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现状分析.doc_第1页
物流现状分析.doc_第2页
物流现状分析.doc_第3页
物流现状分析.doc_第4页
物流现状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一 研究背景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由于电子商务浪潮的推动,中国物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新的动向表明,物流现代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杠杆,这一点以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物流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从古代物物交换继而产生货币开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物流活动不具有独立性质,始终是生产和流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产品空前丰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物流活动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研究热点,物流系统也在现代物流科学诞生后结束了长期处于潜隐状态的历史。在此之后,人们很快就发现改善物流系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物流被评价为“经济领域未开垦的黑大陆”、“企业脚下的金山”、“第三利润的源泉”。当社会需求提高到新的水平,生产进入了小批量、多品种阶段,对物流系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降低成本,而且对于服务性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致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的模式。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加入WTO以后必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大企业进入中国的制造业和流通业。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网络经济对于物流强烈的影响和更加严格的要求。物流业必须要提高现代化的程度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复杂性促进了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物流对经济的反作用明显强化,制造业更为关心的不是生产量的多少,而是如何占领市场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拥有一个高效而通畅的物流系统是现代企业生存与竞争的可靠保障。从这一点来看,说新的世纪是物流的世纪是并不过分的。随着各种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不断运用,制造过程本身的技术对提高制造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开始变小,企业把提高竞争力的侧重点逐步放在物流方面,着力于把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从而使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2012年1-11月社会物流总额为163.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增幅比1-10月提高0.1个百分点。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4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增幅与1-10月持平。在外部需求改善和国家稳定外贸措施的共同作用下,进口货物物流增长保持稳定,1-11月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10.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以及再生资源物流总额,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3.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健全与之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制造业将向高级阶段转型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更多依赖完善、专业的供应链服务支撑,能够渗透到制造业各环节的物流业将与其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协同。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带来4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对降低制造业成本、进而拉低物价水平有重要意义。到2015年,物流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GDP比重达到10%;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明显下降。其中,港口物流特色优势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大宗商品物流和国际集装箱物流并重发展,初步形成“三位一体”港口物流服务体系,争取批准设立中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投资前景乐观。2012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速趋稳,物流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但社会物流总费用依然较高,物流经营效益下滑状况仍没有明显改观。2013年物流市场能否在继续增长的基础上,同时降低费用,提高经营效益?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管理又比较分散,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未来,物流企业如何转型?如何提高效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次研究主要研究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更好的了解中国物流行业和发展中国物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 物流的产生与发展2.1 物流的发展历史广义上讲,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早在“物流”这样一个名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物流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9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一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 工业化时期,大多数欧美国家陆续进入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发展迅速,社会分工不断细化 物流发展规模小,渠道不畅,成不高,其作用未受到应用的重视,从经济学角度建立了物流学科(PD);“二战”时期,从技术角度确立了物流学科的地位。第二阶段20世纪6090年代:世界各国大都采用了“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发展模式 制造业的大规模化与零售业的大规模化并举 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和壮大,多品种、少批量的配送成为这一阶段主要的物流形式 各国对物流的认识开始由PD转向Logistics,第三方物流理论的出现确立了物流产业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网络化时代到来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发展到供应链管理阶段 支撑物流学科发展的物流经济学科、物流管理学科、物流技术学科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综合性的物流学科正在发展。物流及物流学科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各个阶段物流的发展特点是与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政府或者企业在进行物流规划、管理及制定物流政策时,决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物流科学研究中,应该注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及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2 物流定义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解释一: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物流 英文名称:logistics。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解释二: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解释三: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 、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其互相联系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间,在军事目的和实物之间,甚至在某种社会目的和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和“流”的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输,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解释四: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总结总的来说,物流是包括运输、搬运、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活动,它是由供应地流向接受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2.3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随着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民生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经过加工、处理、使用,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自动化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电子化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它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共享化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与DI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协同化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的协同能力。