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历史悲剧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关键,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最后还是逃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这是祥林悲剧的真正意义。祥林嫂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及种种迫害,曾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但这种抗争不仅无效,而且导致其越陷越深的可悲结局。小说祝福深该地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盾牌及其掩盖下愚弱的国民劣根性,二者共同造就了在“无爱的人间”的一切以祥林嫂为典型的被蹂躏被压迫宿命的必然。【关键词】祝福 传统文化 国民性 悲剧【正文】一、背景与主要内容: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二、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在祝福中,首先对造成祥林嫂悲剧负责的,就是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风俗信仰禁忌等。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遭遇为主要情节,以鲁镇为传统旧社会农村的蓝本,以民俗意味极浓的“祝福”时节拉开序幕: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各种人物在鲁镇社会的舞台上竟相亮相,粉墨登场。“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俨然作为儒教的代表人物主宰着鲁镇的日常生活秩序。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妇女的戕害是首屈一指的:从“三从四德”到“男尊女卑”,从“三寸金莲”到“表彰节烈”,无不浸露着中国妇女的辛酸史和血泪史。在男权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整个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是扮演着从属、附庸、第二性的“他者”地位的,祥林嫂也不能被排除在外。祥林嫂以寡妇之身拒绝婆家安排再婚,头撞香炉的一幕不正无可辩驳的说明了中国儒教妇女观对其毒害之深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祥林嫂已经被强大的封建正统思想同化了,她早已经成为儒教一统天下的驯服的良民了。当信奉程朱理学的封建社会卫道者“鲁四老爷”的一语指斥祥林嫂为“谬种”时,她其实不仅在旁人眼中,就是在其自身的道德判断中,也俨然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了。(一)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鲁四老爷”在文中也便是道家思想的化身,这可从他家门前的朱拓的大“寿”字窥见一斑。在旧中国讲理学的人大都兼信道教,他们是于孔孟之外信奉太上老君或关圣帝君的。刻画这个人物,鲁迅先生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只是几句话,可就从这几句话中人物的特点就突现了出来。首先,文章在介绍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先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间里也映得较光明,极鲜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由此可见,这个“寿”字在书房中的位置是极醒目的,也可以推想主人对它是非常重视的。我们想,书房本是用以安心读书的,即便有一些装饰用的字画,也应该是反映个人品性追求或激人上进的内容,而这里的“寿”字,分明是主人追求长生久安思想的体现,一般是挂在正堂或卧室的,而他却直挂到书房里来,也可见主人家的心志不在读书一事,从侧面也反映出鲁四老爷这个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的本质。另外,作者还强调这个“寿”字是“陈抟老祖写的”,追溯陈抟老祖,我们知道他是五代宋初的一个道士,“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此外还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丹之事。”(辞海)可见他是宋代理学的先驱者,鲁四老爷挂陈抟老祖的“寿”字,大概正如后世儒家弟子供奉孔子的画像一般,含有尊崇之意。这一点交代强调了鲁四老爷的身份,为他在后文中顽固残酷地对待祥林嫂作了铺垫。所以,鲁四老爷作为顽固的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寿”字体现出来的分明是他们在追求他们生命的长寿,而这长寿正是建立在对祥林嫂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物质剥削与精神压迫之上的,他们对长寿的拼命追求,对“祝福”的重视,也暗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及反封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其次,在听人报告祥林嫂被抢的过程后,他只说了一句:“可恶!然而”这里的“可恶”说的应该是祥林嫂的婆婆,因为她这样地抢人,闹得沸反盈天,影响了他们家的声誉;“然而”则应是他转念一想,婆婆动手抓儿媳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也就不必说什么了,这充分显示出他是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的。当卫老婆子到他们家时,鲁四老爷先是一句“可恶!”,这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四婶已经在下文中给解释的较明确了,随后卫老婆子巧言答辩,说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这时鲁四老爷又一个“然而”此处,意思就是再荐一个可以,然而千万不可再荐逃出的寡妇。(二)以“柳妈”为代表的麻木冷漠的看客在祝福中,“柳妈”在文本里作为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或发言人的春光乍现,对祥林嫂来说,无疑对她苟延残喘的命运来说更是致命的一击。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下层劳动妇女,有着不幸的命运,是可怜的,然而她对自己的不幸却无知无觉,实在令人哀其不幸,却又怒其不觉。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从她那“打皱的脸”,笑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可以得到应证。尽管生活贫穷苦涩,艰辛压抑,她仍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并自觉地化为实际行动做“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与人为善。