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 “ 做 ” 科学,从身边开始 教学目标 1、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到做科学的过程中来。 2、通过亲历过程,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对做科学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蜡烛一支,香一炷,火柴一盒,粉笔,记录纸等。 2、学生准备:钟表,尺子等。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完成。第 一个部分为启发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回顾并作充分的表述。第二部分为引导学生亲历做科学的过程,获得做科学的初步感受。第一部分的教学以 “ 说 ” 为主。可以把教材中最开始描述性的语言转化成问题,如 “ 我们每天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 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范围内,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说出一些2 / 22 他们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如吃什么,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等。应鼓励学生就身边的事情提出问题,综合全班同学的意见,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涉及到包括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等各方面的内 容。二是要启发学生讲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或发现。讲得有趣,大家才爱听,爱听才会有兴趣。作为教师,也要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既平常、又蕴涵了科学道理的事情和同学们交流。在师生这种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告诉大家,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些平常的事情中,都蕴涵着科学,当我们对这些事情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时,我们就是开始做科学了。 第二部分的教学以 “ 做 ” 为主。当我们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做科学了。但怎样进行观察、思考,这才是 “ 做 ” 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就是要以 一个具体的问题为切人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提问、实验、整理、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前面的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提间的过程可以放开。要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但又要防止学生信口开河,要有意识的强调要有根据地提出问题。 2、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择一个较普遍且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如果问题来自学生本身,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不一样,但教学难度可能会很大。3 / 22 所以,教材从这个角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教师首先应把自己作为研究者中的一 份子,并和大家一起做科学: 3、结合所提问题用所想到的办法试一试:这一过程的基本教学原则就是,只要是学生想到的就要尽可能让他们试一试。但试之前,要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理由。在试的过程中,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小组内怎么分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观察什么,怎么记录等等。 4、在试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在试过的办法中,哪些是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在这里,就要把怎么测量的过程说清楚。关于用影子测量时间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前面的 “ 试一试 ”中已涉及到,这里就直接作为讨论的内容;如果没有涉及到,则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 来讨论。 5、交流讨论并把结论写下来。 6、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提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说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教学后记 2、食物的色香味 教学目标 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 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4 / 22 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 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 “ 色香味 ” 中的 “ 色 ” 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 “ 香 ” 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 “ 味 ” 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 2)、集体交流 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5 / 22 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 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 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归纳总结 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 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 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 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 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 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3、食物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6 / 22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 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 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教学准备 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教学过程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 ( 1)分小组进行,将带 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 2)学生反馈 注意: 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7 / 22 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 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对食物进行分类 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对书中 P13 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交流并修正 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既有动物性食 物又有植物行食物: 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4、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 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8 / 22 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概念。 教学准备 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 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学重点: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 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 揭示课题 二: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 实验:( 1)实验要求: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 ( 2)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 注意: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 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9 / 22 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 归纳实验现象 问: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瘦肉鸡蛋 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 米饭、馒头、土豆 滴碘酒了变成蓝色 肥肉、花生 在纸上按压有油迹 蔬菜 有水分 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 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 对 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分小组来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来。 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拓展、运用 1、阅读书中的资料。 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 10 / 22 5、设计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 “ 一日食谱 ” 的相关资料。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 一日食谱 ”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 料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 2 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11 / 22 学生自己设计 “ 一日食谱 ” 。学生设 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交流设计的 “ 一日食谱 ” 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 6、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2 / 22 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结果。 意识到现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课件、消化过程的资料 教学重点: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知引入 我 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 食物的消化 ” 。 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3 / 22 (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 2)说一说, 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 ? (3)小结 ;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 5 6 米长,弯弯曲曲的。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 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 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 1)问: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 ,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 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 3)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 14 / 22 7、食物的变质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 ;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 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 要求: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 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食物名称外在的不同特点 15 / 22 没有变质的食物以变质的食物 米饭 馒头 肉 水果 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 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 探究 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猜测: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原因可能有那些? 提示: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对猜测进行归纳 ;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 出示香蕉变质过程的课件,观察香蕉逐渐变质的过程。在让学生进行描述。 认识食物变质对人的危害 讲述: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和我们刚才看的资料,说说你认为食物变质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那些危害呢?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归纳。 探究哪些方法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时间 1、讨论,( 1)生活中你看见 爸爸妈妈是怎样让食物保存很长的时间的? 16 / 22 ( 2)在超市里面买的方便食物又是怎样保质的? ( 3)我们吃的一些干果,大米又是怎样保质的? 2、交流归纳食物的保质方法:冷冻冷藏;晒干;用盐腌制,做成罐头食品,隔绝食品与空气接触等等。 五、拓展延伸:研究馒头怎样保存的时间更长 鄂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8、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的: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板书课题) 17 / 22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 3)讨论:水是 什么样的物体? ( 4)归纳: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 5)小结: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 1)水与木块、玻璃 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18 / 22 (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 29 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 “ 水是生命之源 ” 的教育。 教学后记: 9、怎样使水变清 教学目的: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 4、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19 / 22 1、烧杯、铁架台、塑料瓶等。 2、浑浊的水,洗干净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参观自来水厂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 “ 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 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推测。 4、汇报交流学生的推测,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 1)实验一: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 2)实验二: a、用绳将一个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着; b、在吊着的瓶中装入洗净的石子和砂; c、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瓶中,从瓶的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建筑安全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建筑和市政基础施工方案
- 营房保洁服务方案范本
- 护理理论考试简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动物从业人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柠条平茬施工方案
- 业务月度工作总结
-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盐城及答案解析
- 道路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方案
- 乳制品营销工作总结报告
-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 (修正版)
- 外研版一年级上册新交际英语(2024)全册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4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单词默写表(小学部分)
- 建设工程监理安全资料(完整版)
-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附答题卷和答案)
- 全新中介和银行合作协议
- 一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护理查房汇报
- 圆度、圆柱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 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之板块模型问题专题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
- 校园安全宿舍卫生与用电安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