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合作教学_第1页
八年级物理合作教学_第2页
八年级物理合作教学_第3页
八年级物理合作教学_第4页
八年级物理合作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合作教学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通过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度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 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大家思考哪些是物体发声体而不振动的实例。没有只发生不振动的实例。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看图3-13人耳的结构。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不久,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还不太了解,因此,在这一学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为他们今后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本节课在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了以下几点:1.领会科学探究这一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2.学会合作探究。3.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习惯。具体过程:1.首先,发给学生的器材只有:一块平面镜、一张白纸、一支蜡烛。尝试验证“物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许多小组可能验证该结论正确,理由是“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此进行类比启发:“一辆汽车由远驶近,汽车大小在变化吗?你眼中的汽车大小如何变化?”使他们认识到“看到的不一定可靠”。克服视觉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2.接下来,学生就必然会考虑“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进行情境启发:“小红,小明相隔一段距离,都不能动,小刚可移动且与小红的身高相等,小红要与小明比较身高,不用测量工具,小红该怎么办?”,必然会想到找一替身。进而学生自然设计出: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该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用来成像,一支作为替身与像去比较大小。3.然后,发给学生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继续尝试实验,一段时间后学生又会发现问题:“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引导学生讨论,会发现问题关键是:“透过平面镜虽然能看到像但不能看到后面的物体”。教师再次提示实验器材不好可以考虑换器材,即学会运用:“换元法”,讨论解决:用玻璃板代替。实验过程应注意:1.学生动手自主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强调单位或设计表格)以及多次实验的必要性,鼓励他们在实验中要善于发现问题。2.实验结束时,增添两个实验:一、将手放在烛焰的像上有无烫感;二、在像的位置放上光屏,直接观察光凭上有无像。让学生体验“虚像”的概念。启发学生归纳现象,分析数据(初步认识误差)。我会让学生提出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并组织学生讨论。例如:“呈两个像”的现象;探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时数据相差太大的原因(玻璃板没竖直放置)等等。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 实验前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根据每组探究的实验内容的不同,将每组分别命名为“照相机”组、“投影仪”组、“放大镜”组。“照相机”组负责探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投影仪”组负责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放大镜”组负责探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2、 介绍器材、及一些注意事项,焦距等问题。3、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按学案记录好实验数据。(说明:学案表格与课件中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一致。)4、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组进行适当的指导。特别提醒“放大镜”组,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5、 实验完毕,各组按组长的分配的任务,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1)各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电脑里的表格输入数据。(2)再派两位同学负责张贴实验的物和像。(3)张贴完毕后,各组根据自己组内的讨论到讲台分析与论证。就这样,合作与探究与教学设计中穿针引线,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兴趣高、参与程度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探究中的分工与合作:进行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1按实验材料分组,海波和蜡各分三小组。蜡切成尽可能小的碎屑,与化学纯海波在颜色、大小、装载量上相近,事先由我把各小组的蜡和海波在小玻璃杯装里载好。这样让学生感到各个小组任务相同,都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容易归纳出如固体熔化时都要吸热等共性一面的知识点。2按学生能力层次和性别搭配好,然后分到各实验小组。让动手动脑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改变以往实验中“少数人动手、多数人看;男生动手、女生动眼”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分组,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组间的同质又为全班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二)明确分工的任务和要求:任务分割、结果整和1组内分工:小组内不同难度要求的任务,有安装实验器材、报时、报温度值、报物质状态、记录表格,描点、搅拌及照顾仪器等6-7个任务,由小组内组长和成员共同讨论后,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能力层次的实际情况自行分工,同时强调每一名小组成员的正确的记录结果都很重要,将是实验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组间分工:组间通过实验材料海波和蜡的分组,解决了在一节课内,既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又探究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还要使学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同类物质组的胶片与不同类物质组的胶片,叠放到一起全班汇总,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更抽象概括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上升,固体熔化时都要吸热,熔点的含义等科学概念。通过这样的分工,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人人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热情,达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小组与集体都能分享结果、共享成功。既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又了解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既培育了学生的任务意识,又培养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三)合作探究的主要方式:民主讨论、质疑1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由于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要求组长和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要对本组成员的任务结果(记录的数据)进行监督、纠正,如是否正确地对温度计和机械秒表进行读数、记录的物质的状态是否正确、搅拌是否充分(上下、左右方向、中间不能停止)、图象上点的位置是否正确等等,通过这种讨论交流可以使组内各成员都可获得所有正确的数据,还可以使组内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2组间(全班)的讨论交流:在视频展示台,各个小组间对同一种材料所取得的物理图象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讨论;对不是同种材料所取得的物理图象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讨论。