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之春分-搜狐健康.docx_第1页
《24节气养生》之春分-搜狐健康.docx_第2页
《24节气养生》之春分-搜狐健康.docx_第3页
《24节气养生》之春分-搜狐健康.docx_第4页
《24节气养生》之春分-搜狐健康.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节气养生之春分-搜狐健康【篇一: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 24节气养生知识讲座 1、立春(2月35日) 到了立春节气,意想不到的寒流仍易导致春寒病的发生,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威胁极大,它可使高血压病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忽冷忽热的气候还易使儿童遭受百日咳、感冒等疾病。因此,春季养生保健,要预防春季病的袭击。春季到来,气温转暖,所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和自然界生物一样充满生机,这时,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机体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不过,春季气候开始转暖,风干物燥,人体发散现象比较明显。故应多吃些多汁蔬果,如西红柿、萝卜等,也能为人体补充水分。 2、雨水(2月1820日)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所以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3、惊蛰(3月57日) 在惊蛰时节,天气还是冷暖无常的,忽冷忽热的情况很常见,需要警惕感冒等季节性流行疾病的发生。感冒的原因有很多,而在导致感冒的原因中,有些是可以自我调整,避免的,像生活规律、饮食、心情等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惊蛰标志着气候转暖,春雷的响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包括各种引起疾病的细菌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在饮食方面,除了要以清淡为主,还要多摄入一些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来增强体质。 4、 春分(3月2022日)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春分后虽然天气渐暖,但日夜温差大,按照“勿极寒,勿太热”的原则,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可以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春分属仲春,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同时,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总的原则是忌大热大寒,力求中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 5、 清明 (4月46日) 在清明节气中,不宜长时间待在家中,因为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所以在清明时,人们要经常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一些健身运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以便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清明气候可能热中偏燥,再兼去年寒湿重,故很容易导致内寒外热、肝气郁滞。另一方面,春天又是肝气升发的季节,由于肝气上逆,肝病患者容易出现病情变化,肝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出血。春季养肝药膳食疗应重在平肝气、养肝阴、去风热。 6、谷雨(4月1921日) 春季养生,重在养阳。过敏体质人群在这个时期应特别提防过空气中的花粉、杨絮、柳絮等过敏源,既往类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特别注意健脾祛湿,在饮食上加以配合。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快过去了,应该抓紧最后的时机在春天养肝护肝。在各种蔬菜中,最适宜养肝的是菠菜,芹菜可以由清热、平肝、健胃、利水、降血脂、降血压之功效,春季要想舒肝散热,芹菜是首选食材。 7、 立夏(5月57日) 夏季是植物茂盛生长,开花结果的时节。而中医认为,人体在此时,是心阳最旺盛的时节。在这个春夏交际的季节里,养生重在养心调神。立夏时节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或辛辣之物,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以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给,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达到清热排毒的目的。 8、 小满(5月2022)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让人们开始体会到炎热的味道。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要想平安度过炎热夏季,就应该在小满时节积极预防各种疾病,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小满时节应多吃红小豆、山药、冬瓜等食材,达到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补脾养胃、生津润肺、补肾涩精、除烦止渴、祛湿解暑的作用 。 