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_第1页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_第2页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_第3页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_第4页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墨香阁 本课题始作于 1997 年至 1998 年。时下正值全国范围内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热潮,在经过了六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大操练之后,又有了较为冷静和理智的思考:觉得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或过分地强调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操练,而忽视思想意义 的熏陶、人格的培养、思维的训练,或许会再次犯顾此失彼、或左或右的错误,困惑有余。又鉴于自己才疏学浅,未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思辩水准,尤其是对人文思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未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未能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剖析、解读、构建语文和语文教学这门汉民族的母语教学的科学方法和体系。处在这样一种迷惘、困惑之中,认真研读了倪宝元编著的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张德鑫编著的中外语言文化漫谈、顾嘉祖、陆升编著的语言、言语与文化和王尚文的语感论等书籍,有了些理性的思考之后,便会同我市小学语文 教研大组的同志一道,对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等问2 / 8 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并蹴就了此文。在当时来说,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白,惶恐有之,羞涩有之,自负有之。 所幸的是语感文的出笼,得到了语文教学专家和慈善家的厚爱和施善:文字简洁,行文清晰,观点鲜明,操作性较强,另僻溪径也不妨可以试试。是年,在杭州市第九届中小学学科论文评审中中了个铜奖;次年,在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中又中了个银奖;同年,在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论文评审中再获铜牌,并在浙江教学研究杂志上全文刊发。文章实在蹩 脚的很,却得到了那么多的奖项,尤其是铅字散发出去,实在要折杀我了!现把此文 作 简 要 的 叙述。 语感是什么呢? 当婴儿尝到酸甜苦辣的食物时,瞬间会表现出皱眉、舒眉、锁眉、扬眉的反应,这叫做 味感; 当吾儿大学毕业去上海某家大报社应聘时,总编呈现几十种颜色要他分辨,他很快地把这些颜色一一分辨清楚 总编说,你做美编吧。这就叫色感,或叫 美感。 一个不识方块字的道地的农民或一个先天的盲人只要听一、两遍广播就能吹拉弹唱流行 歌曲的,说明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接受、感悟能力,这就叫做 乐感。 同样一个读书人,只要一接触言语和文字材料,即在日常的听说读写中能迅速地感知、领悟、情化文本意义和情味,3 / 8 或能顺畅地表情达意的话,那么,此人就具有敏锐的语言文字 感 受 能 力 。 这 就 叫 做 语感。 语感的特征是什么呢? 语感的基本特征 是不需经过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即在一听一看一读一用的瞬间便能深刻地理解语言,准确地判断语言,深切地体 味语言,恰当地运用语言这样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的能力。 夏丐尊先生对语感的特征作过详尽的诠释: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 赤 不但解作红色, 夜 不但解作昼的反义, 田园 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 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 新绿 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 落叶 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由此看来,语感的最大特征是,它无须咬文嚼字,也无须望文生义,全凭年轻人谈恋爱所 惯 用 的 那 种 感觉。 语感又有什么用呢? 语感确实很重要,也十分有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关于语文的教学目的中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段话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二句就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4 / 8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程总目标的第 7 条中又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就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 高考答题靠的是什么? 语感!在 150 分 时间内要完成 18k 的试卷 4 大张,没有语感是不行的。裴娣娜老师在对语文老师的一次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学生答卷靠的是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能得 100分的人,他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得 120 分的人具有强的语感;能得 130 分以上的人,他的语感特别强。 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 100 题,需在 90 分中内完成;全国律考三个钟头要完成 8k 的试卷 36 张,没有语感连读题也来不及。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对语感的作用有过这样一番描述:假如你来测试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一篇文章只让他读一遍,就能简洁地 说出其主要内容;或让他听一遍故事,就能一下子听出其中的奥妙;或让他听两个人之间的争辩,能迅速地分辨出谁是谁非,并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人的语感能力就算是强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一个问题,即语感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即听读时能迅速地感受、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二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在说写时能用精当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由此说来,语感是5 / 8 十分有用的!语感的强弱无论对应试还是对参加革命工作都是十分管用的,尤其是后现代社会;当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 所 要 努 力 追 求的。 语感该怎样训练呢? 这是个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法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形成的途径与方法。 不外乎两种:即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不经意中在训练的一些方法。举偶如下: 诵读法 古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领悟。(叶圣陶)诵读时十分强调方法:一是口诵 心惟,读中有思,读中有悟;二是揣摩文章的风格基调,;三是强调一个多字。 背诵法 背诵即是积累。老舍在谈到写作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脑子里有了 200 多篇文章时,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邓拓在中把积累比做北方人捡大粪。古人有学书三车,方能成相的说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就连九年中应背诵的数量、篇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背诵无疑是国人公认的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分析法 语感的分析有别于前苏联的文章分析法。语感分析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的角度,抓住语感因素强的地方做语言 的剖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锤炼和品味的一种训练。而课文分析是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区别。6 / 8 以此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增删法 即采用在原文上增加或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段落后,在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推敲、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的一种方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如果添加上这个社会,文章的韵味与内涵又是怎样了呢?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的和谐、准确,行文的贯通流畅之语感。 调换法 即有意地将原 文中的词(词序)、句(句序)、段(段序)作一些调整或置换的方法,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理一理、推一推,品一品、赏一赏的办法。松下月敲门的敲,和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便是增删法教学的范例。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搭配总相宜的语感。 途径与方法固然很多,毋须繁陈。说到底,语感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的有效训练之外,更多的应让学生去书海中遨游,文章中品味,墨翰中感染;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此为语感训练最有 效 的 途 径 和 方法。 语感训练要注意些什 么呢? 其实我要说明的是语感训练的原则问题。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有所考虑,或要遵循的。 理解性原则 理解是预感训练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理解不是终极目的,而是预感形成的开端。因为理解的层面还是文本的意义,还没有据为己有,还没有7 / 8 达到语言的自动化的程度。但决不能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 反复性原则 重复是理解的基础上的重复。语文课程标准对这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读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很好的继承意见。学生通过多次重复,达到熟练化的程度,才能把文本语言在大脑中联系起来, 固定下来,并进入个体语言的储备库中 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谁人读书都不可逾越这个过程。理解和重复还没有达到对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的境地。 情理性原则 刘勰谈对读书有着精辟的论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刘勰强调读文与写文都须有情感、情理介入其中,方能奏效。外国人学汉语难就难在汉语文化情理的深广和涵蓄,很难进入汉文化的语境。只有同根同文同思想的华人才会有如此语感。叶圣陶先生对此是这样说的: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深刻地体会,不知不觉之中,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了。这需要读者用心去揣摩、体会,情理与文本如此交融、同化、贯通;运用时随手拈来,并恰倒好处。这种境界便是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 。 这 样 , 便 形 成 了 敏 锐 的 语 感 能 力了。 对语感还有新的思考吗? 有的。语感这个东西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客观存在于人类大脑内的一种灵气。尤其是深谙汉文化的华人,对语言文字有着特别敏捷的感悟8 / 8 能力,是世界上所有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