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并能把握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其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给。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而只有企业间真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集成化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和需求。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同时,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没有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智能化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移动化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GPS、GIS、RFID、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它不仅使物流作业降低成本、加速响应、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还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和安全。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有科学的标准。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信息传输等的标准化等。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如果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这将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柔性化柔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由生产领域提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实行柔性化生产。随后,柔性化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安排物流活动。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社会化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出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人们预测下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全球化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我国企业正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加速加入中国市场,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这都将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必须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作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三 我国物流发展现状3.1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占商品价格的4%-10%。运输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交通运输业的迅速、稳定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现代物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的辐射深浅度、道路的畅通程度、运输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活动的效益。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基础设施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步伐。从1985年以后,我国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保持在占GDP约6%的水平以上。近20年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了前30年,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迅速扩大,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整体结构明显改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状况在不断好转。尤其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远洋船队等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并跃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3.1.1公路运输1998年至今,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速公路的里程从1998年的8733公里增至目前的7.5万公里(截至09年6月),位居世界第二位(美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8万公里)。2、公路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交通主管部门开始全面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市场,取消货运运力额度的控制,培育和建立运输市场体系。全面清理整顿道路运输市场,打击非法违规经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初步实现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3、公路运输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促进现代物流业和ITS(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路运输业主开始把高新科技手段引入运输管理中,GPS、GIS、EDI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平台等逐步成为运输业的重要配备。(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公路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路网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路网的通达深度及通过能力显著提高。(2)运输总量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公路货物运输业得到迅猛发展,不仅公路运输难的状况得到缓解,基本实现货畅其流,而且在综合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目前公路承担着全国80的货运量的运输任务,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运输保障的重要力量。(3)运输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运力结构有待优化。运输市场放开以来,运输装备得到较快发展,运输车辆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车型结构趋于多样化,吨位结构趋于合理,车辆档次及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我国营运货车中,普通载货汽车占比重高达97,零担车、集装箱拖挂车、冷藏运输车及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占比重偏小,仅为223。而在美国汽车运输中汽车货运量中70使用厢式货车运输。从发达国家的公路运输发展经验上看,厢式挂车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运输网络化、多式联运的发展和运输工艺的改进以及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就技术装备来讲,目前我国公路运货技术装备水平很低。在发达国家的货物运输中已经普遍采用的货物跟踪系统、EDI电子货运商务数据交换系统、计算机货运业务管理系统、车辆运行调度系以及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装备,由于我国公路运货组织化程度低,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运用程度还较低。(4)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货物运输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增加运输车辆数量实现的,且绝在多数营运货车是单车经营,货运企业组织规模小,运输成本高且运价低,盈利能力差,整个货物运输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率并没能有效提高。分析其根源,主要是运输生产要素不能有机结合、运输资源分散经营、地方保护进行货源垄断以及运输企业按行政区域管理等。这些因素客观上阻碍了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网络化货运服务系统的形成。(5)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道路运输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业务单一,经营管理方式粗放,且市场竞争不规范,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几乎成为竞争的唯一手段。随着国民经济对道路运输要求越来越高,集约化、规模化将是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企业适应现有竞争格局的有效手段。