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_第1页
《秋兴八首》_第2页
《秋兴八首》_第3页
《秋兴八首》_第4页
《秋兴八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8 秋兴八首 莲 山课件 m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 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 重点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2 / 18 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是必修 3 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 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 ,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 ,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 ,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 3 / 18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 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 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 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 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 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 “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其实就是采取 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4 / 18 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 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 “ 诗史 ” ,他的人被称为 “ 诗圣 ” ,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 “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 “ 四千年文5 / 18 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 二、背景介绍 公元 759年,杜甫为避 “ 安史之乱 ” ,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 玉露凋伤枫树林 ” 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 “ 奉儒守官 ” 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 “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 形势,盼望 “ 安史之乱 ” 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 “ 安史之乱 ” 虽与 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 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 “ 安史之乱 ” 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 不被多年冷似铁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过6 / 18 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 ” (春日江游)、 “ 牙齿半落左耳聋 ” ( 复阴)、 “ 缓步仍须竹杖扶 ” (寒雨朝行视园树)、“ 穷愁但有骨 ” (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三、吟诵感知 (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 “ 诗无达诂 ” 。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 2)自由朗读。 7 / 18 (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 4)齐读全诗。 (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 ,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 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 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 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 四、涵咏赏析 提问: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 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 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 “ 情感 ” 加上 “ 景物 ” 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 8 / 18 明确:意象。 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 玉露凋伤枫树林 提问: “ 玉露 ” 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 whitedews) 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 9 月 7 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 “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 白露 ” ,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 “ 凋伤 ” 中的这个 “ 伤 ” 字。把“ 伤 ” 换成 “ 凋落 ” 的 “ 落 ” 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9 / 18 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客观景物 +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 +意象 + 意象意境 10 / 18 教师领起,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讨论交流。 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 y=年数后 2 位, D=, L=闰年数, 21 世纪 c=, 20世纪 =。 举例: 2088 年白露日期 =88+ -88/4=28-22=6, 9 月 6日是白露。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 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 “ 红 ” 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 “ 气萧森 ” 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11 / 18 小结:首联短短 14 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 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 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 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 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12 / 18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 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丛菊两开他日泪 提问: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明确: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13 / 18 14 / 18 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 出什么来。 明确: “ 泪 ” 的意象,这 “ 泪 ” 应该是 “ 丛菊 ” 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 “ 感时花溅泪 ” ,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 “ 残菊 ” 而选 “ 丛菊 ” 呢?我觉得应该把 “ 丛菊 ” 改成 “ 残菊 ” ,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 “ 感时花溅泪 ” ,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 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 15 / 18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 “ 系 ” 。这里的 “ 系 ” 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 “ 系 ”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 “ 系 ” 牵念的是自己的 “ 故园 ” 。也就是说,自己的 “ 心 ” 牵念的是 “ 故园 ” ,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 “ 系 ” 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 “ 孤舟 ” 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 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谁来说说? 明确: “ 暮 ” 即 “ 黄昏 ” ,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16 / 18 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 ,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 “ 凄凉 ” 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 “ 暮砧 ”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是不是?那么,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