9、芒种(6月57日)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健康人群要注意补充水份保持机体处于平衡状态,防病于未然,另外,由于空气湿度增加,有关节炎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除湿,脾胃虚寒的患者则应该在饮食方面减酸增苦,调理胃气。 芒种时节多吃桑葚、西红柿、鲜百合和梨,这四种食材可以达到补充胃液、促进消化,解热解渴、生津润燥的效果,同时这些食材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 10、夏至(6月2022日) 夏至时节由于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很容易出现头疼、头晕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大家及时补充身体水分,多喝水;另外,既往有心脏病的病人注意保持乐观情绪切忌大悲大喜,而既往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则应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饮食方面更应该注意祛湿。夏至意味着炎炎夏日正式到来,每到这个节气人们总是很容易“上火”,所以在这个节气里,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11、 小暑(7月68日) 小暑节气气温已经非常高了,这种情况下健康人群要注意的是防暑降温,保持规律的日常生活起居,谨记要“少动多静”,另外,小暑时节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一些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正好趁这个好时机辨证施治,预防冬季疾病复发。天气炎热使人们变得没有食欲,辛辣食物具有刺激食欲的作用,但是辣椒、花椒吃得过度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因此提醒大家,在这个节气里应多吃清淡、祛暑的食物。 12、大暑(7月2224日) 大暑节气是温度、湿度最高的时间,人体体表也会感觉湿热,在这种桑拿天里,健康人群要注意防中暑,多喝水;心脏病患者,要坚持服用药物,做好心脏防护;肠胃不和人群,要注意保护肠胃,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大暑节气应该多吃一些清火生津的食物可防止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另外,在三伏天里,人们大多喜欢吃些寒凉的食物,影响脾胃功能,适当的喝些红糖姜水,或做菜时多放些姜,可散寒祛暑。 13、 立秋(8月79日) 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此时应注意,夜里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秋后算账”。 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要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除此以外,切不可过于贪凉,秋天的早晚气温较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 14、 处暑(8月2224日) “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营养专家表示,保证充足睡眠和多食碱性食物可驱“秋乏”。 处暑时节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梨、葡萄、西瓜之类,梨的品种很多,特别推荐食品酸梨。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 15、 白露 (9月79日) 白露时节,在秋装选择上要宽紧适度,长短大小适宜。另外,秋季不宜露背、露胸、露腿。秋季的外衣裤应用纯丝或纯棉织品或混纺品为面料,既可防秋凉,又能防燥热,质地柔中有刚、软中有硬,穿在身上爽身。白露时节要适当摄取滋阴润肺的柔润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碱性食品,如苹果、胡萝卜等,有助消除身体疲劳感,特别是老鸭能补五脏之阴,并补血行水、养胃生津,适合初秋食用。 16、秋分(9月2224日)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脾胃不和的人群到此季节特别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脘胀满、腹泻的现象,所以要特别注意。秋分节气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的养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17、寒露(10月89日)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疾病会发生,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因此,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应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寒露,标志天气转寒,深秋已至。此时节,要注意预防秋燥,在饮食调理上应以滋阴润燥为宜,要常食蜂蜜少食辣。此时节应多食芝麻、糯米、粳米、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食物以增强体质。 18、 霜降(10月2324日)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对此,专家指出,霜降饮食调养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霜降时节宜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食品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藕、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橄榄、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等都比较适宜这个时节食用。 19、 立冬(11月78日) 立冬是一年中八个最重要的节气之一。