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_第1页
《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_第2页
《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_第3页
《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_第4页
《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 游褒禅山记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此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它的主旨不在于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 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四、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 “ 反复诵读法 ” 和 “ 问题探究法 ” 2 / 5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明白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归因。 五、教学设想 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文本解读的本质不仅仅是认识文本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从文本中汲取什么,认识什么。具体到游褒禅山记,读者应从积极方面看王安石要人们坚持 “ 尽志无悔 ” 的哲学。淡化 “ 志、力、物 ” 三者辩证关系的传统解读。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四,当然还有难度: “ 险以远,则至者少 ” 。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 “ 尽吾志而无悔 ” 。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 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但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 “ 国军 ”打了败仗,将领对蒋介石说, “ 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 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3 / 5 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 “ 等靠要 ” 的心理。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教这节课要做 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解读王安石的成功归因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正确的归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大家都有从众心理,即使文学大家王安石也不例外。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王安石为什么也会 ” 从众 ” , “ 从众 ” 后的他,是怎么反思自己的行为的? (二)思考、交流 研读第三段 1、王安石认为,真正的奇伟瑰丽的景在哪里?明明奇伟瑰丽的美景在险远之地,可为什么是 “ 人之所罕至 ” ?试在文段中找出提到 “ 不能至 ” 的句子。 明确:常在于险远。(板书:难度)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4 / 5 2、试用三个字概括到达险远之地的三个条件。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到了自己也没有能到达那险远之地而极夫游之乐。试以此三个条件看,作者因何而没有到达的? 明确:志、力、物。(板书)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力与物的条件具备了;未至乃是因为志不坚。 3、作者不得极夫游之乐,当他回味过来,发现力与物的条件都具备时,是什么心情?作者感慨,要怎样才无悔 明确:后悔。 “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 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4、试以四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得体会。 明确:尽志无悔。(板书) 研读第四段 5、作为一名学者,王安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他游洞观景而深得体会可见一斑。此次游褒禅山,他除了对游洞生出感触外,还对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小小的考证?由这一考证又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明确:因仆碑而考证华山当为花山,但大家都弄错读音了,却是以讹传讹。感叹古书不存、讹误必多,而众人不得而知。做学问要深思而慎取。(板书) (三)、感悟表达 5 / 5 1、事实上,生活中、人世间,以讹传讹而造成谬 误的,又何止是一个字的读音或一本书的真义了。对此,你有何看法或感悟呢? 2、王安石把自己没有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归 “ 自己的努力程度 ” ,你怎么看待取得成功的归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做怎样的归因才能走向成功? (四)、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而是在借景生论、即事明理。作者通过游洞不得穷尽和华花读音缪传两事,得出 “ 尽志无悔 ” 和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