 0 1 a q 时, n a 为 递增减数列。 4、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向法: (1)累加法: 1nn aaf n 变形: 1nn aaf n (2)累乘法: 1nn aaf n 变形: 1n n a f n a (3)取倒数法: 1 n n n pa a qap (4)构建新数列法: 1nn apaq (其中 p ,q均为常数, (1)0pq p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至必修五公式(必会) 21 设 1nn akp ak n ak 为等比数列。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式关系与不等式 1、不等式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记作 f xg x , f xg x 等。用“”或“”连接的不等式叫严格不等式,用不“”或“”连接的不等式叫非严格不等式。 2、实数的基本性质 0baba ; 0baba ; 0baba . 实数的其他性质 0, 0 0 0 abba b a ; 0, 0 0 0 abba b a ; 0 0 0 ab b a 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 abba (2)传递性: cacbba , (3)可加性: cbcaba 推论 1: bcacba (移向法则) 推论 2: dbca dc ba (同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积容积竞赛题库及答案
- 赠送合同签订协议模板(3篇)
- 新加坡租房验房合同模板(3篇)
- 生僻字口语考试题及答案
- 舞蹈室自选音乐考试题及答案
- 培训教育线上平台行业承诺函5篇
- 电工二级技师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供应链优化管理操作流程工具
- 2025年食品饮料行业智能食品生产与食品安全监控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我学会了坚持读后感9篇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件 项目5 金属的结晶过程与控制
- 2025年私人银行工行考试题库
- 2025至2030年广州物流业行业市场评估分析及投资发展盈利预测报告
- 销售部管理评审报告
-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DL/T 1083
- 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制度
- 2025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全国二卷真题英语试卷(真题+答案)
- 天鹅会SPA中心员工手册
- 协会档案印章管理制度
- GA/T 2014-2023道路交通信号配时运行管理规范
- 2025年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