立冬之后,寒邪当令,人体阳气潜藏、阴气极盛。此时,对抗严寒要心态平和、合理运动、健康养生。 立冬之后可以大温大补,以安全过冬,抵御严寒。另外,温阳之余也要滋阴。中医认为,秋冬养阴,此时养阴还可以起到中和温补之燥的作用。如宜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圆肉、枣、蛋、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有傲霜枝”,开始呈初冬景象。这时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 “小雪”节气里,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21、 大雪 (12月68日) 中医认为,“秋冬养阴”,冬属阴,大雪时节尤其应该“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人体尤其是头部受冷,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会使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发病几率明显增高。体质较差者、老年人和孩子从有暖气的房间出外时,应增添衣服,建议戴帽。大雪时节肾气正旺,饮食宜增苦忌咸,补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鹌鹑、墨鱼、章鱼、北芪、党参、熟地、黄精、枸杞子、玉蜀黍、芋头、花生、山药、栗子及杏脯等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 22、 冬至(12月2223日) 冬天的睡眠时间应相对比其他三个季节时间长,如果睡眠不足,身体的各个器官就容易受到损伤。睡眠姿势以侧卧和仰卧为佳,保持呼吸舒适。冬日喜欢使用电热毯的人,应在睡前通电,入睡时切断电源。 冬至时节更应当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适当调理,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除了保持精神豁达乐观、避免过度劳累、早睡晚起、适度运动、节欲保精外,饮食上不妨多吃些坚果。 23、小寒(1月57日) 保健专家提醒,在此节气中,要防止冷辐射对身体的伤害。所谓冷辐射就是低温辐射,冬季物体温度低,人体靠近它时,往往会有冷飕飕的感觉,这种寒冷的感觉就是冷辐射造成的。这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相当大的。小寒时节指的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每年到了这个时节都需要进行滋补保养,冬季滋补的健康佳品非粥莫属。关于养生粥,首推的当然还是我们最熟悉的腊八粥,它一般是以糯米、红豆、桂元、枣、花生、白果、松子等煮成甜稀饭,在隆冬里吃上它,又营养又可口又暖和。 24、 大寒(1月2021日) 大寒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姜羊肉汤补血驱寒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篇二:24节气养生提示】 壬辰年 春分至小滿時令 養生提示 劉 承 恩 一、節氣概況 壬辰年春分(2012年3月20日)至小滿(2012年5月20日)為一年六步氣的二之氣。期間共經歷春分(3月20日)、清明(4月4日)、穀雨(4月20日)、立夏(5月5日)四個節氣,共計約60天。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的帝王在立夏這天,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二、時令分析 (一)氣候特點 這步氣兼跨春、夏兩季,故可被分為兩個階段。從春分至立夏這45天為“春行秋令”,立夏至小滿的15天為“夏行秋令”。以下分別說明。 1.春分至立夏 春分至立夏的45天為“春行秋令”,即春天的節氣,秋天的氣候當政,氣溫偏涼。春屬木,應肝,統運為木運太過,又正值春季,與人的肝氣同氣相求,使肝氣生發之力頗盛,遭遇到秋季肅殺之氣陽明燥金,使肝氣欲發而不得發,易形成肝鬱,應注意疏肝解鬱以養肝氣。 2.立夏至小滿 立夏至小滿的15天為“夏行秋令”。夏屬火,應心,人的陽氣,尤其心陽在夏季處於開放狀態,而所至之秋氣性涼,又得司天之氣太陽寒水的寒氣相助,故寒涼之氣更加明顯,人的心陽易受寒邪影響。 (二)對人和植物的影響 由於木運太過,立夏前的“春行秋令”,使生發過快的陽氣受到肅殺之金氣的抑制。一些植物的花骨朵兒還沒等綻放就蔫死凋謝。人的肝氣受抑,欲發而不得發,易形成肝鬱的種種表現。同時肝主情志,肝郁易引起人的情志不舒而產生鬱悶、委屈等情緒。 立夏至小滿的“夏行秋令”,使一些植物的花朵萎而不張,人的心態也會鬱鬱不樂。 三、養生要點 養生的根本原則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春夏養陽,調養重點是使人的生命節律符合春生夏長的自然規律。 (一)二之氣預防的主要疾病1.暈眩之症。肝鬱使人的肝氣欲發而不得發,尤其對於肝氣太盛者,陽氣會因不能順利生發而壅滯於頭部導致頭暈目眩。 2.心腦血管疾病。肝鬱而不通,氣機失調暢,易形成血瘀,尤其氣盛血熱之人容易使上焦及頭部壓力增大,嚴重者可能發生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意外。 3.消化系統疾病。由於肝鬱,使肝對脾胃氣機升降的調節作用減弱,運化疏泄水穀不利,導致腹脹等中滿之症。 (二)調養指導 1.體質偏虛、寒者:肝氣虛者宜亥初(以下時辰均參見附2一日時間對照表)睡覺,卯初適度補肝氣;肝陰不足者,宜亥初滋養肝陰;腎陽虛者卯初適度補腎陽;脾陽虛者宜辰初、巳初健脾益氣,以平為期。 2.體質偏實、熱者:肝氣盛者宜申初、酉初疏肝降熱;肺腎有熱者,宜申初、酉初滋陰涼血。 3.體質平和者:應採取即時調理。身熱汗出,即時滋陰收陽;胃涼或胃脹,即時溫脾和胃。 (三)生活指導 1.起居方面 一日當中同樣存在著“四季”的劃分(以北京地區北京時間為例):3-9點為“日春”,9-15點為“日夏”,15-21點為“日秋”,21-3點為“日冬”。3點為一天的“立春”,5點為“驚蟄”,6點為“春分”,21點為“立冬”。 (1)時間:晚上21點前睡覺(不晚於22點)以利於陽氣潛藏,老年人及兒童應在晚20點前入睡為好。早上宜在3-5點間起床,以利於陽氣生發。日冬睡眠猶如為人體“充 電”,晚睡易耗傷陽氣,久則氣血匱乏損害健康。驚蟄不起則會使得陽氣生發不利,人易頭昏沉、煩悶、腰膝酸軟等。早起活動後如覺困倦,可再睡回籠覺。