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docx_第1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docx_第2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docx_第3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docx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知识点框架1、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 成语错误使用1 望文生义2 用错对象3 褒贬颠倒4 修饰失当5 不合习惯6 敬谦错位7 理解片面8 形近混淆9 轻重适当10 功能混乱(2) 病句修改1. 语序不当1 多层定语排序不当2 多层状语排序不当3 定语、状语混淆4 虚词位置不当5 主客颠倒6 词语或分句逻辑顺序不当2. 搭配不当1 主谓搭配不当2 动宾搭配不当3 主宾搭配不当4 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5 介词与宾语搭配不当6 关联词搭配不当7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3. 成分残缺或赘余1) 成分残缺1 主语残缺2 谓语残缺3 宾语残缺4 必要附加成分残缺5 介词残缺6 关联词残缺2) 成分赘余4. 结构混乱1 句式杂糅2 暗换主语5. 表意不明1 有歧义2 指代不明6. 不合逻辑1 自相矛盾2 分类不当3 不合事理4 否定不当5 滥用数词(3) 句子排序1. 排除法确定首尾句,排除错误选项2. 对应法与原文的句子进行一一对应3. 方位法依照事物的观察方为顺序,例如:正面侧面背面4. 语感法依照上文语境进行选择5. 逻辑顺序法依照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例如: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6. 顺藤摸瓜法依照句子之间有相互连接对应的词语进行排序(4) 信息提炼1. 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新闻从狭义上讲就是消息。一句话新闻就是狭义的新闻。一句话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其中“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2. 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一句话新闻材料有的提供导语和主体。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3. 理解新闻内容,注意句式特点有的新闻类考题考句子的仿写,答题时,既需理解新闻内容,又要注意句式特点。4. 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5. 拓宽知识领域,捕捉时代信息2、 古诗文阅读(1) 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理解1.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2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3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1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2 词: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3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3.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4.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1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2 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2) 诗歌的表现手法1. 表达技巧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选材方面的反衬。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结构方面:伏笔与照应、对比、设问与悬念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2.语言风格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3.修辞手法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3、 文言文阅读(1) 实词、虚词与句式1. 实词u 词类活用u 古今异义u 一词多义2. 虚词u 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u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u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u 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3. 句式1 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u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u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u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2 被动句u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u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3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u 省略主语u 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u 省略宾语u 省略介词u 省略量词4 倒装句u 主谓倒装。u 宾语前置。u 定语后置。u 介宾结构后置(2) 断句1. 两个原则1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如:2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2. 五个规律1 主谓之间要停顿2 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3 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4 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5 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3) 翻译1.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2. 增,即增添法。u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u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需把省略部分补齐3. 删,即删减法。u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u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4.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文言文的倒装句需将其调整成正确语序5. 留,即保留法。u 古今意思相同的词,u 专有名词:以及帝号、国号、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