(6)国外物流巨头纷纷进入国内道路运输业。国外TNT(并购华宇)、耶路全球公司(并购佳宇)、美国世能达公司等物流巨头,对国内物流运输业高度关注,表现出较高的投资热情,纷纷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国内道路运输业,从事综合物流业务。(7)行业标准化缺失。目前国家对集装箱道路运输准入许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一些省、市因为集装箱道路运输业的特殊性,严格执行原准入许可条件,但也有一些省、市将集装箱道路运输列入普通货物运输管理范畴,对集装箱道路货物运输准入许可条件按照普通货物运输类标准执行。由于各地执行的准入条件不统一,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发生,导致集装箱运输市场无需竞争,安全隐患突出,行业不稳定,扰乱了道路运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1、资质要求不一。对申请从事集装箱道路运输企业的资质没有统一的要求,如专用车辆数量、吨位、停车场地、注册资金等,只要有一辆牵引车、半挂车就可以从事道路集装箱运输。运输企业规模弱小,抵御风险能力差。2、技术要求不一。对从事集装箱道路运输的专用车辆没有具体的技术要求,如牵引车发动机功率与被牵引的半挂车、牵引车和半挂车轴数与载质量的关系;集装箱的最大载质量的标准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3、其他。道路计重收费标准和处罚规则;集装箱运输车辆生产、维修、配件、油料标准;集装箱牵引列车的税费、保险、路桥标准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1.2 铁路运输2012年,铁路部门不断优化客货运输组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大力开拓客货运输市场,客货运输改革不断深入,全国铁路客货运输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各项重点物资运输得到有力保障。2011年,我国铁路完成的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物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据统计,2012年我国铁路货运量达39.04亿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7%;货物周转量为29187亿吨公里,同比下降0.9%。12月当月,铁路货运量为3.37亿吨,增长1.3%,货物周转量为2565.42亿吨公里,增长0.9%。 中商情报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调研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铁路客运量达18.93亿人,同比增长4.8%;旅客周转量为9812亿人公里,同比增长2.1%。2012年12月,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48亿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5%;旅客周转量为717.15亿人公里,同比下降5.1%。 2011年到2012年期间,铁路部门继续倾斜运力加强电煤、粮食、棉花、节日物资、救灾物资等重点物资运输,有力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彰显了铁路 “国民经济大动脉”的社会担当。按照铁道部的计划,2013年铁路投资额将确定在6500亿元;铁路多元化经营总收入要达到10263亿元,同比增长5.2%,比2012年增加约511亿元的收入。3.1.3 水路运输2010年,全国完成水路客运量2.24亿人、旅客周转量72.2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0.3%和4.2%;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37.89亿吨、货物周转量68427.5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8.8%和18.9%。到2010年底,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7.84万艘,比上年末增长0.8%。2011年,全国累计完成水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2.46亿人和74.53亿人公里,累计完成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42.60亿吨和75423.84亿吨公里。到2011年底,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7.92万艘。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水路货运量达45.57亿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货物周转量为80654.5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9%。中商情报网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水路客运量达2.56亿人,同比增长4.3%;旅客周转量为77.41亿人公里,同比增长3.9%。近年来,中国水运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同时全国高等级航道网也基本形成。截至2011年底,我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968个,比上年底增加334个。其中,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762个,比上年底增加101个。未来中国水运业发展前景整体上还是很明朗的。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水运业的现代化,中国将实现由海洋大国、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3.1.4 航空运输我国航空运输实现货运量541.60万吨,同比下降2.0%,降幅较2012年前3季度有所收窄;航空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62.16亿吨公里,同比下降6.8%,降幅较2012年前3季度有所收窄。2012年航空运输业取得了平稳的发展势头:2012年我国民航整个基础建设投资大约1500亿左右,在建机场14个,建成的新机场12个,改扩建机场34个,2012年西部民航发展明显快于东部;支线机场发展明显快于干线机场。2012年全民航客运增长9.2%,而支线机场客运量增长了18.6%,支线机场客运量的增长速度在大幅度提速。西部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速达到13.14%,远远高于东部地区6.39%的增速。这些都体现了民航调整结构区域平衡,包括航空运输内部结构、东西业务平衡在进一步显现。根据国际航协最新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民航2012年大约盈利6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360多亿元。中国民航2012年全行业预计盈利295亿,其中航空公司盈利209亿,这个数目大约占到了世界民航盈利的60%左右,发展效益是良好的。具体来看: 货运方面:2012年全年,我国航空运输实现货运量541.60万吨,同比下降2.0%,降幅较2012年前3季度有所收窄;航空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62.16亿吨公里,同比下降6.8%,降幅较2012年前3季度有所收窄。2010-2012年同期航空运输业货物周转量及增速对比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航空货运情况及累计同比增速3.2 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建设的状况物流园区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业态。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开 始蓬勃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制定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在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份开始陆续筹建物流园区。第1个物流园区是深圳平湖物流基地,始建于1998年12月1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物流园区的建设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引入,以及良好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得园区能为入驻企业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2006年我国物流园区(基地)数量已经发展到207个,2008年475个。根据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呈现出数量增加快、地域差别明显、政府主导作用大、社会效益不断突出等特点。3.2.1 我国物流园区的地域分布情况 我国物流园区总量规模比较大,从其地域分布来看,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的布局发展相一致。根据2006年调研报告中按照全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新的经济区域划分构想,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西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西北经济区。根据2008年调研报告,东部沿海经济区物流园区有97个,占20.4%;南部沿海经济区96个,占20.2%;北部沿海经济区67个,占14.1%;西南经济区56个,占11.8%;东北经济区48个,10.1%;黄河中游经济区47个,占9.9%;长江中游经济区43个,占9.1%;西北经济区21个,占4.4%。已基本形成了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全面建设发展局面。3.2.2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 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其发展与物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物流园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物流企业的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及企业都对物流园区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其中就包括物流园区。