古代養生早起為3點,晚起為5點;早睡為19點,晚睡為21點。(以北京地區北京時間計算) (2)午休養心:有條件的人,午時休息片刻有助於養心,時間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 2.飲食方面 (1)避免肝鬱及其影響。 忌食辛辣食物及白酒,避免因助長肝氣而加重肝鬱。 忌食生冷食物,避免生冷食物傷脾而加重肝鬱造成的脘腹脹滿等症。 控制飯量:在堅持“飯前腸鳴、不餓不食”的基礎上,提倡三餐進食量均不宜大,如體力消耗較大,可少食多餐。 (2)滋陰養陽。宜吃銀耳、百合、梨等有助於滋陰潤燥的食物。 (3)男孩16虛歲、女孩14虛歲前,應避免吃辛辣等溫熱性食物,儘量吃滋陰類食物。【篇三:24节气养生法】 一、小寒 1月5日-7日 冷风寒气冰天地小寒养生“三九 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寒时节,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日常食物中属于热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梁米、韭菜、茴香、香菜、芦笋、芥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羊肉、猪肝、火腿、狗肉、鸡肉、羊乳、鲢鱼、虾、海参、酒等。 二、大寒 1月20日-21日 装素裹腊梅飘大寒养生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冬三月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食补多以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为主。故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三、立春 2月3日-5日 四、雨水 2月18日-20日 雨水谨防湿邪,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宜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五、惊蛰 3月5日-7日 惊蛰顺时养阳,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故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春天肝气旺易伤脾,因此春季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 六、春分 3月20日-22日 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上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不当饮食,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此外,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七、清明 4月4日-6日 清明节养生九字诀:养肝脾、 防流感、 吃野菜。另外清明是高血压的易发期,防治高血压病的菜肴有:家常公鸡 功效 温中补虚,降压安神。口磨白菜 功效 清热除烦,益胃气、降血脂。鸡汤鱼卷 功效 滋阴润燥,清热利湿。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肾炎、消化不良等都为适宜。建议多食种子植物如荞麦、稻米、扁豆、薏仁、花生、黄豆、咖啡豆、葵花子等。 八、谷雨 4月19日-21日 谷雨适时调情志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谷雨节气的膳食调养应体现“天人相应,食药一体”的营养观,风寒湿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饼、西瓜、芹菜、生黄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带等生冷性凉的食物;热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品。 立夏养心正当时,“增酸、减苦、重养心”。夏季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可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十、小满 5月20日-22日 小满除湿正当时 小满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牛、羊、狗、鹅肉类等。 芒种谨防梅雨伤。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如香蕉、菠菜、玉米、荞麦、大豆、山药等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须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此外人们饮食勿过咸、过甜。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 十二、夏至6月20日-22日 夏至日滋补 “三高”老人警惕“热中风”,夏日提倡“子午觉”。 夏季清补:先清解,后补益。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此外以清淡为主,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像西红柿、草莓、黄瓜、绿豆、芹菜、莲藕、白粥等食物在夏天食用都比较有益。 小暑避暑湿 祛湿热养心防腹泻,多吃丝瓜。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上要注意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而引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伤脾胃之病。 十四、大暑 7月22日-24日 大暑防中暑 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秋天宜收不宜散,故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主张入秋宜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