通过全班同学这样的讨论交流,自然而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合作探究的时间安排我在实验室反复地试选器材,反复地实验,并从学生的角度来估算他们安装整个实验装置的时间、海波熔化的整个过程的时间,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同时考虑新课引入、整个实验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组内组间讨论的时间,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五)合作探究中的发展性评价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评价虽然还是主要的,但不再作为唯一评价主体。增加了合作小组内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的自评和互评。如小组内同学的安装实验器材正确与否、温度计、秒表读数正确与否、状态记录正确与否、描点的位置正确与否等等,都有小组内同学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小组对小组的实验结果的评价等等。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改变以往科学知识作为唯一评价内容,加强了对科学探究整个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科学探究的评价内容有: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计划、简单实验设计和实践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解释现象和评价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等。根据本次的探究活动,有重点的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评价目标:猜想、假设的评价,如“固体熔化时温度怎样变化?”“你们小组的实验材料是海波还是蜡?”等;处理数据描绘图象的评价,如在透明胶片描绘的曲线各点是否正确,曲线是否平滑、美观等;解释图象揭示物理规律的评价,如根据你们小组的图象说明你们小组的实验材料在熔化时温度是上升还是不变等;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评价,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有哪些问题?你对试验结果海波的熔点,与其他小组的结果不同,与课本“小数据”栏目中的不同是如何解释的等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一、情景设置、激智启疑把任意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灯泡就会发光。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灯泡,流回电源的负极。)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并联电路电流值之间什么关系呢?安排学生可以先初步实验,并先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什么关系。二、开放思想、大胆猜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猜想:小组1: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同学们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猜想,哪种猜想正确呢?实验是检验对否的最好方法。三、设计方案、合作交流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的组提出测两个点的电流:电源正极和甲灯之间的电流;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有的组提出测三个点的电流:电源正极和电灯甲之间的电流;电灯甲和电灯乙之间的电流;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通过讨论,大多数组认为测三个点的电流较好。(下面电路图中的A、B、C点)对于用几个电流表去测量选定的三个点,有的组认为同时用三个较好,测一次就能同时看出各点的电流是否相同;有的组认为用一个较好,理由是:不同的电流表测量时可能有误差,同一处的电流用不同的电流表测量结果也可能稍有不同。师生讨论交流,结论就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测A、B、C三点的电流。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填写在下面的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试验次数A点的电流IAB点的电流IBC点的电流IC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师:请大家分别分析一下实验数据,然后作出结论。生: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多数同学的实验做得最准,向你们的大胆猜测和成功的验证表示祝贺!其他同学的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猜测和实验,我们来猜测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重复以上五个教学程序)生: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板书)师:同学们,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的实验中还有哪些问题存在?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或要吸取的教训,好不好?教师提出:换用不同的灯泡再做实验或者把三个、四个灯泡串联起来,多测几个点的电流,看一看各点的电流是否都相等?经过同学们的多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板书)六、评估交流、总结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设置、启智置疑;开放思想、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合作交流;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辨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总结反思,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对于本节课,大家还存在什么疑问和还想知道的问题呢?有的学生提出:既然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同,为什么两个灯泡的亮度不一样呢?有的学生提出:用同样的电源,分别接上两个不同的灯泡时,为什么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以肯定,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学生在课下继续交流探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探究这些问题。本节课目的明确,安排合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探究过程极为重视,对学生活动极为重视,这些都是探究教学的基本要素。第六章电压电阻第二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即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把问题具体化,由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与合作总结实验结论,最后进行梳理反思,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活化知识。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不同规格)的电路连接方式有多少种?请画出它们的电路图。若闭合开关,两灯都能发光吗?发光亮度一样吗?师闭合开关和同学们一起观察灯的发光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灯的发光情况会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补充: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灯泡的亮度不同可能与电压有关,引出本节实验要探究的问题:串联、并联电路电压会有什么关系?引入科学探究的七步骤。学生回顾电路相关知识,复习串、并联电路特点,将电路图画在练习本上。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思考会想到可能是电压不同的缘故。复习巩固科学探究过程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不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灯泡的亮度可能电压有关,进而引入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物理过程的理解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1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请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鼓励并肯定学生的猜想。3设计实验请同学们讨论,做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然后再画出实验电路图。实验时要测出哪些数据?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4进行实验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读数,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根据本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5分析与论证请几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起观察思考。