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_第1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_第2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_第3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_第4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 我自吟诗我自清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 曾杨才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这首名为天涯的五绝,时常出现在蒋勋先生的画作里。第一次看到时,我很惊讶蒋勋先生的佛性禅心:山光日影,鸟语花香,淡淡斜斜,尽入眼底。后来知道,这诗是唐代李义山的作品,我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这回读书社指定要看蒋勋说唐诗(中信出版社 2016年版)一书,我细读一过之后,了解到这本说唐诗,是从美学与文学的角度来引导欣赏唐诗的美学意蕴 :画面感、唐代诗人的生命与宇宙观。在蒋先生的眼里,唐代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黄金时代,其独特的灿烂与华美仿佛人生命的一次出走,一次度假,一次异于汉文化传统农业文明的狂放与豪迈,与异族之风韵类同。他从铺陈唐代的整个大背景开始,然后重点放在 一篇五人 之上,最后以唐代诗歌形式的完美、成熟收束。 一篇 即以 孤篇压倒全唐 的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 五人 是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以及晚唐的李商隐。其间,谈到唐代诗人大宇宙观2 / 9 的生命意识和自然流露的骄傲、自负时,还花了一些篇幅谈到陈子昂。 作为画家 和美学家的蒋勋先生来说唐诗,完全属于跨界之作,对诗篇的解读虽偶有妙思,但鲜有个性和创见(很多见解就是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和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里的结论,读来实在也没有什么深度和新意),然而就因为跨界和蒋勋先生的名声,却带有很强的普及性,读的人反而很多,对闲人读诗词的确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是,我合上书本细思,却只是鲜明地感受到四个字: 美言不信! 内容、表达上纰漏之多,大有焚琴煮鹤、牛嚼牡丹一类煞风景之感。古人云: 开卷有益 ,真的是开什么卷都有益吗?孟子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书籍如汗牛充栋 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审视阅读呢?这就很有说说的必要了。 下面我们先来看些蒋勋先生信口开河的例子: 滟 是什么?是日光或者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这个字本来是水字边,又加上一个形容花的艳丽的字。(第 33 页)按:滟,水波流动貌,或水满或水满而溢出。何时成反光了?这个字难道还有不是水字旁的么?而且 艳 字本也不是形容花的艳丽的,是鲜艳、漂亮之意,是用来指美女的。后引申指色彩鲜明或指有关爱情方面的事。 甸 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畦一畦的圃,就是田。(第3 / 9 35 页)按:甸,古指郊外(古时外城称郭,郭外称郊, 郊外称甸)。咋就成田了呢?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凝睇就是忍住眼泪。 (第 176 页)按:凝睇,定睛看也。广东话中说 看 还用睇字,啥时就成了眼泪了呢? 这些对字词基本意思的解释,望文生义,随意挥洒,令人生畏。 再如对仗音韵方面的,随手挑几处: 卷不去 与 拂还来 是非常好的两个对仗,只有唐诗才会有这么讲究的对仗关系。 白云 和 青枫 也是对仗(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两句):颜色对颜色,名词对名词。(第 42 页)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怎么成了 两个对仗 ?只有唐诗讲究对仗么?注意只有 二字!难道宋诗什么的就不讲究对仗了哈?还有, 白云 和 青枫 句对仗么?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非常对仗的句子,形容女子的美。(第 167 页) 不是连小学生都知道, 回眸一笑百媚生 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不对么? 悠 韵、 愁 韵、 楼 韵大概是古代诗人用的最多的韵,因为这个韵部的字都很漂亮。你不相信可以看看喝酒的酒 ,发愁的 愁 ,秋天的 秋 ,上楼的 楼 ,这些放在一起已经很像诗了。(第 39 页)按:这几个是韵脚字,全属于 4 / 9 十 一尤 韵,有那么多韵部么?而且这是用的最多的韵么?诗人喜欢用的韵,难道不是因为情感或韵部宽的原因而是因为字漂亮么?蒋勋先生在这儿似乎随意发挥了。其实,韵字是有声音意义的,而 四支 七阳 一先 八庚 十一尤 等韵部,古人写诗喜欢用,是因为宽韵罢了。 江潭落月复西斜 中的 斜 字在古代是开口韵,这里押的是 发花 韵(第 45 页)按:上平声 九佳 韵,下平声 六麻 韵,合称 佳麻 韵,何来 发花 韵?况且 发 是入声字,怎能与 花 同韵? 讲古诗而没有严谨的遵守格律和音韵方面的知识,只是任意地 满嘴跑火车,越普及,读的人越多,就越贻害无穷啊! 文化方面的差错也有很多,我继续从他讲的春江花月夜和长恨歌中举例: 初唐时,还有很多五言、四言、六言夹杂的诗句出现,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初唐诗人王勃,他最有名的滕王阁序,我想大家在教科书里可能都读过,他写: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 是四言,谁悲失路之人 是六言, 萍水相逢 是四言, 尽是他乡之客 是六言,还是在用 四六 的形式,这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琢磨出来的规矩和结构,一直延续到初唐。