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1对1】2019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X-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doc_第1页
【中考1对1】2019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X-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doc_第2页
【中考1对1】2019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X-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doc_第3页
【中考1对1】2019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X-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doc_第4页
【中考1对1】2019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与检测-强化训练X-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度文库、试题习题课后强化训练23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一、(2015丽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吕元膺丁用晦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选自芝田录)【注释】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赆(jn):赠送的路费或财务.俾(b):使.灭裂:疏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认为、以为(2)因私易一子以自胜:私自,暗地里,偷偷地(3)吕请棋处士他适:到去,往,去到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要注意课内学过词语的常见义项,并联系具体语境加以确定.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理解全文内容是正确翻译句子的前提,注意关键的几个词语.“易”:换;“足”:值得;“介意”:在意;“心迹”:心机.课时讲解题型3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获取能力.细读原文,寻到“易子”前后语境,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注意用原文语句作答.课时讲解题型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分析时应紧扣文中人物的主要言行、事件:发现处士易子但不声张,还赐予钱财;临终借此事教育后人.二、(2015常州)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洢核舟记)【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注释】恍惚:捉摸不定.幽隽:幽静美丽.喋:吸.天机:自然界的秘密.妍妙:精妙.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清风徐来:缓缓地(2)舟长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3)卖画以赡父:赡养父亲(4)毕集毫端:笔下,笔底,笔端(5)临富贵而失其本心:丢失他的天性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徐”与“曾不盈寸”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书本上有现成的解释,这是考查识记能力.第(3)题“赡父”是一个动宾短语,采用现代汉语的组词法分别组词.第(4)题“毫端”重点是解释“毫”,联系上下文,从而确定“毫”的意思是“笔”.第(5)题“失其本心”,这样短语的曾经出现在鱼我所欲也中,即“此之谓失其本心”,因此可以明确“失其本心”的意思是“丧失了他的本性”.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2)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第(1)题“尝贻”是“曾经赠送”的意思,“盖”表示推测,“泛”是“泛舟、游览”的意思.关键词翻译准确后,然后调整语序,使之通顺.第(2)题“非其人”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来推测,确定为“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市”是“买”的意思.课时讲解题型3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的能力.两个人相同的地方是“技艺高超”,而恽寿平独特的地方要抓住细节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其“坦然面对生死”;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其“崇尚气节,淡泊名利”;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开创性”.课时讲解题型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B. 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C. “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D. “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以及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项选文没有介绍恽南田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三、(2015镇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乙】公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此赀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注释】公:陆稼书,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窒碍:阻碍.赀:通“资”.没(m)世:死.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2)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买(3)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偶尔(4)是不能改矣:这、这种人、这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句子的意思.(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2)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小偷哭着离开,改掉偷盗的毛病变好的人很多.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注意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第(1)题关键词是“陟罚臧否”“异同”;第(2)题关键词是“去”“者”.课时讲解题型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重视感化教育;教以谋生之法;断其做贼后路,致其终生无法偷盗.(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先从文中找出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课时讲解题型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无论为君还是为官,都应做到赏罚得当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甲文还委婉批评后主有“偏私”(用文中一词)的行为错误.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甲文是诸葛亮对君主刘禅的劝谏,希望他做到赏罚公平,同时委婉地道出他对后宫“偏私”的错误行为;乙文中写到了知县对孝顺仁慈、有节操、讲道德的人进行表彰宣扬,对小偷进行一定的惩罚,做到了有奖有罚.四、(2015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拔:攻下.逼阳:姓,古夷族一支.遽:迅速.备:准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独占.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C项中的“狱”指的是“案件”.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句中几个重点词语要准确译出.“夫”(f):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句中“大国”前省略了的主语“齐”,“惧”的主语“吾”要补译出.课时讲解题型3语段甲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语段甲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该用哪个题目,要看文章所写内容的侧重点是什么,语段甲详写的是曹刿的“谋略”而非交战的双方,由此可知宜用“曹刿论战”.课时讲解题型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甲、乙语段的内容分条概括.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甲、乙两个语段都写到“利用士气取胜”的话题,如语段甲中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段乙中的“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及“常存有余不尽之气”等.五、(2015德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注释】曩(nng):从前.雊(gu):雉鸡叫.天机:天性.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冈”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A. 上使外将兵B. 其一犬坐于前C. 腰白玉之环D.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解析C项“腰”是名词作动词;A、B、D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 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月上下C. 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 倘能从我游乎请从吏夜归解析A项前者表判断;后者解释为“这”,代词.B项前者解释为“参与”,这里指欣赏;后者解释为“和”.C项前者解释为“交错”;后者解释为“参与”.D项都是“跟从”的意思.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解析注意关键词“颓”“鳞”“子”“务”的翻译.课时讲解题型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对声音的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等方面思考.如“猿鸟乱鸣”通过对动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灵动感,表现了生命的活力,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吠声如豹”则以形象的比喻来写冬夜的寂静.课时讲解题型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甲文表达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解析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书信,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愿与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六、(2015昆明)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文后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防悟,都中乃得免.(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注释】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翔踊:物价飞涨.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粜:卖出粮食.比:等到.鬻(y):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杂然而前陈者:陈设,摆设(2)宴酣之乐:酒喝到高兴时(3)射者中,弈者胜:下棋(4)饶去杭几二千里:距离解析实词的解释要注意辨析,看有没有出现特殊用法,此题中“去”是古今异义词,“陈”“酣”“弈”用的是本义.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D)A. 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C. 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 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解析A项前一个“于”解释为“在”,后一个解释为“比”;B项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后者是代词;C项前一个“乃”解释为“于是,才”,后一个“乃”译为“是”;D项两个“其”均为代词.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解析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并适当地增删调换.对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要准确把握,“醒”解释为“酒醒”,“述”解释为“记述”.此句同时也是一个判断句.课时讲解题型4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处概括对应语句中“乐”的含义.含“乐”字的句子“乐”的含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B.宾客之乐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禽鸟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百姓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C.太守自乐解析回答此题,只要能完整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答题时紧扣文章内容即可.课时讲解题型5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百姓对欧阳修的举动是赞同、拥护的,对王都中则是爱戴.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解析甲文中欧阳修爱民亲民,既能造福于民,又能与民同乐,因此深得滁州百姓爱戴,醉翁亭记一问世,滁州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乙文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得罪上司.行省责备他越权行事,欲治其罪.群众提出:王总管降米价救灾民如果有罪,灾民愿卖掉妻儿替他赎罪.两文都表现出了百姓对两人的拥护、爱戴.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七、(2014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报恩塔(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注释】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窑器:陶瓷器具.斗榫(s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识:标记.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则报恩塔是也:这(2)闻烧成时:听说(3)半日方散:方才(4)必顶礼赞叹而去:离开解析第(1)题“是”在句中是代词,“这”;第(2)题“闻”的意思是“听说”,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如“闻风丧胆”;第(3)题“方”是“方才”的意思;第(4)题“去”在文言文中通常解释为“离开”,如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解析翻译时,注意把“砖一块”调整为“一块砖”.关键字词的含义要落实,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以”“发”的含义,再连缀其他字词的含义,表达通顺即可.课时讲解题型3学校文学社正在为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下联: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解析对对联首先要求字数相等,其次意思要相对或相承,再者词性要相同,最后就是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放到本题中,还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八、(2013济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苏洵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2)闭户益读书:更加(发奋)解析解释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致”在这里是动词,“得到”的意思;“益”可以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得出“更加”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2)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解析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如第(1)句中,“以是”的意思是“因此”,“是”的意思是“这,此”;第二个“以”的意思是“把”;“因”的意思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