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表扬学生总结出的结论。6评估与交流师:能否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为什么?师:你打算如何再测?师:除了多测几组数据,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灯泡、电源)再进行测量。猜想1:各部分的电压可能是相等的。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猜想2:灯泡亮的地方电压大,灯泡暗的地方电压就小。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越大灯泡越亮。猜想3: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因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猜想4采用小组式教学。学生讨论,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请一位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学生想好后回答:可以把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AB两点、BC两点、AC两点,测量电压值。正确叙述电压表使用方法。学生参考课本实验记录表格生答:连接实物过程中开关要断开,检查好电路再进行实验。学生做实验,将记录的实验数据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1)总电压大于部分电路电压。(2)部分电路电压之和约等于总电压。(3)部分电路电压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4)亮的灯泡电压大,较暗的灯泡电压小。生:不能。数据太少了。生:多次测量。学生改变实验条件(更换电源,灯泡),进行实验。综合各组的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在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表达式:U=U1+U2。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猜想应当是有根据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设计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教师不要包办。教师的示范操作很重要,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醒学生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原始数据,不要凑“数据”。搜集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可得一般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白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以小组为单位,资源共享,进行第二次测量。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1提出问题通过刚刚的实验得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同学们现在来猜猜并联电路电压有什么样规律?2设计并进行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电压表要测出哪些数据?下面同学们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研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将实物连接投影在屏幕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3分析与论证学生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猜想。学生想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并说明实验时测出AB两点、CD两点、EF两点的电压。学生们设计表格、连接实物、动手实验。实验完毕归整器材。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总电压。表达式为:U=U1+U2培养学生实验的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做好课堂调控。教师可以适当渗透误差理论,让学生理解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实验的结论是在误差范围内成立的。拓展提升(1)让学生们总结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2)两灯电压相等时,两灯一定是并联吗?(3)利用电压表测水果电池的电压。教师介绍水果电池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学生总结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根据实验结论能马上想出答案并起来交流。学生会为自己制作的水果电池兴奋不已,开心地测量水果电池电压。应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的知识点。补充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总结练习(1)小结。(2)练习电压表的读数。(3)利用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计算电压值。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本节课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等等。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第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 学生动手,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电流表组成串联电路。2. 教师提出问题: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你能想出几种办法?各小组思考、讨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改变电压,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3. 教师结合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入探究的课题:电阻上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1.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要研究的问题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下一步学生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验、连接电路做好铺垫。2.通过连接电路以及讨论、验证、得出结论,在一开始就启动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机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二)引导猜想,建立假说。引导各小组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讨论,作出猜想。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学生不难作出“导体两端电压越大,导体中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小”的定性猜测。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科学猜想的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加以验证。另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确定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这就更需要我们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总结出来。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下面的实验做好过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各小组思考讨论:要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1)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2)你打算选取哪些测量仪器?(3)怎样设计电路图?(4)实验的大体思路。(5)实验表格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或参与小组的讨论设计。各小组讨论后书面写出,并板演、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方案。学生在设计电路图时,一般会出现使用滑动变阻器和不使用滑动变阻器两种情况。对此,教师不必忙于下结论,两者的优劣可由学生自己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通过讨论能否保障电压真正成倍地变化而比较鉴别出来。设计意图: 设计实验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学生发挥才能、展现才华的良好时机。