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 莲 山课件 m 第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驻车叩马:拉住马车。驻,停留。叩,拉住,勒住。 大言数主之失: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言,大声说。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格杀:打死。格,击打。 圣德中兴:圣明有德而复兴。 持之:强拉他。持,挟制。 谢主:向公主谢罪。谢,认错。 强使顿之:用强力使他叩头。 白衣:平民,百姓。 悉以斑诸吏: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 搏击:捕捉打击。 豪强: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 妻子对哭:妻子和儿女相对 哭泣。 敝车一乘:一辆破车。 葬以大夫礼: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说来,古人的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2 / 21 徙:从一处到另一处。课文指改换任职地点。 迁:迁移职位,课文里指升官。 刺疆事:刺探边疆的(军事)情况。 无以对:没有什么话说了。 敛手:指收敛行为,不敢胡作非为。 陈曲直:陈说是非。 恶:憎恶、讨厌。 苛刻:过于严厉苛求。 推以忠恕:对人忠厚宽恕。 伪辞色悦人:假装出一副说话、做事的神态讨好别人。 仕宦:做官。 犯赃:犯法贪赃。 大茔 :指家族暮地。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遵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儿子及孙子。 事亲:侍奉父母。 饰名姝遗之: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 宵旰:宵衣旰食,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却不受:推辞不接受。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文臣不爱民钱财,武臣不害怕死亡。 3 / 21 师每休舍:军队每次休整。舍,停留,休息。 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 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料。束,捆。刍,喂牲口的草料。 立斩以徇:马上斩首加以示众。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绩。 育其孤:养育他们的孤儿。 撼山 易,撼岳家军难:摇动一座山容易,要摇动岳家军却很难。撼,摇动。 调军食:调集军粮。 好贤礼士:爱好贤人,尊敬士人。 雅歌投壶:唱雅诗,做投壶的游戏。课文里形容有儒将风度。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4 / 21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 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 何,对 怎么办,把 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第一个 “ 衣 ” 是动词,穿衣服。第二个 “ 衣 ” 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迢迢 tio:遥远。 皎皎 jio:明亮。 纤纤 xin:形容手指细长。 擢 zhu:伸出。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几许:多少。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从:跟,随从。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仍怜:依旧怜爱。 感时:感伤国事。时,时事, 时局。 烽火:战火。 不胜:禁不住。 白草:一种干熟后变成白色的草。白草很有韧性,风能将白5 / 21 草刮断,可见风力的强劲。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万树挂雪,好像梨花盛开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 锦衾薄:织锦的被子都显得薄了。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 hn 海:沙漠;山谷背阴的地方。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愁云: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云。 凝:凝滞不动。 饮 yn 归客:为归京的人饯行。饮,给 喝,请人喝酒。 风掣 ch 红旗冻不翻:意思是说红旗在冰雪中 僵冻,遇风也不能翻动。掣,牵曳。 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 听取:听到。 见:出现。 二、作者的掌握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6 / 21 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九年,范晔在为 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 ,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 “ 三史 “ ,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脱脱,字大用, 1313 年生于蒙古贵族之家。脱脱自幼时拜浦江名儒吴直方为师,十六岁即精通经史,且武功超群,膂力过人,被任为内宰司丞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7 / 21 史载脱脱施政期 间,革除旧政,减免赋税,选儒臣以劝谏。内外皆称其为贤相。 1348 年,脱脱升为太傅,几乎集朝政于一身。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 “ 开渠修河,利农通运 ” 。当时黄河决口,使山东境内的州县皆遭水灾,方圆几千里内的人民饱尝水患之苦。而朝中主管官员,置若罔闻。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专督治河。 在元王朝走向衰落时,他主持修纂三史,即辽、金、宋三史。并将其列为中国的二十四史内。 由于脱脱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才使顺治统治的前期社会略趋安定。 1355 年 12 月,脱脱受人诬陷,削去官职,流放云南,行至大理腾冲,被哈麻假借皇帝 旨意,用药酒毒死,死时 42 岁。脱脱死后十余年,元朝即告覆亡。 毕沅( 17301797 年),字湘衡,号秋帆,因从沈德替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史学家,文学家。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援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 1796 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 1970 年发掘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毕沅博学多才,精通经史,旁及语文学、金石学、地理学,并善诗文,一生著作颇丰。他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纂了许多 有价值的著作,尤其在经学与史学方面作出了很大8 / 21 贡献。经学方面著有传经表、通经表等,并撰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诽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为一种古代典籍, “ 不可忽也 ” 。在史学方面,他最大的成绩是撰修了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 毕沅另一功不可没的贡献是在其抚陕期间,蹭勘了各州府、县治,调查了关中的名胜古迹状况,作了详细记录,计三十卷,六十余万字,并绘有地图,留下了关中胜迹图志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他主持下,整修了西安碑林、华岳庙,翻修了史马迁祠,修缮了苏东坡祠,重建了西安灞桥等。他留下的著作 还有其主编的经训堂丛书,所撰的有灵岩山人诗集、灵岩山人文集、中州金石志、河间书画录、晋书地理志校注、山海经新校注等。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 “ 有道之士 ”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 701 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 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9 / 21 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 、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 701 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李白的诗10 / 21 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杜甫( 712770),唐朝诗人。字子美,诗中尝 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 744 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 “ 诗史 ”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11 / 21 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 “ 忠君 ” 思想。