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型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学法 指导 课前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沫、盒盖、一元硬币等。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 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2 / 17 上。 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4、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 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 “ 浮 ” 在水面上的方法 2、学生汇报想法 3、教师小结:你们的设想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吧! 4、学生实践探究。 5、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6、游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竞赛,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 1)学生比赛 ( 2)汇报你们在橡皮泥上放了多少枚硬币?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 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 ( 3)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 ( 4)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 ( 5)将设计的小船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 1、质疑: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3 / 17 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领取材料,组织探究实验(同学们一定会想到很多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尽量的预设到,并为他们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结构的材料。) 5、展示实验结果, 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的方法。 6、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 7、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网漂、钓鱼线等) (四)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 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 2、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给大伙说说吗? 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 4、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要求认真观察现象) 5、汇报小结: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 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4 / 17 身重量) (五)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 加入盐或糖等 1、故事激趣:教师讲述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是谁救了他们?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 2、创设情景:昨天,我请朋友从死海为每一位小朋友带回来一杯那神气的 “ 水 ” ,就是刚才我放橡皮泥的这一杯,从表面看你能看出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与感受 ( 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 能浮。) ( 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 ( 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 ( 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来吧!大家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它是咸的!) ( 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 6)学生谈想法 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 “ 死海的水 ” ?引导制做“ 死海之水 ” 。(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 5 / 17 5、学生制作 “ 死海之水 ” 并放入土豆验证。 6、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 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六)拓展延伸 ( 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学生也可能自己想到,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当然最理想了) ( 2)学生设想 ( 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改变形状 浮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使在水里的物起来 . 教学反思 课题四 .1、今天天气怎么样课型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 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 6 / 17 3、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 (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 4、知道 150 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天气的符号 教学难点设计富有个性的天气符号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 VcD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活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问;今天的天气又是怎样的呢?(凉) 2、又问:哪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呢?你估计一下。 3、要知道比较准确的温度该怎么办呢?(测温度)观看室外 思考 二、测一测 (一)认识温度计 1、出示一温度表模型,让学生观察它的基本结构。 7 / 17 2、简介温度表的使用、刻度的读与写。 3、练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温度。观察 练习读与写 (二)测室内的温度 1、问:今天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度呢? 2、分组测一测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小组汇报。比较大小一样的吗?。 4、讨论 :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温度?思考 测室内温度 讨论 (三)测室外的温度 1、分小组进行活动 a、阳光组 b、阴凉组 c、地面组 d、草地组 2、填写有关数据。小组测温 活动 填一填 三、小结 1、各小组进行汇报,比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2、讨论:为什么室外也有不一样的温度?与刚才估计的有8 / 17 出入吗?汇报 交流 讨论 四、课后延伸继续观察一天中的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课后活动 课题四 .2、气温有多高课型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 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9 / 17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1、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2、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一集中话题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 )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10 / 17 二探索和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 静止在读数 )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 83 页的 “ 活动记录 ” 第一题。 4开始测量, 15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 41 页的 “ 交流 ” ,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11 / 17 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 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 13: 00 14:00 气温最高,早上 6: 00 和傍晚 18: 00 气温基本相同, ) 三回顾和解释 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课题四 .3、雨下得有多大课型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教学难点: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 、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2 / 17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1、做个头发湿度计。 2、小组合作来完成。 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4、师生小结。 5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 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8、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看云识天气 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 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13 / 17 中交流)。 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和理由) 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 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 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 三、制作雨量器 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 ml)作单位。(板书:毫升 ml) 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 时指导。 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 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14 / 17 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3、交流注意点: 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 当堂检测 课题四 .4、今天刮什么风课型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15 / 17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学习过程二次 备课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课题四 .5、气候 与季节课型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16 / 17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准备有秋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 老年护理初级课件
- 绿色环保新能源公交车驾驶员聘用合同
- 出国劳务人员意外伤害赔偿担保合同样本
- 部分应收账款处置及回款合同
- 老人清洁护理课件
- 美术课件介绍视频
- 美术消防员课件图片
- 美术教师技能大赛课件
- 美术图案分析课件
- 电商平台商家入驻流程及风险控制标准
- 2025-2030年中国聚碳酸酯板(阳光板)行业发展格局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 2025年中国家居服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创新发展研学旅游的执行路径与策略
- 煤层气采输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DB51T 1777-2014 中学数字化实验室建设规范
- 2024五人合伙健康产业投资合作协议模板3篇
- 《电源管理芯片的测试方法》
- 介入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
- 网评员队伍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