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测试题知识点:皇权与相权1(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2(2014湖北孝感高中模拟)有学者指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选用到中央但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对“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这一举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3(2014河南洛阳一高模拟)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注曰:“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仕于诸侯为左官也。”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4.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BCD知识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201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6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7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A实现了国家统一B开始实行郡县制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8(2014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知识点:选官制度9(2010课标全国,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10(2014河北衡水一中模拟)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11(2014广东佛山模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2(2014吉林长春模拟)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A三代时期只有受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风行的做官途径C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制等阶段D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郡县地方官员13(2014浙江湖州模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仪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策命礼,经由这个典礼,周王对其臣属,赏赐种种恩命,一次一次地肯定了主从的关系。事实上,铜器铭文中绝大部分是这种策命礼的记录。许倬云西周史材料二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材料三第四条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第六条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联邦宪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所说的“主从关系”具体指什么,并说明其演变。(2)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认识。【参考答案】1A.解析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把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2D.解析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3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A、B、C三项均和材料有关,但是只反映了表面现象,此律的制定主要服务于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4C.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隋唐时期的集权措施,故、排除。科举制的实行使大批中小地主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的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地主势力;三省六部制使中枢权力机构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从而加强了皇权。5C.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A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B项人才选举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D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6B.解析 五代十国之前,地方割据势力严重,从北宋开始,为了削除地方对中央构成的威胁,有一系列措施颁布,譬如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了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7C.解析“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本题选C。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在秦朝时就已经实行;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的表述是符合史实的,但与材料含义不符。8A.解析“土番之地”指的是今西藏地区,元朝时西藏地区归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称为“宣政院辖地”故选A。9B.解析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项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D项,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B项符合题意。10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影响。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A、B、C三项不符合科举制的史实。11C.解析由表格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科举制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12C.解析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从材料来看并未说明中央官吏的主要来源是地方长官,汉代中央官吏主要还是外戚与世家把持,D项不正确。三代时从政者是贵族,A项不正确。“以客出仕”主要是战国时期的做官途径,而非秦朝以前所有时期,故B项不正确。13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君臣关系,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美国国家体制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第(4)问,围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谈认识。答案(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享有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