有杜工部集。 岑参( 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贫寒,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天宝三年(七四四)中进士,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后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于成都。岑参的诗,题材多样,想象丰富。特别是几次随军出塞,描写边塞最为擅长,与高适齐名。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 “ 边塞诗 ” 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12 / 21 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 、铅山一带。晚年韩仛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 苏辛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 钞存。 三、重温经典知识 包拯 一、解释加点字 第归,杀而鬻之()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虽甚嫉恶()饮食如布衣时()不伪辞色悦人()死不得葬大茔中( 13 / 21 二、一词多义 1.知知天长县()亦知其名() 2.其其人遂无以对()亦知其名() 三 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宋史 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 “ 传 ” 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 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 “ 传 ” 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2.文章分析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3.翻译句子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 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14 / 21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端州出产砚台,前任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送给当朝权贵。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一样不可能)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命令制造的人只做够进贡的数量,年终回家不带一块砚池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 佩服他哪一点?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强项令 一、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词。 1得吏不能得()请得自杀() 2以而以奴骖乘()葬以大夫礼() 3被布被覆尸()流血被面() 4因因匿主家()因敕() 5令威不能行一令乎?()帝令小黄门持之() 6数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15 / 21 二、 1题目解说:董宣是东汉时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 强项 令 ” ,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2故事情节: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 “ 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 。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 “ 格杀 ” 家奴。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3董宣未经审判, “ 格杀 ” 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 “ 格杀 ” 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 “ 法 ” 及 “ 执法 ” 与古代的 “ 法 ” 及“ 执法 ” 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4翻译句子: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16 / 21 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董宣不答应, (光武帝命小太监 )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诏谴使者临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光武帝 )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 (董宣的 )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枹鼓不鸣董少平 使鸣冤之鼓不再响的人是董少平 5董宣为什么被称作 “ 强项令 ”? 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帝令小黄门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6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宜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7 / 21 (明确: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先是 “ 怒 ” ,表现在 “ 召宜 ” 欲菙杀之 ” 。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 “ 笑 ” ,表现在 “ 因敕 ” , “ 赐钱三十万 ” 。最后,当董宣卒于宫时, “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 ” 文章通过刘秀的言行变化,表现出他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岳飞 1.多义字 2.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 “ 天下太平矣 ” ,写岳飞对亲(父母)上(皇帝 )至孝至忠。第二层,从 “ 师每休舍 ”到 “ 阙一不可 ” ,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其中,从 “ 师每休舍 ” 到 “ 卒有疾 ” 前,写岳飞治军 “ 严 ” ;从“ 座有疾 ” 到 “ 哭之而育其孤 ” 、写岳飞治军 “ 仁 ” ; “ 有颁犒,均给军吏 ” ,写岳飞治军 “ 信 ” ; “ 善以少击众 ” ,写岳飞治军 “ 勇 ” ;从 “ 凡有所举 ” 到 “ 猝遇敌不动 ” ,写岳飞治军 “ 智 ” 。第三层,从 “ 每调军食 ” 到结束,写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3.主旨 岳飞通过记叙,从岳飞对父母、皇帝的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关心将士的疾苦等三个方面的表现,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 列子二则 18 / 21 1.多义字 2.寓意 杞人忧天:现在用来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担忧。 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的现象。 诗词五首 1.思想内容 迢迢牵牛星: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 “ 送别 ” ,全诗以 “ 渡远 ” 始,以 “ 送行 ” 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春 望:诗人眺望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想望寄居鄜州的妻小,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西江月: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19 / 21 素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名句理解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这句话的 意思是: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这里,诗人根据古代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这句话的意思是: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句话是继 “ 城春草木深 ”的具体描绘,由泛览满城草木,到收为花、鸟的特写镜头。诗人淋漓尽致的把抑 制不住的感伤之情倾吐出来: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伤感。此句互文见义,因为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的 “ 感时 ” 和 “ 恨别 ” 。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