但她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充分说明柳妈不仅信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事二夫”、“贞节大于生命”,而且还自觉主动舞起“封建贞烈观念”的板斧向祥林嫂砍去,更可悲的是她全然不觉自己是一个刀斧手,还以为是救世主呢,作为“善女人”的柳妈对祥林嫂所谓的来世或死后的忠告,更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鲁迅以相当严峻的态度对待阴司被分尸的图景带给她的精神恐惧,而“捐门槛”的象征性赎罪仪式之所以不被他人理解,显然也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化隐喻,即:在现世间所谓罪不可赦的祥林嫂只有通过一死才能澄清和恢复既定的鲁镇社会的正常风俗秩序,这是何等的残酷!总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尤其是礼教的轻视女人,把祥林嫂置于社会的最底层,间接给予她的是卑贱的躯壳和麻木的灵魂;道家思想中,尤其是根源于“巫鬼”的文化禁忌,把祥林嫂的不幸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间接给予她的是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冷漠;释家思想中,尤其是佛教的善恶报应和生死轮回学说,把祥林嫂更进一步地扒进宿命的深渊,在无爱的人间“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至此,在祝福中鲁迅彻底戳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的“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的道德谎言,从而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步步质疑,理性批判和彻底否定。二、对国民性的批叛“国民性”是鲁迅一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近半个世纪里,他都在不断地剖析着国民的弱点,在不息地寻求着改造国民性的途径。这不但常常占据了其思想活动的中心,而且还往往成了其诸多作品的主题。鲁迅早就说过,他希望他的著作“待再经若干岁月,又当化为烟埃,并纪念也从人间消去,使他的事早已“完毕”。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鲁迅在呐喊序言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3诚然,鲁迅对国民精神的改造又是有极大阻力的:这不仅仅在于国民精神的愚昧麻木或迷信封建等的落后性,而恰恰在于不觉醒的国民视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成为其用来慰藉自己甚至娱乐自己感官视听乃至灵魂的东西。可以说,鲁迅对国民性的探索和研究非常深广,他从现实人生的精神病态出发,对国民精神上的各种痼疾进行具体解剖,国民身上的种种精神病症无不在他的笔下暴露无疑。这些精神病症中的主要痼疾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鲁迅的笔下,国民的愚昧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旧中国的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传统,也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愚昧与不觉醒。因为这种“愚昧与不觉醒”正是封建礼教赖以存活、滋生、为害天下的土壤。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封建“四权”的绳索犹如千斤铁链,紧紧的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终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以柳妈为代表的冷漠的看客迫害的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终在人们年终祝福欢乐的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倒在了漫天的大雪之中。祥林嫂衔冤而死,死得慌恐不安。祥林嫂临死前,似有所感悟。“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但这种“疑惑”又是不明确的,“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又怕因为“那两个死鬼的男人”,“阎罗王”要把她“锯开来,分给他们”。应该说,这既是一种“疑惑”,更是一种慌恐。祥林嫂被封建思想毒害,甘于受压迫,也无力反抗,只是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纵然背井离乡,纵然凄惨死去,也从不会、不敢对压迫她的统治者、压迫她的封建礼教说个“不”字。愚昧迷信,节烈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对鬼神的恐惧就没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她一直想摆脱,想赎罪。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最终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二)、卑怯在鲁迅的作品中,对国民性的卑怯是深恶痛决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的卑怯。他说:“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国人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结果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的了。”4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卑怯。鲁迅指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5这些现象都是卑怯的表现。鲁迅还指出,欺软怕硬也是卑怯,他说:“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7 (三)、冷漠鲁迅认为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爱”。他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6这种麻木冷漠的现象在鲁迅的小说里比比皆是。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其人生悲剧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她周围民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在这样的环境里,祥林嫂缺少真正的倾听者、同情者。在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丈夫和幼子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神经质似的不断向周围的人诉说阿毛的死。 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同情心的缺失使鲁镇的人一开始就怀着寻找谈资的心态来听阿毛的故事,他们不是要来安慰祥林嫂的.小说中反复描写祥林嫂向人们讲述儿子阿毛的悲惨故事是意味深长的,鲁迅特意写出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收敛起笑容,没趣的走开了;女人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导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很显然,听阿毛的故事,只不过在满足着他们猎奇的心理,是在对别人不幸的咀嚼中获得对自己卑微生活的满足感。