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9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地点:四川成都(第二届 “ 中华杯 ”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大赛)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 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屏幕展示)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 ?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2 / 19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 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生:第一段。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生开始在 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 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牵牛花。 生:槐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落蕊。 师:对。还有什么? 3 / 19 生:秋雨、秋蝉。 生:果树。 师:果树中的哪一种? 生:枣树。 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 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生 :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师:在第几段? 生:第三段。 师:好。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4 / 19 生: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 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生: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 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们成都来,在没有来成都的时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来的这几天由于准备参加比赛我还没有时间去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 生:不是! 5 / 19 师: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车,扑面的麻辣烫味,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与众不同。后来当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是走在小街里巷中,听着异样的叫卖声,看着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 卖,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我们成都味包裹了起来。我没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在河南的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生:去过。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生:故宫、天安门、长城 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 生: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 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6 / 19 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 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生:清、静、悲凉。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槐蕊偏重于 “ 静 ” 。 生:牵牛花偏重于 “ 清 ” 。 生:秋雨偏重于 “ 悲凉 ” 。 师:秋蝉、秋枣呢? 7 / 19 生:秋蝉、秋枣偏重于 悲凉。 师:从哪儿看出了? 生: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生读。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 作者怎么说的? 生: “ 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生: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 生: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8 / 19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谁还有补充? 生: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 清 ” 字。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 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生: “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 “ 久 ” 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 的心情。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 生:没有。 师:为什么? 9 / 19 生:没有时间。 生:没有心情。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 “ 清 ” 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生读课文相关语段。 然后师生一起读。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了,是以喧闹衬静。 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 生:借助槐蕊。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 “ 静 ” ?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 生: “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 没有声音,静! 师:很直接的。其他同学呢? 生: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10 / 19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注意了两个 “ 极 ” 的渲染。 生: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 “ 静 ” 字。 生: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 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分析得真好。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 师:对呀。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 “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 “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这些 ” 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 学生读,教师巡查。 生:细腻、清闲、落寞。 11 / 19 师:好, “ 这些 ” 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那为什么说 “ 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 ” 呢? 生:能感受 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 清闲 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 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 静 ” 味。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 生一起读。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 “ 悲凉 ” ?看看有12 / 19 没有 “ 悲凉 ” 的标志 字、词、句? 生:灰沉沉。 师:今天早上起来,天气灰沉沉的,我们是感到有点凉,但有悲意吗? 生:没有。 生:淅沥雨声、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 师:能感到凉,但能感到悲吗?穿的厚就悲凉了吗? 生:是的,没有悲有凉。 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 “ 悲凉 ” 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生:是秋雨。 师: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13 / 19 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 让我们在来品味一下。听听专家是怎样演绎的。 学生听配乐朗读。 师: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雨,关于秋蝉、秋枣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篇赏玩秋味的文章有 没有枝蔓?也就是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请大家找一找。 生:有。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三段。 师: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三段,不是写故都的秋,你在写作文的时候敢这样写吗? 生:不敢。 师:老师说要围绕中心选材。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这是不是枝蔓、多余的部分呢?我们先看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了什么? 生:南国之秋。 师:难道南国的秋不美吗? 生:美。 师:当然美了。我们平时说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嘛。桂14 / 19 林山水的清奇秀美,杭州西湖的淡抹浓妆,广阔太湖的一碧万顷,还有苏州园林的满目琳琅 ,真的很美,但这些景色在作者的眼中却是 师生: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师:在倒数第二段作者用四个比喻把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了一下比较,怎么说的? 生: “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 师:四个比喻都从味上来说的,哪一个感到更过瘾? 生:北国之秋。 师:四个比喻就这样从烈、深、久的味上来说,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有距离,这让他感到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既然如此,你还写它干什么呢?不好写干什么哪? 生:是对比、衬托北国之秋的秋 味。 师:在这里不经意的用了对比和衬托,这样一来,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在自己的写作也中要去借鉴这种方法。 师:再看倒数第三段,在表达手法上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是什么? 生:议论。 师:好。在散文中你见过有插入这么大段的议论的吗?为什15 / 19 么在此用了议论呢?课下可以三三两两地去讨论,在课堂上不再处理这个问题。 郁达夫独衷情于秋的清、静、悲凉,而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考虑两分钟。 生:是个团圆的季节。因为八月十五日在秋季。 生:收获的季节,各种水果上市;各种考试在 秋天有了结果。 生:在城市中,在公园、树林中是清、静,而农村、乡下中是个丰收的好兆头。 师:同一个人因区域、地点的不同感觉不同。 生:满载而归的感觉,秋雨虽有凉意,但我考上重点。 生:秋高气爽,非常舒服。 生:是个过度。前半部分既不热又不冷的感觉,后半是萧条。 生:宁静、淡泊、致远。 师:每个人品味的秋不一样。刚才的同学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区域中的秋的味也不一样,为什么? 生:心境、环境、经历、社会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样。 师:是啊。秋雨,心情高兴的时候是音乐,不高兴的时候感到烦 躁。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笔下的秋也是不一样的,而郁却独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前面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16 / 19 长沙,年的秋天,在毛泽东的眼里,虽然他独立寒秋,但看到的却是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图景,与郁达夫品味的不一样;还有一个作家杨朔,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香山红叶,我们不用去看文章,只从题目来看你觉得他品味的秋是不是清、静、悲凉的? 生:不是。 师:肯定是充满生机,生机盎然的。高一的时候在我们的语文读本中选了欧阳修的秋声赋,那里边描写的秋是肃杀、凄凉的。由于作者生活背景、思想、时代的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品出来的秋也不一样,但郁达夫为什么独衷情于清、静、悲凉呢? 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 教师屏幕展示有关资料。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 1934年,九 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 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17 / 19 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生:老师我觉得用清、静、悲凉来赞美秋感情上接受不了。要赞美应该写好的一面啊! 师:大家 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别扭。 生:是。 师:还记不记前边我们学过闻一多的一首诗死水,死水写什么的? 生:写赞美祖国。 师:赞美祖国。但把祖国比成一点波澜都不起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为什么? 生:作者正是用严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深沉真挚的爱。 生:作者是恨铁不成钢啊!但这绝对是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