所以,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并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四)分工合作,实验探究: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充分地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可将全体小组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另一部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度的提醒、引导、示范、演示和个别辅导。主要需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有:1、连接电路时,开关、滑动变阻器应注意什么?2、电流表、电压表在连接时要注意那些问题?3、探究实验时,要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量?实验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巡视指导,又可以以学生一分子的身份,参与到某一小组中,与学生一起实验。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出手予以解决,而应引导学生分析找出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是课堂上的“主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在探究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学会科学的学习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引导学生初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定性的结论。(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2、引导学生用描点法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来,分别从这两组实验中选取一组数据及图象并投放出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数据和图象,得出定量的结论并板书:R一定时,I-U成正比;U不变时,I-R成反比。投影练习,加深理解。1.电流与电压两个物理量,是哪个量跟随哪个量变化?有人将上述结论概括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对吗?2.电流与电阻两个物理量,是哪个量跟随哪个量变化?有人将上述结论概括为“在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对吗?设计意图: 1. 突出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客观的因果关系,并让学生学会概括、表述这种因果关系。2.让学生真正明白物理量间成正比、反比的实际含义。(六)评估交流,深化反思:1.小组内进行回顾、反思,思考探究过程中,有那些优点、不足,造成误差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实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2.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争论,相互取长补短,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优化各自的实验方案。3.小组间交流合作,将另一个实验再做一次,完善探究的全过程。第八章电功率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本节内容的核心是电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在上一章学习“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实验中要求学生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这电学中的三大基本仪器,实验涉及的器材最多、操作步骤最复杂,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好本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安排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完成的,我认为这对学生来有一定的说难度,所以对于本节教学的设计我认为要力求做到:1、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启发,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须给予必要的提示,这样学生探究问题的正确率才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才能保证实验探究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2、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全程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让实验探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平台。3、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和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力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引出新课创设情景演示: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亮度实验。提问: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演示:将不同规格的两小灯泡串联连入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提问:说明小灯泡的亮度仅取决于电流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排除不正确猜想。学生容易回答出流过灯泡的电流不同,灯泡亮度不同。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和问题思考作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引出本节新授课内容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同学认为小灯泡的亮度是由小灯泡的电功率决定的。那么你知道小灯泡的功率是多少?如何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呢?出示多媒体,展示课题理解教师出示问题明确目标推荐方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有关“电功率测量”内容,要求学生推荐方案。学生思考后作答方案1:用电功率用测;方案2:根据P=W/t,测出电能和时间,算出功率;方案3:根据PUI,测出电压和电流,算出功率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确定方案引导提问: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这三种方案都可行吗?学生讨论后确定用“根据PUI,测出电压和电流,算出功率”这一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测量要求用投影出示测量要求。(课本有要求)提问:阅读“测量要求”后。你是怎样理解“要求”的?思考、回答:几个问题点:实际功率、实际电压、额定电压、额定电压的1.2倍、低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灯泡亮度。明确探究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和记录实验的数据。设计出科学地实验步骤。教师巡视,指导和检查可让一两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展示,并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小组合作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和记录实验的数据。展示设计思想,明确实验所用器材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合作意识。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目标:1、列出实验器材清单,选择实验器材。2、正确接连接电路,明确实验时注意事项。3、正确实验,科学获得实验数据。明确并表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规则、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开关的动作等。正确的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正确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策略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论证投影出示实验表格,配合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提问:怎样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灯泡的功率?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实际功率和实际电压的关系如何?等引导学生得出实结论。展示自己实验数据。针对问题,合作讨论。讨论交流得出实验结论:1、实际功率取决于实际电压。实际电压越大,实际功率越大。2、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3、当U实U额时,P实P额;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