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二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1页
成都市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二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2页
成都市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二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3页
成都市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二课时)导学案必修3.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二课时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结合教材P102103内容,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重点难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特点。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等生态因子相关。2案例设计项目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_处理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淀粉糊对照组对土壤_处理(自然状态)B烧杯中加入_与A等量的淀粉糊自变量土壤中_是否加土壤浸出液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对照组AA1不变蓝A2BB1变蓝B2结论分析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问题探究1碘液与斐林试剂的检测作用是不是一样?2探究实验中实验组、对照组如何确定?1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1)作出假设: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2)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3)实验步骤: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和B,_。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在A1、B1试管中加入_;在A2、B2试管中加入_,并进行水浴加热。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4)实验现象: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一题多变另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燃料中的碳B所食动物体内的碳C食物中的碳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序号实验处理甲乙方案一无菌条件自然条件方案二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自然条件方案三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A.方案一B方案二C方案三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5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代表_,碳在C中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