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代诗歌考点+赏析.doc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代诗歌考点+赏析.doc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代诗歌考点+赏析.doc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代诗歌考点+赏析.doc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代诗歌考点+赏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代诗歌考点+赏析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简介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应当时的社会动乱,有的书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龟虽寿等。选自乐府诗集。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练习1、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 实写 ,后四句 虚写 。2、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 水何澹澹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 。3、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4、 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开阔、博大 。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 :乐府诗(体裁) 。5、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6、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8、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句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首诗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写作手法第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体裁:五律诗,写景抒情诗。2.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3.出处:全唐诗4.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5.重点字词: 次:旅行中停驻之意,在此指停船 客路:旅途 残夜:黑夜将尽未尽的进候。6.重点句子: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译文: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客路”“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译文: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春风阵阵,鼓荡着一片白帆。赏析: “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劲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译文: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赏析:两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和 “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蕴含哲理: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家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思。7. 中心:抒写了作者客游他乡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考试范围】1、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6、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答:“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7、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答:1、“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2、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3、“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9、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10、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代表作有观刈麦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考试范围】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6、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7、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8、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9、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10、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11、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12、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元大都人(今北京),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天净沙,曲牌名【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就像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注: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练习1、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悲情,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天净沙秋思作者 马致远 , 元 代著名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 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_题目。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考试范围】1、用两个转折比喻说明死之不可避免,揭露了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2、阐述作者人生哲学生命长短不是由天决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3、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以老骥自比表明虽然年迈但是豪情仍然不减当年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5、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赏析这首诗从哲学的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事态度,否定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及时行乐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表现了作者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诗篇先以神话传说中的“神龟”“螣蛇”为喻,写出盛衰生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表达了作者朴素的唯物史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为千古名句,表露了作何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篇最后表述了修养的重要性,若修养得法,可使人去祸得福、延年益寿。全诗在语言运用上,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并巧妙运用虚实、抑扬、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孟子第33代。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1、 诗中热情好客的句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赏析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如画的农村风光,歌颂了淳朴诚挚的友人情谊,全诗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语言淳朴自然,不加雕饰,让读者轻松领略到那浓浓的诗意。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朴实的农家生活)高度和谐。诗歌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写的层次也是完全仍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似乎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诗人把艺术美深深的融入整个是做的血肉之中,显得浑然天成。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 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 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 禅院的幽静 ,实际上 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 ,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品逼真地描写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诗的一、二句写诗人进入破山寺的时间是清晨;三、四句写诗人沿着寺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见到僧侣们住的禅房就藏在花木从深处;五、六句写在这样的环境中,山野正合鸟的天性,潭中清影使人的心境为之宁静;最后两句写诗人聆听古刹的钟磬音。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意境高远,寓意深刻,令人回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练习1、 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3、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5、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6、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7、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8、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赏析 诗歌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鸟悲啼。下笔就渲染了暗淡萧条的气氛,融情于景。次句写闻讯,点明题意,并勾画出王昌龄赴任所行的路线。“闻道”二字表现出诗人的惊讶。龙彪县在当时还很荒凉,“过五溪”暗示所到之地很偏远,且路途艰险,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后两句抒情,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和宽慰。诗人通过想象,将无情的明月变成了有情之物,借助月亮向友人传达思念与关切之情。“直到夜郎西”,就是直到龙标的意思,因为龙标在夜郎西南,所以这样说。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这种移情手法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友人(一说是妻子)询问归期的答复。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第一句一问一答,直接回答归期不定,极富表现力,语意间透露出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第二句写眼前景物,夜雨不停,秋水涨池,诗人的愁苦之情、对友人(或妻子)的思念似与夜雨交织,密密绵绵。此句不仅回答了归期不定的原因,而且表达出诗人在雨困巴山的深夜里,各种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郁闷、孤寂的心境。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人发挥想象,把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给这首诗开辟了新的意境。诗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使人读来感觉情真意切,余味无穷。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考试范围】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5、 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6、诗的末句写后 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 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2、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赏析这首是即景感怀、政治讽刺诗,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考试范围】1、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答“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赏析 诗人选取人们上山下岭这一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引人思考:上山下岭时,不仅要对最艰巨得到行程有思想准备,而且要对走过的这段行程后还会出现的艰难有思想准备。全诗语言平中有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介绍】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哲学家。教育家。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考试范围】这首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考试范围】 1、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词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答:这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