简言之,庸众从祥林嫂的痛苦和悲哀中得到的不是正常伦理的,而是变态心理的审美的满足和快乐。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祝福中鲁迅特地用“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等话语反复作着旁敲侧击的暗示。“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当祥林嫂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之后,她再讲阿毛的故事,就“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而祥林嫂只能“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着我真傻”。由上述分析可见:国民形象中蒙上了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精明残忍的隐身衣,使之堂而皇之地不仅可以欣赏喜剧或滑稽,还可更堂而皇之地鉴赏悲剧或残酷;“精神胜利法”中,国民精神中打上了虚伪、自欺、谎言的烙印,使其无法直面人生观,更使其无力改变人生;“中庸”之道中,国民面目上涂了公允、折中、调和的面膜,使之“遇狼显羊样,遇羊显狼相”。使之平正之状可掬,使之奴性之太可溢。止于此,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锋芒全部力透纸背,批判之犀利令人触目,批判之深广令人忧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笔为刀,解剖国民的灵魂,对民族精神中的消极方面给予了彻底的暴露和批判,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综上所述,鲁迅在祝福中给我们所展示的祥林嫂悲剧既是一个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悲剧,又是一个涉及民风与民俗,信仰与禁忌,和国民性问题上的整体性悲剧。透过鲁镇社会生活方式的实际境遇,隐含着现代知识分子对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怀疑态度和否定性评价,也同时隐含着作者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浸染下所形成的劣根性的道德谴责和文化批判。在这幕历史悲剧的审判中,作者把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刽子手以儒道释交融杂糅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推向了历史的被告席:并宣判了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下一切愚弱的国民性的死刑。进而把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及国民性改造的迫切性呼声强调到了极致。【注释】1 鲁迅.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 鲁迅.华盖集 .鲁迅全集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参考文献】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1.2钱理群.走进当代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李晓霖.申静.历史悲剧的审判.安徽文学.2008.6李滨英.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学术交流1977.4秦悦.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文学教育2008.09孙外山.答读者问二则.现代中学生.1996.11郑悦.从鲁迅到张爱玲女性异化命题的探索.鲁迅研究月刊2007.7宋梅.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青年文学家.2009.14【附录】祝福的语言特色“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的。“祝福通过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更含蓄地表达了对祥林嫂的悲悯。“旧历年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旧历年的年底是我国传统大节春节,习惯上,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到第二年正月元宵节为止,此过程中诸多祭神祀祖的礼仪活动庄严而隆重,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庆的爆竹声中。祭灶是送灶王爷上天祈福,以保下界平安的。所以文中讲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习俗少有变化。在鲁镇的芸芸众生祈求神灵之际,已沦为乞丐的嫂发出了魂灵有无的疑问,“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是企盼着神祗的降临,还是怀着希望破灭走向地狱的恐惧?她生于这浓厚了文化历史氛围,死于这文化历史氛围之浓厚,那些“钝响”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闪光,种种“新年的气象”,都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对比鲜明的背景。鲁迅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每一个人的,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细的再逼真,也毫无意义。”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刀子是“顺着眼”,目的是强调她的善良老实,安分守己;当她第二次死了丈夫,失去儿子时,她再到鲁四老爷家,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通过她的泪痕、眼光,写出了她丧夫失子的悲痛心情;当祥林嫂向四婶诉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哈尔滨施工方案汇报会
- 搪瓷花版饰花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福州台江装修方案咨询
- 风电场施工合同履行风险分析报告
- 活动策划方案流程图片
- 户外建筑写生教学方案设计
- 江苏咖啡店营销方案模板
- 建筑亮化照明方案设计
- 药品质量安全培训考题课件
- 威宁景点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 2024年指标房转让买卖合同范本
- 排球课教案完整版本
- 2024土建工程承包合同范
- 广东高职高考数学题分类
- 掘进支护安全培训课件
- 新概念二单词表
- 《雅思阅读技巧》课件
-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教案
- 《影视美学教学》课件
-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印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