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复习_第1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复习_第2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复习_第3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复习_第4页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复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复习 【预习设问】 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 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 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 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 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 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自主预习】 特点:以中国为中心的日益扩展,影响突破的范围,远及和。 人员任来:秦汉之际, ” 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 ” ;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文化交流: “ 嫁娶以礼、语言、称 谓与秦相似,被人称为 ” 。 贸易往来:、等输入中国,中国、生产工具等输至朝鲜。 人员往来:武帝时,有 30 多国通过朝鲜 “” ;东汉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 光武赐以印绶经 ” 。后来倭国又 “ 遣使奉献 ” 。 贸易往来:中国、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越南:、输入中国,中国和在越南推广。 2 / 5 开通: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沿着通道不断西运; 西域各国的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通道称为 “” 。 路线:从长安出发,出或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中国与、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 交流。 意义:中国的、和、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路线:从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南下,绕过、出海峡,到沿岸各国,最远达。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之间的联系。 西亚:是西亚大国,利用与汉频繁交往,通过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 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等国的阻隔。 97 年,班超派出使大秦,到达。 166 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将、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是正史中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重点问题】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 征及其原因 【巩固练习】 3 / 5 1、康有为认为 “ 甘英遇怯,辜负班超。至今中西亘数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则甘英之大罪也。其与哥伦布 之流相及何其远哉 !中国人而有此,至今国土不辟于大地,知识不增于全球,遂以一切让于欧人,皆英辈之罪也。 ” 你是否同意这一种观点 ?请根据甘英、哥伦布、康有为的时代背景、评论康有为的这段话 ?康有为的观点表明了什么 ? 2、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 材料 一: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科学家试图用 “ 基因解码 ” 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问题:( 6 分) ( 1)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什么?( 2 分) ( 2)中国古代史中原始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3 分) 4 / 5 ( 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 1分)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 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 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 影响深远。 原因: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张骞沟通西域; 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 5 / 5 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巩固练习】 1 不同意。 甘英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而且为中外交往提俱了有利条件,哥伦布是新兴资产阶级追求黄全和殖民扩张的代表,而且当时已经具备远洋航行的各件;因此康有为将甘英、哥伦布比较不合适,又过于苛求甘英。康有为的时代处于中国半殖民也半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腐朽统治而导 致中国落后,并非中外交往,也不应怪罪古人。 康有为的观点表明他仍未找到中国落后挨打的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