同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暂停审批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顿的通知,这对物流园区发展初期的开发有所抑制,但对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物流业发展列入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特别是作为现代服务业中要大力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2008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政策措施方面明确提出“加大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政策扶持。支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园区对仓储设施、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改造项目。” 2008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物流园区工程”列入9项重点工程之一,并要求制定物流园区专项规划,把“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列为10项主要任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发展受到空前重视。 2011年3月30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供销总社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提到“建设、改造一批仓储、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备的商贸物流园区,促进商贸物流产业适度集聚。”“适时启动商贸物流园区、物流技术、物流配送中心示范工作。开展诚信经营示范活动,加强物流企业、物流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对商贸物流园区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适时的支持。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提出了推动物流业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这8项措施被业界普遍称为推动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国八条”。其中第2条提出“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 2011年8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提出对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土地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我国物流业及物流园区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3.3 物流企业发展的状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3.4 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目前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重相对很高,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不完善,远程通信能力低,缺乏必要的决策功能。1999年,我国货运运输空驶率平均为49%;由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40%;物流过程中由于人为和技术因素的影响,每年直接损失达5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运输行业中无序的运作,仅由于运力不足和运力浪费这种矛盾现象造成的直接损失将近10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一般占该国GDP的比重则较低,空载率也较低。国内专家通过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考察发现:在差不多十几年前,美国公路的空驶率在20%左右,后来降到了10%以下,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应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ERP技术、GIS技术、GPS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在我国有超过60%的企业仍处在单机应用阶段、基础网络建设和系统建设阶段。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基本特点为:物流管理软件将趋于更加专业化、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建设步伐加快。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3.5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正如人力资源是社会一切部门发展的根本一样,物流人才也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虽不断升温,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5年为止,我国共计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2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也有部分学校一直没有中断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未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3受我国物流业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4许多院校物流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3.6中国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定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适当的干预,既需要有政策的引导,也需要有资源的支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新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物流市场的供给方面,企业还面临着诸如基础设施瓶颈、市场分割等困难。另外,现代物流业不同于具有明显产业界面的产业,需要由多个行业在不同侧面共同参与,涉及的关系非常复杂,并且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幼稚期。因此,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就更加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对于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设施的建设,政府应当统筹全局、合理引导,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场站、枢纽和仓储设施等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资源的占用和耗费,避免由于不适当的鼓励政策造成重复建设。应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设施的统筹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由于物流运作本身具有功能整合和跨边界的特点,所以依照行政区划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基于市场范围或经济地理区域来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才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并符合物流业的运作规律。显然,制定这样的发展规划必须由有关政府部门来协调组织。另外,物流发展规划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日本政府在规划建设东京都物流园区时,就注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城际道路附近预先保留空地,作为以后配套建设物流园区的基地。2、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迅速改变物流业管理政出多门且不协调、物流运作功能条块分割、行业垄断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对外超国民待遇对内非国民待遇等状况。总之,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要从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为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3.构建面向物流企业的服务体系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复合性,政府必须加强各行业之间的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帮助解决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外贸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面向物流企业的服务体系,为其经营和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条件。4、整合物流资源 目前,中国的运输、仓储等物流设施存量已有相当规模,但功能较为单一,并且多由区域性的中小企业分散经营,形不成优势规模。因此,政府应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在资产、信息和业务方面进行整合,鼓励其在市场原则下的并购重组,改善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结构调整和整合,将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5、放松管制,形成竞争环境为形成高效的运输系统,应放松对运输业的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逐步降低运输业中国有资本的比重,尤其是在与国际物流接轨的远洋及航空运输环节和作为我国货运物流主要手段的铁路运输环节。此外,政府应取消设立物流企业或企业经营物流服务的行政审批,取消对物流企业在经营范围上的限制,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资参与物流设施建设或提供物流服务。进入壁垒的降低,有利于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市场选择作用的发挥。6、支持物流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