(第 27 页)蒋勋 先生说的是诗的演变吧,竟然拿一篇赋文来做依据!这是5 / 9 哪儿对哪儿啊,连文体都不弄灵清,夫复何言?可偏偏就是滕王阁序后面的滕王阁诗,却是一首转韵的完整的七言诗,其实这就已经是自打嘴巴了。 再看下一句: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现,我们看到一个很完整的七言诗的形式。(第 27 页)要说七言诗完整的形式,汉武帝的秋风辞,曹丕的燕歌行不就是么?要说完整而完美的七言诗,就初唐时期,在张若虚之前的就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王勃的滕王阁诗,杜审言的渡湘江,以及引领了曹雪芹创作葬花吟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名篇,与张若虚同时代的沈佺期、贺知章等也都有许多七言杰作,难道能说春江花月夜就是七言形式上完整的作品么? 温泉水滑洗凝脂 我们看到了文学史上非常少有的对女性肉体的直接描述, 凝脂 这两个字,大概不是会被经常运用的。也很少会被男子拿来形容女子的身体。(第 168页)早在诗经 卫风 硕人里就写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了好不好!而且从宋代的话本始,及至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里,哪一个不是喜 欢用 肤如凝脂 来形容女子的呢? 这只是我仅在两篇以张若虚和白居易为主题的演讲中摘举的例子,其实在书中,王维和李白也都十分受伤。歪曲史实,整蛊国籍血统等等,真是兴会淋漓啊!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学友们只要去翻翻书,都显而易见的。在本书里,6 / 9 蒋勋先生总是喜欢将个别说成普遍,将一次说成永远。说者口滑,听者耳顺,效果呢,的确蛮不错的。至于文外之旨,生命美学,那你就听他掰下去好了。 诸位,像这样不严肃的演讲,不严谨的写作而成的书,我认为不读也罢! 那么,我们该读些什么书呢?我以为,我们读书,研究文化和 文学,首先要会做加减法!先做加法,后做减法;30 岁前做加法, 30 岁后做减法。加法重要,减法更重要,也更为艰难。减法难做,是因为我们曾经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里高度;其次,缺少品鉴高度,青年一代多无法顺利阅读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整个社会的文化也愈来愈堕落无底线,许多浅妄之徒的作品都显荣一时、哄传一时了。更有些所谓的 专家 跨界反串,赚足眼光,但多是人云亦云,甚或纰漏百出。诸如此类。 但是,只要是精神文化,绝对是有品级上的高低之分的,这是文学的高贵之处!记得 红楼梦中林黛玉曾推荐香菱去读王维、李白、杜甫三个人的五律、七律和七绝,他们三人就是唐诗的三座高峰,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的: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因此林黛玉才推荐香菱去读他们诗集。所以,在我们这个应该做减法的读书年代,一句话:必须读原典!读高品级的中国7 / 9 文化、文学经典原著!读书人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离,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诗经到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原 典呢? 我认为,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十讲中就曾提出: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吟诵,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生命活态,它能深化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古典诗词文赋包含了很多文字本身所没有的意义,但这些意义是附随作品的声音一起流传的。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古人作诗时,往往一边构思,一边吟哦推敲作品的音节的。 100 年前,每个读书人都会 吟诵,只有吟诵,才能分辨出哪个字音最美,阴声阳声哪个最好。所以诗都是 吟 成的。你看,李白 吟诗作赋北窗里 ,杜甫 新诗改罢自长吟 ,韩愈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白居易 终日歌吟如狂叟 因此,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传统方式的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 有书友可能会说: 我们朗诵多美啊,何必要吟诵呢?8 / 9 其实这不是声音美不美的问题,而是对不对的问题。吟诵与朗诵的区别,在于吟诵是汉语自古以来的读书腔,是读我们的声调型语言的,是正确的,而朗诵是话剧 腔,是读重音型语言的,读现代文合适,读古典的诗词文赋就矫情了,读不出文气和诗韵。所以古典的诗词文赋要吟诵,而不是朗诵。 其实,用吴语吟诵诗词是最佳方式(当然,粤语、闽南语也好),因为吴语完整保留了古汉语的 入声 .入声词发声急促有力,实乃 汉语之骨 .如果用吴语和普通话分别读一遍杜甫的佳人,岳飞的满江红或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很明显可以感觉到,吴语念得更有力,更押韵,更符合原词的感情特质。这是因为原词用的是入声韵,只有念出这些入声字,才能充分表现出词的声情。其实,一直到民国以后的 老国语 ,都 保留了入声字的,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保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可惜自推行普通话后,取消入声,人为造成与古代文化的割裂,传承两千多年的雅言消失, 兴于诗 的传统也难以恢复,这是中国文化躯体上斫深见骨的伤痕。 有子曰: 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